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评价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分别给豚鼠皮下注射、小鼠皮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联合疫苗或卡介苗,豚鼠每2周称体重一次,观察6周,解剖检查其病理变化;小鼠也进行病理检查。结果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联合疫苗接种组和卡介苗接种组的豚鼠体重均增加,疫苗注射局部及各脏器病理改变相似;小鼠接种局部皮肤病理改变也未见差异。结论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没有促使卡介苗毒力增强,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联合疫苗接种实验鼠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后,必须全面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才能维持无脊灰状态,然而IPV成本较高,难以满足全球需要。皮内免疫途径能够降低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derived from Sabin strains,sIPV)的抗原量,本研究将评估无针皮内免疫sIPV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本研究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的sIPV进行1/5(0.1 ml)剂量无针皮内免疫接种Wistar大鼠,并设计全剂量肌肉免疫对照组以及无针皮内免疫阴性对照组,按0月、1月、2月基础免疫程序,于免疫前及每剂免疫后第30 d釆血,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评价免疫原性,并通过观察大鼠的皮肤刺激反应及豚鼠的全身过敏反应,评价安全性。Wistar大鼠3剂免疫后,1/5剂量皮内免疫组与全剂量肌肉免疫组Ⅰ、Ⅱ、Ⅲ型抗体阳转率均达到100%,各型别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均远高于1∶8保护水平。大白鼠接种疫苗后体重增加,皮肤刺激试验及全身过敏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无针皮内免疫sIPV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表明sIPV疫苗无针皮内注射免疫安全、有效,并可降低sIPV的抗原量,可为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可负担得起的疫苗。  相似文献   

3.
<正>得益于新技术的发展,高效力易释放疫苗的研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多剂疫苗到单剂疫苗的转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它可能导致疫苗接种率的改善并降低接种成本。 要完全免疫抵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等疾病,须连续注射三针疫苗。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接种第一针后没有继续接种的比例可高达70%。漏种原因很多:得不到有效的疫苗、家长不清楚有些疫苗需多次接种、对接种不信  相似文献   

4.
<正>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疫苗(HDCV)已有了应用经验。本文报道采用WHO推荐的HDCV接种方案,研究用Vero细胞培养的新型巴斯德灭活狂犬疫苗(PVRV)的效果。作者于法国两个狂犬病控制中心,用PVRV接种376人:163人接种加强1针,123人作接触(狂犬病)前接种,90人作接触(狂犬病)后接种,共接种1013针。接种于肌肉或皮下。用RFFIT检测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5.
正背景:在幼儿接种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C/Y结合疫苗(HibMenCY-TT)疫苗的第二年进行单剂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en ACWY-TT)或第四剂Hib Men CY-TT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评价。方法:健康婴儿被随机(5∶1)分组,在2、4和6个月龄接种Hib Men CY-TT和白喉-破伤风-无细胞百日咳-乙肝-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DTa PHBV-IPV)疫苗;或Hib-TT和DTaP-HBV-IPV疫苗(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疫苗和卡介苗均是我国常年生产和使用的生物制品,其安全性、有效性早已被证实。根据我国计划免疫规定,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必须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接种。因诸多原因,不能简单地将现行2种疫苗混合使用,而须分2针接种。制备乙型肝炎-卡介苗联合疫苗,可以减少针次,降低副作用。动物试验显示,联合疫苗的免疫效果不低于2种单价疫苗。  相似文献   

7.
探讨小儿预防接种时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2013年3月到2014年2月我院预防接种患儿共627例,对627例接种小儿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627例接种小儿共出现4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类型包括全身反应(40.0%)、局部反应(31.1%)、巧合反应(20.0%)、暂时性昏厥(8.9%)。在45例不良反应中,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百白破三联疫苗(11.7%)、乙肝疫苗(8.4%)、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疫苗(6.6%)、脊髓灰质炎疫苗(3.5%)、麻疹疫苗(3.3%)。结论:小儿在预防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是因人而异,在接种时可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正>人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病(TB)仍然是细菌性疾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卡介苗(BCG)是针对这种疾病的唯一人用的许可疫苗。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将得益于卡介苗接种方法的改进,新方法既简化了接种程序、消除了皮下注射针头造成的危险,又不降低免疫原性。在这里,我们报道了一个BCG  相似文献   

