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钙质红藻是指可以发生生物钙化作用在其细胞壁上沉淀碳酸钙的红藻。钙质红藻可以保存为化石,是红藻古生物研究中的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但以往的研究对钙质红藻类群的系统分类及地史分布缺乏清晰认识。本文详细综述了钙质红藻化石的系统分类,归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Rhodophyceae)的4个目7个科,分别为珊瑚藻亚纲(Corallinophycidae)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石叶藻科(Lithophyllaceae)、宽珊藻科(Mastophoraceae)和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混石藻目(Hapalidiales)的混石藻科(Hapalidiaceae),孢石藻目(Sporolithales)的孢石藻科(Sporolithaceae)以及真红藻亚纲(Florideophycidae)耳壳藻目(Peyssonneliales)的耳壳藻科(Peyssonneliaceae)。最早的钙质红藻为管孔藻科,出现于中奥陶世,于中新世灭绝。珊瑚藻科最早出现于晚志留世并于白垩纪辐射演化至今,其他科均于白垩纪...  相似文献   

2.
植物分类学在化石珊瑚藻(珊瑚藻目,红藻门)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有人认为将化石藻类的分类归入现生藻类分类单元有利于珊瑚藻作为古环境的标志,便于理解该类群的演化。然而,这样分类可能很难,因为并不是所有现生藻类分类特征都能在化石种中保存下来。Sporolithacea科的钙化部分(独立或者聚集的孢子囊群)的出现,可以把它们与这个类群的另一个现生科Corallinaceae区别开,这个科在生殖窠中产生孢子囊。节片的有无,丝间细胞的联系类型,生殖窠中孢子囊释放的数目都是用来划分Coral1inaceae科的亚科的标准,在化石样品中也可以用合适的条件进行观察。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现生珊瑚藻类属的划分特征可以在化石藻类中鉴别出来,但在几种现生珊瑚藻没有钙化的生殖结构或发育特征。因此,它们生殖结构无法与相应的化石藻类进行对比,也不能进行化石藻类的分类。近年来的趋势认为生殖结构和发育特征是对现生珊瑚藻进行分类的优先鉴定标准,然而,某些特征的稳定性在属的划分上仍然存在争论。在许多情况下,现生藻类的分类标准特征都不能在化石中保存,对古生物化石的分类标准的最佳选择是在化石藻类中选择辅助的,并且可以识别的其它鉴定特征,或者应用非正式的比现生藻类代表定义更宽的属名。  相似文献   

3.
珊瑚藻类对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南麂列岛潮间带珊瑚藻类对于其他大型藻类和底栖动物的影响, 在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布设了4条潮间带断面, 于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对其生物状况进行了逐季调查, 分别分析了中低潮区大型藻类、非珊瑚藻大型藻类、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 并计算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多样性指数Rao's Q。主要结果如下: (1)共采集和鉴定出大型藻类52种, 其中珊瑚藻科藻类有5种; (2)珊瑚藻类在高潮区没有分布, 在中低潮区均占据优势, 占潮间带藻类生物量的68.9%。四季中低潮区大型藻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638-4.044, 非珊瑚藻大型藻类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495-3.809, 底栖动物为5.289-6.917; 大型藻类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819-0.971, 非珊瑚藻大型藻类的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830-0.973, 底栖动物为0.967-0.988; (3)大型藻类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的降低与珊瑚藻类优势度的增加相关, 但珊瑚藻类优势度与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均没有显著相关性; (4)底栖动物功能多样性与珊瑚藻类优势度均呈低潮区高于中潮区的变化规律, 但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间并无直接联系。推测珊瑚藻类通过竞争占据了其他藻类的生存空间, 从而降低了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藻类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底栖动物则因其自身生活特点而使得珊瑚藻类的扩张未能影响其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瘿绵蚜科系统发育研究(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广学  陈小琳 《昆虫学报》1999,42(2):176-183
