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一般特征及干扰状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杨修 《生态学报》2002,22(11):1825-1831
对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一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的线状密度为21.15个/km,扩展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为29.45%,冠空隙所占的面积比例为15.81%;冠空隙的年干扰频率为0.24%,干扰轮回期为416.7a左右;冠空隙的大小变化在17.9—340.3m^2之间,<100m^2的冠空隙个数较多,冠空隙的平均面积为93.60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在43.6—482.3m^2之间,50一200m^2之间的扩展林隙个数较多,扩展林隙的平均面积为174.34m^2;暗针叶林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是风倒;在长白山暗针叶林中,大多数林隙是由2—6株形成木形成,其中由3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员多,单株或7株以上形成木形成的林隙数量很少;在暗针叶林中,10一40a前这段时间形成的林隙较多,特别是20一30a期间形成的林隙员多。其它阶段形成的林隙较少;暗针叶林的林隙大多是由臭冷杉、落叶松和鱼鳞云杉形成。径级在10一30cm之间,高度在25—30m之间的主林层树木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暗针叶林林分组成、林隙干扰方式和程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芽孢杆菌原生质体的形成和质粒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测定了芽孢杆菌属中21个种、68个菌株的原生质体形成率。在高渗缓冲液(SMMP 或SMN)中,原生质体形成率在90%以上的有37株。降低高渗缓冲液中钠离子浓度,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形成。用质粒(pUB 110或pC194) DNA对16株芽孢杆菌的原生质体进行了转化试验。转化成功的共8株:纳豆芽孢杆菌AS 1.107、AS 1.921、幼虫芽孢杆菌AS 1.430、球芽孢杆菌AS 1.1362、迟缓芽孢杆菌#50、苏云金芽孢杆菌松蠋亚种AS 1.294、地衣芽孢杆菌# 18和坚强芽孢杆菌#28。原生质体在DM3再生培养基上的再生率分别为0.1%一19.2%,转化效率分别为1.4×102一1.0×105转化子/μgDNA。转化效率低或未转化成功的菌株,其原生质体的再生率一般都很低或不能再生,有的菌株在形成原生质体后发生自溶。  相似文献   

3.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及其自然干扰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96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结果表明,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0.86%和16.66%,每年干扰频率分别为0.85%·年^-1和0.28%·年^-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357年.林隙形成方式由树木折干形成的最为普遍,占形成木总数58.04%。其次是由于掘根风倒而形成的,占33.48%.林隙大多由两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33株.扩展林隙的大小多在100~300m^2之间,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而以100~200m^2者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冠空隙的大小多在100m^2以下,其中50m^2以下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都是最大的.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20~30cm之间。  相似文献   

4.
假丝酵母尿酸酶形成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出了一株产尿酸酶的产朊候丝酵母(Candida utilis)AS2.117。此菌株尿酸酶形成条件的研究表明:尿酸、黄嘌呤和鸟嘌呤对酶形成起诱导作用;玉米浆对菌株生长和酶形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蔗糖、葡萄塘、D-甘露糖和果糖是酶形成的适合碳源;生物素对酶产生有促进作用;在含有玉米浆培养基中加入无机氮源对产酶无作用,添加有机氮略增加产酶量。尿酸酶形成最适培养基组成为(%):蔗糖;,玉米浆3,尿酸0.1,蛋白胨0.1,生物素0.05,KCI0.1,NaCl 0.1。最适pH为6.2。在250ml三角瓶中装30ml培养基为最适。在200r/min的旋转摇床上25℃振荡培养21h,在此条件下最终酶活力可达0.6u/ml。  相似文献   

5.
施肥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及其地理分异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采用中长期田间试验对8种模拟施肥模型在温带的海伦试验站、暖温带的沈阳试验站和亚热带的桃源试验站进行了6~10年试验,以比较、评价施肥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结果发现,施肥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贡献随施肥制度和气候的热量因素所影响;在最佳施肥条件下,施肥在产量中的贡献率分别为海伦(温带)30%、沈阳(暖温带)38%、桃源(亚热带)44%.按这一实验结果可以一般地估计:当其他技术条件不变时,施肥在产量形成中的贡献率最高可达30~45%,随所在地区气候的热量条件而不同.  相似文献   

