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鱼是古老的鱼类,在泥盆纪到三迭纪时曾繁盛一时,随后趋向衰落,至今只在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各有一种肺鱼留存到今天。肺鱼有肺,能直接呼吸空气,并且有能初步爬行的鳍,可是在地史上,在悠久的岁月里,它怎么一直没有登上陆地呢?肺鱼生活的地区是热带、亚热带,河水呈季节性分布,在旱季小河断水,沼泽干涸,所以非洲肺鱼和南美肺鱼都有夏眠的习性。在旱季到来之前,体内积存了许多脂肪,以供度过漫长的干旱季节。当水域干涸时,非洲肺鱼钻入软泥中掘一个洞,深50—60厘米,鱼在洞内卷成一团,头部向  相似文献   

2.
肺鱼的夏眠     
生活在半年没有水的地方的鱼,是我们不可思议的事,在中学的教本上,讲到两棲类是由鱼类进化的,提出古代总鳍类的鱼为例。现在我想把肺鱼夏眠的事情提出来谈谈,正可说明这些进化的事例,也算是补充教材的参考资料。原来,这种肺鱼在三亿年前是很繁荣的生物,到了中生代,它就绝灭了,它们已与现在活着的数种肺鱼有所不同,因为现在这些种类的肺鱼是已退化了的,它们仅仅存在着原始的类型,但是这些种类中同两棲类的特征还是有密切的连系。现在所知道的肺鱼有二个亚目,一目是Dipteri它  相似文献   

3.
原始的喉最初见于肺鱼.肺鱼兼有鳃和肺,是唯一有肺的鱼类.肺鱼的肺就是它的鳔.肺鱼生活于热带的河沼中,平时用鳃呼吸,当河水干涸或水中腐质很多而缺氧时,也可用鳔通过鳔管直接吸取空气中的氧气,形成原始肺.肺鱼为适应两种不同呼吸方式的需要,在鳔管的上端形成一个环形的纤维括约带.当这个括约带收缩时,将肺与消化道隔开,使水不会进入肺  相似文献   

4.
浅谈肺鱼     
冯照军 《化石》1992,(3):13-13
众所周知,鱼类通常用鳃呼吸,用鳔来调节身体的比重。但有些鱼类可以用鳔呼吸,如肺鱼、多鳍鱼、全骨鱼类、巨骨舌鱼、荫鱼、长颌鱼、脂鲤等。在此重点谈谈闻名世界的肺鱼类(Bipnoi)。肺鱼是一类与总鳍鱼有着类似历史的古老动物,它出现于早泥盆纪,并在二迭纪时繁盛起来。到了三迭纪时,肺鱼的种类和数量均大为减少。至今全世界现存肺鱼仅三属六种,且均生活在淡水中,学者们称之为“活化石”。这三个属是:澳大利亚肺鱼属(Neoceratodus),亦称“新角齿鱼”,是较原始的类群,如澳大利亚肺鱼[N.forsteri  相似文献   

5.
袁秀堂  杨红生  王丽丽  周毅  张涛  刘鹰 《生态学报》2007,27(8):3155-3161
夏眠是刺参最重要的生理特征;水温升高是其夏眠的主要诱发因子,而夏眠的临界温度与刺参体重密切相关。为揭示刺参夏眠对其能量利用对策的影响,测定了2种体重规格(134.0±13.5)g和(73.6±2.2)g刺参在10、15、20、25 ℃和30 ℃ 5个温度梯度下的能量收支。结果表明,温度和体重及其交互作用对刺参能量的摄入均有显著影响;而温度是影响其摄食能分配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刺参在非夏眠期、夏眠临界期和完全夏眠期的能量利用对策有所不同:在非夏眠期,刺参摄食能支出的最大组分是粪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超过50%,其次为呼吸耗能,占19.8%~39.4%,而生长能和排泄能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5.7%~10.7%和2.9%~3.7%;在夏眠临界温度下,呼吸和排泄耗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均显著增大(分别为88.3%和13.6%),而生长能所占比例降为负值(-55.3%),刺参表现为负生长;而在夏眠期,刺参的摄食能和排粪能为零,为维持其基本生理活动,不得不动用以往贮存于体内的能量,消耗于呼吸和排泄等生理过程,供维持生命之用。总之,从能量生物学的角度看,夏眠的主要生态学意义在于刺参长时间处于相对高温环境,进而导致摄食受阻条件下的一种能量节约方式。  相似文献   

