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几种蛇的种下分类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赵尔宓 《四川动物》1995,14(3):107-112
本文研究了海南闪鳞蛇、紫沙蛇、山烙铁头蛇与竹叶青蛇各地居群的鳞被特征,采用经典的亚种划分标准,描述了海南闪鳞蛇大陆亚种、紫沙蛇台湾亚种、山烙铁头蛇贡山亚种及竹叶青蛇海南亚种第4个新亚种。  相似文献   

2.
蔡明章 《生物学通报》1997,32(12):16-18
武夷山的珍稀爬行动物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爬行动物已知有73种(包括亚种),占全省爬行动物种数(115)的63.5%。其中,海南闪鳞蛇属于福建省蛇类新记录;挂墩后棱蛇等12种的模式标本产于武夷山;五步蛇、大头平胸龟和中华鳖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还有曾经被人们误认为:“蛇中之王”的丽棘晰。现将它们简介如下:海南闪鳞蛇我国特产。福建省新记录。隶于蛇目、闪鳞蛇科、闪鳞蛇属。头小;眼小;鳞片平滑,在日光下会闪耀多种色彩的光泽;背鳞呈六角形。活体背面蓝褐色,具金属光泽;腹面灰白色。栖于海拔200~740m处的山区住宅附近,…  相似文献   

3.
陈远辉 《蛇志》1996,8(4):48-48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罕见蛇种白头蝰及海南闪鳞蛇陈远辉(湖南省郴州市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省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发现新蛇种莽山烙铁头蛇以后,近两年的蛇类资源调查中,又分别发现一种白脑袋的毒蛇和一种鳞版具金属光泽,在日光和灯光下均能闪耀出多种色...  相似文献   

4.
湖南莽山发现海南闪鳞蛇与白头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蛇类生物资源考查时,于1991年9月下旬及1992年8月上旬分别采得1条无毒蛇及1条毒蛇,经查证确认是海南闪鳞蛇及白头蝰,两者均为本区新纪录种。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 Hu et Zhao 莽林标本9119号,采于海拔600m左右的菜土中。雄性,全长425mm,尾长25mm,头较扁小,头颈区分不明显,吻鳞宽圆,眼小,瞳孔直立椭圆形。眼前鳞较大,仅有1片,顶  相似文献   

5.
我国蛇类染色体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鹏 《生物学通报》1998,33(12):9-12
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此领域的工作以来,现已报道了46种蛇的核型和带型,在蛇类细胞遗传学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资料,并为探讨蛇的分类和亲缘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本文对此作一简要综述。1蟒科(Biodae)及闪鳞蛇科(Xenopeltidae)我国还没有此两...  相似文献   

6.
游蛇科8种蛇的鳞片显微皮纹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蛇科8种蛇,分别为云南沾益采集的棕网腹链蛇(Hebius johannis),云南铜壁关采集的卡西腹链蛇(H.khasiensis)、八线腹链蛇(H.octolineatum)、双带腹链蛇(H.parallela)、八莫过树蛇(Dendrelaphis subocularis),云南澜沧采集的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云南昆明采集的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云南临沧采集的中国小头蛇(Oligodon chinensis)。于2014年4月对其背鳞显微皮纹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8种蛇每种使用1个个体,每个个体分别从蛇体的前、中、近尾部各采集3枚鳞片,共观察9枚鳞片。低倍下观察到鳞棱,高倍下观察到纵行小棱、条索、横纹、小孔结构,这些结构存在种间差异。八莫过树蛇和中国小头蛇无鳞棱,但是其余6种蛇鳞棱十分明显;大眼斜鳞蛇的纵行小棱短于100μm,其余7种蛇的纵行小棱均长于100μm;仅八莫过树蛇和双带腹链蛇背鳞上有明显的条索结构;八莫过树蛇的横纹为平缓波纹,其余7种蛇的横纹为"U"形波纹;小孔的形状、排列位置在种间变化较大,小孔的密集程度以八莫过树蛇、大眼斜鳞蛇、虎斑颈槽蛇较高。在8种蛇中,八莫过树蛇背鳞的显微皮纹结构最为复杂,可能与其栖息在热带雨林中有关。  相似文献   

7.
云开脊蛇(Achalinus yunkaiensis)之前仅在广东和广西有分布报道。本文基于形态比较及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子系统关系分析结果,确定采集于湖南省新宁县的1号雌性脊蛇标本(CIB 119041)为云开脊蛇,为湖南省新记录种。该标本鼻间鳞沟约等于前额鳞沟,上颔齿24枚;背鳞通身23行,腹鳞150枚,尾下鳞55枚;尾长与体长之比为0.203。至此共有4种脊蛇分布于湖南省。此外,本文还报道了棕脊蛇(A. rufescens)1号雄性地模标本(CIB 119042),该标本鼻间鳞沟长于前额鳞沟;背鳞通身23行,腹鳞153枚,尾下鳞62枚;尾长与体长之比0.201。分子系统发育结果显示,棕脊蛇种组各支系的系统地位还需进一步研究厘定。  相似文献   

