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田螺科Viviparidae一新种——滇池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dianchiensis。模式标本采自滇池西南部的白鱼口湖区。本种贝壳大,最大个体壳高25.4mm、宽50.2mm。壳顶尖,有7个螺层,除顶部螺层外,各螺层中部均外凸呈角状,上部具宽阔的阶区。体螺层具7—12条螺棱。相似种长螺旋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longispira(Heude)各螺层中部均不外凸呈角状,上部亦不具阶区,且体螺层只有5条不大清楚的螺棱,两者有明显的区别。齿舌公式:3—4(1)3—4·4(1)4·4(1)4·11—13。幼体4个螺层,壳顶尖,第3和第4螺层上具2—4条螺棱,其上列生角质毛。本种分布仅局限于滇池西南隅。根据湖泊演变状况和湖内田螺科其他属种现行的分布格局推测,它可能是属于分布范围缩减和种群趋衰的种。  相似文献   

2.
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演变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CM  Xie ZC  Song LR  Xiao BD  Li GB  Li L 《动物学研究》2011,32(2):212-221
该文综合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历史资料,并结合2009—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对其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衰退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物种数下降明显,由20世纪80年代的57种降为现在的32种,群落的物种损失率高达44%。其中软体动物损失率高达75%:其次是水生昆虫(39%)。滇池全湖底栖动物密度为1776ind/m2(其中寡毛类1706ind/m2;摇蚊科68ind/m2)。近20年滇池全湖底栖动物的丰度比较发现,寡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呈一种先急剧上升,而后明显下降的过程,而摇蚊科的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寡毛类中的耐污种相对丰度增加,如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成为绝对优势种,其平均相对丰度达到了74.1%。摇蚊科相对丰度减少,以前广泛分布的异腹鳃摇蚊(Einfeldiasp.)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细长摇蚊(Ch.attenuatus)、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等耐污种;软体动物种类变得单一,许多高原湖泊特有的软体动物均已消失,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牟氏螺蛳(M.mondi)、光肋螺蛳(M.mansugi)在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了极危物种,滇池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dianchiensis)也被列入了濒危物种。滇池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尤其是草海物种多样性从20世纪50年代的2.70降到现在的0.30。半个多世纪以来总氮、总磷与物种数和多样性呈现显著负相关。底栖动物群落衰退的成因主要是生境破坏、水质恶化、蓝藻爆发、沉水植物消失、种质库匮乏等。  相似文献   

3.
1.问:钉螺蛳的构造与普通田螺或其他的小螺蛳有什么不同?是外壳不同呢还是螺体内部不同? 答:钉螺蛳和田螺以及其他常见的小螺蛳如川卷螺、扁卷螺等虽然都属于软体动物门,但它们却是属于不同的种或属,它们不仅外壳不同,内部形态也有差别,生态等也不—样。例如,钉螺蛳属于Oncomelania属,是长圆锥形,一般有8个螺旋,长7—8毫米,宽3毫米;壳较厚,壳的表面有一类钉螺蛳不平滑,有隆起的纵肋(图1);有一类钉螺蛳表面光滑,没有纵肋(图2)。但无论那一类,在壳口外唇的背侧都有一个隆起的嵴;在眼的上方有—些黄色的斑点——假眉;雄螺在颈部有一个扁的长大的阴茎。田螺属于Viviparus属,是卵圆的圆锥形,一般有4—5个螺旋,长2—5厘米;壳较薄,壳的表面光滑或有轻微隆起的綫;雄螺触角不等长,右侧的有阴茎的作用;颈部有两个叶.不同种  相似文献   

