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树木高度级的划分植声 :按每 3m来划分树木高度级进行研究 ,人为性太强 ,易把一些规律性结果冲淡 ,划分时应考虑植物的生活型 ,植物在群落中是按其生活型来分层次的。臧润国 :考虑以 3m为高度级来划分 ,主要是当时与霸王岭林业局的高工杨秀森商量后确定的。因为我们考虑到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大多数的灌木在 3m高度以内 ,另外据胡玉佳等 ( 1 992 )将海南岛混合雨林乔木划分为 3层的标准 ,其下层小乔木的高度又在 3~ 1 0 m,可见 3m是海南岛热带林中乔灌木区分的一个大致的高度界限 ,故本文以 3m为基本分级。其实以几米为分级标准 ,国内外…  相似文献   

2.
海南五指山热带山地雨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指山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种类十分丰富,在1hm^2样地中共出现54个科,100个属的乔木树种177种,1337个个体。区系地理分析表明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分布型成分占优,为89.0%,充分体现了五指山山地雨林的热带性质。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为:样地1Margalef指数17.822,Shannon-Wiener指数5.621,均匀度0.823,Simpson指数0.050,均匀度6.775,表明五指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群落乔木树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块样地资料对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树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 500m2的样地上,随着起测胸径递增,各样地乔木个体数和树种丰富度均表现为依次递减;低海拔带上(850~1000 m)的山地雨林(1、2号样地)的各指数值无一定变化规律,较高海拔带上(1200~2000 m)的山地雨林(3~6号样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依次递减,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呈依次递增的趋势.较高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在较小乔木起测胸径(≥2 cm、≥5 cm、≥10 cm)的树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要明显大于低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而两者在较大乔木起测胸径(≥20 cm、≥30 cm、≥50 cm)的各指数值无明显差异.随着取样面积的递增,各样地树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在取样面积递增到2 000m2处均已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4.
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冠层树种功能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3块1 hm2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1个林冠功能性状结合样地地形及林冠乔木树种样地清查数据,分别基于单维性状和多维性状比较物种多度加权对群落功能离散度指数——平均成对距离(MPD)和平均最近类群距离(MNTD)的影响;同时分析林冠层功能丰富度(FRic)与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零模型探讨不同生境类型下标准化效应MPD和MNTD(经过物种多度加权且剔除群落物种丰富度差异影响)的变化,进而评价林冠层群落水平功能多样性格局及其对局域生境异质性的响应.结果表明: 功能性状维度和物种多度对MPD的影响强烈,不同维度功能性状多度加权前后MPD相关性较弱(R=0.359~0.628);但对MNTD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维度功能性状多度加权前后MNTD相关性较强(R=0.746~0.820);未经物种多度加权的MPD和MNTD均普遍高估了林冠层的功能离散度.林冠层功能丰富度与物种丰富度基本呈指数相关关系(F=128.20;R2=0.632;AIC=97.72;P<0.001),且功能丰富度很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物种丰富度阈值.基于不同维度功能性状的林冠层功能多样性格局及其生境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生物竞争激烈的低沟生境中,林冠层功能多样性倾向于比预期零模型随机产生的功能多样性高,林冠树种功能性状表现出离散分布;而在其他生境类型中,林冠层功能多样性倾向于接近或低于随机产生的功能多样性,林冠树种功能性状随机或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5.
 以海南岛霸王岭自然保护区1 hm2老龄原始林样地的调查材料为基础,分析了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的组成、高度结构、径级结构及有关的树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树种较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树种数和树木的密度都随高度级、径级的增加而呈负指数或负幂函数递减;热带山地雨林不同高度级、不同径级和不同小样方斑块内的树种数都与树木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热带山地雨林经过自然的演替达到老龄顶极群落后,最后进入主林层的只是少部分树种的少数个体。  相似文献   

6.
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ha动态监测样地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山地雨林是海南岛最占优势的植被类型,以往对热带山地雨林的研究通常基于小尺度,缺乏大尺度上的长期固定样地监测。作者基于海南岛尖峰岭地区60 ha(1,000 m×600 m)植被动态监测大样地,详细描述了该样地所属典型热带山地雨林的群落结构特征,以期为更深入地揭示我国热带雨林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提供背景资料。尖峰岭大样地20 m×20 m样方水平上海拔和坡度分别在866.3–1,016.7 m和1.7°–49.3°间变化。大样地内共记录到439,676株存活的胸径≥1.0 cm的乔灌木植株,除61个植株未确定种名外,其他分属于62科155属290种。单位面积植株密度为0.7328株/m2(含萌条和分枝),20 m×20 m尺度上单位面积物种数量为32–120种,平均80种。植物属区系成分以热带性质为主,共有136属,占总属数的88.3%;另有鼠李科鼠李属(Rhamnus)为世界分布,木兰科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为中国特有分布。按物种重要值排序,大样地内最具优势(重要值大于2.0)的6个种分别为:大叶蒲葵(Livistona saribus)、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四蕊三角瓣花(Prismatomeris tetrandra)和海南韶子(Nephelium topengii)。优势科为樟科、壳斗科、茜草科和棕榈科,重要值均超过了5.0。取样面积达到7.5 ha或取样数量达到2万株时,计数到的物种数量达到261种,占总物种数量的90.0%。大样地内稀有种和偶见种各占所有物种的20.7%和37.6%。样地内所有个体平均胸径5.22 cm,植株径级分布呈明显的倒"J"形。本文为后续尖峰岭大样地的研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尖峰岭大样地的建立也为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长期变化监测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7.