8.
竹片蛇,因其头体部扁平似竹片俗称竹片蛇或裹脚蛇(图1见封二)。上唇鳞2—2—3;体鳞排列明显斜行;鳞式19—17—15;背鳞起棱;腹鳞145—165,尾下鳞58—70对;雄性体长550毫米,尾长150毫米;雌性体长570毫米,尾140毫米,颈背有黑色箭形斑纹。经鉴定为斜鳞蛇中华亚种(Pseudoxenodon macrops sinensis Boulenger),分布于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河南等省。无毒蛇。以蛙类为  相似文献   

9.
2005年8月12日,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米小其在湖南新宁舜皇山林场紫花坪紫溪河边采到标本HNU200508001(图),经鉴定为花尾斜鳞蛇大陆亚种Pseudoxenodon stejnegeri striaticaudatus,隶属于游蛇科Colubridae,斜鳞蛇属Pseudoxenodon.经查证[1~4],花尾斜鳞蛇为湖南省爬行动物新记录,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态研究室.  相似文献   

10.
1989年5月,江苏省昆山市兵希填科学实验养蛇场刘冬根同志,在当地捕获一条通体白色的蛇,赠送我馆。 经鉴定为水赤链游蛇Sinonatrix annularis。雌性,全长655毫米,尾长160毫米。上唇鳞9(4-1-4),下唇鳞10,颊鳞1,眼前鳞1,眼  相似文献   

11.
1999年5月2日,在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集北的牛头山采集到一条雄蛇,经鉴定是黄脊游蛇(Coluberspinalis),为安徽省蛇类新记录。标本保存在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化生系实验室。现将该蛇的特征报道如下。特别特征:头较长,与颈区分明显;眼大,瞳孔圆形。背鳞17-17-15;由头顶至尾部中央有一镶黑边的黄色纵线。量度:体长6800mm,尾长2500mm,体重880g,上唇鳞3-2-3,颞鳞2 3,颊鳞1枚,背鳞17-17-15,腹鳞193枚,尾下鳞双行75列。安徽省蛇类一新记录——黄脊游蛇@许雪峰$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化生系!滁州239012@黄健$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化生系!滁州23…  相似文献   

12.
2021年9月,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采集到一雌一雄2号白环蛇属(Lycodon)物种个体,两个体具有以下形态学特征:背鳞17-17-15行,光滑;上唇鳞8枚,下唇鳞10枚;颊鳞1枚,入眶;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8枚,2 + 3 + 3排列;腹鳞209 ~ 213枚(+ 1或2枚前腹鳞),雄性尾下鳞90对,雌性标本尾末端缺损,肛鳞完整。活体背面棕黑色,雄性体背部具29条浅色环,尾背部具12条浅色环,雌性体背部具30条浅色环,尾背部具10条浅色环。2号标本与锦白环蛇(L. pictus)原始描述中提供的形态学鉴定依据相符。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本次采集的标本与已知锦白环蛇样本的遗传距离在0.3% ~ 0.8%之间。综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鉴定此次采集的白环蛇属标本为锦白环蛇,为贵州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湖南永州都庞岭自然保护区的41 种爬行动物, 它们隶属2 目,12 科, 其中龟鳖目3 科(平胸龟科、龟科、鳖科) 3 种; 有鳞目中的蜥蜴亚目5 科(鬣蜥科、壁虎科、石龙子科、蜥蜴科、双足蜥科) 8 种;蛇亚目4 科(闪鳞蛇科、游蛇科、眼镜蛇科、蝰科) 30 种。保护区内的爬行动物有12-2% 属广布动物, 87-8% 属东洋界种类。  相似文献   

14.
黑脊蛇     
黑脊蛇 ,Achalinnsspinalis Peters为游蛇科游蛇亚科脊蛇属、无毒蛇。体小而细长 ,全长 30~ 50 cm,最大可超过 60 cm;圆柱形 ;头略呈椭圆形 ;头、颈区分不明显 ;眼小 ,圆形或直立椭圆形。背面棕黑色 ,有一深纵条黑脊线 ,占脊鳞及其两侧各半片鳞宽 ;腹面色略浅 ;腹枚前颞鳞仅尖端入眶 ;鼻间鳞缝比前额鳞短 ;背鳞除最外行较大而平滑外 ,其余均起棱。上唇鳞 6,3- 2 - 1式 ;眼前鳞及眼后鳞均无 ;颊鳞 1 ;颞鳞 2 2 ;背鳞通身 2 3行 ,个别的在躯干某段有 2 1或 2 5行者。腹鳞雄性 1 46~ 1 64,雌性 1 59~ 1 76;尾下鳞雄性 50~ 66,雌性 39~ 5…  相似文献   

