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本文首次记述了采自我国贵州省红枫湖的现生介形类5属7种,分别为:近锐豆形玻璃介Fabae formiscandona subacuta(Yang,1982)、比利时舍氏玻璃介(相似种)Schellencandona cf.belgica(Klie,1937)、亮球星介Cy-clocyprisserena(Kock,1838)、克氏丽星介Cypria kraepelini(G.W.Müller,1903)、条纹薄壳介(相似种)Dolerocypris cf.fasciata(O.F.Müller,1776)、布氏土星介Ilyocypris bradyi Sars,1890、粗糙土星介I.sale-brosa Stepanaitys,1960。这些属种在红枫湖和贵州省均系首次报道,其中S.cf.belgica在我国是首次发现,文内对F.subacuta活体特征的描述在我国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了柴达木盆地第四纪介形类金星介超科、达尔文介超科和湖花介超科共34属84种的分布和部分属种的生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的环境变迁进行了讨论。区內第四纪介形类的分布与演变表明,早更新世气候温和湿润,古湖轻度咸化,湖面曾短暂向北扩张至阿尔金山及祁连山山麓,湖泊稳定在西台吉乃尓湖-达布逊湖-霍布逊湖间。中更新世气候寒冷湿润,湖泊在向南迁移至台吉乃尔湖东南旳同时,湖水加深,变淡。晚更新世早、中期气温回升,湖泊面积进一步缩小,至晚更新世末,气候极度干燥,大型湖泊消亡。  相似文献   

3.
Ilyocypris是陆相介形类的一个常见属。对其壳体外层瘤状凸起分类意义的认识历来存有争议。本文在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具瘤或经常具瘤的Ilyocypris分子进行研究并初步查明其瘤状装饰分类意义的基础上,将其鉴定描述为三个种:Ilyocypris gibba,I.echinata和I.salebrosa。前者个体发育中壳瘤减少直至消失的变化及其与气候环境变迁的相关性表明,I.gibba的壳瘤发育程度是表型特征,区内原定的I.biplicata和I.bradyi实为I.gibba的无瘤类型。I.echinata的壳瘤也不具备分类意义。I.salebrosa则不同,其鲜明而巨大的后背瘤足以与Ilyocypris属的其它种区别开来,是稳定的种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记述了湖南省洞庭湖DT01剖面介形类现生种,包含3属4种,它们为比利时舍氏玻璃介(相似种)Schellencandonacf.belgica(Klie,1937)、布氏土星介Ilyocypris bradyi(Sars,1890)、土星介属(未定种)Ilyocypris sp.和豆形豆形玻璃介Fabaeformiscandona fabaeformis(Fischer,1851)。上述属种在洞庭湖区为首次报道,在湖南省亦是首次。此外,S.cf.belgica在我国还很少报道。本研究可丰富我国介形类现生种数据,同时为利用该类生物定量重建本区域全新世古气候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记述了采自我国东部元荡湖的现生介形类7属9种,分别为:近球形金星介Cypris subglobosa Sowerby,1840、膨大丽神介Cypretta turgida(Sars,1896)、克氏丽星介Cypria kraepelini(G.W.Müller,1903)、无偶斗星介Cypridopsis vidua(O.F.Müller,1776)、塔尔薄丽星介Dolerocypria taalensis Tressler,1937、豆形豆形玻璃介Fabaeformiscandona fabaeformis(Fischer,1851)、弯叶豆形玻璃介F.myllaina Smith et Kamiya,2007、豆形玻璃介(未定种)Fabaeformiscandonasp.和粗糙土星介Ilyocypris salebrosa Stepanaitys,1960。这些属种在太湖流域的淀泖湖群系首次报道,其中F.myllaina和I.salebrosa均首次报道于我国东部湖区。本研究丰富了我国介形类记录,可为介形类地理区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沙河街组介形虫化石群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山东济阳坳陷沙河街组含介形虫化石岩心样品进行散样方法试验,表明水煮法、汽油法是第三纪地层微古分析行之有效的样品处理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从而可以进行介形虫等微体化石群的定量分析。文中对沙河街组介形虫化石群的一个组合和三个亚组合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较之以前定性描述,定量分析更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化石群面貌,并可进行种群结构、群落结构研究,从而为进行沙河街组沉积时期的  相似文献   

