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蒙古草原中东部现代表土植硅体组合与植被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内蒙古中东部14个典型植被表土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同时将其结果作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圆型和齿型在表土组合中占优势。圆型具有超代表性且在针茅草原和羊草草原表土组合中含量超过50%。针茅哑铃型和脊哑铃型在克氏针茅草原以及退化草原表土组合中含量偏高,可指示干的草原生境以及草原退化。蒿属块型表现为低代表性,即便是在冷蒿灌丛表土中,蒿属块型含量也较低。沙地云杉林和榆树灌丛生境特殊,它们的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明显,前者以光滑块型、粗糙块型、规则多边型以及十字型等为主,后者以多铃型、三铃型、哑铃型以及简单哑铃型为特征。高山草甸和山杨林表土与研究区其它植被表土的相似性低。另外,研究区全新世古土壤剖面样品与表土样品的对应分析表明内蒙古中东部表土植硅体分析为恢复研究区全新世草原植被演化提供了参照物。 相似文献
2.
3.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9,(4)
探讨植硅体固碳能力与植硅体形态间关系,可以更精确估算群落植硅体固碳量,同时为植硅体固碳机制解释提供依据。本文在松嫩草原选取28个群落样方进行研究,按优势植物分为禾本科、莎草科、菊科三种群落类型,采用植硅体碳含量来指示植硅体自身的固碳潜力,植硅体碳占干物质含量指示群落长时间固碳能力(以下简称群落固碳能力),植硅体百分含量与固碳有关指标间的相关性来指示不同植硅体类型的固碳贡献量。研究发现:与非短细胞植硅体相比,短细胞植硅体的百分含量与植硅体碳含量、植硅体碳占干物质含量间的相关性更显著,因而其对植硅体固碳的贡献相对更大。究其原因,本文认为这可能主要与松嫩草原的短细胞植硅体的产量大以及短细胞植硅体的形成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4.
牛头岗遗址是江苏南京较大的古文化遗址,遗址文化层中植硅体组合揭示在新石器晚期(约3500Cal.aBP前),南京地区气候偏暖偏湿;商代(约3500—3000Cal.aBP),气候温暖湿润;西周早期(约3000Cal.aBP后),气候又偏暖偏湿。明显的气候波动与全新世中晚期全球气候变化可以对比。相邻何颖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哺乳动物遗存,与牛头岗植硅体组合反映的植被与生态比较一致。新石器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气候与环境适宜古代先民的繁衍与生存,南京及滁河流域古文化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5.
母岩与竹龄对毛竹竹叶中硅和植硅体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省毛竹主产区,采集不同母岩类型(花岗岩、砂页岩、凝灰岩)和不同竹龄(1、3年生)的毛竹竹叶样品,研究了不同母岩和竹龄对毛竹叶片中硅与植硅体碳含量的影响,以及竹叶样品中硅和植硅体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母岩、竹龄对毛竹竹叶中硅和植硅体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不同母岩土壤毛竹竹叶中硅含量表现为花岗岩(33.19 g·kg-1)>砂页岩(32.64 g·kg-1)>凝灰岩(24.51 g·kg-1),植硅体含量表现为花岗岩(105.81 g·kg-1)>砂页岩(93.50 g·kg-1)>凝灰岩(59.40 g·kg-1);3年生毛竹竹叶中硅与植硅体含量均显著高于1年生.母岩与竹龄对竹叶植硅体碳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对竹叶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存在显著影响.3种母岩发育土壤上毛竹叶中硅与植硅体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但1年生竹叶中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要准确估算全国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类型毛竹竹叶的植硅体含量时,需要考虑母岩、植物株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可以在土壤中稳定存在数千年甚至上万年之久的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陆地植物生态系统长期碳封存的重要机制之一。选取福建南靖地区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Munro)Keng f.)和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两种重要丛生竹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竹叶、竹枝和竹秆样品,用微波消解法提取植硅体,采用碱溶法测定植硅体中碳含量,以比较两种丛生竹的植硅体碳封存潜力和封存速率。