15.
小头蛇     
小头蛇 Oligodon chinensis( Guenther)为游蛇科小头蛇属无毒蛇。小头蛇属有 60多种 ,我国已知有 1 3种 ,分布于亚洲南部、大洋州和埃及。体圆柱形 ,头短小 ,躯、尾较短 ,头与颈区分不明显 ,吻鳞大 ,略呈三角形 ,从背面看清楚 ,眼中等大小 ,瞳孔呈圆形 ,鼻孔位于鼻鳞中央 ,颊鳞略呈四方形 ,眶前鳞 1 ,眶后鳞 2 ,背鳞光滑或仅有数行微弱起棱 ,上颌齿 6- 1 6枚 ,后面的牙齿明显增大 ,脊柱后部的椎骨没有椎体下突。小头蛇的鉴别特征 :头后与颈背有一粗大的黑褐色箭形斑 ,躯、尾背面有距离略等的黑褐色横斑 1 1 - 1 5 2 - 5条 ,有如秤杆上的秤…  相似文献   

16.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3):330-332
根据野外观察和解剖标本, 本文报道蛇亚目、游蛇科、水游蛇亚科中国南方常见优势种铅色水蛇的生物学研究初步结果.1.长度112号雄蛇全长范围286 ~466 mm,151号雌蛇全长范围306~504 mm.海南陵水103号雄蛇最大全长358+54=412 mm,137号雌蛇最大全长443+61=504 mm.2.鳞片的变异根据299号标本观察,数量恒定无变异的鳞片有吻鳞(1), 鼻间鳞 (1), 前额鳞 (2), 额鳞 (1), 顶鳞 (2), 鼻鳞 (每侧1), 颊鳞 (每侧1), 眶上鳞(每侧1), 前颞鳞 (每侧1), 颏鳞 (1), 颔片 (2 对), 背鳞 (19-19-17 行), 肛前鳞 (完整);根据鳞片有变异的67号标本观察, 可出现变异鳞片的变异范围及其频率眶前鳞1(1→2,4.5%),眶后鳞2(2→1,3.0%),后颞鳞2(2→1,1.5%),上唇鳞3-2-3(3-1-4,0.75%),下唇鳞10(9,0.75%;11,2.25%);腹鳞与尾下鳞则绝对有变异腹鳞雄性112号变异幅度124~136 (平均 128.2), 雌性151号变异幅度123~132 (平均 126.1),尾下鳞雄性107号变异幅度36~41 (平均 39.7)对,雌性149号变异幅度31~36 (平均 33.7)对.3.两代之间变异的消失和出现两例母蛇的右侧眶前鳞均变异为2,她们的全部仔蛇21号均正常为1;一例母蛇的下唇鳞为正常的10枚,而她的仔蛇6号中有两号分别有一侧或两侧变异为9.4.垂直分布范围沿海低地到海拔985 m.5.栖息环境各种水域,以静水水域为主,在海南陵水县吊罗山大里乡以灌水后的稻田为主,极少数发现在静水水域或流动缓慢的灌溉渠内.6.摄食和食性每年4月开始摄食,6月为摄食高峰,9月停止;食物以小形蛙类和蝌蚪为主,其次为小鱼.7.繁殖习性二级性征主要反映在雄性尾的比例较长,尾下鳞的数目相应较多;二级性比(出生时的性比)接近11,三级性比在居群较大的情况下也约为11,而在居群较小的情况下统计约为0.51;雌性性成熟期(以开始产仔为依据)全长都在350 mm以上;解剖28号孕雌得知输卵管卵数3~12(平均6.3)枚;卵在母体内发育进程解剖41号成熟雌性得知4月卵尚未发育,5月及6月处于发育中或晚期、产仔或已产出,7月基本都已产毕;统计两窝21仔得知初产出仔蛇全长127~139 mm,母蛇体长大者其仔蛇亦较长;统计同窝9仔得知初生仔蛇重量2.4~2.5 g,平均2.47 g.本文是作者早期未发表的工作,现整理供对蛇类有兴趣的青年同行参考.本研究所用全部标本(包括3号雌蛇及其刚产出的仔蛇) 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7.
论横斑钝头蛇是横纹钝头蛇的次定同物异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庆云 《四川动物》2004,23(3):207-208
M.Smith(1943:116)根据横纹钝头蛇背鳞平滑和横斑钝头蛇背鳞起棱为鉴别特征来检索此二种。又在对横斑钝头蛇的描述中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后者背中部3~7行起棱和半阴茎特征的不同(M.Smith,1943:118)。现根据观察标本及文献记述,对横斑钝头蛇的有效性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3):342-343
作者于1999年根据湖南宦章莽山标本发表新种莽山后棱蛇Opisthotropis cheni的鉴别特征,现对该蛇加以详细描述。莽山后棱蛇足小形水栖蛇,全长500~600mm,尾长占全长的五分之一左右,身体圆柱形,头较小,与颈区分不明显。鼻间鳞前端窄,鼻孔背侧位;眼小,背侧位;前额鳞单枚,甚宽,其两外侧扩展至头侧;颊鳞长,后端人眶;无眶前鳞,眶后鳞2;颞鳞1+2(1);上唇鳞8(3-2-3)为主;下唇鳞10,前4或5枚接前颔片;颔片2对,前对约为后对长的2倍。背鳞通身17行,除最外行其余微棱,腹鳞159~167.肛鳞二分,尾下鳞55~59对。背面暗橄榄褐色,体侧具多数淡黄色横斑,左右横斑彼此交错或在背中线相连;腹面色白或偶有灰点斑。雄性头腹前端鳞片(如颏鳞、颔片和前4~5对下唇鳞)上有多数疣粒,雌性则无。此蛇见于山溪或小河流水中,白昼隐藏于岩洞、石下、沙砾或杂草间,晚上或黄昏外出活动觅食,共采到5号标本,其叶14号均采于晚上20~22点之间,1号采于18点左右;被捕捉的蛇离水后两三天就死掉。此蛇也曾见于农耕地灌溉渠旁的杂草中。 山  相似文献   

