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侏罗纪三列齿类头后骨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最晚期的三列齿类——似卞氏兽 (Bienotheroides) 的头后骨骼,并和其他三列齿类以及原始哺乳动物作了对比.肩胛骨上雏型岗上窝的出现,证明三列齿类与原始哺乳类的关系要比以往想象的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安徽潜山古新世一种似钝脚目的哺乳类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本文记述了在安徽潜山盆地中古新世望虎墩组下部发现的一块具完整颊齿的头骨化石,并据此建立了—新科——丰齿兽科 (Plethorodontidae fam. nov.).包括—新属新种—潜山丰齿兽 (Plethorodon chienshanensis gen. et sp. nov.).根据上颊齿特点,笔者认为它与翼齿兽比较接近,因而暂被放入钝脚目.文中还对这两类动物的有关分类阶元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产自江西省赣州市上白垩统赣县河口组的一件多瘤齿兽类标本, 这是江西省报道的首例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此标本头骨后部横向扩展, 额骨较小, 后端尖并构成眼眶的内侧边缘, M1具三列齿尖, 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其归入纹齿兽超科。与河南晚白垩世的中原豫俊兽形态较为相似, 但是两者间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因此建立一个豫俊兽属新种——虔州豫俊兽(Yubaatar qianzhouensis sp. nov.), 鉴定特征为: m1齿尖式为7︰6; M2齿尖式为1︰3︰3; m1颊侧后部存在一道小脊; 虔州豫俊兽m2和m1的长度比例小于中原豫俊兽; 冠状突呈楔状, 末端尖。虔州豫俊兽的发现不仅扩展了晚白垩世多瘤齿兽类在东亚地区的地理分布和物种多样性, 并且也扩展了中生代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安徽潜山盆地古新世裂齿目一新属种 ,命名为潜水本爱兽 (Benaiusqianshuiensisgen .etsp .nov .)。标本产于望虎墩组下段底部 ,为一带犬齿和完整颊齿列的左下颌骨。新种的主要特点是 :个体较小 ,下齿列齿式 2 + ?·1·4·3,i2略有增大 ,p1存在但退化成单根且侧扁 ,p3无下后尖 ,p4次臼齿化且无下内尖 ,下三角座前后压缩且下前尖退化 ,m3三叶。中国曾经记述的和被认为是裂齿类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共有 9个属种 :Lofochaiusbrachyo dus、Meiostylodonzaoshiensis、Anchilestesimpolitus、Dysnoetodonminuta、Interogaledatangensis、Pletho rodonchienshanensis、Huananiusyoungi、Yuesthonyxtingae和Simplodonqianshanensis。经过仔细比较研究它们的齿列 ,作者认为 ,Lofochaius、Meiostylodon、Interogale、Plethorodon和Simplodon可能属于裂齿类 ,而Anchilestes、Dysnoetodon、Huananius和Yuesthonyx则可能与裂齿类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Lofochaiusbrachyodus的P1和P2退化、P4有一定程度的臼齿化、外架窄、主尖锥状、前尖棱和后尖棱的颊侧端内收 ,显示了裂齿类的特点。湖南茶陵盆地枣市组Meiostylodonzaoshiensis的i2增大、上臼齿主尖锥状、柱尖和后附尖发育、前尖棱和后尖棱的颊侧?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始巨鳄亚目的一个新属新种祁连双列齿兽(Biseridensqilianicus)。标本产自甘肃玉门大山口上二叠统的西大沟组。Biseridens以中等大小的头骨,短的眶前区,粗大的顶骨结节和大的顶孔,形态独特的颊齿和双排齿列,有别于体型硕大,肉食习性的Eotitanosuchus。动物群的分析表明,大山口低等四足类动物群与俄罗斯上二叠统卡赞阶Ⅱ带的脊椎动物组合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在山东省五图盆地下始新统发现的一种“伪齿兽集目”化石 :千禧福兽 (Olbither iummillenariusumgen.etsp .nov.)。千禧福兽其颊齿形态基本上与原始奇蹄类相似 ,同时也具有伪齿兽类的一些特征 ,如m1~ 2下次尖没有与下内尖直接连接的下次脊。千禧福兽的M3次尖具前、后棱 ,这一点似与原始的蹄兔Seggeurius相似。因此 ,新种在目一级的归类有困难 ,暂置于McKenna ( 1 975 )创立的“伪齿兽集目”(“MirorderPhenacodonta”)。千禧福兽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奇蹄类可能起源于亚洲和北非类似伪齿兽类 (phenacodontids)的古有蹄类 ,福兽仅是类似伪齿兽类的古新世古有蹄类向奇蹄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叉支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的三列齿类化石是该类动物在我国西北地区之首次出现,与四川自贡所产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的自贡似卞氏兽(Bienotheroides zigongensis)归同属同种,故认为五彩湾组可与下沙溪庙组相对比。新标本的发现在若干形态特征上补充了以往记述之不足。  相似文献   