结果表明: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不同器官中Si含量变幅分别为4.95—37.53 g/kg和2.01—34.05 g/kg,植硅体含量变幅分别为3.35—100.80 g/kg和1.57—84.06 g/kg,两者地上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大小顺序均为叶枝秆。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不同器官干物质中的植硅体碳含量变幅分别为0.51—2.85 g/kg和0.17—2.22 g/kg。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PhytOC储量变幅分别为5.1—13.9 kg/hm~2和1.2—6.3 kg/hm~2。绿竹和麻竹地上植株不同器官中的最高PhytOC储量分别为枝和叶。绿竹和麻竹地上部PhytOC总储量分别为24.3 kg/hm~2和11.1 kg/hm~2。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PhytOC封存速率分别为0.051—0.131 t-e-CO_2hm~(-2)a~(-1)和0.0099—0.0139 t-e-CO_2hm~(-2)a~(-1),以绿竹和麻竹的最高PhytOC封存速率计算,我国绿竹林和麻竹林的地上植株部每年可分别封存1965.29 t CO_2和1520.11 t CO_2。 相似文献
7.
8.
对6个不同盐碱度梯度环境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中生长状况良好的羊草进行人工筛选, 选取其中长势相近、叶片大小一致的羊草叶片, 用湿式灰化法提取植硅体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 共统计植硅体3387粒, 鉴定出植硅体类型10类, 分别是平顶帽型、尖顶帽型、刺帽型、光滑棒型、刺棒型、似牛角棒型、尖型、板型、蜂窝状和其他类型。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 帽型、棒型、尖型、板型和蜂窝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帽型植硅体的百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6组样品中同种形态植硅体的大小有一定差别, 植硅体的大小随着盐碱度的升高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 总体上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10.
青藏高原常见早熟禾亚科植硅体形态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文章对采自青藏高原地区早熟禾亚科(Pooideae)常见的10属19种现代植物进行详细的植硅体形态描述、分类、统计、测量和对比。分析发现:青藏高原现生植物早熟禾亚科(Pooideae)特有的植硅体形态主要包括帽型、齿型、针茅哑铃型和针茅多铃型,同时发育塔型、棒型、尖型、刺球型等其它亚科常见的类型。初步明确了部分属一级的植硅体形态特点,例如,羊茅属(Festuca)、早熟禾属(Poa)等主要发育尖顶帽型;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Tzvel.)等主要发育平顶帽型;针茅属(Stipa)主要发育针茅哑铃型;早熟禾属(Poa)、三毛草属(Trisetum)同时发育较丰富的帽型和齿型。为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该区草原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植硅体形态学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河南贾湖遗址植硅石组合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取自河南贾硝新顺时代遗址的9块考古样品进行了植硅石分析,结合孢粉分析资料,恢复了该遗址的古生态环境,进而较好地解释了枯息于淮河流域的贾湖先民较早开始和妥耕农业的生态学原因。 相似文献
13.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6,(2)
作者选择位于舟山长峙岛西南淤泥质潮间浅滩,通过为期一年的采样(2014年7月—2015年6月),尝试探讨淤泥质岛礁潮间带有孔虫种群的季节性生态特征。共鉴定出有孔虫14属18种。有孔虫种群以玻璃质壳为主,占全群95%以上。优势种为Ammonia beccarii vars.,Elphidiella kiangsuensis,Cribrononion vitreum。研究结果显示:1)区域有孔虫总体平均丰度为850个/10cm~3,活体平均丰度为504个/10cm~3。丰度季节变化显著,秋冬季节总生物量仅为春夏季节的38%;2)活体与总体属种组成基本一致,以本地埋葬群为主,显示研究区潮流动力输送作用不强;3)区域潮间带有孔虫分带性不明显,国外研究中常见的属种Trochammina macrescens,Trochammina inflata和Miliammina fusca,在本区也有出现,但丰度显著减少;4)研究区有孔虫组合个体畸形率不超过5%,畸形个体以Ammonia beccarii vars.最为常见,可作为区域环境指示的敏感种。 相似文献
