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中已经证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s)具有保护作用。近期bNAbs 3BNC117和VRC01的临床Ⅰ期试验证实,两种中和抗体均可降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然而,bNAbs目前尚难以通过疫苗诱导产生。在泰国RV144疫苗试验中,疫苗对受试人群的总体保护率为31%,血液样本中未检出bNAbs,表明抗体的其他免疫效应功能在抑制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抗体Fcγ受体(FcγR)介导的非中和抑制作用在保护黏膜组织免受HIV感染的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在HIV通过黏膜组织传播的早期,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表达的Fc受体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已有研究证实它们是HIV通过黏膜组织最初感染的靶细胞。因此,在新的疫苗设计策略中,除了诱导bNAbs产生,具有其他免疫效应功能的非中和抑制性抗体也应纳入疫苗接种评价体系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转基因细胞法测定抗CD52单克隆抗体(单抗)的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方法 ①以Ramos细胞系作为靶细胞,以Jurkat-hFcγRⅢa/FcεRIγ-NFAT转基因细胞系作为效应细胞,通过荧光素酶检测系统(Bright-GloTM luciferase Assay System)建立抗CD52单抗的ADCC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②对靶细胞、量效范围、效靶比及诱导时间进行优化并进行方法学验证;③研究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对不同抗CD52单抗的ADCC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 建立抗CD52单抗的ADCC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抗CD52单抗在该方法中存在量效关系,符合四参数方程:y=(A-D)/[1+(x/C)B]+D;经优化后确定抗体量效范围为起始质量浓度360μg/mL,4倍系列稀释9个稀释度;效靶比为3∶1,诱导时间为6.0h;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4个不同稀释组回收率样品经3次测定,相对效价分别为(45.58±4.67)%、(71.61±9.45)%、(122.92±7.92)%和(149.94±14.58)%;对应的回收率分别为(91.16±9.34)%、(95.49±12.60)%、(98.34±6.34)%和(99.96±9.72)%,上述结果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CV)均小于15%;且该方法也适用于不同抗CD52单抗的ADCC效应评价。结论 利用转基因细胞法成功建立了抗CD52单抗ADCC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评价抗CD52单抗的ADCC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3.
CD4^+CD25^+是调节性T细胞中功能最重要的一类。它是一类具有特殊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它能够抑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参与肿瘤免疫的调节,同时在感染和移植免疫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T细胞的这一亚群具有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的特性,新近发现它亦与爱滋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HIV进入人体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抑制了机体的免疫效应但它也同时被感染,最终由于细胞毒的作用而死亡。由于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减少不能有效的发挥其抑制作用,HIV持续的过度活化使得T细胞逐渐耗竭说明在HIV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Treg细胞可能都发挥了免疫抑制作用,但是却对HIV感染与爱滋病发病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的效应。此外,CD4^+CD25^+调节性T细胞还与HIV病毒的持续存在密切相关。本文就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之间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4 CD25 是调节性T细胞中功能最重要的一类.它是一类具有特殊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它能够抑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参与肿瘤免疫的调节,同时在感染和移植免疫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T细胞的这一亚群具有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的特性,新近发现它亦与爱滋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HIV进入人体后,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抑制了机体的免疫效应但它也同时被感染,最终由于细胞毒的作用而死亡.由于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减少不能有效的发挥其抑制作用,HIV持续的过度活化使得T细胞逐渐耗竭说明在HIV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Treg细胞可能都发挥了免疫抑制作用,但是却对HIV感染与爱滋病发病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的效应.此外,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还与HIV病毒的持续存在密切相关.