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完县中、晚寒武世无铰纲腕足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仕龙 《古生物学报》1993,32(4):400-417
研究了河北完县清醒剖面中寒武统张夏组至上寒武统凤山组酸解法所获得的无铰纲腕足类化石5500多件,详细描述了乳孔贝科2新属、16新种、3未定种,圆货贝科1新属、2新种.自张夏组至凤山组建立了8个无铰纲腕足类化石组合.对乳孔贝亚科的幼壳形态进行了分类,并研究幼壳的演化趋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寒武纪双壳类研究之评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2004,43(3):448-457
长期以来,双壳类研究者虽未将扬于蛤(Yangtzedonta Yu)纳入到双壳类早期系统演化的研究范畴,支却又难以予以完全否定。最近,钱逸的工作终于解决了这一悬案,这是寒武纪带壳软体动物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然而,钱逸对双壳类早期演化的理解仍存在着误解,例如,将Xianfengoconcha Zhang当作是“最古老的双壳类”,为此有必要对近二十年来我国寒武纪双壳类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Xianfengoconcha发育有两侧对称排列的所谓“片状齿”,实属腕足类小圆货贝型铰合构造。化石证据表明,真正的片状齿是由古栉齿型铰齿演化而来,因此,古异齿型不是双壳类最古老的铰齿类型。目前,我国没有争议的寒武纪双壳类只有.Pojetaia Jell一属。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区内晚新生代地层中被归入Leucocythere属名下、以L.mirabilis为代表的所有已知种进行了重新审视,发现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右壳铰合构造有发育良好的前铰齿.这一特征与以L.mirabilis为模式种的Leucocythere属的属征不一致.这些种的左壳铰棒呈现两种类型:一种具锯齿或刻痕,另一种则...  相似文献   

4.
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胚囊周围邻近的珠心细胞退化降解,并出现很高的酸性磷酸酶反应,特别是合点部分最强。电镜细胞化学定位也表明退化珠心细胞质中有强烈的酸性磷酸酶活力,它们存在于多层环状的胞质结构中,而远离胚囊的非退化珠心细胞中无上述结构,酸性磷酸酶活性仅出现于液泡中。认为珠心细胞的退化是一种自溶现象。从功能大孢子至七细胞胚囊期,胚囊内部胞质酸性磷酸酶活性很低,合点与珠孔两端的反应强度无明显区別。后期成熟胚囊阶段,反足细胞中出现强烈酸性磷酸酶活性,中央细胞次之,而助细胞及卵细胞中很弱。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乌海市以南约25km的桌子山地区中奥陶世(earlylateArenig)三道坎组底部产一种原始的扭月贝类腕足动物,经笔者鉴定,为中华西方贝(新种)(Hesperiniasinensissp.nov.),系统切片研究证实其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的一种扭月贝类,其双叶型主突起略突伸于铰合缘的后方、低而较弱的铰窝脊向侧后方延伸靠近铰合缘等特征都表明该种属于扭月贝科(Strophomenidae)。实现从褶脊贝类向扭月贝类的演化需要在背壳内部建立这样一些形态上的演化新质:双叶型主突起,一对朝后侧方略弯曲的铰窝脊,横肌脊,以及侧隔板,所有这些构造特征,Hesperiniasinensissp.nov.均已具备,因此,这表明了扭月贝类与褶脊贝类的分化要早于晚Arenig。除H.sinensis外,世界其它地区也有早期扭月贝类的报道,但多产于Llanvirn或更新的一些地层中,如发现于挪威Whiterock组的TrotlandelalokiNeuman(NeumanandBruton,1974),英国威尔士中部Llanvirn地层中的Murinelasp.,‘Macrocoelia’landeiloensiselon  相似文献   

6.
西南地区早寒武世最早期的腕足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我国西南地区灯影组中谊村段及与此相当的地层中的腕足类化石,共10属10种,一未定种及属种未定的一个。其中9新属10新种。根据腹壳后顶构造,作者又把它们归纳为四种形态类型。  相似文献   

