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相异构想”问题 ,是当前生物教学理论研究中的热门课题。“相异构想”又称“先入想法 ,也称“前概念” ,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对事物的直接看法。由于生物界极其多样和繁杂 ,青少年学生所获得的生物学知识大多是一些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 ,其中有些是正确的 ,而有些则是片面的、错误的。正确的感性认识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 ,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的掌握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片面的、错误的“相异构想” ,由于“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 ,很容易使学生的思难陷入僵化 ,妨碍学生接受正确的概念 ,阻碍了他们更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归纳推理是其中重要的推理形式,是人类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或初步认识)事物一般属性或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科学思维方法.从纷繁芜杂的生命现象中认识和探究生命运动规律的历程中,归纳推理这种科学思维方式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认同并确立归纳推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地位,是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自觉有效进行科学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学生对于农业生产过程的基本科学原理的认识是中等学校生物学课程内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使学生认识农业在生产过程的基本科学原理亦即是使他们认识作为这一生产过程基础的生物学的规律性.因此,首先必须概括的说明在学校的生物学课程内研究自然规律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食用菌生产中,往往菌丝发好料而迟迟不能产生子实体,或子实体不能同时全面地产生,为多收获就必须反复数次进行培菌和出菇操作。这不仅影响产菇量还势必拉长了栽培周期,并使结菇管理复杂化。因此,为了使菌丝体更多更快地产生子实体,应给成熟的菌丝体以种种刺激。惊菌“惊菌”是一种古老的刺激方法,早在王桢的“农书”中就有介绍,其操作方法是:用竹扁担、树枝或弹性较强的木板条,对已长满菌丝的培养料进行挤压、拍打和震动(注意不要留痕过多,也不能把培养基弄破碎),这样能使菌丝受到振动而加速运动,从而促使子实体大量迅速分化。这种刺激方法特别适用于香菇、耳类等,对平菇、凤尾菇效果也较好。如佛罗里达平菇,采用振动出菇,生产周期5个多月,生物学效率达121%;而采用一般管理的,生产周期要6个多月,生物学效率只有104%。  相似文献   

5.
今日的师范生是未来科技启蒙教育的导师,将担负着用人类创造的先进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对儿童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重任。如何使学生的科技活动能力和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1开展讲座、读书等活动,使中师生获得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科学的生物学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中师生,仅靠课堂教学获得的生物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课外获得更多、更广的生物学知识,拓宽知识面,从而丰富他们的知识系统,具有现代生物科学知识的基础。1…  相似文献   

6.
苏明学  李超 《生物学通报》2005,40(10):27-29
概念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理解生物科学的核心概念是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是形成科学思维的正确途径.新陈代谢是高中生物学最复杂、最抽象的概念之一,本文通过“新陈代谢概念及基本类型”一节课的研究,主要探讨学生获得概念的基本途径和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高中生物学知识大多是既微观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让学生理解。而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像俱全,还能跨越时  相似文献   

8.
吴国凰 《生物学通报》1993,28(12):11-12
“遗传”这一章是中专《生物学》中的重点章节,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理论性强又有点抽象,但是医学院校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好这门基础知识。为了使学生学好“遗传”,掌握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认识人类遗传病及其发病机理和防治原则;如果只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  相似文献   

9.
1 课题的提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以及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行初中生物学教材 ,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 ,增加了观察、实验、演示、实习的内容。但是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有的学校对生物学实验的认识和开设还不够重视 ,生物学实验的设备、仪器、经费、人员等还不到位 ,加之教师的教学思想还没有根本转变 ,导…  相似文献   

10.
这本1987年出版的教材是依照1983年7月台湾教育部关于高级中学基础生物课程标准编辑,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中心任主编、国立编译局出版。教材要求使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好基础。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生物学对于人类的贡献与影响,了解人类在生命世界中的地位与责任。全一册供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使用(每周3课时)。配套教材还有学生实验纪录簿和教师手册。教材共有6个大实验,1个补充实验,各类插图159幅。该课本注意讲课和实验并重,学生从实验中去探讨、思考,了解科学的一般概念、原理,并培养对自然现象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全一册共分五章:第一章“生物的基本构造——细胞”;第二章“生命的维持”;第三章“生命的延续与演化”;第四章“生物与环境”;第五章“人类与自然界  相似文献   

11.
李媛 《生物学通报》2005,40(12):33-34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3年实验版高中课程标准中就把“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在继承现行生物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新课标在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和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而关注学生并鼓励他们参与到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中.又恰恰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尝试生物学科的探究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香华 《生物学通报》2002,37(11):50-51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而以能力立意 ,联系生产实际 ,关注社会热点 ,考察学生能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1 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或验证某一理论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  相似文献   

13.
植物学是学生进入中学后首先接触到的实验性学科.如何在植物课中贯彻“三个面向”的指示,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我们认为“三个面向”对智育上的要求,主要是培养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具有探求新知识能力的人.针对初一学生及植物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我们的教学注意了以下三点: 第一,要充分体现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生命现象是复杂的,到处都存在.因此,我们每一堂课都应让学生的感官充分地感受到那丰富活跃的生命现象,激发他们对生物、  相似文献   

14.
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相互作用心理学和耗散结构理论,教育学者提出了以原始问题教学作为科学教育方式变革突破口的观点,他们将“从抽象问题到原始问题的变革”定位为“科学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那么.原始问题的教育价值到底有多大?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实践这一论点?笔者想在此阐述一二。  相似文献   

15.
陈瑜 《生物学通报》2004,39(8):34-35
高中生物学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教材的结构上增加了“小资料”、“课外读”、“旁白栏思考题”、“实习”、“研究性学习”等栏目。用好这些栏目,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科学素质,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生物学必修教材(2000年版)为例,就如何正确使用教材中的“旁白栏思考题”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6.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还要尽可能教给学生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生物学的能力,把发现真理的“钥匙”交给学生。这将会对学生今后参加工农业生产或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带来直接的好处,特别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的形成,当他们面对新的情景和现象时,就有胆略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敢于探索,勇于开拓成为开创型人才。由于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理论、原理和定律的形成就是人们不断观察自然,提出问题、建立假说、然后设计实验并对实验  相似文献   

17.
《遗传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方法非常精密的实验科学。本文就如何贯穿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对《遗传学》实验课进行了最优化组合教学试验,对提高师范生的生物学能力、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水平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8.
遗传实验课最优化组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汪珍春  黄韶玲 《遗传》1999,21(6):40-42
《遗传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方法非常精密的实验科学。本文就如何贯穿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对《遗传学》实验课进行了最优化组合教学试验,对提高师范生的生物学能力、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水平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生物化学是工科院校必修的基础课之一,知识点多不易记忆,学生历来反映难学.结合几年来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总结了一套适合工科院校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明,以利于学生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通过实验课加强教生交流;教学与科研热点相结合等方法,使生物化学成为了融生物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健全人格的综合培养与训练为一体的新型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这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高中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培养一批适教、乐教、善教的双学科复合型高中教师,教育部批复同意开展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而如何通过学科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双学科核心素养,是试点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紧扣试点专业“化学+生物科学”的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化学、生物学两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将双学科素养融合为物质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4个方面,促进教师和师范生对双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实践,并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对如何培养师范生的双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索、实践,以期为双学科复合型专业的其他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