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耐唑类药白念珠菌ERG11基因点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RG11是唑类抗真菌药对白念珠菌作用靶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14DM)的编码基因,ERG11基因的有义突变会使靶酶发生氨基酸置换,影响酶与药物分子的结合,是导致菌株耐药的原因之一。14DM具有特定的空间构型,突变所处的位置决定能否导致菌株耐药,已发现的60余种ERG11点突变里面,仅有数种被实验证实可致耐药。  相似文献   

2.
白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相关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白念珠菌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唑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白念珠菌的耐药机制主要与ERG 11基因的突变和过表达、药物外排泵相关基因表达增多及生物膜的形成等有关,由于转录因子是耐药基因表达的关键调节因子,关于锌簇转录因子与耐药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如TAC 1、MRR 1、MRR 2、UPC 2、NDT 80等,其点突变可引起某些耐药基因的过表达而介导耐药,该领域研究已成为热点,该文就此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热带假丝酵母(又称热带念珠菌)的分离率越来越高,唑类抗真菌药物因较低的细胞毒性且大多可口服给药,是治疗热带念珠菌感染的常用药物。我国耐唑类药物热带念珠菌的分离率较高,因此有必要了解其具体机制,为寻求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提供依据。目前认为,与热带念珠菌唑类耐药有关的主要机制有靶基因ERG11过度表达和突变、编码转录因子的upc2基因过度表达和突变、外排泵基因过度表达及其他相关基因过度表达等。本文就目前热带念珠菌唑类耐药机制的基因水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体外不同唑类药物诱导热带念珠菌耐药性产生的特点以及耐药机制的不同。方法选取1株临床分离的唑类敏感菌,分别在含16μg/mL氟康唑,2μg/mL伏立康唑,1μg/mL泊沙康唑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传代培养。显色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每一代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对第50代传代菌的唑类作用靶位点基因ERG11进行扩增测序,并对ERG11基因、泵蛋白基因MDR1、CDR1以及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进行荧光定量检测。结果体外氟康唑、伏立康唑暴露的情况下,菌株很快出现耐药性;相比,泊沙康唑并未诱导出耐药菌;氟康唑、伏立康唑诱导耐药性产生的方式呈现不同特征。氟康唑诱导下菌株MIC值逐渐上升,但伏立康唑诱导菌出现了明显的跳跃式升高。耐药机制研究发现,伏立康唑诱导菌ERG11基因出现了与耐药密切相关的G/G1390G/A碱基杂合突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仅伏立康唑诱导耐药菌CD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热带念珠菌在体外氟康唑、伏立康唑暴露情况下会很快出现耐药性,但其出现的特征以及耐药机制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5.
<正>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是院内血流感染的第4大原因[1]。近年来由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引起的各类疾病如侵袭性全身感染和败血症病例不断增加,在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还会导致高死亡率[2-3]。除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已成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一大病原真菌[4]。热带念珠菌是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也可寄居在人体皮肤、阴道、口腔、消化道等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测序近平滑念珠菌ERG1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 ,通过与白念珠菌ERG11基因碱基序列同源性比对,在近平滑念珠菌基因组(www.sanger.ac.uk/sequencing/Candida/pa-rapsilosis/)中寻找可能的ERG11基因序列(CpERG11),并据此序列设计引物,经PCR扩增近平滑念珠菌标准株(ATCC22019)的ERG11基因片段,产物经电泳、纯化、克隆到质粒prG-AMAI-NotI中,转染DH10B大肠杆菌细胞,并酶切鉴定筛选阳性克隆测序分析。结果近平滑念珠菌ERG11编码区由1569个碱基组成,编码一段含522个氨基酸的多肽。近平滑念珠菌ERG11的编码区序列与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酿酒酵母菌ERG11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74%、75%、65%、64%。该近平滑念珠菌ERG11的编码区为唑类药物作用靶酶基因。结论成功克隆、测序、并生物信息学分析近平滑念珠菌ERG1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是导致曲霉病的最常见病原体,唑类药物如伊曲康唑、泊沙康唑和伏立康唑是治疗曲霉病的一线药物。近年来,随着唑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全球范围内的烟曲霉耐药率迅速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烟曲霉唑类耐药机制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cyp51A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构象的变化[2-3]。常见的耐药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分离培养的耐药检测、质谱、NGS技术和PCR技术。烟曲霉耐药机制的研究及耐药菌的鉴定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临床或文献报道的烟曲霉唑类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SRB1在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和敏感株表达差异,探讨与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使用同一亲本来源的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CA-16和敏感株CA-3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扩增各菌株的目的基因SRB1、CDR1、ERG11,观察各菌株目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CA-3相比,在mRNA水平氟康唑耐药株CA-16的SRB1和耐药基因CDR1、ERG11表达升高,SRB1、CDR1、ERG11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念珠菌SRB1的表达增高和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密切相关,SRB1可能是一个新的耐药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
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删除酵母茵Y12667内源ERG11基因.并用PCR、Western、细胞计数和GC-MS的方法分别在基因水平、蛋白水平、细胞水平和功能代谢水平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删除了酵母茵Y12667内源ERG11基因,该基因删除茵能稳定表达外源性白念珠茵ERG11基因的同源蛋白.因此,该基因删除茵可作为下一步靶酶蛋白功能研究的基因工程表达操作茵.  相似文献   

10.
