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中卡氏肺孢菌性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预防措施.方法 对36例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孢菌性肺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描述和分析.结果 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低于200/μL时,易发生卡氏肺孢菌性肺炎机会感染.36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低氧血症、呼吸衰竭,7例找到肺孢子菌包囊,确诊PCP,其余29例为临床诊断.通过复方磺胺甲恶唑联合卡泊芬净并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9例痊愈,27例症状明显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 艾滋病患者若出现快速进展的低氧血症伴CD4+T淋巴细胞低于200/μL及乳酸脱氢酶升高者应警惕卡氏肺孢菌性肺炎,早期诊断、早期应用以复方磺胺甲恶唑联合卡泊芬净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TMP-SMX)治疗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9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结果 9例患者临床诊断PCP成立,经卡泊芬净联合TMP-SMX抗PCP治疗后,除1例死亡(老年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外,其余8例均得到满意疗效。结论卡泊芬净联合TMP-SMX治疗艾滋病合并PCP,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肺孢子菌肺炎(PCP)病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总结PCP诊治研究进展。结果 PCP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存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基础状况以及典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来进行,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近年来研究表明PCR技术和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有助于PCP早期诊断以及区分肺孢子菌定植和感染。复方磺胺甲噁唑(SMZco)是治疗PCP的首选用药,卡泊芬净近年来也联合应用于PCP的治疗,但其应用价值仍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PCP的诊断仍以临床诊断为主,治疗上仍以SMZco为首选,探索PCP早期诊断技术和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1例通过肺组织活检明确诊断的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病例,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艾滋病合并PCP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诊治措施。本例患者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艾滋病,通过气管镜肺活检取得肺组织标本,组织病理学诊断为PCP,给予复方磺胺甲唑治疗后病情好转。PCP多见于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临床上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测是确诊的关键。尽早使用复方磺胺甲唑等有效药物是改善预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是由卡氏肺孢子菌引起的一种呼吸系统机会性感染,作为AIDS、器官移植、肿瘤、化疗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并发症越来越突出,对其做出正确、及时的诊断也越来越重要。该文就卡氏肺孢子菌的病原学及PCP的实验诊断、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研究概况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1例的诊断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 pneumonia,PJP,但习惯上仍简称PCP)常发生于未经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drugs therapy,HAART)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及PCP一级预防(即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10^5/L的患者接受抗PCP的预防性化疗)广泛应用之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 PCP)小鼠模型并进行免疫学评价。方法 采用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SCID)小鼠气管滴注肺孢子菌构建PCP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肺组织六胺银染色进行病原学鉴定,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估肺组织损伤程度,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学评价。结果 模型组小鼠感染6周后,肺组织肺孢子菌rRNA拷贝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六胺银染色可见肺孢子菌滋养体和包囊,肺组织肺泡壁增厚,肺间质增宽,大量Gr-1+中性粒细胞CD68+巨噬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活化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和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活化水平显著升高,肺内及肺泡灌洗液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及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论 采用SCID小鼠进行气管滴注肺孢子菌能构建稳定的PCP小鼠模型,该模型表现出与临床相似的免疫学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成人血液病患者发生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治疗方式、预后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14年1月~2019年7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成人血液病患者中确诊为PCP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及讨论。结果 9例发生PCP患者中8例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7例为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移植术后合并PCP的中位时间为8个月;9例患者中8例均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其中4例为多重感染;所有病例发病期间均有发热,7例伴有咳嗽咳痰;9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104.3~1377.1)pg/mL,中位数为293.3 pg/mL,较参考值偏高;影像学表现以弥漫性斑片影和磨玻璃影为主,严重时可出现结节及胸腔积液;给予TMP/SMZ联合伏立康唑或卡泊芬净或单用卡泊芬净治疗后8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成人血液病并发PCP进展较快,常合并多重感染;发热、咳嗽是成人血液病合并PCP主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双侧斑片样肺炎改变,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升高对PCP诊断具有指导意义,肺泡灌洗液中查见肺孢子菌是诊断的金标准;对于高危患者应予以抗PCP预防用药,合并PCP的血液病患者早期抗PCP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是HIV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临床上肺外组织肺孢子菌感染少见且容易误诊,多为个案报道。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总结宿主肺外感染肺孢子菌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结果。结果表明肺外孢子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但可以累及单个或多个系统,PCR技术及宏基因检测可有助于早期诊断并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治疗上仍以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为首选,尽早识别肺孢子菌肺外感染和提高多系统受累患者的救治受到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0.
