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Giemsa C带技术处理串叶松香草根尖细胞染色体(2n=14),全部着丝点及第5和第7对染色体短臂端部显稳定的C带,第6对染色体长臂有两条明显的居间带,其他居间带小而不稳定(重复率不高)。间期细胞核染色体呈Rable构型,其着丝点一极最多出现20个染色中心。统计分析表明,靠近着丝点的短臂端带区和居间带区异染色质有易与着丝点区异染色质融合的倾向。分裂中期Giemsa C带数目与间期染色中心数目存在数量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玉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Giemsa显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报告叙述了玉米花粉母细胞染色体Giemsa显带的结果。在Giemsa染色下玉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各个主要时期的染色体均能显带。所显现的带型主要为端粒带、近端粒带,个别染色体有中间带。但各个染色体上带的形态、大小、数目、位置和着色深浅程度等均不一样。有一个染色体不显带纹。  相似文献   

3.
经G带常规显带处理的人体中期染色体,通过光镜(LM)和扫描电镜(SEM)的对比观察,各号染色体的带型、着丝点和随体都是一致的。在SEM下,G显带人体染色体显示亚显微结构,LM所见的深染带区(阳性带区)呈现隆起状;而浅染带区(阴性带区)呈现凹陷状,分别称为隆起带区和凹陷带区。各号染色体都是由直径200—300A的染色质纤维构成,这些纤维丝在凹陷带区是纵向排列;在隆起带区是折迭环绕后形成许多颗粒状的染色质粒;在着丝点是纵向排列;在随体的排列是不规则。染色质粒在着丝点、随体和凹陷带区也可见到。染色体之间有长短和粗细不同的纤维丝互相连结。SEM图象表明:各号染色体都有自身固有的染色质纤维和染色质粒的排列结构,可为在SEM下精细鉴别各号染色体和准确诊断染色体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际上在植物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各个领域中广泛开展了染色体Giemsa显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积累了大量资料,但是,迄今大量的研究工作都集中在体细胞染色体的显带方面,而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显带,仅在黑麦、小黑麦、Anemone blanda等少数植物上进行过研究。 国内植物染色体显带研究,近年来在黑麦、洋葱、蚕豆、小黑麦、小麦、大麦、玉米等一些植物上进行了体细胞染色体的显带研究,而在玉米上还进行了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显带研究。 我们曾进行过黑麦体细胞染色体Giemsa显  相似文献   

5.
玉米染色体Giemsa显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从1972年Vosa等将Giemsa显带技术应用于植物染色体的研究以来,迄今在高等植物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各个领域应用这项新技术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国内也开展了植物染色体显带的研究。然而对在遗传和农业上有重要作用的玉米,尽管在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方面曾进行过大量研究,但应用Giemsa显带技术却很少,除  相似文献   

6.
利用Giemsa C-带显带技术分析亲本及其杂种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核型的结果表明,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的大多数显带都在染色体的长臂末端,第1、2、9染色体的短臂末端也显带。所显现的带纹比玉米的稍小些。这些是与玉米不相同的。玉米除第9染色体的短臂末端显带外,其他染色体均为长臂近末端显带。根据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Giemsa C-带带型的特点表明,在杂种F_1的体细胞中,能够鉴别出来一组染色体来自父本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和另一组染色体来自母本玉米。作者还讨论了Giemsa显带技术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特别是玉米细胞遗传学上的利用价值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用染色体 Giemsa 分带技术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研究,只在玉米、银莲花、黑麦、洋葱、紫万年青、小黑麦等少数几种植物中有过一些报道。关于芍药的 Giemsa显带,除 Friebe 有过一个简略的报道外,李懋学等曾对芍药品种间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 Giemsa 分带研究。但对芍药花粉母细胞的 Giemsa 分带还未有过研究。本文报道对芍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的 Giemsa 显带。  相似文献   

8.
采用限制酶AluI显带、CA_(?)/DA/DAPI荧光染色和常规C带技术研究了家猪染色体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结果表明: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至少可被区分为3类,并且在染色体组内各有其特异的染色体分布。将家猪染色体DA/DAPI荧光带和限制酶AluI显带与人类染色体比较,发现家猪13—18号端着丝粒染色体显带特征与人染色体1,9、16、Y一致。提示家猪13—18号端着丝粒区结构异染色质存在与人类随体DNA相似的DNA组成。  相似文献   

9.
在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中 C 带技术应用最广,它是显示染色体上结构异染色质区的一种方法,至今已在许多植物中获得了 C 带,并已应用于染色体的研究。现介绍一种有效易行的染色体显带方法,此法以蚕豆子叶为材料,用 NaHCO_3进行分带处理,具体做法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材料以蚕豆品种为材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限制酶HaeIII、AluI和胰酶显代技术处理了水牛染色体,并且用CMA3/DA/DAPI三重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水牛染色体的荧光染色情况。结果表明:HaeIII处理水牛染色体18小时产生G样带带纹,处理20小时产生C样带带纹。AluI处理水牛染色体20小时也能产生G样带带纹。CMA3使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发出明亮荧光,DA/DAPI则不能说明着丝粒区的结构异染色质相对富含GC碱基。  相似文献   