7.
滇西保山、施甸一带中奥陶统施甸组产有许多腕足类化石,尤其是保山县蒲缥孔雀寺剖面施甸组出露较完整,腕足类分异度较高,但这些过去少有报道,腕足类两新属Pupiaoia和Baoshanella就发现于施甸和保山县的施甸组,前者属正形贝超科,因其壳饰及内部构造较特别,故建立Pupiaoidae新科;后者属德姆贝类的Portranellidae科。与两新属共同产出的腕足类有Protoskenidioides,Lepidorthis,Sulcatorthis,Saucrorthis,Martellia等,三叶虫为Actinopeltis,Illaenus,Birmanites等,笔石为Didymograptus murchisoni Bcek,D.cf.acutus Ekstrom,D.nanus Lapworth等,故该动物群的确切年代应属中奥陶世Darriwilian中晚期。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介形类Silenites属的3新种和1未定种,标本采自山西太原西山七里沟上石炭统太原组。关于Silenites属的系统分类位置,迄今还未确定,鉴于当前标本所显示的闭壳肌痕系由众多痕斑聚集成圆形;铰合构造在大瓣上为槽,小瓣上为脊,且光滑无齿;壳面光滑无饰;壳体侧视近三角形,高大于长之半;左壳大于右壳,周缘超覆等特征,笔者认为,Silenites属应归入Bairdiocyprididae科(Shaver,1961)。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一种获取灰岩中弱硅化腕足类化石的酸处理方法。以四川省布拖县浪珠乡万吨山剖面上奥陶统铁足菲克组近顶部的生屑灰岩为实验对象,通过准备样品、悬吊样品、配酸解液、酸解样品等实验流程,配合遮盖液(如二乙酸纤维素丙酮溶液)的使用,可获得保存精美的、弱硅化的腕足类实体化石,且该化石保存有主突起、铰齿和匙形台等重要的细小结构。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方法可获取硅化程度更低的壳相化石。该方法为灰岩中其他多门类弱硅化保存的化石之酸解分析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的腕足类材料采自安徽中部巢湖南岸高林村塘埂(插图1)五通群擂鼓台组上部的一层粉砂质粘土岩中,其下紧伏富含Cyclostigma cf,kiltorkense Haughton等植物化石的地层,向上距离含大量腕足类Eochoristites neipentaiensis Chu,Ptychomaletoechia Kinglingensis(Grabau)等的金陵组灰岩层16.5m。与腕足类共生的还有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以及少量植物化石碎片。所有腕足类化石个体微小,属种单调,但保存尚好,属种组合颇具特色,在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和研究腕足类的古生态方面较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帽状动物壳体 lathamellids 类化石包括 Lathamella caeca, Lathamella sp. nov. 以及 Lathamella symmetrica sp. nov. 三种,目前仅发现于四川峨嵋麦地坪下寒武统麦地坪组上段地层,它们皆以磷质内核方式保存.通过内核化石表面所复制的原始壳体微细构造印痕的研究表明,易漏螺类壳体为双层结构:内层——纤晶层,外层——棱柱层;其壳体原始成分可能为文石质.据上述现象推断,lathamellids 并非为磷质无绞纲腕足类,相反,而与软体动物更为接近,但其在壳腔内具—纵向中突,主要位于壳顶附近,很难与已知的任何一类软体动物直接对比,可能为一类独特的、已经绝灭了的软体动物的1个早期分支.  相似文献   

12.
滇西施甸中泥盆世地层及腕足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建军 《古生物学报》1996,35(3):366-379
对滇西施甸县何元寨组腕足类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地质时代属于中泥盆世。根据腕足类个体生态和岩相等研究结果,识别了同时异地两个腕足类群落,它们分别是施甸何元寨Atrypa-Gypidula-Schizophoria群落和施甸由旺Athyrisina-Athyris群落,前者生活于水深30m淤泥质底;后者生活在水深30—60m淤泥质底。与邻区贵州、广西和湖南同期腕足类对比结果说明,滇西腕足类缺乏上述地区土著性分子,这证实滇西与扬子地块之间在中泥盆世有一大洋隔离;但两者共有一些特提斯海分子,又说明两者共同接受了西特提斯海水的侵入。  相似文献   

13.
1978年笔者首次发现一种类别不明的微体古动物壳体化石,其长度一不足1mm,横切面呈三瓣状,命名为三瓣石。现有的标本获自湖中下石炭统,同一层位还产珊瑚、腕足类化石。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观察,切片研究等,三瓣石的原始壳质,结构构造,形态特征已基本弄清。按初步制定的形态分类方案,现有的上千个标本至少可分为2组3属约30个种,本文暂描述其中的13个种。  相似文献   