14.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5,(2)
选取南京丘陵地区29处样点,分别搜集表土及捕捉器样品,开展两种采样方式下孢粉组合与植被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京低山丘陵地区花粉类型以松属、栎属、枫杨属、榆属、蔷薇科、菊科、禾本科为主,表土花粉组合较好地反映了现代植被特征。主成分分析可以大致区分人工草坪区、农田区以及森林区的样品。农田区表土花粉浓度最低,每克仅为4 964粒,农田的翻耕以及微生物环境是造成其花粉浓度低的重要原因;森林区花粉浓度(每克29 176粒)及花粉通量(49 358粒/平方厘米/年)均很高。人类活动的增强可能会造成孢粉浓度的下降。在探究本地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时,可运用孢粉浓度以及与农作物相关的孢粉类型的变化来分析。所有捕捉器样品的乔木花粉百分比均低于其对应的表土样品,其中以松属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6,(2)
选取江西南昌西山地区的表土和苔藓样品做孢粉分析,得出其与植被的关系,并且初步推断西山洗药湖沼泽表土花粉的来源,为钻孔花粉来源分析提供帮助。研究结果表明:南昌西山地区表土花粉组合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当地植被状况。由于沼泽对区域花粉的汇聚作用,其表土花粉谱更能代表整个区域的植被状况。沼泽表层样品中主要花粉类型松属(Pinus)、蒿属(Artemisia)花粉来源于西山地区小区域和东南部季风区大区域;杉木属(Cunninghamia)、大戟科(Euphorbiaceae)等主要来源于洗药湖沼泽周围山地;莎草科(Cyperaceae)等花粉源则为沼泽内部的植物;禾本科(Poaceae)花粉来源相对复杂。聚类分析较难区分马尾松林带和杉木林带;毛竹林带、农田带、沼泽表层带和周围山地带则可以清晰地划分出来。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影响西山地区表土花粉组合的第一因子是湿度,第二因子是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河北省文安洼湿地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粒度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地区晚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晚全新世以来气候总体由凉湿转变为冷干,具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3 200-2 010cal.a B.P.以湿润气候为主;2 010-1 280cal.a B.P.气候偏冷干;1 280cal.a B.P.以来气候进一步冷干。小冰期以来(556-160cal.a B.P.),中华卷柏孢子持续高含量,伴随粗颗粒物质63μm含量的上升,表明小冰期以来,文安洼流域气候波动较大,雨水、干旱、洪水并存。 相似文献
17.
18.
江西九江第四纪红土中的植物硅酸体及孢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九江第四纪红土中植物硅酸体、孢粉记录表明:该地红土是湿热环境下的产物;红土形成时期发育了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类植被;九江第四纪红土中植物硅酸体保存不如中国北方黄土。古土壤A层被侵蚀及铁、铝氧化物的高含量可能是造成红土中植物硅酸体保存不佳的主要原因;亚热带植被中乔木类植物硅酸体抗溶解力弱;经工土中禾本科植物夺地 体保存与风化指标、全有机碳成正相关;禾本科植物硅酸体总量自剖面底部(网纹红土)一顶部(褐黄土层)逐渐增多,可能暗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存在较为普遍的气候恶化趋势,气修总体向变冷、变干方向发展;红土剖面5m及3.0左右古土壤A层的出现及剖面风化指标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地红土经历了堆积与风化同时进行的加积型风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张家口土壤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1996年8月中旬,在张家口地区4种生境中共捕获土壤蜘蛛461头,隶属于12科54种(属)。研究表明:4种生境中的土壤蜘蛛群落相似性很小,群落结构组成不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也不同。植被类型、疏密程度是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生态因子,农事活动是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