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地层观察灵山县位于广东省的西南角。境内分布着很多喀斯特孤峯或峯林,孤峯脚下有许多溶洞(图1)。 1960年初,广东省文管会在灵山县进行洞穴调查时,发现了人类化石和哺乳类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得知后,于同年4月下旬,在贾兰坡和颜訚教授的领导下,刘昌芝、操汉文及笔者等5人前往孩地工作。探查了马鞍山的东胜岩、葡地岩、尽头岩;钟秀山的滑岩洞;石背山的洪窟洞;龙武山的乞丐岩;恩胜岩、三海岩等15个地点,  相似文献   

2.
发现于广西柳江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除1具完整的头骨外,还包含有右侧髋骨、骶骨、两段股骨及若干件椎骨。根据各方面的特征分析,初步认定这些化石属于同一个体。这一有利条件为我们比较准确地获取与该个体身体大小和形状有关的指标数据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对柳江人头骨及复原骨盆的测量,计算了柳江人的身高、体重、身体比例、相对脑量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柳江人的身体大小和形状。本研究发现:柳江人化石所代表的个体具有适应温暖气候环境的纤细型身体比例,代表相对脑量的EQ指数5.602大于金牛山、山顶洞等中国更新世中、晚期化石人类,而与包括港川人在内的更新世末期及现代人类的EQ指数接近。柳江人体重52.0kg小于金牛山、山顶洞、尼安德特人等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化石人类,而与港川、非洲的KNM-ER3883、KNM-ER3733等生活在温暖环境的古人类接近。作者认为这些发现除说明柳江人生活的气候环境外,还提示柳江人身体大小、比例及相对脑量与更新世末期及现代人类接近。  相似文献   

3.
二叠纪菊石属Shengoceras的特大型标本在广西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研究标本壳体之大,在此类菊石中是罕见的,而且它的缝合线保存亦十分完美.标本体室虽已剥落,仅存留气室,但其壳径仍达101mm,推测完整壳体的壳径至少在150mm以上.标本系由我所张治平一年前得自广西柳州市.根据他所提供的地点及标本本身的特征,推断它可能来自广西柳江、来宾和武宣县一带二叠系的孤峰组.壳形及缝合线表明它即赵金科(1955)所记录、嗣后Ruzhencev(1956)更名为"孤峰菊石( Ku.fengoceras )”的一类化石,只是赵氏记述的标本壳径最大者仅为当前标本的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4.
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型人类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58年6月,广东韶关(原曲江县)马坝农民挖掘当地狮子山石灰岩洞穴中的堆积作肥料时,发现了一个人类头骨化石和许多动物化石,发现经过和对人类化石以及动物化石的初步观察,广东省博物馆和梁钊韬、李见賢已先后有文章发表。狮子山位于韶关市马坝乡西南约1.5公厘处,为由石炭纪石灰岩的两个孤峯(狮头峯  相似文献   

5.
广西的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因此有很多的溶洞,第四纪洞穴堆积也很发育。柳城巨猿洞动物群、柳江人动物群、来宾、大新榄圩巨猿动物群、乐业天坑群大熊猫小种等,均发现于溶洞堆积中。最近,在崇左地区也发现了巨猿动物群化石,使我们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2008年4月我们乘坐“海航”的班机到达广西南宁,在机场遇到了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的创始人潘文石教授。  相似文献   

6.
一、绪言本文所描述的几种腕足动物化石,是李璞教授等1952年在西藏采集的。标本采自珠穆朗玛峯以北西藏曲背和尊布一带,其地质时代为晚二迭世(图1)。  相似文献   