采用支序分析的方法对瘿绵蚜科的系统发育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倍蚜族Schlechtendalini、五节根蚜族Fordini和瘿绵蚜族Pemphigini 是单系群,传统的 卷叶绵蚜族Prociphilini 和四脉绵蚜族Tetraneurini是并系群。在瘿绵蚜科的三个亚科中,瘿绵蚜亚科与五节根蚜亚科亲缘关系比与绵蚜亚科更近。另外,根据支序分析结果,建议将丽绵蚜属Formosaphis从瘿绵蚜亚科移入五节根蚜亚科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钙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钙藻是可以发生生物钙化作用形成钙质"骨骼"的分属多个门类的藻类的俗称。钙藻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奥陶纪发生第一次辐射演化。本文系统讨论了绿藻门绒枝藻目(Dasycladales)、羽藻目钙扇藻科(Udoteaceae)的科和属级分类标准和红藻门珊瑚藻科、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属级分类标准及其中各属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在塔中—巴楚台地和塔北台地发育了一套礁滩相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其中含有丰富的钙藻化石。本文系统描述了来自塔里木盆地塔中、巴楚、塔北地区取心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岩层中的钙藻化石11个属15个种。包括绿藻门绒枝藻目西莱特藻科(Seletonellaceae)的Dasyporella,Kazakhstanelia,Vermiporella,Aphroporella,Arthroporella,绿藻门的羽藻目Bryopsidales(siphonales)的钙扇藻科的Dimor phosiphon,Palaeo porella,红藻门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管孔藻科的Solenopora,Parachaetetes及Corallinales incertus familiae的Petro-phyton,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Monili porella。其中绒枝藻Ajakmalajsoria被视作Kazakhstanelia的同义名。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藻类植物的调查采集,共鉴定出189种(含变种),隶属5门,28科,50属。其中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种类最多,有9科,18属,109种;绿藻门(Chlorophyta)为亚优势门类,有9科,20属,50种;蓝藻门(Cyanophyta)次之,为8科,10属,28种;红藻门(Rhodophyta)和金藻门(Chrysophyta)最少,各为1科,1属,1种。主要群落类型有7种,即颤藻群落、胶须藻群落、念珠藻群落、水树藻群落、桥弯藻群落、丝藻群落和双星藻-转板藻-水绵群落。指示藻类分析显示,目前该地区水体状况良好,基本未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水体为β-中污带,其余部分为寡污带。该地区藻类植物的分布特点表现为高原冷水山溪急流种类典型、高山源头性种类明显但耐污种类较少。对该地区水体和藻类植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对眼裸藻属Euglenaria Karnkowska, Linton&Kwiatowski进行分类学修订,研究以采自中国的12株3种眼裸藻属物种为材料,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眼裸藻属进行系统发育研究,鉴定了3种眼裸藻属物种,分别是尾眼裸藻Euglenaria caudata (Hubner) Karnkowska et Linton、项圈眼裸藻Euglenaria anabaena(Mainx) Karnkowska et Linton和棒形眼裸藻Euglenaria clavata (Skuja) Karnkowska et Linton,提供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及分子数据。基于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以亲缘关系较近的双鞭藻科Eutreptiaceae Hollande物种为外类群,其余的裸藻类分为扁裸藻科Phacaceae Kim, Triemer&Shin和裸藻科Euglenaceae Dujardin物种两大支,眼裸藻属位于裸藻科分支(0.84/-),共包含28株眼裸藻属物种,主要分为3个小分支,每个小支的支持率均高达99%以上,项圈眼裸藻和尾...  相似文献   

8.
