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下乡调研,总结并分析福建省山区茶园成功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主要针对山地茶园存在水土流失与茶园经营单一及生产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结合红壤山地生态复合茶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山区"生产-生态-生活"耦合茶园(简称"三生")的总体思路,阐述了"三生"耦合茶园的理论内涵,其是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通过茶园系统内部各结构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其在时序有效链接、空间合理布局和生产生态匹配中产生正向联系和优势叠加作用,实现山区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影响挖掘与充分利用,形成山区茶园整体性的耗散结构与有序性耦合链接的特定农业开发系统。从科学开垦与水肥调控工程、水土保持与立体种养工程、生态恢复与地力保育工程、水分涵养与茶园景观工程、绿化环节与茶旅结合工程、多样发展与康悦养生工程等6个方面总结提出了"三生"耦合茶园模式构建要素与技术实施要点。通过定位试验的能值分析表明,"三生"茶园能值自给率比常规茶园提高36.31%,可持续发展指数是传统茶园的2.68倍,说明在生产效率和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三生"茶园模式均优于常规茶园。结合福建茶业绿色振兴实际,提出了发展"三生"耦合茶园的技术与管理对策,以期为茶业企业与家庭农场在绿色发展过程提供参考及其借鉴。  相似文献   

2.
山区远离县城,地处偏远,地理区位、交通环境、文卫条件、"三农"等诸多不利因素和薄弱环节严重制约了山区的发展,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就愈来愈重要,林业经济已经撑起了山区经济的半边天,山区林业经济不发展,山区的经济就没有太大的气色,这已经经过实践形成了共识。如何推进山区林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对山区农户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经营模式、人工辅助能的投入、产出和经济的投入、产出进行了分析。根据跟踪调查数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山区农户经营面积大,农、林、特产种类多,各亚系统结构变化很大;人工辅助能的投入水平低,属自给的系统;能量、经济的产出率低;亚系统结构不尽合理,对林业亚系统的基础作用和依托作用重视不够。因而,山区农户生态系统应该向“种、养、加”的模式发展,特别重视山区农户生态系统的总体生态、经济设计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4.
定量探讨影响因子对景观格局的驱动机理,有助于厘清山区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以及发展方向。基于地貌差异的景观格局转型研究框架,从"全域-典型地貌区"的视角探究1990-2020年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不同地貌下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归纳其转型模式。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不同地貌区影响因子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以阐释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近30年间耕地与草地缩减,林地、果园以及撂荒地增长,景观破碎度增加。其中,河谷丘陵区耕地大幅缩减,果园迅速扩张;低山区耕地缩减速度减缓,耕地撂荒现象明显;中山区林地恢复性增长。河谷丘陵区趋于经济导向性,而低山区与中山区趋于生态导向性。②研究区景观格局表现为传统农业型、农业主导型以及生态主导型Ⅰ向生态经济型、生态主导型Ⅱ以及生态型转变。根据不同地貌景观格局转型特点,归纳总结为"河谷丘陵-生态经济型"、"低山-生态主导型Ⅱ"、"中山-生态型"3种转型模式。③影响因子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的解释作用具有差异性。从全域来看,农业型与生态型景观格局主要受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生态经济型景观格局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自然景观格局主要受水热条件的影响;从不同地貌区来看,地形是影响河谷丘陵区景观格局的主导因素,随着地貌梯度的增加,地形对低山区与中山区景观格局的解释作用减弱,人为干扰对其解释作用增强,山地景观格局受到人为干扰与地形的共同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基于地貌差异的景观格局演变的独特性规律,对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建设以及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潮安县“猪-沼-茶”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及其功能效益进行了案例调查与研究分析。“猪-沼-茶”生态农业模式是以种茶为中心,以沼气和沼渣为纽带,综合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一种生态模式。这种模式可提高茶叶品质,节约生产成本;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模式适合于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过程——以粤北岩溶山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南方岩溶区是土地石漠化广为发生发展的脆弱生态区域。运用面上调查、定位观测和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粤北岩溶山区为例,从地表生态过程的角度对土地石漠化过程进行解析、研究。在轻度石漠化向极重度石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仅2-3 a,植被就从灌草混合群落退化为草本群落,物种减少76%,植被盖度降低87.2%;土壤侵蚀量逐渐加大,土壤物质不断流失和丢失,土层变薄,侵蚀模数呈10多倍、数10倍增加。岩溶坡面特殊的水文过程和水循环模式,使石漠化土地上"四水"转化迅速。随着石漠化程度加重,地表水和壤中水流失量加大,石灰岩脉动式"生长"速度加快,使基岩裸露率由30%—50%增至90%以上,最终导致土壤粗化,养分减少,生物生产量减少89%甚至更多。这表明,土地石漠化过程是由植被退化丧失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地表水流失过程、碳酸盐岩溶蚀侵蚀过程和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过程相互联系、组合而成的土地退化过程,也是岩溶山区土地生态系统演变为石质荒漠系统的地表生态过程。  相似文献   

7.
浅谈楚雄州陡坡地生态治理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进行退耕还林,不仅可加速楚雄州生态的修复,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和固碳减排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转变山区农村传统的产业机构,发展特色林业,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目标,最终达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局面,为此,就楚雄州的陡坡地退耕还林生态治理现状情况提出治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综合性传染病医院运行机制进行新的尝试,旨在探讨传染病医院的现代化建设与综合发展方向。方法:对我院近五年(2008-2012年)进行改革前后的一系列相应指标采取回顾性对比分析,对新的运行机制进行经验总结。结果:新的运行机制明显加强了医院内部的现代化建设、激发了医院活力,满足了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提高了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结论:综合性传染病医院的新的运行机制不断趋于完善,取得的成效显著,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使传染病医院告别原有模式而走向现代化、人性化、综合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我国医院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提出新时期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走“学术型”医院的发展之路,并从内涵、特征、构建思路等几方面对建设“学术型”医院进行初步阐述,以期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发展向国有林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林场必须实行改革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国有林场摆脱困境的必有之路。国有林场只有通过自身发展和不断深入改革,逐步规范林场运行管理,建立新的林场管理体制,使经营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稳步增加林场职工工资水平,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让林场职工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从而有效地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11.