7.
1)本试验公系初试,且规模甚小限制取样;而某一类植物的光合生产率又可能与当年气候条件有关。因此,这类试验应有数年之重复始能得一肯定秸果。本篇文章只供参考。2)与前人所测定的其他作物以及与本篇所测定之蚕豆相比。水稻有较高的光合生产率。3)水稻及蚕豆的光合生产率均具有两个高峯。前一高峯似乎与营养器官之迅速生长有关,后一高峯似与生殖器官之迅速生长有关。但在此两高峯时期,是否光合强度最高,以及此时期是否应予追肥(尤其后一高峯时叶片喷肥),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4)蚕豆植株在施肥灌溉条件下,单位叶面积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植株的生物学部分及经济部分(子粒)均相应增重。对水稻而言,在什么条件下能提高其光合生产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汉语普通话中声调的听觉辨认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工作用语音听觉辨认的方法,研究了普通话有关声调的信息在音节中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说明,有关声调的信息是较广泛地分布在音节元音的基频、第一共振峯及第二共振峯等成分中的,而且声调信息有较大的剩余性。当除去基频(用耳语或滤波的方法)、第一共振峯、第二共振峯(用滤波的方法)三者中之一或二者时,音节的声调特性仍有很大程度的保留。至于声调信息的主要携带者是基频、第一共振峯、还是第二共振峯,则根据所得资料还不能下最后的结论;但基频不是辨认声调的唯一依据则是确定无疑的。基频及共振峯携带声调的信息,可能是以调频为主要方式,音节的长短及強度看来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9.
这一篇短文主要是描述茹廷锵同志1952—1953年在广西桂平县木圭区大产、沙岗一带上泥盆纪矽质岩系中采集的一些菊石。另外著者在横县六景圩附近中泥盆纪郁江层顶部采集的几块属于Lobobactrites 一属的标本,也描述了并包括在内。桂平县木圭区上泥盆纪的矽质岩系,就岩石性质而言,极似分布在广西中东部榴江、修仁、象县和石龙等县的榴江系。它们的地层层位也都是位于中泥盆纪东岗领灰岩  相似文献   

10.
1952—1954年间,安徽及江苏北部治淮区域内发现了好几处第四纪的动物化石产地。所发现的材料有一部分因未及时受到注意而遭受损失,共余的都由治淮委员会,华东文物工作队及安徽省博物馆予以收集和保管,并已将大部分集中送中国科学院开始进行研究。1954年5月,著者及贾兰坡同志等为要了解一部分化石的野外产状,曾到安徽泗洪及五河县境内的下草湾引河和峯山切岭工程的工地及邻近区域内工作了几天,对附近的地层得到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另外还采集了一  相似文献   

11.
1935年,江西北部的九江、湖口、彭泽等县,曾发生过大批群居型东亚飞蝗为害,根据了解,这是前一年从长江北岸飞来,产卵繁殖的,当年即采取了紧急措施,掘沟围打,加以扑灭。此后江西省内,未闻再有东亚飞蝗的发生。 1956年8月农业部陈家祥先生来江西时曾谈起1955年,广西的柳江、雒容、贵县和柳州市郊,都曾大量发生群居型的东亚飞蝗,吃毁甘蔗2万多亩,和广西毗连的广东省湛江流域,也有发生,面积且在20万亩以上;并推测江西也可能有东亚飞蝗。  相似文献   

12.
《生命世界》2008,(8):9-9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利用高清晰度工业CT对柳江头骨化石进行了扫描和三维重建,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利用CT技术清晰展示的古人类脑的形态特征。20世纪50年代发现于广西柳江的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在华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其与北京周口店及其他古人类化石以及现代人颅内模比较,  相似文献   