7.
介形类属Qinghaicypris Huang,1979的外貌酷似同属一科的Ilyocypris,由于建属人未提供足以将两者区别开来的壳内结构特征,有些学者对Qinghaicypris属的独立地位不予认同,只将其视为Ilyocypris内两端较圆的大个体类型。经对青海柴达木盆地七个泉组Qinghaicypris模式种标本壳瓣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后得知,其附边的缺失及铰合构造中部与前、后端宽度的相近均明显有别于Ilyocypris,是重要的属征。Q.crassa壳壁微量元素的组成是低锶钙比和低镁钙比。另外,该种钙化襞上的缘纹十分发育。依据上述资料,并结合考虑其它有关资料后推测,该种的生存环境应是寒冷水体,水体的盐度较低。Q.crassa是柴达木盆地七个泉组下部的标准化石。按照磁极性测定及沉积速率计算结果,其分布时限被确定为距今2.52Ma至2.34Ma。约2.50百万年前正是北半球气候显著变冷的时期,这表明,V28—179及DSDP552A站深海岩芯同位素记录的冰川规模扩大事件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青海省境内也有反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东东营盆地早第三纪生油屋中介形虫化石壳体进行微量元素分析,得出在沙河街组一段中,下亚段沉积时期,湖水较浅、盐度高,气候干燥,古湖泊营养水平低;上亚段沉积时期,湖水变深、变淡,气候凉湿,湖水营养化程序增高。这些结论与沉积学、生物学和稳定同位素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表明介形虫壳体微量元素化学分析对于早第三纪生油层沉积环境的再造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半咸水介形虫tanella opima Chen的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上海芦潮港潮间带1982—1983年季节性沉积物样品中半咸水介形虫Tanella opima的种群动态调查表明,该种为多年生类型,其种群年龄和性比结构均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繁殖活动受水温控制;4—10月产卵,水温不低于16℃;5—10月孵化,水温在20℃以上,种群在温暖季节(5—10月)由7个未成熟龄期的幼虫和成虫所组成,性比以雌性占优势;在寒冷季节(11—4月)则缺失前3个龄期的幼虫,性比以雄性为主。种群中最初2个龄期幼虫在母体壳内成长,这很可能是造成死种群和化石群中极少发现它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太湖介形虫分布与水环境因子间关系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间对太湖介形虫分布状况进行了季节性的调查,共获得介形虫15种,其中克氏瘤丽星介Physocypria kraepelini,豆形豆形玻璃介(比较种)Fabaeformiscandona cf.fabaeformis和塔尔薄丽星介Dolerocypria taalensis的出现频度分别达71.05%、44.74%和42.11%,为太湖水体中的常见种。相似性分析(UPGMA)结果表明太湖介形虫可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型,即终年出现物种、仅秋季出现物种、夏秋季出现物种和仅春季不出现的物种。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太湖38个样点的15种介形虫与9个环境因子关系研究的结果是介形虫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高达100%,提示太湖水体环境因子变化影响了介形虫的分布和季节性变化;水体的9个环境因子中的pH值、植被密度、总磷和总氮对介形虫的分布影响最大;而化学需氧量和溶氧量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从物种分布状况看,稳定湖花介Limnocythere stationis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物种,其高分布频度对高总磷和高叶绿素具指示作用;太湖中的三种常见种介形虫(克氏瘤丽星介、豆形豆形玻璃介(比较种)和塔尔薄丽星介)的分布主要受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影响,其高分布频度是水体高化学需氧量的良好指标种;在高总氮和高化学需氧量的春季水体中无角尾狭星介Stenocyprisderupta,近球形金星介Cyprissubglobosa,上野湖湾介Strandesiauenoi,绿色湖湾介S.viridis,条纹湖湾介S.vittata,环星介(未定种)Zonocypris sp.和史氏达尔文介Darwinula stevensoni的出现,暗示这些物种的高分布频度可以指示水体中的低总氮和低化学需氧量。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新近纪犀科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近年来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中新世地层内新发现的犀科化石 ,经研究有 3属 3种 ,即Ac erorhinustsaidamensis,Hispanotheriummatritense和Dicerorhinusringstromi,其中后两个种是在这一地区的初次报道。新材料虽较破碎 ,但其发现扩大了H .matritense和D .ringstromi的地理分布范围。更重要的是 ,柴达木动物群原来被确定为晚中新世早期 ,其主要依据是安琪马动物群的残余分子与三趾马动物群共生 ,而此次的发现证明这一地区确实有含H .matritense的中中新世动物群存在。D .ringstromi的发现还证明柴达木盆地有相当于保德动物群时代的晚中新世晚期沉积。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大柴旦盆地植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柴旦盆地属于茺漠植被区域。在盆地中,从洪积平原到湖积平原依次发育着矮半灌木、灌木砾漠,矮半灌木沙漠,禾草、杂类草盐生草甸,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盐沼泽。周围山地自低而高依次发育着矮半灌木,灌木低山石漠,小叶金露梅(Dasiphora parvifolia)亚高山灌丛,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高寒草原和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高寒草甸,高山稀疏植被。由于地形封闭,这里残存了在柴达木盆地其它地区已消失的一些植被类型,有些植物种远离其主分布区达500km以上。盆地海拔基准高达海拔3500m,加上山地的屏蔽作用向上逐渐减弱,致使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较大,在垂直带谱中缺失山地草原和针叶林等中山带植被。此外,盆地中湖积平原富积硼酸盐,使盐生草甸中的优势种之一盐角草(Salicornia herbacea)发生变态,这是本区植被中出现的一个有重要科学意义的指示植物现象。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广泛分布,富含油气资源。长期以来,各组时代归属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介形类、孢粉和轮藻微体化石为基础,重新探讨了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各组的地质年代归属:路乐河组为古新世—始新世中期;下干柴沟组沉积时代主体为始新世中晚期,渐新世早期也有部分沉积;上干柴沟组为渐新世早期—中新世早期;下油砂山组为中新世早—中期;上油砂山组为中新世中—晚期;狮子沟组为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晚期;七个泉组为更新世早—中期。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各组地质年代的确定对盆地内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化石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Bohlin描述的柴达木动物群中的三趾马材料非常少 ,仅能证明三趾马在这个地点的存在。近年来新的野外考察在这一地区发现了更多的三趾马化石材料 ,至少包括 3个种 ,即Hipparioncf.H .chiai、H .weihoense和H .teilhardi。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在柴达木盆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晚中新世早期 (保德早期 )动物群在这个地区的存在。柴达木盆地的H .teilhardi基本上与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产自同一层位 ,其时代也应为保德早期。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在柴达木盆地的发现为该地区在晚中新世早期为草原型环境的判断提供了更多的证据。H .teilhardi更细长的远端肢骨也是对开阔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了柴达木盆地陆相第四纪介形类Cyprididae科的五个新种和两个新组合,它们分别是:Amplocypris qaidamensis sp.nov.,Eucyprinotus foveatus(Popova),E.qinghaiensis sp.nov.,Heterocypris subtriangularis sp.nov.,Psychrodromus gansenensis(Huang),P.mangnaiensis sp.nov.和Trajancypris nanlingqiuensis sp.nov.。其中,Amplocypris,Eucyprinotus和Psychrodromus在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的产出,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北缘宗马海湖地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在一道沟剖面出露良好,本文详细描述了该剖面下干柴沟组的岩性特征,该组以棕红色泥岩为主,局部夹浅灰绿色含石膏中细砂岩、含钙质粉砂质细砂岩及少量含砾中粗砂岩、褐红色灰岩。在该剖面发现轮藻化石2属2种:Lamprothamnium ganchaigouensis (Tang and Di) Li et al.comb.nov.和Lychnothamnus vectensis (Groves) Soulié-M?rsche,前者为新联合属种。L.vectensis主要发现于欧洲始新统渐新统,在我国始新统系首次报道。本文以居群为单位,讨论了L.vectensis的种内形态变化,包括藏卵器尺寸和顶部装饰的连续变化。欧洲L.vectensis居群的藏卵器尺寸随着纬度的升高有变大的趋势,而柴达木盆地的纬度低于欧洲埃布罗盆地和巴黎盆地的纬度,它所产的L.vectensis居群藏卵器尺寸却更大,推测与柴达木盆地古湖泊水体清澈度和/或温度更高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四个盐湖卤虫品系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  侯林 《动物学研究》1996,17(4):489-493
本文以气干法,对中国4个盐湖卤虫品系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盐湖卤虫染色体基数均为n=21。两性生殖卤虫均为二倍体,其核型为2n=16m+10sm+4st+10t+Z(st)W(m)/Z(st)Z(st),NF=74。孤雌生殖卤虫存在二,四,五倍体个体。其二倍体核型为:2n=14m+4sm+4st+18t+Z(st)W(sm),NF=66。  相似文献   