14.
甘肃山丹新河组的"假铰蚌"标本非常丰富,它们的壳形、壳饰和内部构造保存十分完好,是我国研究"假铰蚌"的铰齿变异和形态变化的不可多得的好材料.由于这些"假铰蚌"标本的发现,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5.
华南兰多维列世几种磷灰质微体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源 《古生物学报》1990,29(5):548-556
磷灰质硬体存在于现代和地质历史中,早古生代的一些磷灰质生物硬体可以作为化石保存下来。在志留纪常见的磷灰质微体化石或磷灰质化石碎片中,有牙形刺、无颌类的鳞片、锥石、无铰纲腕足类、环节动物多毛纲的虫管,节肢动物(鲎类、剑尾目、光甲目等),似软舌螺,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的小壳化石和其他未知类别经过磷酸岩矿化作用而形成的磷灰质化石。早古生代的一些零星的、分散的磷灰质骨片,早为古生物学家所瞩目。这些磷灰质微体化石,由于只是残片,不能窥其全貌,所以在鉴定、研究时都有一定的困难,但它对探讨多种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却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多数磷灰质骨片产地零星、数量亦少。  相似文献   

16.
安庆栖霞组的腕足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南方二叠纪地层中的腕足动物群,以晚二叠世的腕足动物研究的最为详细,其次是早二叠世晚期的腕足动物,许多古生物工作者发表了论文,给予论述;而对早二叠世早期的腕足动物群研究则较差。1927年赵亚曾首先研究了长江下游栖霞灰岩中的腕足类化石,并报道了“栖霞石灰岩之腕足类化石”8属、10种、3未定种,其中1新种,但时代并未肯定。在我国栖霞组内以珊瑚及(竹蜓)科化石为主,而又比较标准,地层对比较为重要,所以对栖霞组内的腕足类研究就减少了,直至近十多年来才逐渐的对这一地层的腕足类的研究给予重视。笔者将安庆白鹿尖剖面的腕足类化石研究发表,是因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地记述了广西南丹罗富地区塘乡组中的一些腕足类,共计20属26种,包括2个新属,即纳标贝(Nabiaoia)和近戟贝(Perichonetes),9个新种。根据塘乡组腕足类的研究,作者对塘乡组的时代提出了意见,认为塘乡组应与西欧的上埃姆斯阶及艾菲尔对比。  相似文献   

18.
广西来宾县合山马滩,上二叠统合山组剖面完整,腕足类化石丰富.经酸蚀处理后,常可获得十分完美的硅化标本.本文描述的新属 Schizopleuronia gen nov. 和 Matanoleptodus gen. nov., 均产于合山组中部厚约15米的薄层硅质灰岩.这套硅质灰岩,除含近20种腕足类  相似文献   

19.
广西南丹中泥盆世早期的褶无皱贝类(Plicanoplid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是研究广西南丹罗富地区中泥盆世早期塘乡组中的小型腕足类中的褶无皱贝类,建立了褶无皱贝超科,并建立了1新科、5新属。对超科、科、属的特征进行了讨论和比较。文中描述了5属、6种,一未定种,均为新属新种。  相似文献   

20.
化石居群具有丰富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内涵,相关研究是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研究居群,能够了解其生长规模的变化及结构,并推测其生长环境。在云南曲靖龙王庙采石场志留系关底组下部采集到一层腕足类,以无洞贝Atrypoidea foxi Jones这一种占优势,其中铰合标本共计381枚。通过居群结构分析,其大小-频率曲线呈正态分布且略微负倾,显示成年个体标本占居群的主体;生存分析显示幼年到成年个体曲线略微上凸,成年至老年大个体曲线下凹,暗示多数个体能发育至成体甚至老年大个体,这表明其所属环境适宜其生存。回归分析显示:该种个体生长过程中有些大个体变得较为横宽;大个体的壳厚不稳定;随着个体凸度变大,其槽隆发育程度逐渐增强。考虑到腕足动物个体大小受长宽厚综合影响,用体积作为指标来表达个体大小更为准确。结合已有研究,本文用密度法拟合出腕足动物体型大小公式,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