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麋鹿幼仔的活动同步性与同性聚群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幼体从出生到性成熟这段时间存在生理和行为上的巨大变化.麋鹿幼仔出生1周内,与成鹿和其它仔鹿呈隔离状态,且藏卧于隐蔽处,母鹿哺乳是引起幼仔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麇鹿幼仔的活动同步性与同性聚群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幼体从出生到性成熟这段时间存在生理和行为上的巨大变化。麋鹿幼仔出生1周内,与成鹿和其它仔鹿呈隔离状态,且藏卧于隐蔽处,母鹿哺乳是引起幼仔活动的主要因素。本文旨在探讨麋鹿雌雄幼仔之间的聚群倾向和活动同步性指数。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地点和对象本研究在北京麋鹿苑内进行。麋鹿苑面积60hm2,1999年有麋鹿近160头。植被优势种类为蟋蟀草(Eleusineindica),画眉草(Eragrostiscilia nensis),马塘(Digitariasangunalis)和狗尾草(Se tariaviridis)等。年均气温13 1℃,1月平均气温-3 4℃,7月平均气温26 4℃。年…  相似文献   

3.
1999~2006年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出生麋鹿幼仔224只,新生麋鹿幼仔存活率81.70%,死亡率18.30%.41只麋鹿幼仔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死胎、弱胎和弃子等.分析仔鹿初生体重与仔鹿死亡关系发现,存活仔鹿与死亡仔鹿的初生体重具有极显著性差异,体重大的幼仔更容易存活,事实上初生体重小于6.00 kg时仔鹿基本不能存活.北...  相似文献   

4.
5.
湖北石首麋鹿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麋鹿有晨、昏两个采食高峰和一个午间休息期,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依次是:休息53.40%(±5.59%)、采食22.36(±8.34%)、运动11.23%(±0.63%)、警觉5.03%(±1.76%)、其他行为4.42%(±2.06%),饮水2.65%(±0.74%).不同季节,时间分配变化明显.非参数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n=120),季节、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麋鹿的活动时间分配.除运动行为(x2=16.856,df=3,P>0.05)和饮水行为(x2=7.667,df=3,P>0.05)无显著差异外,采食(x2=15.657,df=3,P<0.01)、休息(x2=13.173,df=3,P<0.01)、警觉(x2 =13.887,df=3,P<0.01)和其他行为(x2=16.317,df=3,P<0.01)在不同季节所占时间百分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各性别-年龄组间的运动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与雌鹿之间的警觉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花较多时间用于警觉.幼鹿与成年鹿及亚成年鹿之间的采食行为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采用方差(ANOVA)分析后发现:所有年龄组,夏季与冬季饮水、春季与夏季警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成体和亚成体麋鹿,春季与冬季警觉、夏季与冬季运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6.
2014年6—7月,对处于断奶前甘肃鼢鼠幼仔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鼢鼠幼仔的发育行为种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逐阶段增多。第一阶段主要以觅乳、睡觉和嗅闻为主;第二阶段增加爬行;第三阶段增加挖掘;第四阶段增加嬉戏和行走等;第五阶段增加贮食、食草、探视、修饰等。每阶段行为具有不同的昼夜节律。其中各个阶段24 h内,睡觉和进食(包括觅乳和食草)时间在该阶段所占的比例均较大,依次为96.12%、82.41%、73.35%、66.24%、47.57%。第五阶段的行为种类与成年鼢鼠接近,该阶段具有1个活动高峰期和2个次高峰期,依次为07∶00、12∶30、19∶00,高峰期的主要行为有挖掘、行走、进食、贮食、嬉戏等。  相似文献   

7.
麋鹿发情期主要活动的时间分配及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报道麋鹿在白天主要处于休息状态,早晨、黄昏是它们的摄食时间;成年雌体中的各项活动频率未显示出有明显差异;但雄鹿与雌鹿之间在活动时间分配上有明显差异,而且,雄鹿中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也表现出有所不同。在攻击行为方面,群内表现出有不同的特权形式;而在交往行为中,发现较多的频次出现于相同性别、年龄和同一阶层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麋鹿种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军 《生物学通报》1998,33(11):10-12
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Milne-Ed-wards,1866)俗称四不象,原是我国的特产兽类,其人工圈养历史可以追述到周朝(公元前1100~250年)。1865年法国人PereArmandDavid发现了麋鹿并于1866年定名。...  相似文献   

9.
关于野生麋鹿绝灭原因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克清  陈彬 《四川动物》1990,9(1):41-42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在人类历史时期绝灭,人类活动是其首要的因素。本文试就内外因素两个方面,对其绝灭原因进行补充探讨。众所周知,全新世(Holocene)野生麋鹿最后最佳生活地区是在长江下游。此地区又是今天我国人烟最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开发最充分的地区之一。以江淮之间、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人口为例,古代人口一般比较稀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扩大,野生麋鹿和人类直接争夺地盘的斗争当愈演愈烈。麋鹿“千百为群”的苏北古“海陵”(以泰州和泰县为中心,西起江都附近的小纪和樊川,东到大海之滨,北起盐城…  相似文献   