6.
酶的开发利用与酶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由于酶的不断发展,酶的开发利用技术日趋成熟,形成了一门新的技术学科-酶工程.本文对酶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范围、研究内容、现状、发展趋向特别是酶的开发利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1.氯喹啉在20—40毫克/千克,每天两次,应用10—12天时,对家兔形成溶血素的能力无抑制作用,在40毫克时,反而刺激抗体形成(P<0.01一0.05)。 2.氯喹啉在0.2—1毫克/只小白鼠,每天两次,应用11日时,对小白鼠形成溶血素能力无抑制作用。 3.平行进行的6一MP试验,家兔形成抗体的能力受到抑制,小白鼠则不复有影响。 4.氯喹啉对豚鼠过敏反应无防止发生的作用。 5.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氯喹啉疗效机制的探讨,并指出进一步研究时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8.
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动与成骨细胞的骨形成活动相互作用调节,形成一种特殊的耦联机制,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及正常骨组织结构的维持.最近几年提出的Eph/ephrin双向信号转导在骨吸收与骨形成耦联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从Eph/ephrin分子结构、信号转导机制及生物学意义等几方面对该理论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典型林区森林资源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研究区1985年及1999年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在GIS支持下并结合地面资料对森林资源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研究.从两期地物斑块面积标准偏差来看,成熟针叶林(1985年为279.3,1999年为98.64)、成熟阔叶林(1985年为162.94,1999年为68.54)、中龄阔叶林(1985年为113.14)、中龄针叶林(1999年为160.71)斑块面积分布均匀程度均较同期其它地物类型小,这也说明这些地物组成中景观类型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从景观相似性指数分析来看,中龄阔叶林(1985年为0.118,1999年为0.116)、中龄针叶林(1985年为0.07,1999年为0.336)、成熟阔叶林(1985年为0.312,1999年为0.228)、成熟针叶林(1985年为0.237,1999年为0.174)4类植被在15年间较同期其它地物类型稳定,是研究区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湿地在两期的孔隙度都较大,湿地的均质化程度很小,形成了更多的斑块镶嵌体,湿地破碎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岳东方 《生命科学》2009,(6):757-759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三位科学家Elizabeth H.Blackburn、Carol W.Greider和Jack W.Szostak,以表彰他们解决了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细胞分裂期间,染色体是如何被完整地复制的,它们又是如何受到保护而不被降解。三位获奖者在染色体的末端——端粒找到了答案,并且发现了形成端粒的酶——端粒酶。  相似文献   

11.
绿洲农业不同种植方式防止土壤风蚀和保持土壤水分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2001年~2002年,在河西走廊中断黑河中游,研究了不同方式对春季就地起沙、风速梯度、水分保持等方面的效应.结果表明,冬灌免耕、粮草间作和早春覆膜措施都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就地起沙,减少了土壤风蚀.早春覆膜在减少土壤风蚀量的同时,提高了土壤蓄水量,比春耕裸露农田蓄水量增加了35.6%.目前.春耕播种裸地是形成沙尘暴和浮尘的粉尘含量的主要来源之一,黑河中、上游农田耕地每年产生的粉尘输移量达4.8×10^6~6.0×10^6t,高于同区域沙漠粉尘输移量.河西走廊粉尘输移量1hm^2农田相当于1.5hm^2沙漠.  相似文献   

12.
小麦与珍珠栗远缘杂交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波斯小麦、“中国春”小麦与珍珠栗远缘杂交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珍珠栗花粉管能在小麦柱头上萌发,并且有多个花粉管进入花柱及胚囊。波斯小麦已授粉的207个子房中,11.11%既形成胚又形成胚乳,7.25%中形成胚,而1.93%只形成胚乳,在这个杂交中受精率和成胚率分别为20.29%和18.36%。“中国春”小麦已授粉的167个子房中,相应数字是2.99%、5.99%、0、8.98%和8.9  相似文献   

13.
于2002年3月至2002年8月,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短命植物分布和沙垄表层30cm厚土壤水分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早春表层土壤水分在个体沙丘表面的分异直接影响到短命植物的分布.4月下旬,垄间、两坡和垄顶土壤含水率依次为4.62%、3.98%和2.01%,相应的短命植物平均盖度于5月中上旬依次为51.8%、38.2%和4.4%.5月中旬后,短命植物的分布又改变了表层土壤水分分布,上述各地貌部位的土壤含水率依次为1.0096、1.9096和2.45%,形成垄顶最高、两坡次之、垄间最差的新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冠空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36  
吴刚 《应用生态学报》1997,8(4):360-364
将林冠空隙干扰作为红松阔叶林动态维持的重要因素,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 冠空隙的形成方式、出现频度、分布格局、结构及林冠空隙内形成本的数量、年龄分布、种 群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多数林冠空隙由双形成本形成, 每个林冠空隙拥有的形成木为2.44株;林冠空隙形成的速率为0.92个hm2·a-1,林冠空 隙干扰的间隔期(周转期)为751a;扩展林冠空隙面积大多在100~600 m2之间,其中以 400~500 m2所占比例最大.冠空隙在50~350 m2之间,其中以200~250 m2所占比例最 大;每个形成本所形成的扩展林冠空隙平均面积为 141 82 m2,形成的冠空隙面积平均为 67.63 m2.  相似文献   