8.
张和兽的齿列和前肢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和盖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完整骨架的对齿兽类。其齿列特征表明它属于兽科,该科为原始兽学中主要繁衍于北方大陆中生代后期一个咀嚼方式以上下臼齿对咬为主的单系类群。张和兽骨骼形态显示其前肢姿势处于外展趴卧与内收直立之间,兼有树上和地面活动的能力,是原始兽类中趋于以地面活动为主的成员。附录列举了哺乳类的主要齿列和骨骼性状序理信分布矩阵。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哺乳纲柱齿兽目柱齿兽科(Docodontidae,Docodonta,Mammalia)一新属种——孙氏尖钝齿兽(Acuodulodon sunae gen.et sp.nov.)。标本产于新疆东北部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上侏罗统牛津阶石树沟组上部(159~161 Ma),为一不完整左下颌骨及齿列。新属下臼齿具柱齿兽类典型特征:齿尖b位于齿尖a前方;齿尖c位于齿尖a后舌侧;齿尖a前舌侧发育有齿尖g。不同于其他柱齿兽,新属下臼齿无齿尖e和齿脊b-e。齿尖g和齿脊b-g很快被磨蚀掉而齿尖a和c却能保持尖锐状态,表明该动物的臼齿在生活中具备并保持切割和碾压双重功能。基于下臼齿性状特征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柱齿兽目作为一单系类群具有显著的鉴定特征。其中尖钝齿兽和Itatodon+(Simpsonodon,Castorocauda+(Tegotherium+Sibirotherium))形成一单系子类群;但tegotheriids各分子未形成独立于柱齿兽科的单系类群。尖钝齿兽的下颌齿骨亦为典型的柱齿兽类型。齿骨内侧下部近腹缘有浅的齿后骨槽和宽大的内侧脊,但两者未延伸到下颌关节髁的基柄部。这表明尖钝齿兽的齿后骨与齿骨的连接比摩根齿兽类更为松散,其中耳在进化上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哺乳动物中耳。  相似文献   

10.
董子凡 《化石》2005,(1):37-38
恐龙时代末期,处于阴影中的哺乳动物已经开始分化。其中有一个类群被称为古肉齿目,它们身体很小,样子像老鼠。它们的身体结构也非常原始,还没形成后来肉食哺乳动物必备的、用于撕裂肉类的裂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古肉齿类都只是不起眼的小型掠食。即便是在恐龙灭绝之后,各种不能飞和能飞的食肉鸟、陆地上和水中的鳄类仍占据着食物链的顶端,而不是它们。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以短吻云南兽为代表的一种耳区结构.它表明在三列齿类爬行动物里已经出现有发育的耳蜗壳以及在其内侧通过的颈内动脉等进步性质,听腔亦趋封闭.云南兽的中耳腔外侧出现了一条曲折的骨质外耳道,侧枕骨突外侧明显的沟可能表明方骨后耳膜之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关于Interogale和Anchilestes属分类位置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Interogale和Anchilestes属原被归入(犭亚)目(哺乳纲)。本文根据属型种Interogale datan-gensis的吻区结构及Anchilestes impolitus的颊齿特征,对两属的分类位置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代表裂齿目的两个古老类型。  相似文献   

13.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陆相三叠纪地层里,完美中国颌兽是非三列齿类犬齿类的唯一代表,首次报道时曾被鉴定为犬鳄科 (Cynosuchidae). 本文记载了该头骨的牙齿、颌关节等特征,证明应归宽齿犬齿兽类的 Trirachodontinae.  相似文献   

14.
王伴月 《化石》2014,(3):22-27
正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传夔先生收集到产自山东省临朐县解家河中中新世(现为早中新世晚期)山旺组硅藻土层中两件很漂亮的标本。一件是带有毛、须印痕的近于完整的骨架,保存有大部分牙齿。另一件仅保存了前半身的骨骼,头骨上保存有完整的齿列。这两件标本所共有的、独特的特点是:(1)它们具有松鼠型的下颌骨(即角突向后延伸,与下颌骨水平部约在同一垂直面上);(2)它们的颊齿很特别:上、下颌均具四枚颊齿(一枚前臼齿和三枚臼齿),而且四枚颊齿冠面都只有两条近于平行的横脊。这种类型的颊齿  相似文献   