19.
地理变异是蛇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颈槽蛇Rhabdophis nuchalis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是研究地理变异的理想物种。统计分析采自中国各地的61号颈槽蛇标本外部形态特征,对其地理变异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云南省高黎贡山的种群与其他种群在眶后鳞数、腹鳞数、上唇鳞黑纹的数量和后颔片间是否有小鳞等形态特征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四川动物》2005,24(3):330-334
根据野外观察和解剖标本,本文报道蛇亚目、游蛇科、水游蛇亚科中国南方常见优势种铅色水蛇的生物学研究初步结果。1,长度:112号雄蛇全长范围286~466mm,151号雌蛇全长范围306~504mm。海南陵水103号雄蛇最大全长358+54=412mm,137号雌蛇最大全长443+61=504mm。2.鳞片的变异:根据299号标本观察,数量恒定无变异的鳞片有:吻鳞(1),鼻间鳞(1),前额鳞(2),额鳞(1),顶鳞(2),鼻鳞(每侧1),颊鳞(每侧1),眶上鳞(每侧1),前颞鳞(每侧1),颏鳞(1),颔片(2对),背鳞(19-19-17行),肛前鳞(完整);根据鳞片有变异的67号标本观察,可出现变异鳞片的变异范围及其频率:眶前鳞1(1→2,4.5%),眶后鳞2(2→1,3.0%),后颞鳞2(2→1.1.5%),上唇鳞3-2-3(3-1-4,0.75%),下唇鳞10(9,0.75%;11,2,25%);腹鳞与尾下鳞则绝对有变异:腹鳞雄性112号变异幅度124~136(平均128.2),雌性151号变异幅度123~132(平均126.1),尾下鳞雄性107号变异幅度36~41(平均39.7)对,雌性149号变异幅度31~36(平均33.7)对。3.两代之间变异的消失和出现:两例母蛇的右侧眶前鳞均变异为2,她们的全部仔蛇21号均正常为1;一例母蛇的下唇鳞为正常的10枚,而她的仔蛇6号中有两号分别有一侧或两侧变异为9。4.垂直分布范围:沿海低地到海拔985m。5.栖息环境:各种水域,以静水水域为主,在海南陵水县吊罗山大里乡以灌水后的稻田为主,极少数发现在静水水域或流动缓慢的灌溉渠内。6.摄食和食性:每年4月开始摄食,6月为摄食高峰,9月停止;食物以小形蚌类和蝌蚪为主,其次为小鱼。7.繁殖习性:二级性征主要反映在雄性尾的比例较长,尾下鳞的数目相应较多;二级性比(出生时的性比)接近1:1,三级性比在居群较大的情况下也约为1:1,而在居群较小的情况下统计约为0.5:1;雌性性成熟期(以开始产仔为依据)全长都在350mm以上;解剖28号孕雌得知输卵管卵数3~12(平均6.3)枚;卵在母体内发育进程:解剖41号成熟雄性得知4月卵尚未发育,5月及6月处于发育中或晚期、产仔或已产出,7月基本都已产毕;统计两窝21仔得知初产出仔蛇全长127~139mm,母蛇体长大者其仔蛇亦较长;统计同窝9仔得知初生仔蛇重量2.4~2.5g,平均2.47g。本文是作者早期未发表的工作,现整理供对蛇类有兴趣的青年同行参考。本研究所用全部标本(包括3号雌蛇及其刚产出的仔蛇)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