9.
<正>背景:迫切需要抵抗结核病的新疫苗,然而由于倘无保护的相关物,故选择一种能够纳入大规模效力现场的疫苗是困难的。使用卡介苗(BCG)作为人攻击用结核杆菌的替代物是一种有助于疫苗选择的模型。方法 :健康成人被分成A组和B组(BCG初次接种)或C和D组(BCG-以往接种组),B组和D组接受MVA85A候选结核疫苗,在他们接受MVA85A疫苗接种4周后用皮内接种法攻击BCG。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用转基因细胞B43分泌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主蛋白经纯化制成的87-4批重组疫苗进行临床接种观察的结果,同时用8723-1批血源疫苗作对照。疫苗接种采用0、1、2月各接种1针的方案。重组疫苗共接种111名8~13岁儿童,分为20μg、10μg及5μg 3组,血源疫苗分为20μg、10μg 2组。所有儿童接种前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及核心抗体均阴性.20μg组1针后1个月,重组疫苗阳转率60.5%,血源疫苗为31%;2针后1个月,两种疫苗的阳转率分别为100%和72.4%;血源疫苗3针后1个月阳转率也仅79.3%。3针后1个月两种疫苗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492.7和207.4mIU。但重组疫苗6个月后血清抗体的GMT为628mIU。10μg组1针后1个月的阳转率重组疫苗为21.7%,血源疫苗为20.9%;2针后1个月分别为87%及62.8%;3针后1个月分别为100%及81.4%。抗体GMT分别为163.7和129.6mIU.5μg组的重组疫苗免疫后6个月100%阳转,其GMT为56mIU。结论认为无论从阳转率或几何平均滴度分析判断,重组疫苗均优于血源疫苗。  相似文献   

11.
脊髓灰质炎曾在全球广泛流行和传播,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自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发起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倡议以来,全球脊髓灰质炎防控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仍面临重重挑战。在目前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下,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VAPP)病例和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病例的发生。为此,通过回顾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取得的进展,总结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消灭脊髓灰质炎过程中所采用的防控策略,尤其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使用经验,分析消灭脊髓灰质炎最后阶段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即科学评价防控措施、适时调整脊髓灰质炎免疫策略、努力消除接种犹豫并提高疫苗接种率,这对早日实现根除脊髓灰质炎的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河南9个县农村地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第一类替代疫苗现状,为全省提高第二类疫苗接种率和制定第一类疫苗使用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濮阳市、新乡市、南阳市、商丘市、洛阳市5个地市9个县18个乡镇32个村的1 463名2~7周岁农村儿童,疫苗接种知识及主要影响因素从调查儿童监护人获得,疫苗接种记录来自于儿童预防接种证,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9个县农村儿童中第一类替代疫苗率最高的是甲肝灭活疫苗第一针,占20.6%,其次是首针次ACYW135(1)流脑疫苗和AC流脑结合疫苗(1),分别占适龄接种对象的13.8%、12.9%.第二类疫苗以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第一针次接种率最高,达到46.4%,Hib疫苗三针次接种率为12.6%,其次是水痘疫苗接种率为23.2%;口服轮状疫苗(RV)、23价肺炎(PPV23)疫苗接种率较低,分别为9.5%和7.3%.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接种方式、儿童类别、疫苗价格高低都是影响第二类疫苗接种针次多少的主要因素,乡镇门诊化接种4~6针次和7针次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2.5%、6.9%,高于村级接种比例12.8%和1.9%;散居儿童疫苗接种针次高于托幼儿童(P<0.01);监护人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接种通知方式、儿童是否留守等对二类疫苗接种针次影响不大或无影响(P>0.05).结论 不同县第二类疫苗替代一类疫苗率和种类不同;第二类疫苗接种率因各地接种方式、价格因素、重视程度和家长认知程度不同而差别较大;扩大以乡为单位接种门诊实施范围、降低第二类疫苗接种价格并加大托幼机构第二类疫苗的宣传等有利于提高第二类疫苗的接种率和接种针次.  相似文献   