15.
广东南雄古新世一新的裂齿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记述了广东南雄盆地早~中古新世上湖组上部发现的裂齿目一新属新种──杨氏华南兽(Huananius youngi gen. et sp. nov.)。新属在上、下前日齿不臼齿化,上臼齿无次尖,下臼齿三角座和跟座均呈V形等方面显得原始。但在颊齿单面高冠,上臼齿原尖前、后脊分别与前、后附尖相连,小尖发育,具初始的次尖架,下臼齿略呈双曲拱柱状,具下后附尖等方面显示了向典型的裂齿类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临夏盆地下中新统的甘池梁地点发现了一件残破下颌带有m2和m3齿列。在齿列前方,其水平支伸长,并且不向下转折或倾斜。下颌角位置较低。颊齿小,冠面结构特征原始。齿谷在前后方向宽度中等,副齿柱侧及主齿柱中心小尖不分裂,副齿柱中心小尖不发育。这些特征与哈萨克斯坦图尔盖地区早中新世的意外嵌齿象(Gomphotherium inopinatum)相同,应归为该种。这是该种在中国的首次报道,并且是中国发现的最原始的种。进一步讨论了中国的嵌齿象各种的系统关系。维曼嵌齿象(G.wimani)代表了一种在欧亚大陆东部发现的进步类型,可以与欧洲的施泰因海姆嵌齿象(G.steinheimense)相联系。间型嵌齿象(G.connexum)则似乎是属于真正的"狭齿嵌齿象类群",因为其与狭齿嵌齿象(G.angustidens)的颊齿具有相似性。亚似貘型嵌齿象(G.subtapiroideum)或许代表了一个与狭齿嵌齿象不同的分支,而陕西嵌齿象("G.shensiensis")则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变异。  相似文献   

17.
在已知6属兽头类动物中,乌鲁木齐兽代表了进步兽头类的早期类型,哈镇兽和河套兽次之,似粗弯齿兽为最晚期进步类型.伊克昭兽的归科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产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上三叠统横齿兽类北方阔齿兽新材料的牙齿。基于牙齿的特征,尤其是犬后齿的形态,这些标本被暂归入杰斐逊北方阔齿兽Boreogomphodon jeffersoni;不过它们的下阔齿型犬后齿前横脊一般有两个而不是3个齿尖。根据牙齿大小、直接替换情况,推测阔齿型齿从后部萌发,从前部脱落。这个类群仅有一代阔齿型犬后齿;至少有一代,可能是两代裂齿型犬后齿。  相似文献   

19.
1972年夏,在云南禄丰盆地采得一批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三列齿科(Tritylo-dontidae)的小头骨,保存相当完好。这类化石早在十九世纪末,在非洲南部、西欧已有发现。当时大多数人把它归入早期哺乳类。1938年,杨钟健等在禄丰发现了卞氏兽(Bienothe-rium),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卞氏兽上下颌的连接方式、下颌骨的组成等方面,仍然保留着典型的爬行动物特征。这就使三列齿类正式归于爬行动物。三列齿兽是一类接近于哺乳类的爬行动物,对了解脊椎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根据辛博生(Simpson)1928年叙述的三列齿科的特征(颊齿的齿型一致,齿尖新月状,由三个齿列组成,咀嚼方式由下颌骨的前后运动),可看出这一高度特化了的类型,  相似文献   

20.
产自陕西府谷晚中新世喇嘛沟组红色砂质泥岩中的爪兽化石,其颌骨及牙齿保存得相当完好,为研究有关牙齿的细微结构及分类提供了宝贵材料。其颌骨及牙齿都很粗壮厚实。上齿列颊侧弯曲;臼齿菱形或斜方形;原尖粗大,孤立;原小尖发育,靠近前尖,甚至与前尖相接呈短的前脊;无原脊;前、中附尖粗大;前、后齿带皆发育很好。下犬牙较粗大;下颊齿呈一条直线排列;下前臼齿退缩不太大;下后附尖发育较好,磨用后,常与下后尖连成并联蒂状。除第四前臼齿臼齿化外,其他前臼齿皆未臼齿化。府谷爪兽归入奈王爪兽属(Nestoritherium),但与已发表过的种都有明显差异,特建一新种:府谷奈王爪兽(Nestoritherium fuguense sp.nov.)。当时动物之大量死亡,可能主要是突发的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所引起,死后未经长距离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