代洪  范学工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4):249-250,F003
近 2 0年来由于临床上对癌症患者、器官移植患者大量使用化疗药物、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 ,以及艾滋病 (AIDS)的流行 ,使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在免疫受损的病人群体中急剧升高。深部真菌感染已日益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并已逐渐成为这类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深部真菌感染中最常见菌属是念珠菌属 (Candidaspecies) ,其中以白色念珠菌 (Candidaalbicans)为最常见菌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两大类 :干扰真菌细胞膜脂质合成的药物(二性霉素B ,唑类药物 )和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 (5 氟胞嘧啶 )。由于唑类药物中的氟…  相似文献   

11.
白色念珠菌氟康唑耐药相关基因的差异显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差异显示PCR技术 (DifferentialDisplay PCR ,DD PCR)寻找白色念珠菌的氟康唑耐药相关基因。体外用含氟康唑的酵母培养基 (YEPD)诱导培养临床白色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 4 35 (对咪康唑耐药 ) ,诱导 80d后得到氟康唑耐药子代 4 35 2 (MIC =1 2 8μg mL)。DD PCR比较 4 35 2、4 35分别在含氟康唑、不含药的YEPD液基中的基因表达 ,找到 3个明显差异片段 ,分别与数据库中白色念珠菌的醇脱氢酶基因ADH1、多药耐药基因CDR1及拓扑异构酶基因TOP2有高度同源性。半定量RT PCR中证实了ADH1、CDR1在氟康唑耐药株中的差异表达 ;对已知氟康唑耐药基因MDR1作半定量RT PCR时发现MDR1在氟康唑耐药株 4 35 2中无表达 ,而在氟康唑敏感株 4 35中有表达。结果表明 ,ADH1、CDR1基因的高表达与白色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性形成相关 ,ADH1可能是新的耐药基因 ;MDR1的表达可能在氟康唑敏感株或其它唑类耐药株中也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全球范围内,随着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其中念珠菌感染占到绝大多数。目前热带念珠菌已经成为非白念珠菌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我国热带念珠菌的临床分离率及对氟康唑及伏立康唑的耐药率都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相比于白念珠菌,关于热带念珠菌的研究及相关临床信息相对较少。该文就侵袭性热带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白念珠菌Cdr1p和Cdr2p与耐药密切相关,对转运蛋白及其抑制剂的研究,是解决临床耐药的理论基础。该文介绍白念珠菌细胞膜流出泵蛋白的表达调节与耐药的关系,及对蛋向质逆转剂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用于白念珠菌MXR1基因敲除的载体质粒,并通过Ura-Blaster策略敲除MXR1两条等位基因.方法 分别扩增白念珠菌MXR1基因ORF两侧上下游的片段,通过酶切与连接反应,将上下游片段分别插入到p5921质粒的hisG-URA 3-hisG盒两端,从而形成MXR1敲除载体质粒pUC-MXR1-URA3.通过Ura-Blaster策略将载体质粒转染到白念珠菌RM 1000内,并采用PCR和Southern-blot杂交方法鉴定各步转染、复筛所得的阳性克隆.结果 成功获得MXR1基因缺失的菌株.结论 MXR1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有助于深入研究白念珠菌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high-level aminoglycoside-resistant,HLAR)肠球菌临床株表面蛋白基因(esp)、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耐氯霉素肠球菌乙酰转移酶基因(cat)等三种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及肠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53株肠球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用PCR法扩增肠球菌esp基因、IntI1基因和cat基因,阳性产物送测序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53株HLAR肠球菌中,esp基因阳性率为28.3%,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率为49.1%,没有检测到cat基因.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氨苄西林62.3%、环丙沙星75.5%、红霉素94.3%、高水平庆大霉素75.5%、高水平链霉素73.6%、喹努普汀/达福普汀32.1%、四环素66.0%、万占霉素1.9%、利奈唑胺0.