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内源性单链小分子RNA,miRNAs通过部分碱基对互补方式与靶基因结合,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表达.最近研究发现,miRNAs可以靶向多个衰老相关信号通路,在线虫、果蝇、小鼠和人类的衰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与衰老相关的miRNAs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衰老相关的信号通路,然后重点介绍与线虫和哺乳动物衰老有关的miRNAs,以及这些miRNAs如何调控衰老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影响细胞、组织和整个机体的衰老进程和衰老相关性疾病,最后展望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植物microRNAs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培旺  卢向阳  李昌珠  方俊  田云 《遗传》2007,29(3):283-288
植物microRNAs(miRNAs)是一类与RNA诱导沉默复合体相关的约由22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小RNA分子, 其主要功能是, 通过特异性剪切靶mRNA或阻遏靶mRNA的正常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负表达。植物miRNAs的靶标主要是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防御应答的转录因子家族。文章主要综述miRNAs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发生、作用机制及其调控作用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microRNA(miRNA)是一大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当中的长度约22nt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miRNA作为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分子在骨骼肌分化调控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阐明miRNA在骨骼肌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可为骨骼肌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文章总结了miRNA,尤其是miR-1、miR-133和miR-206等肌肉特异性miRNA,在调控骨骼肌分化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便于进一步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孙凤宇  许强华 《遗传》2022,(9):756-771
血液发生对生命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脊椎动物的血液发生主要表现为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血细胞的成熟。血液发生过程的调控涉及多种转录因子、膜受体、造血生长因子和microRNAs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多种信号通路及信号通路网。microRNAs是一类非编码RNA,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细胞中,在机体的造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icroRNAs的表达受造血相关信号通路中转录因子的调控,而microRNAs的表达能抑制或降低参与造血相关信号通路的转录因子以及更多造血相关调控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血细胞发生相关的信号通路,进而调控造血过程。本文主要介绍了脊椎动物造血过程和血细胞发生相关信号通路,并围绕microRNAs与造血相关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之间的作用关系,总结了microRNAs调控血液发生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转录后调控基因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微小RNA。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miRNAs在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一方面,miRNAs通过转录后调控ICAM(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B7(CD80/86)和HLA—G(human leucocyte antigen—G)等肿瘤表面分子的表达,影响肿瘤的免疫原性;另一方面,miRNAs通过平衡肿瘤局部的细胞因子微环境或调控肿瘤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化、发育及功能发挥,调节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为后续深入研究肿瘤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发展更有效的肿瘤生物治疗手段,就目前miRNAs在肿瘤免疫中的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microRNAs(miRNAs)是新近发现的一类长约19-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微小RNA,通过与靶mRNA的5'或3'的非编码区互补结合而使靶mRNA翻译抑制或降解,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胰岛素分泌,脂肪代谢及肿瘤的发生发展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管是一个复杂的封闭循环性系统,其发育和疾病的发生受到多基因的调控和多因素的影响.近期的研究表明,miRNAs与血管系统的发育及其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microRNAs(miRNAs)是一种含有约22个核苷长度的非编码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miRNAs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miRNAs在骨骼肌中表达,是肌肉发育和功能必需的.本文综述了miRNAs的生物生成和作用机制,miRNAs调节骨骼肌细胞增殖分化及肌纤维类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近年来microRNAs,尤其是miR-33在脂质代谢调控方面的功能研究进展.脂质代谢在细胞水平进行有规律的调控,主要参与者有肝X受体(LXRs)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等.最近研究发现,非编码RNAs家族成员microRNAs在转录后水平调节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参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肪酸代谢.其中miR-33可靶向沉默三磷酸脂苷结合盒(ABC)转运体家族成员ABCA1和ABCG1,抑制胆固醇流出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合成;通过靶向沉默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如CPT1A、CROT和HADHB表达,抑制脂肪酸氧化;还可沉默AMPK和RIP140的表达,影响甘油三酯代谢.其他microRNAs如miR-122、miR-370、miR-125a-5p、miR-27、miR-320等,也参与调控胆固醇、甘油三脂、脂肪酸代谢及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非编码的小分子RNA(~22 nt),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miRNAs参与调控机体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近来研究表明,miRNAs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血管新生、炎症和脂蛋白代谢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就miRNAs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研究miRNAs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为miRNAs能够作为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癌表观遗传调控与癌症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功能与表达模式异常是癌症的主要特征.日益增多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DNAmethylation)、组蛋白修饰(histone modification)、染色质重塑(chromatin remodeling)以及microRNAs 介导的基因沉默等表观遗传调控方式的异常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阐明癌症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免疫应答在调控肝癌等肿瘤发生中发挥双刃剑作用,只有慢性非可控炎症才引发肝细胞癌(HCC),这得到了大量动物模型和临床数据的支持.在慢性肝炎中浸润的免疫细胞直接杀伤肝细胞、炎症因子引发的细胞凋亡和坏死诱发肝细胞持续性炎症坏死与再生,这直接增加肝细胞突变的风险.NF-κB、JAK-STAT、MAPK/ERK等通路以及miR-122、miR-124、miR-637、miR-520e、miR-195等小RNA均参与慢性炎症-HCC的转化.阻断引发非可控炎症的诱因、直接靶向炎症因子以及干预慢性炎症引发HCC的关键信号通路,对于研发新型HCC的网络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梁琍 《生物技术通讯》2006,17(5):799-802