陕北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后,生物结皮成为其典型的地表覆盖类型,含有丰富的土生藻类,对固定土壤和促进养分循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该研究通过平板法与水滴稀释法对陕北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土生藻类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结皮微藻的形态特征,并对单藻种进行分子鉴定,为黄土高原生物结皮藻类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1)共纯化获得7种结皮藻类,经光学显微镜初步确定,其中5株为绿藻、2株为蓝藻。(2)5株绿藻SM-2-1、DB-2-1、DB-2-2、SD-1和SD-2的序列长度分别为664 bp、663 bp、662 bp、589 bp和688 bp,GC含量分别为33.43%、49.47%、50.15%、50.76%和51.01%;2株蓝藻YJ-3、YJ-2的序列长度分别为570 bp和465 bp,GC含量分别为46.31%和49.03%。(3)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树分析发现,5株结皮绿藻可分为4个分支,分别为栅藻科(Scenedesmaceae)2株(DB-2-1和SM-2-1)、衣藻目(Chlamydomonadales)、环藻科(Sphaeropleaceae)、真眼点藻科(Eustigmataceae),但5株绿藻的5.8S+ITS2序列在属内差异小、非常保守,极易确定到属;2株蓝藻YJ-3和YJ-2聚在同一大类分支的伪鱼腥藻科(Pseudanabaenaceae)中,但分别归于不同的属。研究认为:5株结皮绿藻中DB-2-1藻株是Scotiellopsis属的一种、SM-2-1归于尖带藻属(Acutodesmus)、DB-2-2可能是红球藻属(Haematococcus)的一物种、SD-1是Ankyra属的一物种、SD-2归于真眼点藻属(Eustigmatos);2株生物结皮蓝藻中YJ-3可能是伪鱼腥藻科的一新物种、YJ-2可能是细鞘丝藻属(Leptolyngbya)亲缘关系较近的一新物种。  相似文献   

9.
李雪  夏伟  范亚文  杨应增 《生态学报》2023,43(10):4098-4108
为了解扎龙湿地藻类群落结构的季节特征和演替规律,对扎龙湿地藻类群落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藻类优势度、生态位、MFG功能群划分、生态位重叠值及联结系数分析。结果表明:(1)在检出的8门311种藻类中,夏季种类丰富度最高,全年优势种为狭形纤维藻和啮蚀隐藻。(2)优势种种类和密度季节性差异较大,春季以金藻-绿藻种类为主,夏季以绿藻-隐藻种类为主,秋季以隐藻-绿藻种类为主。(3)生态位宽度值与MFG功能群划分结合分析表明,优势种可分为3个大类别,不同种类对资源利用情况的差异较大,各季节广生态位种能较好的反映扎龙湿地水体环境的季节变化趋势。(4)生态位重叠值在不同季节上有较大差异,Oik>0.6的占比分别为42.86%(春)、28.57%(夏)和25.00%(秋),表明春季优势种种间资源的竞争最为突出,种间竞争强于夏、秋两季。(5)种间联结性检验结果显示,扎龙湿地藻类优势种间总体联结上呈正关联关系,但是种间联结较为松散,种与种之间相对独立。研究表明,扎龙湿地藻类群落结构生态位测度均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较好反映出水环境季节变化特征,可用来指示湿地水体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斑翅蝗科14种的线粒体Cytb基因462 bp序列,使用MEGA2和PAUP4.0b软件包进行分析,显示Cytb基因序列具有明显的高A、T偏向性和距离依赖的TS/TV值.采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P)和极似然法(ML)分别构建斑翅蝗科4亚科8属的系统发育树,不同算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支持分为四大分支(亚科):A(绿纹蝗属)、B(束颈蝗属)、C((飞蝗属+车蝗属)+小车蝗属)、D((痂蝗属+异痂蝗属)+皱膝蝗属);红胫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作为两个种比较合适;痂蝗亚科和异痂蝗亚科应该合并为一个亚科;飞蝗亚科与斑翅蝗亚科的分类关系尚未解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进行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1.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1927,1(3465):1013-1014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东海和南海的介形类深海花介科Donghaicythere(东海花介属)和Ruggieriella(小鲁杰里介属)的8个种,其中7个是新种:Donghaicythere laevis,D.ventricostata,Ruggieriella conjunctiva,R.convexidorsa,R.mirabilis,R.novemcostata和R.sundaensis。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及其东北植物区系新资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宏 《植物研究》1990,10(1):77-79
本文报道了8种中国东北地区地理分布新记录的植物,其中5种亦为中国地理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14.