10.
北京麋鹿苑麋鹿种群的微卫星多态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麋鹿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的濒危物种,野生种群于19世纪灭绝.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于1985年和1987年自英国乌邦寺共重引入的38只奠基个体经散放式放养后,种群的数量至今已超过了1000只(包括繁育子代外送至国内其他动物园或研究基地的数量).为了探讨该重引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采用25个微卫星位点对北京麋鹿苑种群及浙江临安亚种群的167只麋鹿个体进行了群体检测,获得的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1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7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01.该结果表明,北京麋鹿苑种群及浙江临安亚种群麋鹿的遗传多样性较贫乏.因此建议与我国引自英国其他种群的麋鹿种群之间进行个体交流,从而增加各种群的遗传基因杂合度,以促进我国麋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维新  谢钟 《兽类学报》1993,13(4):241-244
本文报道了对6只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14次分娩活动的观察结果。大熊猫分娩前48小时至24小时即出现将分娩的征兆,其总产程约14至22小时左右。分娩时为纵向胎向;多数为胎上位,个别为胎侧位;胎势为前肢和头颈靠紧并伸直,尾、后肢并紧且自然伸直;多数胎儿为头、前足先露出,即前躯前置;少数为尾、后足、臂先露出,即后躯前置。  相似文献   

12.
笼养大紫胸鹦鹉的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杨晓君  杨岚 《动物学报》1998,44(3):277-285
研究了笼养大紫胸鹦鹉的行为活动和时间分配。结果表明:笼养大紫胸鹦鹉一天中除静栖外,其余各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中午较小,而在早晚较大;在一年中不同月份间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时间比例也有变化,呈明显的年周期和日节律;节律变化与日出、日落时间、季节、温度等变化有关。大紫胸鹦鹉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比例分别为静栖45.55%、身体护理16.66%、取食14.51%、运动10.60%、在巢8.98%、繁殖2.55%、社  相似文献   

13.
竹荪的菌丝培养及其抗菌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秦红敏  张长铠   《微生物学通报》1999,26(6):393-396
对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等3种的菌丝培养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测定菌丝的抗菌谱。培养液的 pH和液体培养基粘度是竹荪在液体中生长的关键因素,在 pH4.7和添加 0.5%CMC-Na的合适培养条件下竹荪菌丝在液体中能够生长,菌丝得率达到1%。还探讨了其他几种竹荪菌丝的培养方法,为竹荪菌丝的大量生产提供了依据。另外,在竹荪抗菌性实验中发现,竹荪对许多易造成食品腐败的细菌和酵母具有抗性,但没有发现其对霉菌有抗性。  相似文献   

14.
半野生麋鹿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陆军  丁玉华 《兽类学报》1995,15(3):198-202
麋鹿在半野生状态下喜集群活动,不同月份集群的大小以及各种组群出现的频率均有所变化。半野生麋鹿有5种组群类型:雄鹿群、母仔群、混合群、雄仔群和仔鹿群。其中混合群出现频率最高,集群最大,是其主要的组群类型,雄鹿群最为稳定,母仔群中采食组群所占比例和组群大小都大于非采食活动的组群,雄仔群和仔鹿群出现频次较少。麋鹿发情期与非发情的集群有明显差异,不同生境内的集群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仔鹿对卧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宋延龄  李善元 《兽类学报》1991,11(3):161-164
1986年和1987年的10月至12月共发现14个海南坡鹿仔鹿的卧息地。研究表明,仔鹿对卧息地的选择不受母鹿影响。在保护区围栏内的多种栖息地中,仔鹿对次生落叶季雨林白下的茅、黄茅草坡有明显偏爱,有12个卧息地被发现于这种环境中。该环境在每10平方米面积内约有1—2株小乔木,30一60株灌木,草本植物高于50厘米,通视条件良好。仔鹿对卧息地的选择似乎与水源无关,但不能排除风向对仔鹿选择卧息地坡向有所影响。适当地清除过于密集的灌丛,有利于仔鹿栖息。  相似文献   

16.
17.
18.
糜鹿在半野生状态下喜集群括动,不同月份集群的大小以及各种组群出现的频率均有所变化。半野生糜鹿有5种组群类型:雄鹿群、母仔群、混合群、雄仔群和仔鹿群。其中混合群出现频率最高,集群最大,是其主要的组群类型,雄鹿群最为稳定,母仔群中采食组群所占比例和组群大小都大于非采食括动的组群,雄仔群和仔鹿群出现频次较少。麋鹿发情期与非发情的集群有明显差异,不同生境内的集群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