18.
乔丽 《古生物学报》2011,(2):166-175
统计广西中泥盆世不同沉积相区二十条剖面的腕足动物化石记录共计13目45科69属167种,其中Eifelian期47属73种,Givetian期32属100种.对不同级别分类单元的多样性分析表明,从Eifelian期到Givetian期,不仅腕足动物各个目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构有明显改变,而且各个时期不同沉积环境下的腕足动物...  相似文献   

19.
在对研究区内第四系及现代沉积中大量分布的Li mnocythere壳进行再鉴定、并对文献中的相关图片及文字描述进行复查后,未能发现具有L.dubiosa种征(♀个体中背部深深内凹;♂个体背视两侧近平行,最大宽度位于中前部且右壳比左壳长)的壳体存在,也没有找到壳长达到L.sancti-patricii定种标准的壳瓣。此前研究区内被定名为L.dubiosa及L.sancti-patricii者实为L.inopinata的无瘤个体及单瘤个体,而L.binoda则应属次异名。区内L.inopinata无瘤个体在现代沉积中的分布表明:尽管L.inopinata是广盐、广钙和广流速种,但它偏好渐盐水特别是盐度低于14‰的中盐水低钙静水水体的特征明显。有瘤个体的出现似可指示其生活环境为高硅含量的低盐度水域。  相似文献   

20.
青海雪豹地理分布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雪豹(Panthera uncia Schreber)俗称草豹,为濒危珍兽,现已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属典型高山动物,耐寒冷,棲息地常年积雪。有关雪豹在青海境内的地理分布,以往已有初步报道(寿振黄等,1962;张洁等,1963)。为了进一步摸清雪豹在青海省境内的数量分布及生活习性,笔者于1973、1974、1975、1978、1981各年在祁连县八宝乡的柳沟、石桥、青羊沟、柏树台、清大板及野牛沟乡的边麻、大泉、柯柯里地区;都兰县的宗加、巴隆、香日德、沟里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治多、曲麻来、杂多等县,深入雪豹活动地区,采用跟踪足迹、粪便及食物残骸的方法进行调查,并访问当地群众及畜产品的收购部门,结合西宁市人民公园17年来的收购记录,综合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