6.
袁秀堂  杨红生  王丽丽  周毅  张涛  刘鹰 《生态学报》2007,27(8):3155-3161
夏眠是刺参最重要的生理特征;水温升高是其夏眠的主要诱发因子,而夏眠的临界温度与刺参体重密切相关。为揭示刺参夏眠对其能量利用对策的影响,测定了2种体重规格(134.0±13.5)g和(73.6±2.2)g刺参在10、15、20、25℃和30℃5个温度梯度下的能量收支。结果表明,温度和体重及其交互作用对刺参能量的摄入均有显著影响;而温度是影响其摄食能分配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刺参在非夏眠期、夏眠临界期和完全夏眠期的能量利用对策有所不同:在非夏眠期,刺参摄食能支出的最大组分是粪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超过50%,其次为呼吸耗能,占19.8%~39.4%,而生长能和排泄能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5.7%~10.7%和2.9%~3.7%;在夏眠临界温度下,呼吸和排泄耗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均显著增大(分别为88.3%和13.6%),而生长能所占比例降为负值(-55.3%),刺参表现为负生长;而在夏眠期,刺参的摄食能和排粪能为零,为维持其基本生理活动,不得不动用以往贮存于体内的能量,消耗于呼吸和排泄等生理过程,供维持生命之用。总之,从能量生物学的角度看,夏眠的主要生态学意义在于刺参长时间处于相对高温环境,进而导致摄食受阻条件下的一种能量节约方式。  相似文献   

7.
王堃  任彦栋  邱强 《遗传》2021,(4):291-294
泥盆纪时期(4 亿年前)脊椎动物登陆事件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需要脊椎动物在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革新[1,2],从而适应从水生到陆生环境的改变.长期的古生物学和系统分类学研究显示,现存四足动物最近的鱼类近亲是肺鱼,而肉鳍鱼亚纲(包含空棘鱼、肺鱼和四足动物)与辐鳍鱼亚纲(常见的各种鱼...  相似文献   

8.
北极发现4亿年前的鱼类化石最近加拿大科学家在北极地区发现了4亿年前的完整鱼类化石,这些化石比已经发现的最早的恐龙化石要早1.75亿年。这些鱼类化石是在安德森河一带发现的。它们当中包括鲨鱼、肺鱼和带甲的鱼类化石。此外,科学家们还采集到海洋软体动物、植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我国云南曲靖早泥盆世总鳍鱼——杨氏鱼(Youngolepis sp.)吻部网状骨质小管管壁电镜结构、元素成分、整个系统的分支状况以及它与膜质骨、侧线系统的关系,推测其功能是为吻部神经和血管提供通道.文中认为杨氏鱼与肺鱼共同具有 rostral tubuli 这一特征;将杨氏鱼吻部神经分支与骨鳞鱼、孔鳞鱼、肺鱼及两栖类进行了比较,指出杨氏鱼的眼浅支分支进入鼻囊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朱红 《生物学通报》2013,48(1):52-53
利用生活中的废弃品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放出热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张兵  倪珍  常亮  武海涛  孙新  吴东辉 《生态学报》2014,34(8):1922-1936
雪地生活跳虫主要是指能在雪地环境中(雪面上,雪层下和雪层中)活动的跳虫,它们的共性是能够在寒冷的环境中进行跳跃、取食等活动,对低温和干旱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对雪地生活跳虫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积雪和冰雪覆盖地区跳虫类群的野外生存行为和生理特征,以及跳虫在恶劣气候环境的生活方式。世界上对雪地生活跳虫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分类学,生理学,生物气候学三个部分。雪地跳虫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环北极地区,高山地区和南极地区。部分跳虫种类在冬季低温的环境下活动能力很强,目前已报道的能在雪地中生活的跳虫达70余种(不包括南极地区)。与在其他季节活跃的跳虫相比,有些冬季活跃的跳虫具备特殊的形态结构,而且有些冬季活动的跳虫具有夏眠特性。冬季活跃跳虫通常具有适应冬季低温生存环境的能力,其耐寒和耐干旱的生理机制已被阐明,但其分子生物学机理尚未完全揭示清楚。雪面上活动的跳虫能够利用太阳光做向导进行连续的定向迁徙,以此穿越大的地理障碍,选择更加合适的生活栖息地以及进行基因交流。冬季活动的跳虫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其在雪面上的个体数量与风、温度和气压相关,而且受季节影响较大,多出现在冬末气候温和的时候。总结了雪地生活跳虫的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列出了已报道种类和分布,介绍了迁徙和取食等行为以及耐寒冷和耐干旱等生理研究等,以增加对跳虫类群生物生态特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产于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基干肺鱼形动物一新属、新种——多孔弓鱼(Arquatichthys porosus gen.et sp.nov.)。新材料包括一件较为完整的下颌和鳞片若干。与基干肺鱼形动物相近的特征有:第四下齿骨水平凹线呈"L"形;下颌表面可见许多不规则排列的感觉管开孔;具三块冠状骨;冠状骨侧部为宽阔的小齿带;侧联合齿骨附着区较小;颌收肌窝大;菱形鳞片具明显的前腹突。鉴别特征包括下颌背缘明显隆起,以及后缘具加长的被覆压区。多孔弓鱼的发现为探讨肉鳍鱼类的早期分化提供了新的资料,在早期肉鳍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框架下讨论了鳞片的特征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了云南沾益地区下泥盆统穿洞组肺鱼化石一新种——多脊混磨鱼(Tarachomylax multicostatus sp.nov.),归入标本包括一件左上齿板、一块B骨、一块可能是3骨的骨片和6个零散鳞片。主要特征:齿板内侧及后侧边缘被小齿(denticles)覆盖;齿脊11-12列,齿板中缘与最后一列齿脊夹角约135°;内翼骨侧凹不明显,后侧部窄小呈尖状;B骨和J骨上的前凹线沟相连;鳞片出露区与被覆压区之间有小齿瘤带。  相似文献   