2002年9月26日,广东省连山生态县在庆祝连山状族瑶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由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陈绍基和副省长李兰芳为之揭幕。这是广东省生态学会继2001年推动连平、始兴、南澳先后创建生态县之后的又一盛事。 连山是我省西北部连接广西、湖南的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森林复盖率达80.6%,土地肥沃,环境质量良好,是当前不可多得的环境优良地区。近年来,连山县委、县政府就如何加快山区发展步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近自然森林作为城市植被恢复的重要模式,已在我国多地开展了实践,并衍生了新的造林模式。为评估不同近自然森林建设模式的群落恢复进程,本研究以上海城市裸地上重建的近自然森林为对象,通过长期监测两处分别应用原"宫胁法"与新"异龄复层落叶—常绿混交林"种植模式的近自然森林重建过程,从物种组成、垂直结构、生活型组成和目标恢复物种4个方面解析恢复动态。结果表明:两种造林模式恢复的近自然森林,随恢复进程其物种组成逐渐趋同,在十多年内已形成了落叶—常绿垂直混交结构;"异龄复层落叶—常绿混交林"造林模式可更好地促进常绿阔叶树种的恢复,尤其是常绿建群种红楠与小叶青冈。本研究证实了近自然森林恢复技术可以缩短亚热森林群落向演替后期发展的时间,以及新造林模式的有效性,为近自然森林技术的应用与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科学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科技创新之路充满曲折和艰辛。许多新技术往往开始不为人们理解和接受,特别是那些能够引起产业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争议更加激烈。然而,新生事物成长、新技术革命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有直面争议,勇于创新,才能推动和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若不能正确对待争议,甚至长期囿于争议而不求进取,将陷入战略被动而丧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4.
桐梓县金佛山方竹生物学特性及母竹栽培管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梓县是"中国方竹笋之乡",目前,金佛山方竹笋用竹已成为桐梓县部分山区农民发展效益农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县里"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通过对金佛山方竹的低殘林改造和造竹工程的实施,掌握了方竹的生长特点和栽培管理方法为实现金佛山方竹笋产业持续发展,提高竹笋产品产量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杨雪婷  邱孝枰  徐云  朱付彪  刘运伟 《生态学报》2021,41(19):7555-7567
明确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居民福祉的局域空间影响是开展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对助推山区人地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基于2000、2005、2010和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以西部典型山区川西为案例,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评估法和人类福祉框架构建指数评估模型,通过地理加权回归(GWR)探析生态系统服务对县域居民福祉的空间驱动特征与动态变化,识别影响福祉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因子。结果表明:(1)川西山区居民福祉呈同质集聚,空间依赖关系逐步减弱,"高-高"与"低-低"集聚在南北分异明显。(2)全域上生态系统服务因子对居民福祉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阻滞效应趋于减缓。(3)局域空间上影响系数具有方向和程度异性,西部减量效应明显,阿坝州和凉山州东北部增量效应显著,敏感程度从东南向西北梯次递减,负向敏感性强于正向敏感性,空间差异随时间变化趋于缩小。(4)供给与文化服务是影响川西山区居民福祉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主控区域随时间变化在川西东北部和西部交替。山区生态资源红利释放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提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设计助推生态资源价值创造与转换,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勤花  张志强 《生态学报》2008,28(5):2424-2424~2429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生命行星报告2006>的最新数据(2003 年)显示,从1961 年以来,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增长了3倍.目前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地球自身再生能力的25%.报告中的"生命行星指数"(LPI)显示出自1970年来脊椎动物的数量减少了大约1/3,生物多样性正快速持续地遭到损失.影响 "生态足迹"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如生命行星指数所示那样,人类对释放CO2的燃料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这些影响气候变化的污染气体占到了生态足迹的48%.将生态足迹与"人类发展指数"(HDI)进行对比发现,目前全球的发展还在继续背离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发展的代内不公平、代际不公平还在加剧,人类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之路仍遥远而漫长.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教育目标从1988年《爱丁堡宣言》中"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进一步丰富完善,20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7个基本方面。在新的社会-医学模式中,本科医学教育也不再是单纯的课堂基础医学知识的教育,通过"床旁教育"培养学员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伦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信息管理等能力也更加重要。我们在新的形式下,结合课堂基础医学知识学习,注重"床旁教育"多维一体的本科医学教育,实现了全面培养与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床旁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新模式,是培养学员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2012年,MOOC在全球掀起了一场数字教育革命,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世界名校的知名课程并获取认证,我国的MOOC发展也引起了政府和高校的重视。MOOC是一种"教学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改变了传统教学弊端。本文通过分析与探讨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借鉴MOOC模式,为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武志杰  张丽莉 《生态学杂志》2006,25(10):1245-1251
循环经济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推向循环经济的轨道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循环经济具有深刻的经济学基础和生态学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生态社会最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世界发达国家已在发展循环经济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入手,阐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重要意义和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并指出循环经济是中国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科研能力的水平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呈现的"大数据"特点给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大数据"基本特点和总结医学科研思维模式在"大数据"影响下发生的转变的基础上,对提高医学研究生获取和利用"大数据"信息的能力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希望能够推动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