15.
藏东南亚高山冷杉林林隙特征与干扰状况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从林隙的大小结构、干扰频率、形成方式及林隙内形成木的数量特征等几个方面,对藏东南色季拉山亚高冷杉林的典型群落类型--藓类冷杉林的林隙干扰关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冷杉林中,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的面积分别占林分总面积的41.73%和14.71%;平均每年有0.82%的林分面积转化为扩展林隙,0.29%的林分面积转化为冠空隙;每年1hm^2面积上约有0.31个林隙形成;林隙的干扰周期为345年,在调查的16个林隙中,共有形成木(GM)78株,平均每个林隙中有4.88株,形成林隙最主要的方式是形成木的折倒,其次为根和枯立,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当主林层林木直径达到40-60cm、高度15-20m时,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同一林隙常常受到形成木多种死亡方式的影响,且形成时期各不相同,藏东南亚高山杉林林由不同年代的多次干扰而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甲胎蛋白(AFP)在不同肿瘤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及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内源性AFP在HeI。a细胞、QGY-7703细胞、MCF-7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将构建的表达AFP的质粒pcDNA3-AFP及AFP腺病毒siRNA干涉载体Adv—AFPsiRNA作用于QGY-7703细胞,MCF-7细胞,运用M1Tr,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状况。结果免疫荧光显示,内源性的AFP在HeLa细胞、QGY-7703细胞、MCF-7细胞均只在细胞质中表达。pcDNA3-AFP使QGY-7703的细胞活性增加了2l%(P〈0.05)及集落形成能力增加了32%(P〈0.01),MCF-7实验组比对照组细胞活性降低了30%(P〈0.01).克隆形成能力降低82%(P〈0.01)。Adv—AFPsiRNA使QGY-7703的细胞活性降低了22%(P〈0.05),平均克隆形成能力降低52%(P〈0.01),MCF-7细胞活性提高了24.5%(P〈0.05),克隆形成能力提高了89%(P〈O.01)。结论内源性的AFP只在细胞质中表达。AFP能促进QGY-7703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而在MCF-7细胞中发挥相反的作用。腺病毒介导的内源性的AFP表达的下调能降低QGY-7703的增殖,却增加了MCF-7的细胞活性及克隆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7.
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暗针叶林林隙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森林群落林隙的大小结构、形成方式及林隙形成木(GM)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林隙密度为18.5个·hm^-2冠林隙和扩展林隙分别占森林面积的28.4%和60.0%;冠林隙的大小变化在10~1134.7m^2之间,平均面积为153.45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在84.11~1646.3m^2之间,平均面积为324.34m^2;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5.14株,单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只占8.1%.不同形成木类型对林隙形成的贡献大小次序为:折干>掘根>枯立>断梢;暗针叶林林隙大多由岷江冷杉、铁杉、糙皮桦形成.径级在60~70cm,高度在30~35m之间的林冠上层的岷江冷杉,发生折倒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18.
在“茎的结构”一节中,有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1 形成层的细胞不仅仅是1层 理论上讲.形成层只有1层细胞但由于形成层刚形成的衍生细胞与形成层细胞的形状、大小很相似.所以通常看到的是几层到十几层细胞但只有中间1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分裂后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  相似文献   

19.
龙眼角颊木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龙眼角颊本虱.分布于中国的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是龙眼新梢嫩叶的一种重要害虫。1982—1983年在福州进行了这项研究。成虫在嫩梢,芽和叶上吸食为害,若虫固定于叶背吸食并形成下陷的虫瘘。因此在叶面布满小突起,叶片变小.畸形扭曲.影响新梢的抽生和叶片的正常生长,且为龙眼鬼帚病的传播介体。一年发生3—5代.世代重叠.并有部分滞育种群。若虫共4龄.大多数群体一年3代,8月间2龄若虫停育,继而越冬。部分发生4代2龄若虫9月底停育。发育成第五代的个体仅占少数,以2龄若虫从11月底开始停育越冬。翌年3月下旬(旬均温14.8℃),大部分若虫开始活动.3月底多数若虫老熟.成虫羽化产卵见于4月上、中旬。4月下旬盛孵。越冬代成虫迄5月中旬陆续羽化完毕。第一至四代成虫出现期.5月底至6月下旬;7月上中旬;9月上中旬;10月上旬至11月上中旬。成虫盛发产卵期与龙眼抽梢期相吻合,叶片的营养状况可能影响若虫的发育,4—6为一年中虫口数量的高峰期。文章对于形态和生物学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述。  相似文献   

20.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形成方式及其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分析了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形成方式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树木折干形成的林隙最为普遍,占51.86%,其次是由于掘根风倒而形成的,占38.98%.林隙大多由两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63株.扩展林隙的大小多在100~300m2之间,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而以100~200m2者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冠空隙的大小多在100m2以下,其中以50~100m2所占面积比例最大,而以50m2以下的所占数量比例最大.大部分林隙是在大约40年前形成的,其中以10年前形成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20~30cm之间,高度在20~30m之间.每株形成木所能形成的扩展林隙面积为72.94m2,冠空隙面积为25.06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