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是由酵母样真菌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i,Pj)引起的肺炎,是免疫缺陷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Pj一般不导致系统性感染,仅在肺部繁殖,引发严重损害肺换气功能的间质性肺炎。Pj通过主要表面糖蛋白(major surface glycoprotein,MSG)的抗原转换,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清除,而宿主利用dectin-1识别β-(1,3)-D-葡聚糖(beta-1,3-D-glucan,BG)、甘露糖受体识别MSG,启动天然免疫反应,继而CD4+T细胞聚集活化,调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分泌干扰素γ的细胞毒型CD8+Tc1细胞有助于控制Pj感染,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调理加强吞噬细胞清除Pj,而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和非Tc1CD8+T细胞与肺损伤有关。血浆BG水平可以辅助诊断PCP,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介素8的水平与肺损伤及死亡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鼠肺Dectin-1和β2-防御素的表达变化,探讨地塞米松对Deetin-1和B2-防御素的影响与疾病发生的相互关系。方法实验分4组:正常对照组、Pc刺激组、PCP模型组以及PCP模型恢复组。免疫抑制方法建立PCP动物模型,改良四胺银(Groeoti’s methenamine—silver nitrate method,GMS)染色检测Pc包囊;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和Westernblot检测Deetin-1和B2-防御素的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结果Pc刺激组的Dectin.1和β2-防御素的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c刺激组和PCP恢复组的Dectin-1和β2-防御素的mRNA以及蛋白显著高于PCP组(P〈0.05),而PCP恢复组与PCP组肺部炎症无明显差别。结论对免疫功能正常宿主,Dectin-1受体和p2-防御素可能在防Pc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地塞米松抑制了鼠肺Deetin-1和β2-防御素的表达,这可能与PCP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非HIV感染/艾滋病患者人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和预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非HIV感染者发生人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感染的危险因素,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在15个月内共诊断非HIV感染的PCP1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9±23)岁。16例患者中,13例有免疫缺陷的基础疾病,其中结缔组织病者11例、非何杰金淋巴瘤者(NHL)1例、Good综合征者1例。在合并结缔组织病的患者中,所有PCP都发生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过程中。16例PCP在诊断时都存在呼吸衰竭,其中11例需要气管插管,其余5例接受了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平均急性生理和慢性病评分(APACHE II)为16±5。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平均(955±635)/μl。9例患者有CD4+淋巴细胞计数结果,其中6例在诊断时CD4+淋巴细胞<250/μl。LDH平均(551.9±292.6)U/L。16例患者中14例在诊断后接受了TMP-SMZ治疗,除了2例患者外,其他患者同时还接受了糖皮质激素(相当于强的松≥60mg/d)辅助治疗。单因素分析显示有4种因素(高APACHEII评分、合并ALI/ARDS、延迟诊断、合并院内感染)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免疫缺陷患者中,PCP是一种不太常见,但往往是致命的疾病。临床上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诺卡氏菌形放线菌枝菌酸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已知的棒杆菌枝菌酸,红球菌枝菌酸及自诺卡氏菌典型株提取的枝菌酸为参照样品,用硅烷化的枝菌酸甲酮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分析侧定了包括以前我们发表的两个诺卡氏菌种在内的7株诺卡氏菌形放线菌的枝菌酸。结果表明.鲜黄诺卡氏菌A100和黄粉诺卡氏菌N10的枝菌酸分子碳原子数(58-64)均在诺卡氏菌枝菌酸的范围内;而另一株原名珊瑚诺卡氏菌N21的枝菌酸碳原子数(32-40)则与红色红球菌8372一样在红球菌枝菌酸范围内。其余结果均与文献报道的相一致。