4.
当前描述的腹足类化石采自陕西耀县桃启坡组,标本产于两层石灰岩间的钙质砂岩中,仅一块标本,保存了两个比较完好的个体。标本存放在西北大学地质系。描述新腹足目Caenogastropoda Cox,1959曲线螺超科Loxonematacea Koken,1889假横肋螺科Pseudozygopleuridae,Knight,1930耀县螺(新属)Yaoxianospira(gen.nov.)模式种Yaoxianospira yaoxianensis(gen.et.sp.nov.)特征螺壳中等大小,右旋壳,高锥形,至少由九个螺环组成;侧边直,缝合线深,螺环低,高约为宽的二分之一;壳口亚卵圆形,外唇上呈“V”字形凹曲;壳底凸,光滑,无脐,与侧面以一粗的旋向脊分界;螺环具粗的横脊,其宽约为其间隙宽度的二分之一,从上部缝合线至下部缝合线都很发育,无凹曲显示;旋向线极细,但十分清楚,其数目甚多,在横脊及其间隙均有分布。比较新属与半轭螺属的织轭螺亚属Hemizyga(Plocezyga)很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新属螺环低而宽,壳底无旋向线,壳底与螺壳侧面以一粗的旋向脊分界,螺环侧面的旋向线数目多。  相似文献   

5.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Gray)(Heude,1890)是我国最普通的螺类,张明俊(1928)、李赋京(1935)两氏研究的标本,即属此种(张玺、齐锺彦,1961)。惟以此种螺类分布较广,综合利用,资源颇饶。倘为增辟农肥,充裕鱼饵,则尚需在解剖学的基础上,提供生理机能和生活动态的理论依据。尤以支配生理和生活的神经系统分布结构的进一步钻研,更有继续深入的必要。由于张、李两氏研究记录的启发,本项研究乃有新的收获。在中国圆田螺个体演发(ontogeny)的不同阶段,初次找到后述几种神经的分布结  相似文献   

6.
研究湖滨带植物物种组成及地理分布特征,可以为湖滨带植物地理学、外来物种入侵、人工群落构建、生态恢复与重建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植物标本鉴定与文献资料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滇池湖滨带种子植物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湖滨带种子植物共计124科371属553种,其中云南本土植物370种,外来植物183种。滇池湖滨带种子植物中含10种以上优势科有11科,主要以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唇形科、蝶形花科等草本科为主。科、属组成主要集中在含1~10种的科和含1~5种的属内,表明滇池湖滨带具有较丰富的种子植物多样性。滇池湖滨带植物地理分布较复杂,科的分布以热带分布型(47科)为主,属的分布以热带分布型(151属)与温带分布型(165属)为主,具有由热带分布型向温带分布型过渡的属性。入侵植物共27种,主要来自于热带、亚热带地区(6科/12属)。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提出了对滇池湖滨带植被修复与重建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云南西双版纳及其附近枝角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关于云南省的枝角类,迄今只有陆鼎恒(1939)、张玺与易伯鲁(1945)分别就该省中部的洱海和滇池所产者作过专文报导。此外,萧之的(1949)、黎尚豪等(1963)曾在中部的高原地带进行了湖泊调查,并记述了部分种类。至于该省南部热带地区的枝角类,尚无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光肋螺蛳(Margarya mansugi)是仅分布于云南省的特有螺类。受过度捕捞、栖息环境破坏等人为因素影响,光肋螺蛳自然种群急剧萎缩,目前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由于光肋螺蛳的研究资料匮乏,其生物学特征尚未被完全掌握,制约了光肋螺蛳保护对策的制定。为此,通过室内人工驯养观察,记述了光肋螺蛳的形态、活动习性、食性、生长和繁殖等主要生物学特征。光肋螺蛳壳质厚且坚硬,呈长圆锥形,褐色,角质厣,螺壳一般有5~6个螺层,体螺层有4条环肋,雌螺体型一般比同龄雄螺大;喜栖息在水体底层,夜晚活动频率明显高于白天;主要以藻类为食,成螺经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仔螺、幼螺和成螺的生长速度顺次降低;性成熟时间需要两年以上,卵胎生,终年生产,一般在白天交配,交配时间7~10 h,分批产仔,每次产仔1~2只,观察到的一只雌螺分9批产仔,共产仔螺14只。从受精到仔螺产出需85 d以上。本研究可为光肋螺蛳基础生物学研究积累资料,同时也可为高原湖泊特有螺类的人工驯养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浙江弯螺属一新种,即龙塘山弯螺新种Sinoennea longtangshanensis sp.nov.。标本采自浙江省临安市龙塘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弯螺属的种类主要分布于东亚和南亚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地区。龙塘山弯螺贝壳小型(壳高4.40 mm,壳宽2.40 mm),壳质薄,有6.5个螺层,胚螺层和第二螺层光滑,无肋纹,壳口具4枚齿。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寄生于我国忍冬科植物上的叉丝壳属白粉菌5个种:双盾叉丝壳Microsphacra dipeltae Yu et Lai sp. nov., 二郎山叉丝壳M. erlangshanensis Yu sp. nov.,忍冬叉丝壳M. lonicerae(DC.)Winter,万布叉丝壳M. van-brunctiana Gerard和荚蒾叉丝壳M.viburni(Duby)Blumer,前二者为新种;对新种作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每一个种都列有寄主种类和国内外分布,并讨论了它们与邻近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圆田螺生殖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Gray)(Heude,1890)系我国最常见的淡水螺类,张明俊(1928),李赋京(1935)。张玺、刘月英(1960)曾作过系统的解剖,孙振中(1963)对其神经系统作了仔细的研究。本文主要是针对生殖系统而作的,并与同属的中华圆田螺C.cathayensis(Heude)和胀肚圆田螺C.ventricosa(Heude)二种作了简单的比较;在同科的环稜螺属的双旋环稜螺Bellamya dispiralis (Heude)中也具有同样的构造。  相似文献   