球粉衣属地衣主要分布在南半球,某些种分布于热带至亚热带。中国的球粉衣属地衣只在台湾有过记载,作者对云南、贵州、湖南的有关标本进行了形态与化学研究,并与来自澳大利亚的有关标本进行了比较,首次报道中国大陆球粉衣属的三个种:二型球粉衣,台湾球粉衣和黑果球粉衣。所有三个种均出现在云南,湖南只有黑果球粉衣,贵州只有台湾球粉衣。对这三个种的形态和化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据文献资料提供了它们的世界分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的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全缘孔菌属(Haploporus)一新种,即苦味全缘孔菌(H.amarus zeng et Bai)。作者在文中还对全缘孔菌属及其模式种的建立,命名和属的概念进行了讨论。模式标本存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HBNNu)。  相似文献   

16.
中国鸡形目鸟类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鸡形目鸟类分布数据库,运用GIS技术处理物种分布数据,研究了中国鸡形目鸟类的水平、垂直分布状况和分布中心。中国鸡形目鸟类63种,分属2科26属,在水平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在动物地理亚区上表现为西南山地亚区分布最多(35种),其次是青海藏南亚区(30种)、喜马拉雅山亚区(22种);在垂直分布上则主要分布于从1100m到2900m的中、高海拔地区。中国鸡形目鸟类物种多样性具有2个分布中心:喜马拉雅-横断山中心和滇南山地中心。我国鸡形目鸟类主要涉及以下3个分布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型、东洋型和南中国型。其中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型的种类最多,其次为东洋型和南中国型,其他类型较少。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二叠系的底界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王成源  康沛泉 《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17(4):378-387,T004
牙形刺是二叠系生物地层的主导门类,地叠系的三统九阶的界线层型(GSSP)都将用牙形刺定义。我国石炭-二叠系(C/P)的分界应采用与国际上一致的标准,即用牙形刺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的首次出现定义二叠系的底界。S.isolatus在我国华南、华北均有分布,可精确地确定二叠系的底界。华北太原组应归下二叠统Asselian阶,我国C/P界线地层和Streptognathodu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腐霉     
腐霉属是一类形态多样、生理独特、生态上能多方适应的真菌类群,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土壤、植物和水体中。它们寄主范围很广,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导致猝倒、苗腐、根腐和茎基腐病等,引起贮存和运输中以及市场上的种子、瓜果和蔬菜的腐烂。在我国,由于腐霉的侵染,造成多种植物的严重损失。如四川的杉木黄化病,山东玉米的 茎基腐以及江南黄瓜幼苗的猝倒病等。然而,有些种类能合成生物素、核黄素、硫胺素、叶酸、泛酸、抗坏血酸等。有些能转化甾族化合物,如:谷甾醇、麦角甾醇和胆固醇。有些则能分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有些甚至能抑制或杀灭其他植物病原真菌。可见,研究腐霉有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海海岸的红树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树培  梁志贤  邓义   《广西植物》1988,(3):215-224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潮滩上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和生物资源。我国南海海岸为我国红树林的重要分布区,包括桂、粤、台、闽南部海岸,但主要是广东省的海岸,尤为海南岛。群落的组成种类丰富,有21科、27属和38种,其中红树林的有9种,占世界红树科种数的54%。我国红树林根据其群落的各种特征,可以划分人海滩红树林和海岸半红树林两类,共包括15个群落类型,其组成种类、外貌结构与马来半岛及其邻近岛屿相似。因此,我国的红树林应属于世界红树林的东方群系。 木文还介绍我国南海海岸红树林的分布和演替,并根据红树林的特点提出保护和经营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中国樟科植物的1个新种,2个新组合,1个新异名和2个新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