本文还讨论了这一方法在诺卡氏菌形放线菌分类鉴定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肠道细菌桃色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a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肠道的优势细菌,本研究旨在阐明桃色欧文氏菌的代谢表型特征.[方法]采用BIOLOG细胞表型芯片技术系统研究了桃色欧文氏菌的细胞表型;采用PM l-10代谢板,对桃色欧文氏菌的950种代谢表型进行了测定.[结果]桃色欧文氏菌能代谢39.47%的碳源、89.74%的氮源、100%的硫源和100%的磷源;高效代谢的碳源为有机酸类和碳水化合物类,高效代谢的氮源为氨基酸类.该肠道细菌表现出261种不同的氮源代谢通路和95种生物合成通路.桃色欧文氏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在分别具有高达9%氯化钠、4%氯化钾、5%硫酸钠、20%乙二醇、6%甲酸钠、2%尿素、6%乳酸钠、200mmol/L磷酸钠(pH 7.0)、20 mmol/L苯甲酸钠(pH 5.2)、100 mmol/L硫酸铵(pH 8.0)、100 mmol/L硝酸钠和100 mmol/L亚硝酸钠的渗透溶液中正常代谢;其适应pH值范围为4.5 ~10,最适7.0.在多种氨基酸的作用下,桃色欧文氏菌均表现出脱羧酶和脱氨酶活性.[结论]桃色欧文氏菌的代谢特征增加了我们对该肠道细菌,特别是其与宿主昆虫的互作及其在肠道环境中的适应性的认识,同时表明通过降低桃色欧文氏菌密度来防治小菜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从深红酵母 (Rhodotorlarubra)、紫红红球菌 (RhodococcusrhodochrousATCC1380 8)、深红诺卡氏菌 (N .rubropertincta)制备的诱导子 ,诺卡氏菌属№ 5 2 0 5菌株的生物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所提高 ,其中在含深红诺卡氏菌诱导子 (添加量为 12 0 μg/ml)的分批发酵中 ,№ 5 2 0 5菌株的生物量可达 13.7mg/ml;类胡萝卜素含量可达 6 33.5 μg/g干菌体 ,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9 .8%和 16 .8%。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的以细胞表面受体为靶向的基因导入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鉴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号及Ⅱ号的受体 (IGFⅠR ,IGFⅡR)在人原发性肝癌中过量表达 ,以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EGFR)在多种人恶性肿瘤过量表达 ,设计和合成了针对IGFⅠR及IGFⅡR的 1 4肽E5和针对EGFR的 1 6肽GE7,以及流感病毒血凝素功能域 2 0肽HA2 0作为内吞小体释放寡肽 (Endosomereleasingoligopeptide,EOP) ,将它们分别与多聚阳离子多肽 (Polycationic polypeptide ,PCP)———多聚赖氨酸 (Polylysine ,PL)或鱼精蛋白 (Protamine,PA)共价连接 ,藉静电效应与DNA形成一个复合体 (E5 PCP/DNA/PCP HA2 0 ,GE7 PCP/DNA/PCP HA2 0 ) ,即构建的新的受体介导的靶向性非病毒型基因导入系统 .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它们相对靶向且高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人恶性肿瘤细胞并得到预期表达  相似文献   

17.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机体抗击氧化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前期研究表明,五氯苯酚(PCP)处理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具有显著的氧化应激和急性毒性效应。为了探讨PCP慢性胁迫效应,本研究将背角无齿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CP处理组,PCP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用13.9 mg/L和相同体积二甲亚砜处理;同时,克隆出σ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并命名为σ-GST,分析PCP对σ-GST表达的影响。σ-GST全长cDNA包括132 bp的5'端非编码区,80 bp的3'端非编码区,609bp的开放阅读框(ORF)。开放阅读由20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σ-GST具有GST的标签序列和保守氨基酸,与其他物种σ类GST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σ-GST广泛表达于斧足、外套膜、闭壳肌、心脏、肝胰腺、血淋巴和鳃。PCP处理后,肝胰腺、鳃和血淋巴中σ-GST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PCP处理后肝胰腺σ-GST mRNA水平第1、3和第15天分别增加了28.73%、70.37%(P0.05)和6.64倍(P0.01)。与对照组相比,PCP处理后鳃中σ-GST mRNA水平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增加了1.14倍。