14.
在泥盆纪早期,距今约四亿年前后,硬骨鱼类已分化为两大类群:一群为肉鳍鱼类——它们的偶鳍为肉质型,可能还有肺,这一类群包括总鳍鱼类和肺鱼类;另一类群为辐鳍鱼类——包括现今还生存的大部分硬骨鱼类。肉鳍鱼类绝大部分已绝灭,仅在澳大利亚、非洲、南美保存了三个肺鱼属,在印度洋科摩罗群岛附近的深海中,保存了一个总鳍鱼类分支的后裔——矛尾鱼(拉蒂曼鱼)。鱼类是早期的脊椎动物,陆生脊椎动物是从具有肺及肉质偶鳍的鱼类进化来的,从水中生活的鱼类进化到陆地生活的四足类,涉及复  相似文献   

15.
动物胚胎发育讲座(六)—硬骨鱼的胚胎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天荫 《生物学通报》1994,29(12):22-23,35
动物胚胎发育讲座(六)──硬骨鱼的胚胎发生张天荫(山东大学生物学系济南250100)现存鱼类分为: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本讲主要讨论硬骨鱼纲胚胎发生一些特点。1生殖细胞和受精1.1硬骨鱼精子没有顶体,但圆口纲的七鳃鳗、板鳃类中的鲨鱼、肺鱼类的肺...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产于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基干肺鱼形动物一新属、新种--多孔弓鱼(Arquatichthys porosus gen.et sp.nov.).新材料包括一件较为完整的下颌和鳞片若干.与基干肺鱼形动物相近的特征有:第四下齿骨水平凹线呈"L"形;下颌表面可见许多不规则排列的感觉管开孔;具三块冠状骨;冠状骨侧部为宽阔的小齿带;侧联合齿骨附着区较小;颌收肌窝大;菱形鳞片具明显的前腹突.鉴别特征包括下颌背缘明显隆起,以及后缘具加长的被覆压区.多孔弓鱼的发现为探讨肉鳍鱼类的早期分化提供了新的资料,在早期肉鳍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框架下讨论了鳞片的特征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17.
动物“活化石”有两个含意,一是指有些动物很早以前在地球上就“消失”了,但在近代又重新发现了它们(如新蝶贝、旋壳乌贼、吸血枪乌贼、海百合、海胆、总鳍鱼);或有些动物曾在早期地质年代繁盛,后来发生了衰退,只有少数种类在少数地区生存至今(如鹦鹉螺、鲎、肺鱼、中华鲟、喙头蜥、扬子鳄、鸭嘴兽、白暨豚、大熊猫)。这些动物又叫孑遗动物。另一种含义是指虽发生时期较早,但至今仍广泛分布于世  相似文献   

18.
许多两栖的脊椎动物在干早缺水或者食物不足时埋藏在泥土里休眠。例如,肺鱼能在泥茧里不取食与饮水而生存数年之久(Delaney等,1977),生活在沙漠地带的两栖类能埋藏在沙土里数月以躲避干旱,海蟾(Bufo marinus)能埋藏在沙里克服短时间的缺水,而以露在空气中的鼠孔进行呼吸(Boutilier等,1979)。 海蟾在失水时,经皮肤排出的二氧化碳减少;但是,失水而尚未埋藏在沙里的海蟾,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烷全身麻醉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血流动力学及记忆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将建立成功的42只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3组-模型组、氧气组、七氟烷组,对照组吸入空气4 h,氧气组吸入100.0 %氧气4 h,七氟烷组吸入100.0 %氧气和2.5 %七氟烷4 h,监测与记录小鼠血流动力学及记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少于模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多于模型组(P<0.05),氧气组与七氟烷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pD2与Emax值高于模型组(P<0.05),七氟烷组高于氧气组(P<0.05)。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脑组织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P<0.05),七氟烷组低于氧气组(P<0.05)。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海马组织Akt、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七氟烷组低于氧气组(P<0.05)。结论:七氟烷全身麻醉在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的应用能抑制Akt、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可抑制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促进小鼠记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贺娉  康娜  娄萍萍  涂海军 《生理学报》2020,72(3):407-417
不同地理位置的人类生活环境中氧气水平不同,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体内氧气的减少会引发多种疾病,如大脑缺血、缺氧导致的脑卒中。近年来利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简称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研究机体对不同氧浓度应答和调控机制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表明,线虫会逃避氧浓度过高或过低的环境,并对周围氧气浓度的变化有适应性,而且其在不同程度低氧环境中存在不同的应答与调控机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线虫对不同氧气浓度的反应和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