结论 肠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esp基因和IntI1基因与肠球菌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制霉菌素片、克霉唑栓及硝酸咪康唑栓治疗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RVVC)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A组,克霉唑栓150mg;B组,硝酸咪康唑栓400mg;C组,制霉菌素片100万单位。均于每晚睡前清洗外阴后置入阴道内,疗程均为7d。于停药后第3d、下次月经干净后3~5d及停药两个月后观察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3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明显下降(P〈0.01),A、B、C组治愈率分别为61.70%(29/47)、74.0%(37/50)和93.88%(46/4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总体疗效比较Ridit均值显示A组疗效最差,C组疗效最好(RA组SN 1673-3827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克柔念珠菌感染明显增加,对抗真菌药物尤其是唑类药物的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深入研究其耐药机制已引起高度关注.克柔念珠菌耐药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唑类药物作用靶酶结构的改变、真菌细胞膜上外排泵过度表达、真菌细胞内药物蓄积减少等.克柔念珠菌对唑类的耐药可能是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柴胡中提取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五环三萜类单体Bp3,研究该单体对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的作用及其与伊曲康唑的相互作用.方法 参照CLSI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单用Bp3、伊曲康唑及两者联合使用时对20株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的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定两药相互作用.结果 单独用药时Bp3及伊曲康唑对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MIC的几何均数值(GM值)分别为1.941 μg/mL和1.008 μg/mL.联合用药时Bp3和伊曲康唑的GM值分别降低为1.189 μg/mL和0.346 μg/mL.2种药物单用和联合使用时MI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时在20株耐药株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结论 五环三萜类单体Bp3对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伊曲康唑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国产泊沙康唑对生殖器念珠菌病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制定的M27-A4方案测定国产泊沙康唑及其他常用抗真菌药物对60株生殖器念珠菌病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结果国产泊沙康唑对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的MIC范围为0.25~0.50μg/mL,几何均数为0.40μg/mL,MIC_(50)为0.5μg/mL,MIC_(90)为0.5μg/mL;对近平滑念珠菌的MIC范围为0.03~0.125μg/mL,几何均数为0.10μg/mL,MIC_(50)为0.125μg/mL,MIC_(90)为0.125μg/mL;对热带念珠菌的MIC范围为0.125~8.0μg/mL,几何均数为0.57μg/mL,MIC_(50)为0.5μg/mL,MIC_(90)为2μg/mL;对光滑念珠菌的MIC范围为0.06~2.0μg/mL,几何均数为0.25μg/mL,MIC_(50)为0.125μg/mL,MIC_(90)为1μg/mL;对克柔念珠菌的MIC范围为0.125~0.50μg/mL,几何均数为0.29μg/mL,MIC_(50)为0.25μg/mL,MIC_(90)为0.5μg/mL。结论对生殖器来源的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国产泊沙康唑均表现出了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未来有望成为临床生殖器念珠菌病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20.
热带念珠菌L型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杨  张效正  李霞  徐加富  苏全梅   《微生物学通报》1995,22(2):86-87,79
对糖尿病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清洁中段晨尿进行血平板培养,未检有细菌及真菌生长。尿液直接镜检,见有似念珠菌的膨大菌体,经沙氏高渗增菌培养,分离出热带念珠菌1。型。对其培养特性、菌落形态、菌体染色、生理生化特证、返祖、对动物致病力及药物敏感性等作了初步探讨。结果指出,泌尿道L型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检出阳性率,也可指导临床选择药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