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维持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基本问题。为了探讨海南尖峰岭地区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 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 hm2样地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物种多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随6个空间取样尺度(5 m × 5 m、10 m × 10 m、20 m × 20 m、40 m × 40 m、100 m ×100 m、200 m × 200 m)的变化。结果表明: 相比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物种丰富度、多度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具有更为明显的空间尺度效应; 物种丰富度的方差随取样尺度增加呈现单峰分布特征, 并且在20 m × 20 m尺度上达到最大值, 而物种多度的方差随取样尺度的增加而增大; 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的正相关性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甚至消失, 这可能与随取样尺度增加生境异质性增加有关; 取样尺度对3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的影响可能与研究区域内稀有种的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尖峰岭次生热带山地雨林树种间的联结动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应用方差检验法和基于2*2联列表的分析手段,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采伐后25-35年次生群落2400m^2固定样中胸径≥7.0cm林木的种间联结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群落内的树种总体呈正联结,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联结指数V界于1.00-1.21之间,接近无联结假设条件下的V值(V=1),证实了作者关于“种的分布相对独立”的假说;2)种间联结的比例和强度随演替进程而下降,群落朝种间无联结中  相似文献   

9.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林隙更新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原始热带山地雨林中林隙和非林隙林分的调查,分析了海南岛热带山财雨林中主要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树各对林隙的更新反应和树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树林隙内和非隙林分中出现的频度、密度和显著度不同,从而表现出其重要值的不同,根据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外重要值位序的差异大小,将海南热带山地雨林中树各划分为7种类型:即(1)只出现于林隙中,(2)只出现于非林隙林分中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的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6块样地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在2 500 m2的样地上,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群落共有植物物种99~181种。其中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S)为54~113,Shannon-Wiener指数(H′)为1.648 7~4.049 1,Simpson指数(λ)为0.503 5~0.969 5,Pielou 均匀度指数(Jsw)为0.413 3~0.854 9。灌木层的S为35~89,H′为2.413 2~3.716 2,λ为0.762 7~0.958 2,Jsw为0.678 8~0.859 3。草本层的各指数值:S为31~65,H′ 为2.792 1~3.499 2,λ为0.902 0~0.938 2,Jsw为0.729 3~0.838 2。低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Ⅰ号、Ⅱ号样地)的各指数值(H′、λ、Jsw)在群落不同层次中均表现为草本层 > 灌木层 > 乔木层,而物种丰富度在不同层次中无一定变化规律;高海拔带上山地雨林(Ⅲ号、Ⅳ号、Ⅴ号、Ⅵ号样地)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H′、λ)表现为乔木层 > 灌木层 > 草本层,而均匀度指数(Jsw)在不同层次中则无一定变化趋势。高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明显高于低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这是由于前者所处生境较为优越。沿着海拔梯度,群落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在中等海拔高度地带(约1 200~1 220 m)达到最高值,这是由于中等海拔高度的山地雨林位于生境条件最为优越的沟谷地带,而且与低地季节雨林毗邻,热带雨林植物成分丰富。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树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跃华  曹敏  林露湘 《生态学报》2010,30(4):949-957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1 hm2(hectare)动态监测样地1993年与2007年之间树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对样地中胸径≥5 cm的乔木进行了每木调查。目前其树种组成的热带分布科、属所占比例分别为91%和94%,具有较高比例的热带植物区系性质。在1993年与2007年两次调查之间,树种数量由145种增至179种,仅有1到2个个体的稀有树种所占比例从54%降为51.1%。从森林的垂直结构来看,A、B、C三层的个体死亡率分别为12.8%、12.9%和19.0%,各层树木的增长率分别为-8.5%、-1.4%和44.8%。与此相对应,C层小径级的树木所占比例有较大提高。虽然小径级的树木在种类和数量上比例增大,但个体数量和种类组成相对稳定的A、B层优势树种变化不大,维持了群落结构的稳定性。14 a间,群落中新增加的具有先锋性质的树种不超过5个。1993年时,A、B两层尚有先锋树种存在,2007年已经从A、B两层中退出。因此,从14 a间树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来看,虽然具有树木的死亡和增补,但其物种成分和群落结构的总体格局没有明显的变化,处于动态平衡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热带森林中的斑块动态与物种多样性维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斑块作为景观要素之一,直接到景观结构的空间格局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动态也将导致景观格局的变化。异质性的斑块在自然森林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说,顶极森林中仍然存在着由不同种类或不同生长时期的植物种群组成的森林斑块。由自然或人为干扰所驱动的森林生长循环导致敢这些斑块在空间上的镶嵌,对于持定的地域片段,也导致了不同生长时期的森林斑块的周期性循环。