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ρ-GST表达水平上调有助于对抗PCP处理所产生的胁迫效应,提高动物环境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肠道细菌桃色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a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肠道的优势细菌,本研究旨在阐明桃色欧文氏菌的代谢表型特征。【方法】采用BIOLOG细胞表型芯片技术系统研究了桃色欧文氏菌的细胞表型;采用PM 1-10代谢板,对桃色欧文氏菌的950种代谢表型进行了测定。【结果】桃色欧文氏菌能代谢39.47%的碳源、89.74%的氮源、100%的硫源和100%的磷源;高效代谢的碳源为有机酸类和碳水化合物类,高效代谢的氮源为氨基酸类。该肠道细菌表现出261种不同的氮源代谢通路和95种生物合成通路。桃色欧文氏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在分别具有高达9%氯化钠、4%氯化钾、5%硫酸钠、20%乙二醇、6%甲酸钠、2%尿素、6%乳酸钠、200mmol/L磷酸钠(p H 7.0)、20 mmol/L苯甲酸钠(p H 5.2)、100 mmol/L硫酸铵(p H 8.0)、100 mmol/L硝酸钠和100 mmol/L亚硝酸钠的渗透溶液中正常代谢;其适应p H值范围为4.5~10,最适7.0。在多种氨基酸的作用下,桃色欧文氏菌均表现出脱羧酶和脱氨酶活性。【结论】桃色欧文氏菌的代谢特征增加了我们对该肠道细菌,特别是其与宿主昆虫的互作及其在肠道环境中的适应性的认识,同时表明通过降低桃色欧文氏菌密度来防治小菜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分析并发呼吸衰竭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情况。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和感染科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确诊的AIDS合并PCP患者中以呼吸衰竭为首发症状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CT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21例患者中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大于300 mm Hg 3例,201~300 mm Hg 9例,101~200 mm Hg 7例,小于100 mm Hg 2例。主要治疗措施:21例患者均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compound sulfamethoxazole,SMZco)(100%),18例给予糖皮质激素(85.7%),16例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76.2%),其中无创呼吸机11例,有创呼吸机5例,观察无创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4 h、72 h OI的变化情况,治疗24 h、72 h后O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且治疗后72 h OI较治疗后2 h进一步改善(p0.05)。21例患者中16例病情得到明显缓解,2例病情恶化死亡,3例自动出院,死亡患者OI均在100 mm Hg以下。AIDS合并PCP常有典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与胸部影像学表现,血气分析能够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尽早明确诊断并给予SMZco治疗,对于吸氧后OI仍然在300 mm Hg以下的患者应给予糖皮质激素及呼吸支持治疗,大部分可临床缓解。  相似文献   

20.
微藻规模化养殖常伴随着细菌的影响,存在于微藻藻际的细菌对微藻生长的影响及藻菌共生的机理尚缺乏深入研究。为建立有益的菌藻共生体系和提高微藻生物质产量,以埃氏小球藻(Chlorella emersonii)为试材,分离藻际微环境的菌群,并运用16S rDNA测序进行鉴定。通过藻菌(1∶1)共培养筛选优势促生菌。人工构建不同比例的菌藻共培养体系,分析优势促生菌对微藻生长和生物质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埃氏小球藻藻株SXND-25藻际分离到6个菌种,属于菠萝泛菌属(Pantoe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鹑鸡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gallinarum)和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 coli)四个菌属。其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菠萝泛菌(Pantoea)为优势促生菌。与其他不同比例菌藻共培养相比,埃氏小球藻与菠萝泛菌1∶5共培养的促生效果突出,埃氏小球藻在第8天生物量达5.86 g/L,藻细胞含油量为26.88%,总油脂产量为1.575 g/L且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高达554-564mg/L。另一优异组合为埃氏小球藻与假单胞菌1∶1共培养,埃氏小球藻第8天生物量为4.12 g/L,藻细胞含油量达29.50%,总油脂产量提高到1.215 g/L,但MUFA含量低(168-175 mg/L)。研究表明在埃氏小球藻培养过程中,适量添加促生菌,可同时提高埃氏小球藻生物质和油脂产量,这为探究藻菌互作效应以及有益藻菌共生体系应用于微藻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