本文就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与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之间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生命科学研究》2017,(1):10-1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与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子CD4和趋化因子受体分子CCR5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研制可与HIV病毒特异性结合,并能有效预防和治疗HIV感染的抗HIV基因工程二价类重组药物,将人抗体重链恒定区IgG与CD4相连接,CCR5与人抗体轻链恒定区连接,分别构建慢病毒质粒,共转染并筛选,得到高效稳定表达的细胞株。重组抗体经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免疫学检测,证实具有抗HIV病毒感染的功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于人类许多疾病,抗体已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治疗制剂。如何进一步提高抗体的效能,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在抗体治疗过程中,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ADCC)被认为是治疗性抗体临床疗效中一个重要的治疗功能。抗体恒定区Fc片段(crystalline fragment)的糖基化对ADCC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抗体恒定区的核心岩藻糖基化。近些年来,很多研究报告表明,去除或降低岩藻糖基化的治疗性抗体不论在体内还是在体外都表现出更高的效能。这主要是由于去除或降低岩藻糖基化的治疗性抗体相对于岩藻糖基化的抗体,可以在更低浓度下通过与FcγRIIIa的高亲和力而表现出较强的ADCC作用。因此,去除或降低岩藻糖基化抗体的应用有望成为提高下一代治疗性抗体效能的有效手段。在此综述中,我们主要讨论了控制治疗性抗体恒定区岩藻糖基化的重要性及当前去除或降低岩藻糖基化治疗性抗体的生产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HIV感染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D4^ T细胞的丢失在HIV感染引起免疫缺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造成CD4^ T细胞丢失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细胞凋亡可能是CD4^ T细胞丢失的一个重要因素,HIV感染以后,病毒蛋白的持续性产出导致免疫系统的持续性激活,引起Th1细胞的丢失,Th1细胞通过合成Ⅰ型细胞因子,抑制淋巴细胞的自发凋亡,另外,病毒蛋白或其他因素能够使CD4^ ,CD8^ T细胞和APC转化为凋亡的效应细胞,通过Fas/FasL或其他途径引起细胞凋亡,HIV感染人体后凋亡细胞不仅有CD4^ T细胞,还包括B细胞,NK细胞,粒细胞,神经细胞和单细胞,凋亡作为机体的自我防护措施,在清除感染细胞的同时,并没有抑制HIV在单细胞/巨噬细胞内的复制,反而造成大量未感染细胞的凋亡,导致对HIV复制的失控,发展为严重的免疫缺陷,引起AIDS相关的机会性感染。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通过与靶细胞膜的融合感染宿主细胞,研究表明阻断HIV与受体靶分子的结合可以阻止HIV进入宿主细胞,抑制HIV病毒的感染。设计合成了一个包含CD4和CCR5与HIV-1结合的主要功能结构区,及Flt3-L和Mip-3α分子的融合基因,构建了2个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ABK-CKR5-CD4/Flt3L-Mip3α (pABK-HIV-MF) 和pABK-CKR5-CD4 (pABK-HIV-MT),在人胚肾293细胞中进行了表达。RT-PCR、细胞免疫荧光技术、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融合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获得了正确的表达,这为进一步研究其对于HIV-1的拮抗并靶向树突状细胞 (DC) 清除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余邹邹  李云  宋银宏 《病毒学报》2018,34(4):586-59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CD4~+T细胞,造成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导致适应性免疫和固有免疫均发生异常。肠道是人体重要的CD4~+T细胞库,因此,肠道也是病毒感染的主要目标,此外,人肠道内居住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近年来发现这些微生物群在人类健康中起关键作用。HIV感染除了直接改变肠道CD4~+T细胞组成,也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本文综述了HIV引起的肠道微生物改变,并探讨这些改变在HIV感染个体中产生的局部及系统效应与相关的系统病理损伤,以及用肠道微生物进行靶向调节HIV感染和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Ⅱb及血清Clq抗体的表达在SLE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41例SLE和30例正常人外岗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FcγRⅡb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清Clq抗体采用ELISA法测定,FcγRⅡb和Clq抗体的表达.分别与抗核抗体(ANA)、dsDNA抗体及SLEDAI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SLE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FcγRⅡb的表达均减少,以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血清Clq抗体水平明显增高FcγRⅡb和Clq抗体与ANA、抗dsDNA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FcγRⅡb与Clq抗体呈低一中度负相关。结论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Ⅱb表达缺陷和血清Clq抗体水平升高。使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功能下降,在SLE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FcγRⅡb和Clq抗体是判断病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