13.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为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一新成员. 最新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 GCRV与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mammalian reovirus, MRV)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为了解GCRV致病机理, 进行了分辨率达到17 Å的三维重构与衣壳蛋白特性研究. 结果表明: GCRV颗粒呈多层排列, 包括RNA核心与内壳层、中间层及外壳层. 由200个按T = 13对称排列的三聚体组成外衣壳, 其典型特征是在5次轴上出现三聚体缺失凹陷区, 暴露出中间层三聚体亚单位. 内壳层由120个单体组成, 按T = 1排列, 结构特点与呼肠孤病毒科成员内衣壳特征相一致. 衣壳蛋白电泳显示, GCRV颗粒含有7种蛋白(VP1-VP7)组分, 与MRV衣壳蛋白特性相近, 两者在衣壳结构组成上的相似性与基因组序列的高度同源性相吻合. 此结果对进一步研究GCR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机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表型性状和SSR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中国普通野生稻初级核心种质中广西普通野生稻部分中的 2 2 3份野生稻为材料 ,以平均分布于水稻 12条染色体上的 34对SSR引物和中国稻种资源目录中的表型性状分析广西普通野生稻SSR位点的等位变异、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及不同生长习性间的多样性分布等。结果表明 ,每对引物检测到的多态性片段 7~ 4 8条 ,平均为 2 4 .91条 ,普通野生稻的等位变异数明显大于地方稻种 ,在所分析的SSR位点中杂合位点比例变化在 1.35 %~ 81.31%之间 ,平均为 32 .0 1% ,与自花授粉的栽培稻相比具有较高的杂合率 ;北纬 2 2°~ 2 3°和 2 3°~ 2 4°范围内的两个区域内(一个包括隆安、扶绥和邕宁三县 ,另一个包括象州、来宾、武宣、玉林和贵港五个县 )所包含的普通野生稻数量多 ,遗传多样性大 ,在DNA水平上是广西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而表型性状多样性中心是在北纬 2 1°~ 2 2°和2 2°~ 2 3°,其多样性分布与DNA水平不完全一致。在 4种生长习性间 ,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大小依次为匍匐型 ,倾斜型 ,半直立型和直立型 ,表型水平的多样性与DNA水平的多样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鄂西长阳宜都一带奥陶纪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李四光教授于1924年研究扬子峡东地质之后,鄂西奥陶经地层已经初步奠定了基础。后来经过多地质工作者的调查和研究,在奥陶纪地层方面及古生物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笔者等于1951年在鄂西工作时,对奥陶纪地层作过多处的视察。所得的结果,曾经在科学通报上简略地报道过。本文仅就我们在长阳县及宜都县所作的几个奥陶纪地层的剖面以及所采得的一些化石材料,对鄂西奥陶纪地层作一点补充。此处所介绍的地层单位,只限于下奥陶纪的宜昌统和中奥陶纪的艾家山统。至於五峯页岩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因为我们的工作重点不在地层,没有时间逐层详细寻求化石,只是在观测地层剖面时顺便采集。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探讨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进化程度及其与其年代数据的吻合性,本文对柳江、山顶洞、资阳、丽江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化石及1 114例全新世以来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柳江人头骨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情况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只有极个别特征与现代人不同;柳江人头骨具有的低眶等特征也可见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说明柳江人化石上保留有少量常见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原始特征,但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尤其是山顶洞人头骨相比,柳江人显得要现代的多;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之间头骨形态特征的差异以体现头骨原始性及粗硕强壮程度上的差别居多,而个别特征差异或许与气候环境适应有关。我们认为:柳江人在形态进化上与现代中国人已经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头骨特征表现上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他们之间在演化程度上的差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生存环境;现有的形态学证据不大可能为柳江人较早的时代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正> 黄檀树是广西、广东、湖南等省、区紫胶虫主要寄主,广西90%以上的紫胶生产均赖该树种。近年来,由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害虫逐渐发生,黄檀小卷蛾Laspeyresia sp.是重要害虫之一,在广西为害南岭黄檀Dalbergia balansaePraia、黄檀D.hupeana Hance和紫花黄檀D.assanica Benfh等。 该虫分布在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等省、区;在广西有桂林、柳州、恭城、阳朔、玉林、博白、北流、容县、合浦、浦北、钦州、来宾、柳城、大新、天等、德保、田东、田林、崇左、凭祥、灵  相似文献   

18.
广西来宾合山上二叠统海绵化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我国二叠纪海绵,过去报道甚少。迪内尔(Diener,1915)报道过我国西藏阿里地区产有Amblysiphonella cf. vesiculosa;早坂(Hayasaka,1918)描述了浙江桐庐的Amblysiphonella chinensis。俞建章(1935)研究了广西恩阳县(今田阳县)的Amblysiphonella asiatica。以上记述的均为钙质海绵。至于二叠纪的硅化海绵,从未见有报道。笔者记述的这批海绵化石,系赵金科老师和梁希洛、廖卓庭等,于1977年至1978年采自广西来宾合山马滩一带。合山马滩上二叠统可划分为长兴组(上部)和合山组(下部)。海绵分  相似文献   

19.
Polydsmia的层位及其与Ordosoceras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本文所讨论的材料,主要是1954年卢衍豪、穆恩之两同志和笔者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旂棹子山一带采集的,其中也有地质部西北地质局633队、205队及内蒙地质局鄂尔多斯地质队等在该区工作时采到的几块标本。这些标本均产于三道坎层及棹子山石灰岩层中,该地层名称为1953年关士聪等在该区调查地质时所命名的。三道坎层主要为浅黄色石英砂岩与深灰色石灰岩互层,厚约80米,石灰岩中产头足类等化石。棹子  相似文献   

20.
魏秉刚   《广西植物》1983,(2):90-94
<正> 本文是广西担子菌名录(一)的续篇,记载了82种、2变种,分属2个亚纲,6个目,18个科,47个属。这批标本绝大部分是笔者1979年垒1982年2月期间在广西龙州,宁明两县的(山王丌)岗自然保护区和桂林市郊雁山地区及金秀县所采集的。其中为我国新记录的有一种,以“**”符号表示;为广西新记录的有29种,以“*”符号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