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补白     
《西北植物学报》2012,(11):2189+2200+2292+2343+2365
酶活性的浓度单位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以IU表示之,由于意见不一致,至今尚未指定酶反应温度,而同一量的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相似文献   

6.
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内,迄今已发现的酶有数千种之多。为了避免混乱,国际酶学委员会在1961年曾提出一个关于酶的分类命名的报告。1972年出版的《酶分类法》中,收录了当时所知的所有酶的分类命名资料。国际酶学委员会关于酶的分类命名原则已被各国酶学工作者广泛接受。鉴于这一原则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又便于国际交流,我国的各种出版物中也应  相似文献   

7.
潘新社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9):1920-1920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以I U表示之,由于意见不一致,至今尚未指定酶反应温度,而同一量的酶,在不同温度时间为1分钟所转化底物量将有明显差异,为避免临床上误认为只要是同一国际单位的酶量在国际上无论何处所测结果都应一致,目前大多数实验工作者常省略国际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以IU表示之,由于意见不一致,至今尚未指定酶反应温度,而同一量的酶,在不同温度时间为1分钟所转化底物量将有明显差异,为避免临床上误认为只要是同一国际单位的酶量在国际上无论何处所测结果都应一致,目前大多数实验工作者常省略国际二字(简写也由IU改为U)。  相似文献   

9.
潘新社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152-2152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以IU表示之,由于意见不一致,至今尚未指定酶反应温度,而同一量的酶,在不同温度时间为1分钟所转化底物量将有明显差异,为避免临床上误认为只要是同一国际单位的酶量在国际上无论何处所测结果都应一致,目前大多数实验工作者常省略国际二字(简写也由IU改为U)。  相似文献   

10.
武秀之 《生物多样性》2015,23(2):259-263
<正>命名的根本目的是用语言和文字区分事物,而不是描述事物,更不是文化传承。一个命名如果在区分事物时容易造成混乱,就不能说是一个很好的命名。目前,植物的中文命名相当混乱,以至于无法实现准确的名物对应。1植物中文命名的混乱现状古人命名植物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物种概念,几千年来自发形成的中文植物命名相当复杂,同名异物和一物多名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以及各种地方植物志书中,许多植  相似文献   

11.
合酶与合成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酶与合成酶是生化教学中经常提到的,同时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例如,对于三羧酸循环中催化乙酰CoA与草酰乙酸反应生成柠檬酸的酶,国内教科书就出现了命名的混乱,有的书称为柠檬酸合酶,更多的书称为柠檬酸合成酶。此外,不少教科书把脂肪酸合酶、HMGCoA合酶、ALA合酶及前列腺内过氧化物合酶误译成脂肪酸合成酶、HMGCoA合成酶、ALA合成酶及前列腺内过氧化物合成酶等。可见,合酶与合成酶误用存在一定的普遍性。这种状况不仅使青年教师茫然,更使学生无所适从,实在有必要澄清。出现这种错误的可能原因一是名词的错…  相似文献   

12.
答:国际植物和动物命名法规的一个基本准则是植物和动物的学名必须是拉丁名称,如果是从其它语言中派生出来的话,至少要给予拉丁化处理。这样就防止了生物命名中出现多种语言命名的混乱局面。拉丁文被选择作为命名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生物的统一命名始源于林奈的双名法,林奈采用的就是当时欧洲最为通行的语言——拉丁文。其次,拉丁语是死文字,变化甚  相似文献   

13.
根据林奈双名制原则,不同的生物学科曾先后制定出相应的命名法规,使各自学科的生物命名规范化。现行的国际生物命名法规有5个,即动物命名法规、植物命名法规、细菌命名法规、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以及病毒命名法规(草案)。这些法规经过不断地修改,逐渐使生物的命名严谨和完善。在制定这些法规时,拟定者虽参考了其它生物命名的原则、规则和条例,但主要是考虑自身学科内生物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因此,上述5个不同的命名法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自然会出现一些混乱。为了使国际生物命名的统一化,在国际科协(ICSU)的支持下,1994年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目前在自然界发现的Casbane烷型二萜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生物活性、分布状况和合成研究,同时针对文献中该类成分的骨架编号顺序混乱并造成化合物命名错误问题,我们采用J Buckingham的编号方法,对所有casbane烷型二萜化合物结构进行重新编号,对部分化合物命名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水蛭透明质酸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潼 《动物学杂志》1994,29(5):50-52
关于水蛭透明质酸酶的研究杨潼(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关键词水蛭,透明质酸酶,提取物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这个词最初是用来命名从动物组织中得到的能水解透明质酸的酶,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命名并不恰当,因为从许多动物体内得...  相似文献   

16.
<正> 一、绪论国际植物学大会为各国植物学家、真菌学家及地衣学家提供了一个共同使用的、精确而简明的命名制度,即《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实践证明,这个命名法规在植物学科的发展中已经并将继续起到巨大作用。在我国,由于植物、真菌及地衣的汉名缺乏一个供大家共同使用的明名法规,致使植物、真菌及地衣在汉名命名方面存在着极大混乱。例如  相似文献   

17.
正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IUBMB)的命名委员会(Nomenclature Committee,最初名称为Enzyme Commission)于2018年8月发布消息,在原来六大类酶的基础上再增加易位酶为第七大类酶。国际生化联盟于1961年颁布第一个版本酶的分类和命名法。至1992年共发布了六个版本,收录  相似文献   

18.
黄大卫 《昆虫学报》1988,(3):321-322
在以前的许多文献中,克氏金小蜂属Trichomalopsis Crawford采用学名Euptero-malus Kurdjumov,中名作悠金小蜂属。经Kamijo,Grissell等人研究认为Trichoma-lopsis是该属的有效名称,Eupteromalus是次异名。为了避免混乱,我们将该属的中名改作克氏金小蜂属,意在强调Crawford的命名在命名法上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9.
真菌漆酶的酶活测定方法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真菌漆酶酶活的测定方法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致使不同研究之间的漆酶酶活无法进行比较分析,也造成漆酶产品在酶活质量意义上的混乱。因此,对测定真菌漆酶酶活的各种不同的分光光度法进行了综述和比较分析,认为采用ABTS法作为测定漆酶酶活的方法较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建议作为漆酶酶活测定的统一方法。  相似文献   

20.
酶促氨基移換作用是苏联生物化学家和在1937年发現的。他們用鴿胸肌与L-谷氨酸及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共同保温时,发現谷氨酸的氨基不經脫氨直接轉給丙酮酸,生成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而且这一反应是可逆的。他們給这一新型的反应命名为氨基移换反应,催化这一反应的酶,命名力氨基移换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