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生物学报》2017,(1):158-158
我国著名微生物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树政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6年12月10日18时5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作为我国第一位生物化学领域的女院士,张树政一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中国工业微生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张树政院士1922年10月22日生于河北省束鹿县双井村。194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同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补习班第一分班化学系助理、医学院医学系生化科技佐,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一个没有出国留学经历,只有学士学位的女性科学工作者,为何张树政能在半个多世纪动荡岁月中,取得如此突出的学术成就?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早在1950年代初,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她,曾表述过自己的人生感悟:"我没有信仰,我不信仰任何宗教和任何人……。有人说我怀疑,其实我连怀疑都说不上,我又何必去怀疑什么呢?但我也有很多佩服的人,不过决谈不到信仰。历史上我最敬仰岳飞、文天祥和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尊崇屈原的节操和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 2 0 0 2年 1 0月 2 2日上午在中国科学院青年公寓隆重举行了“张树政院士八十寿辰庆典”活动。科技部徐冠华部长、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康乐局长等送来了贺信 ,邹承鲁、杨福愉、王志珍、李季伦、张广学、周同惠、田波、郑儒永等院士以及许许多多的张树政院士的同事、朋友、学生等近 2 0 0人出席了庆典活动。张树政院士是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在近 50年的科研工作中 ,为推动我国酶科学的发展和糖生物学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首先建立了国内等电聚焦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新技术 ;首次发现了多…  相似文献   

4.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于 2 0 0 2年 10月 2 2日上午在中科院青年公寓隆重举行了”张树政院士八十寿辰庆典”活动。科技部徐冠华部长、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中科院生物局康乐局长等送来了贺信 ,邹承鲁、杨福愉、王志珍、李季伦、张广学、周同惠、田波、郑儒永院士以及许许多多的张树政院士的同事、朋友、学生等近 2 0 0人出席了庆典活动。张树政院士是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在近 5 0年科研工作中 ,为推动我国酶科学的发展和糖生物学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首先建立了国内等电聚焦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新技术 ;首次发现了多种糖基酶的作用和…  相似文献   

5.
今年5月8日是我刊名誉主编汪振儒教授百岁大寿。本刊编委会、编辑部代表前往汪老先生家祝贺汪先生百岁华诞。  相似文献   

6.
蒋有绪教授 ,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建国后进行各主要天然林区森林植被调查 ,应用于林区建设规划。吸取各学派之长 ,以亚建群层片和生态种组相结合的二元方法 ,为我国复杂自然地理条件下建立了统一的森林群落分类系统 ,并在温带、亚高山带发展“环”的概念 ,以表述不同群系之间的群落发生学联系 ;1960年起他相继在西南亚高山森林、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 ,江西亚热带人工林开展定位研究 ,促进森林定位研究网络的建立和发展 ,1992年主持“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娄成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12月24日,我刊编委赵尔宓院士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7岁。我们为痛失良师益友深感悲痛。赵尔宓院士,1930年生,四川成都人。我国著名的两栖爬行类动物学家。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50余年来,发表论文140篇,主编、编写学术著作40种,如《中国动物志·纲、目(卷)》等,全  相似文献   

9.
李文华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生态学、自然保护和农林复合经营方面的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兼执行局主席 ,并在多种国内外科研组织机构中任职。李文华先生长期致力于森林生态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科学研究 ,揭示了暗针叶林的结构与演替规律并成功地建立了其在欧亚大陆的分布的数学模型 ;首次以详实的资料揭示了西藏森林资源独特的分布规律、巨大的生产潜力及其在我国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负责青…  相似文献   

10.
《动物学研究》2007,28(6):579-579
在2007年11月13-14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名为第三世界科学院)举行的第18届全体院士大会上,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本刊主编张亚平院士荣誉当选为TWAS院士。  相似文献   

11.
《动物学研究》2006,27(2):120-120
张亚平(1965—),男。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1992—1995年初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回国任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教授;中国  相似文献   

12.
庞雄飞教授是农业昆虫学家。 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1959年获莫斯科农学院农业副博士学位。 1977年以来任华南农学院 (现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曾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农业部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等职。庞雄飞教授长期从事害虫防治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害虫生态控制和天敌物种多样性及其利用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害虫生态控制的研究中 ,引入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改进和发展昆虫生命表方法 ,提出种群控制指数作为定量研究各类因子作用的“算子”,建立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及其与其他因子相辅相成作用的定量研…  相似文献   

13.
冯宗炜教授长期从事森林生态环境和生态恢复工程研究 ,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我国酸雨研究奠基人之一。80年代主持中国科协 19个学会参加的《酸雨对大农业危害及其对策》的大型学术活动与野外考察 ,推动了我国酸雨的深入研究。近 15年来 ,一直主持国家攻关和国际合作酸雨生态影响研究 ,首次定量提出了我国南方 10省市酸雨对农林生态系统的危害损失和重酸雨区受害森林恢复配套技术 ,为国家酸雨控制区的确定和防治提供了科学基础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排名第一 ;1960年创建中国科学院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站 ,率先阐明杉木纯林连栽生态退化机理 …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隆重为2014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为获奖个人和集体颁发奖章和奖杯。我刊副主编高福院士被授予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奖)。高福研究员在病毒侵入与释放过程中病毒囊膜蛋白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免疫细胞与感染细胞  相似文献   

15.
16.
<正>2023年10月3日,《生物学通报》原主编、我国著名动物学家和鸟类生态学家、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光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91岁。噩耗传来,我们悲痛万分,为失去学术界的泰斗、一生致力于生物学科学知识传播并深受全国生物学师生爱戴的良师益友而深感痛惜。郑光美院士,1932年11月3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54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得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相似文献   

17.
张树政,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先生是中国微生物生化的重要领军人,是糖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曾担任《微生物学报》第二届编委会编委、第三届编委会副主编、第四届编委会主编和第五至七届编委会顾问。为《微生物学报》的创刊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张先生毕生发表重要论文200余篇,主编图书7种,除长期担任《微生物学报》副主编、主编外,还任多个科学机构的理事和组织委员。为我国科学交流、编辑出版事业和科普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纪念张先生在微生物生化和糖生物学的贡献,《微生物学报》请金城研究员作为特邀编辑,策划出版了"张树政院士纪念专刊"。本专刊集中了我国酶工程和糖工程领域专家撰写的综述与研究报告共15篇。从这些文章中,读者不仅能了解到酶工程、糖工程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态势,还会感受到撰稿人对张树政院士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更能感受到张树政院士及老一辈科学家们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张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科学功绩将永垂史册,她的科学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著名生态学家、中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孙儒泳先生因突发心梗医治无效,于2020年2月14日8时50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孙儒泳院士从《兽类学报》创刊开始就担任编委(1981—1986年),后担任期刊的副主编(1987—1996年)和名誉主编(1997—2020年)。孙儒泳院士1927年6月12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51年 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5  相似文献   

19.
20.
<正>1954年我在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后,第二年秋,就在生化楼东侧第3教室上生化课,讲者是全校闻名的刘思职教授,当时北医内部不称其名,均尊称他为刘大夫。第3教室很大,我班6个组,每组24人,合起来144人,还坐不满。上课时我坐在最后一排,发现好几位年轻陌生人在座,他们的年龄似乎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