12.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桡足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云南省的桡足类区系,迄今只有Brehm(1921,1923,1930)报导了昆明滇池,大理洱海和丽江等地的桡足类9种Chappuis(1936)报导了云南Yungning附近的猛水蚤3种。张玺与易伯鲁(1945)曾记载了昆明滇池的桡足类21种。萧之的(1950)曾叙述了大理洱海的桡足类5种。至于本省其他地区的桡足类尚无报导。  相似文献   

13.
近年作者对我国南部地区松树上的散斑壳属(Lophodermium Chev.)真菌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本文报道8个种,其中椭圆散斑壳(L. ellipticum Y.R.Lin)是新种,喜马拉雅散斑壳(L. himalayense P.F.Cannon & Minter)和库曼散斑壳(L. kumaunicum Minter & M.P.Sharma) 为我国新记录种,南方散斑壳(L. australe Dearn.)等5种为国内已记载种。对新种作了拉丁文、汉文描述和图解,对新记录种进行了简要记述。另外,记载了已知种的寄主新记录和地理新分布。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5年4月浙江沿岸定点调查资料, 分析了春季调查海域螺类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生物量和密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浙江沿岸海域春季共捕获螺类27种, 隶属于2目15科21属, 优势种主要有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 螺类平均资源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246.64 kg/km2和27.75×103 ind./km2, 总体分布趋势呈现较为明显的斑块分布特征, 但浙北海域资源密度低于浙中南部海域; 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0.36、0.56和0.50, 3种多样性指数均不高, 螺类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除物种多样性指数(H′)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显著以外, 其余2个指数在调查海域整体分布较为均匀; ABC曲线显示浙江沿岸水域春季螺类群落处于中等干扰(或不稳定)状态; 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水深、底层温度和底层溶解氧3个环境因子对研究海域螺类群落的分布起较大的作用。研究旨在探明该海域螺类资源的物种多样性, 丰富我国近海软体动物地理区系的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浙江近海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渤海螺科(Bohaispiridae)是以圆锥形至塔锥形的壳体,圆形的壳口,具假脐、脐腔,脐缘被一条脐脊围绕为特征。渤海螺科的属种,目前仅见于渤海沿岸地区,至少有7属(和亚属)、37种(和亲近种)。其中在辽河下游平原就有7属(和亚属)、32种(和亲近种),约占本区早第三纪腹足类种数的六分之一。渤海螺科的分子自沙河街组三段上部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东营组二段,东营组一段及其以上地层尚未发现。渤海螺科属种繁多,演化迅速。因此,研究该科的演化和地理分布,对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沉积盆地的历史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根据螺塔高度与壳口高度之比,渤海螺科  相似文献   