在热带森林中,森林的生长循环由林窗期(gap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测了西双版纳山地气候,建立了山地雨林生物量回归方程,调查了海拔1 100~1 820 m范围5块样地(面积0.16~0.25 hm2)的热带山地雨林生物量。结果表明,海拔1 105和1 610 m的年平均温度分别为20.1和16.6℃,年降雨量分别为1 659和2 011 mm,旱季(11~4月)降雨量分别为295和283mm,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1%和84%;5块样地生物量变化为256.4~368.6 t.hm-2,平均为312.6t.hm-2,其中乔木占97.1%、木质藤本占1.2%、幼树和灌木占1.3%、草本和幼苗占0.4%;采用热带季节雨林生物量回归方程估计山地雨林生物量,会使得总生物量以及树干和树根生物量高估38.3%~61.5%,树枝生物量低估7.6%~30.8%。可见,西双版纳山地海拔增加导致雨季降雨量增加,山地雨林生物量较热带季节雨林降低32.6%,季节雨林生物量方程不适用于山地雨林。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青藏高原湿润地区草地的演变规律和未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雅家埂高山带不同海拔草地为对象,研究了草地群落特征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对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沿海拔梯度草地群落特征具有明显分异,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呈现显著降低,而地下生物量和群落的根冠比呈现显著增加。群落多样性指数在较低海拔间呈现显著变化,而在较高海拔间变化不明显。总体而言,随海拔升高群落多样性增大,均匀度增大。(2)不同海拔群落特征差异主要由气候因子控制,且温度起主导作用,土壤因子的解释度可忽略。(3)整个海拔梯度上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支持根竞争和光竞争假说。  相似文献   

15.
16.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扩大区域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2002年由省级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由原来的7,762 hm2增加至20,170 hm2。为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 海南大学于2003年10月通过路线调查与标准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扩大区域展开了植被资源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共记录到43种尖峰岭地区新记录种, 其中黄毛马兜铃(Aristolochia fulvicoma)、海南地不容(Stephania hainanensis)、卵叶石笔木(Tutcheria ovalifolia)、蜜茱萸(Melicope patulinervia)和南烛(Lyonia ovalifolia)等5种为海南特有种。在本次调查的9,600 m2天然林标准样方中共记录到高1.5 m以上的立木3,466株398种, 隶属于69科161属。在扩大区域内共有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植物41种, 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4种, 新记录到的尖峰岭地区国家级濒危植物2种, 即毛茶(Antirhea chinensis)和琼棕(Chuniophoenix hainanensis), 并基本确定了这些植物的垂直分布状况。扩大区域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顶矮林3种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高, 且Simpson指数(D)及Shannon-Wiener指数(H')均是热带山地雨林>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顶矮林; 均匀度则是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顶矮林>热带低地雨林。表明经过多年封山育林及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扩大区域内曾经受过强烈干扰的热带低地雨林和山地雨林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9):861
Aim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species diversity are fundamental issues in community ecology.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assess the species diversity patterns at the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in Jianfengling, Hainan Island, China.
Methods Based on the dataset from the 60 hm2 plot in the tropical montane rain forest in Jianfengling, Hainan Isl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abundance, Shannon-Wiener, Simpson and Pielou’s evenness indices were analyzed at six spatial scales, including 5 m × 5 m, 10 m × 10 m, 20 m × 20 m, 40 m × 40 m, 100 m × 100 m, and 200 m × 200 m, respectively.Important findings
Results showed that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abundance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were much more obviously changed with the spatial scales than Simpson and Pielou’s evenness indices. Change of variance of the species richn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spatial scales was unimodal, which had the maximum value at the 20 m × 20 m scale. Variance of the species abundance showed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crease of spatial scales.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even disappear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ampling scales, which may be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habitat heterogeneity. The effects of spatial scales on Shannon-Wiener, Simpson, and Pielou’s evenness indices may be also correlated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rare species in the pl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