11.
部分柑桔属及其近缘属Giemsa C-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Giemsa显带技术研究了枳属(Poncirus)、金柑属(Fortunella)和柑桔属(Citrus)16个分类群的染色体。枳属以末端带和着丝点带为主,金柑属与柑桔属主要以末端带为主;统计分析了各分类群每对染色体及全组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含量,并列出其带型公式;探讨了金柑属的分类学地位;赞同把柚(C.grandis)作为柑桔属的基本种之一;根据异染色质含量的变化对柑桔属的带型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石玉平  马绍武 《遗传学报》1993,20(6):488-492
本文对一便生育过先天愚型儿的个体刊进行了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先证者拥有t(14;21)用一个短臂增大变异为15号标记染色体。通过G-显带、C-显带、Q-显带、硝酸银染色及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特异控针pY3.4对先证者基因组DNA的斑点杂交和中期染色体的原位杂交,证实变异部分由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易位所形成,从而排除了巨大随体的存在或其他染色体参与重排形成变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常规显带与染  相似文献   

13.
陈增建  禹宏 《遗传学报》1989,16(4):251-255
利用C-带和N-带分别及连续处理技术对提莫菲维小麦(Triticum timopheevi Zhuk.)的染色体带型及异染色质的类型与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提莫菲维小麦的4A染色体以及G-染色体组带型丰富,并具有明显的端带,其异染色质是多样化的。4G和6G为随体染色体,随体显带明显。在提莫菲维小麦的染色体中异染色质类型有:(1)只有C~ N~ 型(4A、4G、6G和7G染色体);(2)只有C~ N~-型(1A、5A、6A和7A染色体);(3)C~ N~ 和C~ N~-型(2A、3A、1G、2G、3G和5G染色体)。在C-带和N-带连续处理中,N-带异染色质的消失部位在1G、2G、3G和5G染色体的端部,3A染色体的着丝点附近以及染色体1A、2A、5A、6A和7A的着丝点附近及端部。本文还讨论了C-带和N-带异染色质的异同以及端部异染色质在G染色体组进化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尾斑瘰螈的核型和C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晓明  高晓冬 《遗传》1997,19(1):12-15
用常规Giemsa染色和BSG技术研究了尾斑瘰螈的核型和C带。该螈的染色体数 为2n=24,包括9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3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os. 7、10、11);BSG显带处理后全部染色体都显示了弱的着丝粒带,同时还显示了46条近着丝粒区插入带; 其核型和C带均不同于已研究过的国内蝾螈科动物,未发现与性别有关的异形色体。  相似文献   

15.
玉米花粉单倍体植株染色体上异染色质的变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谷明光  林侠 《遗传学报》1991,18(3):235-238
我们用Giemsa BSG C-带技术检查了玉米花药培养获得的花粉单倍体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上异染色质的变异,观察结果表明,有的植株所显示的C-带数目是与供体植株的相一致,有的植株所显示的C-带数目则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有的增加,有的减少。并讨论了异染色质发生变异的可能原因。还相应地观察到间期核中染色中心的变化是与中期染色体上C-带数目的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牛肾细胞染色体中染色质纤维的包装及RNP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罗艺  刘凌云 《遗传学报》1996,23(5):351-356
应用培养的牛肾(BK)细胞及分离的BK细胞染色体做常规透射电镜样品,经表面舒展技术和临界点干燥制备BK细胞染色体的扫描电镜样品,并结合电镜细胞化学研究了BK染色质纤维的包装及核糖核蛋白(RNP)的分布。观察到BK染色体具有多级双股螺旋结构。在染色体横切面中,可见染色体中央有一低电子密度的无染色质区,该区内有大量RNP物质。在染色质区RNP较少,分布在染色质纤维间,与中央轴区的RNP相连续,表明RNP在染色体中呈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7.
植物染色体干燥高温处理导致C-带的显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存乐  张自立 《遗传》1985,7(5):393-40
C一带技术在植物染色体分带中占有重要 地位。一般用BSG法、ASG法和HSG法显示 C-带。所有这些方法,化学因素在显带的过程 中是必须的。然而,作者发现经去壁低渗法制 备的植物染色体标本,立即在高温干燥条件下 (6r5-7590)处理一定的时间,然后经Giemsa液 染色,即有带纹的显现。而带纹与普通C一带技 术显示的C一带是基本一致的。这一发现有可 能对植物染色体C一带机理的理解提供新的认 识,作为一种显带方法也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一类能识别并切开特定DNA序列的核酸内切酶,利用限制酶处理甲醇、冰醋酸固定后的哺乳动物中期染色体标本,再经Giemsa染色,能产生不同的特征性带纹,这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新的显带技术。目前,除用于人的中期染色体研究外,  相似文献   

19.
黄鳝染色体Ag—NORS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任修海  余其兴 《遗传学报》1991,18(4):304-311
采用PHA活体处理直接制片,对黄鳝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C-带及Ag-NORs等相继系列研究。结果发现,黄鳝的染色体Ag-NORs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的数目多态、分布多态和形态多态现象。11尾被检测个体中,多态特征可分为4种类型。位于第3或第7号染色体臂内的次缢痕是Ag-NORs所在的区域,该区域分布有大量的结构异染色质,即Ag-NORs与C-带强阳性呈现严格的同步对应。本文根据实验结果,对黄鳝AS-NORs多态性的发生机制及其与结构异染色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近十多年来,由于显带技术的广泛应用,揭示了同种异体之间染色体的多态现象,除着丝点融合或断裂是染色体数目多态的原因外,也有因异染色质差异而形成的多态。如王宗仁等(1981)、Maia等(1981)用G显带技术,分别在鹿属动物及啮齿类中观察到染色体的多态现象,Murray等(1980)用C显带技术在有袋类中,不仅观察到着丝点融合现象,亦看到异染色质差异的多态。本文报导了我国特有动物——黑麂染色体的多态现象及众多的双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