16.
早寒武世马哈螺类的骨骼化特征、分类和演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哈螺类(maikhanellids)是已知最古老的单板类,以往缺乏系统研究,并在分类上争议较大,文中以滇东早寒武世梅树村阶微小骨骼化石的丰富材料为依据,详细阐述该类群的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探讨其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研究表明,马哈螺类由6个属组成,包括Maikhanella,Ramenta,Ramentoides gen.nov.,Mediata gen.nov.,Yunnanopleure和Purella。各属之间壳形变化较大,但裸露的壳顶和普遍发育的鳞片状或条状突起表明它们在明显的亲缘关系,并显示两个演化方向,即Maikhanella Ramentoides gen.nov.Ramenta和Maikhanella Mediata gen.nov.Yunanopleura-Purella。马哈螺类分布于梅树村期早,中期,Maikhanella是最原始的马哈螺,最先出现在梅树村阶小歪头山段,也是中谊村段下磷矿层唯一的马哈螺,而在该段上磷矿层马哈螺类发生了明显的属种分异,在大少段所有的马哈螺类突然消失,马哈螺类的壳体曾被描述为:骨针状的外骨骼”,“骨片状外骼”和“包裹在中间基质中的骨针”,但当前研究表明,以Maikhanella pristinis和Ramenta cambrina为代表的马哈螺类的内壳层具有早期单板类中较常见的水平交错纤状结构,指示了马哈螺类具有致密成层的壳壁,文中新建2亚科,2属和5种,即Maikhanellinae subfamily nov.,Purellinae subfamily nov.,Maikhanella Perelegans sp.nov.,Ramenta superata sp.nov.,Ramentoides latispinus gen.et sp.nov.,Mediata kunyangensis gen.et sp.nov.,Yunnanopleura longidens sp.nov。  相似文献   

17.
中国琥珀螺属Succine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琥珀螺科(Succineidae)隶于肺螺亚纲(Pulmonata)、柄眼超目(SuperordeStylommatophora),亦是曲尿道目(Order Sigmurethra)中唯一独特习性的一类。这一类群按其外套膜、肾及肾管的构造特征,又不同于柄眼目的其它类群。有关琥珀螺的形态比较解剖、染色体细咆分类学,比较蛋白质分析(电泳)、免疫学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Odhner(1950)根据雄性生殖器官末端有无阴茎鞘,将琥珀螺科分为两个亚科:琥珀螺亚科(Succineinae)均具有阴茎鞘,包括9属和15个亚属,主要分布于北美、欧洲、亚洲、非洲及太平洋诸岛屿;原生琥珀螺亚科(Catinellinae),无…  相似文献   

18.
文本报道了分布在横断山区域的节肢蕨属(Arthromeris)植物,已知12种,1变种;其中新种2个。讨论了该属在本区的地理水平和垂直分布,并初步探讨了在这一地区分布的种类和亚洲分布的种类之间的地理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寄生于我国忍冬科植物上的叉丝壳属白粉菌5个种:双盾叉丝壳Micros-phaera dipeltae Yu et Lai sp.nov.,二郎山叉丝壳 M.Erlangshunensis Yu sp.nov., 忍冬叉丝壳 M.Loniccrae (De.)Winter,万布叉丝壳M.Van-brunetlana Gerard 和荚叉丝壳M. Riburni(Duby)Biumer,前二者为新种;对新种作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每一个种都列有寄主种类和国内外分布,并讨论了它们与邻近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马茜  冯建孟 《生态科学》2017,36(4):81-88
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研究区域内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及其形成机制。云南地区的唇形科植物资源在我国占较大比重, 因此, 研究云南唇形科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尺度的唇形科植物物种分布信息为基础,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探讨云南地区唇形科植物的物种组成、分布宽度、区系地理成分及其多样性的地理格局。研究结果表明, 云南地区拥有唇形科植物67 属430 种。比较重要的属主要包括香茶菜属(Rabdosia)、鼠尾草属(Salvia)和黄芩属(Scutellaria)等。在种水平, 77%的物种分布范围少于20 个县域, 其中181种唇形科植物只分布于滇西北地区。在属水平, 唇形科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 具有鲜明的温带性, 热带性区系成分也有一定比例。云南地区从南到北, 唇形科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纬度呈单调递增分布趋势(P < 0.01), 在滇西北地区达到最大值。云南地区唇形科植物多样性从南到北呈递增趋势, 可能与区系地理起源有关, 滇西北地区物种丰富可能与生境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