作为一种具有靶向性的生物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被广泛用于治疗肿瘤、病毒感染和抗移植排斥等。但鼠源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受限于诱导产生人抗鼠抗体、肿瘤渗入量低、亲和力低和半衰期短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向各学科的渗透,通过基因操作技术对抗体进行改造,可使其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抗体人源化已经成为治疗性抗体的发展趋势,同时各种抗体衍生物也不断涌现,它们从不同角度克服了抗体本身的应用局限,也为治疗人类疾病提供了利器。本文简要介绍上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和治疗性抗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早老症(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HGPS)是一种早发而严重的过早老化性疾病.它是由于编码A/C型核纤层蛋白的LMNA基因发生点突变而引起.这个突变激活了基因11号外显子上一个隐蔽的剪接位点,产生了一种被截短了50个氨基酸的A型核纤层蛋白.然而,一个广泛分布于核膜上结构蛋白的突变,如何引起HGPS患者的早老表现,目前还不太清楚.最近研究发现,HGPS患者的细胞核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各种异常,主要表现在:progerin蓄积与核变形、细胞核机械性质的改变、组蛋白修饰方式与外遗传控制的改变、基因表达调控异常、p53信号传导通路激活和基因组不稳定等方面.目前存在机械应激假说和基因表达失控假说两种假说解释HGPS的发病机制.对于HGPS患者,尚无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但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治疗策略,如应用法尼基化的抑制剂、反义寡核苷酸和RNA干扰方法.HGPS被认为是研究正常衰老机制的一个模型.对HGPS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A型核纤层蛋白和核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在生理衰老和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e age‐related senescence of adult tissue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creased level of angiogenic capability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 degenerative disease such as atherosclerosis which thereafter result in the deteriorating function of multiple system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issue senescence not only diminishes repair processes but also promotes atherogenesis, serving as a double‐edged swor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ischaemia‐associated diseases. Evidence evokes microRNAs (miRNAs) as molecular switchers that underlie cellular events in different tissues. Here, miRNAs would promote new potential targets for optimizing therapeutic methods in blood flow recovery to the ischaemic area. Effectively beginning an ischaemia therapy, a more characteristic of miRNA changes in adult tissues is prerequisite and in the forefront. It may also be a preliminary phase in treatment strategies by stem cell‐based therapy.  相似文献   

15.
16.
17.
转基因植物生产重组药物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植物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反应器,可以安全、经济、有效的生产各种重组蛋白,以此作为大规模的重组药物生产平台备受瞩目。但是表达量低、下游处理复杂、糖基化结构改变是植物反应器中经常遇到的困难,这些困难限制了植物表达重组药物蛋白的商业化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人们分别采用不同的生物技术策略加以解决,对此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单克隆抗体药物风雨飘摇20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6年,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迄今,全世界共有21个治疗用抗体药物被批准上市,实现300亿美元的销售额,促进了国际、国内抗体药物的开发热潮.巨大的市场前景和亟待克服的技术问题及壁垒并存的现实不可避免地引发抗体药物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而其结果又将毫无疑问地改变抗体药物的市场格局.抗体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能否真正成为中国生物技术药物开启国际市场大门的新钥匙?何为我们首选的切入点?我们又该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回顾国际抗体药物20年风雨飘摇的发展经历,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无疑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杂交瘤技术使鼠源单克隆抗体(鼠单抗)被广泛用于人类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建立了治疗性抗体的第一个里程碑。但随后出现的人抗鼠抗体等副作用极大地限制了鼠单抗的临床应用。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应用DNA重组技术和抗体库技术对鼠单抗进行人源化改造,先后出现了嵌合抗体、改型抗体和全人抗体,同时也涌现了各种单抗衍生物,它们从不同角度克服了鼠单抗临床应用的不足,未人类疾病治疗带来新的曙光。我们就上述治疗性抗体人源化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Significant advances have been achieved in recent years to ameliorate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in animal models using gene therapy approaches rather than biological treatments. Although biological agents serve as antirheumatic drugs with suppressing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activities, they are usually accompanied by systemic immune suppression resulting from continuous or high systemic dose injections of biological agents. Therefore, gene transfer approaches have opened an interesting perspective to deliver one or multiple genes in a target-specific or inducible manner for the sustained intra-articular expression of therapeutic products. Accordingly,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gene transferring methods in animal models by using one of the available approaches. In this study, the important strategies used to select effective genes for RA gene therapy have been outlined. Given the work done in this field, the future looks bright for gene therapy as a new method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diseases such as RA, and by ongoing efforts in this field, we hope to achieve feasible,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