13.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只能以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已大幅度降低了全球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然而,由于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和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风险的出现,今后必须停止使用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以彻底根除脊髓灰质炎。消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之后,将会严格管理来源于野毒株的传统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而用Sab in株研制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抗原性及免疫原性与传统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不同。脊髓灰质炎病毒样颗粒可能成为一种可开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国产浓缩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与法国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接种人体后中和抗体产生情况。分别用两种疫苗接种 1 0人 ,用小鼠中和试验方法检测中和抗体滴度。国产疫苗五针全程免疫后 30天 (第一针接种后 6 0天 )可 1 0 0 %达到保护水平 ,法国疫苗在第一针接种后 30天 1 0 0 %达到保护水平。第一针接种后 1 4、30、6 0天时 ,前者抗体平均滴度分别是 0 0 6IU /ml、1 .0 2IU/ml、2 .0 7IU/ml;后者抗体平均滴度分别是 0 2 5IU /ml、3.2 4IU/ml、1 1 .86IU/ml,后者比前者产生抗体的滴度高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2 )。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一例疑似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评估病例与接种疫苗的关系。方法由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根据病例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分析论证。结果患儿首次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第14天接种首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第21天出现发热、肢体乏力,体查:四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颈部以下皮肤痛觉缺失。麻痹第5天大便标本分离到脊髓灰质炎Ⅲ型病毒疫苗株,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其他病原体感染,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延髓、颈段、下胸段脊髓多发病变,胸11椎体水平以下脊神经前根强化较显著。上述结果符合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表现。结论本病例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ADEM病例,属于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应注意此类异常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丹麦对儿童进行白喉初次免疫,接种含有白喉类毒素(50lp/ml)和破伤风类毒素(12 1/2Lf/ml)的氢氧化铝吸附制剂1毫升,自1950年以来作为常规使用。1970年,白、破制剂中又加入了脊髓灰质炎疫苗。推荐儿童初次免疫必须分三针注射:第5个月、第6个月和第15个月。丹麦一般不进行加强免疫,唯在军人中推行常规免疫和加强  相似文献   

17.
正背景: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OPV)诱发的肠道免疫并不完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而OPV也可以通过接种免疫的儿童进行传播。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PV)不引起肠道黏膜的免疫应答,但可以提高儿童通过之前接种OPV诱发的黏膜免疫的保护力。我们旨在评估IPV对于已接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3个不同厂家的Sabin-IPV抗原性及免疫原性特点。方法采用ELISA方法,利用血清型和抗原位点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检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D抗原含量,分析疫苗相对D抗原含量和单克隆抗体的相对反应性,评估疫苗抗原性;利用大鼠体内效力试验分析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免疫原性,评估疫苗效力。结果与英国国家c IPV标准品Pu91相比,3个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相对D抗原含量存在差异,其中C厂家的相对D抗原含量最高;3个厂家的血清Ⅰ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抗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Ⅱ型中,除B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抗原位点1的抗原性较弱以外,A、C其2个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抗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Ⅲ型中,3个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与抗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种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大鼠血清对Sabin株及Salk株病毒具有良好中和效力。结论除血清Ⅲ型外,血清Ⅰ型和Ⅱ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抗原性与疫苗免疫原性一致。ELISA检测疫苗抗原性的方法有望替代疫苗动物体内效力评价试验。  相似文献   

19.
根据卫生部(91)特申体第02号文,92年完成了Ⅱ型纯化疫苗Ⅰ期临床反应及血清效果观察,免疫程序为0,1,2月,分原倍疫苗组和1∶2稀释组,各免15人,每针次免疫后连续观察3天,结果均无不良反应,仅在注射时稍有微胀痛感。二针次免疫后均能产生较高的免疫抗体:原倍疫苗免疫抗体滴度,ELISA1∶181(GET),PRNT中和抗体≥1∶10;1∶2稀释疫苗,ELISA1∶169(GMT),PRNT≥1∶10。三针次免疫后抗体滴度高于二针次;原倍疫苗,ELISA1∶478(GMT),PRNT1∶10~1∶20;稀释疫苗,ELISA1∶446(GMT),PRNT1∶10~1∶20,但原倍疫苗和稀释疫苗的抗体水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半年后仍保持一定抗体水平。可采用二针次总量2ml免疫。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直肠途径接种卡介苗(BCG),并与肠胃外途径接种进行比较对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的免疫应答及保护作用.实验选用动物为BALB/c小鼠、远交系Hartley豚鼠和恒河猴;BCG为Pasteur株1173P2;攻击用菌种为结核杆菌H37Rv.直肠免疫小鼠、豚鼠及恒河猴时分别接种2×109、2×1010和6×1010活菌单位的BCG;皮下注射免疫小鼠时接种100 μl BCG(含108活菌单位);皮内注射免疫豚鼠和恒河猴时分别接种5×106和1×109活菌单位的BCG.在两条途径免疫后不同时间,取豚鼠和恒河猴脾细胞在96孔微孔板培养,用3H TdR掺入法测定对PPD刺激的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