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兴安地区位于广西东北部是每年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南北往返的必经之路,分析该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灯光诱捕、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动态和世代虫源性质,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峰期进行了迁飞轨迹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在广西兴安地区随季节变化明显,年发生6代,于4月底迁入,迁飞活动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8月中旬。在双季早稻田、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均发生3代,且在不同类型田中重叠发生,其在双季早稻田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2)明确了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各世代虫源性质。第2、3代主害双季早稻,均为迁入虫源;第4代数量最多,主害双季早稻,属于迁入虫源在本地繁殖世代;7月中下旬连续降雨天气阻碍第四代稻纵卷叶螟从本地迁出,滞留单季中稻为害。第5代主害单季中稻,虫源性质复杂,主要为本地虫源本地繁殖型,既有迁入,又有迁出;第6代前期主害单季中稻,后期主害双季晚稻,第7代为害双季晚稻,虫源性质均为本地虫源大部迁出型。(3)2010年广西兴安5月上旬稻纵卷叶螟迁入虫源地来自广东沿海阳江和湛江稻区,6月中旬大规模迁入虫源地主要来自广东沿海雷州半岛稻区。低空激流为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稻纵卷叶螟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10月中旬从本地迁出的稻纵卷叶螟,随东北气流南下可到达广西沿海北海市。  相似文献   

2.
2003年以来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在全国连年大发生,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广西永福县位于湘桂走廊要冲,属于南岭双季稻区,该稻区是江南和江淮稻区的主要虫源地之一,分析其早稻田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的原因,对江南和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1975~2008年永福县的种植制度的变化和5月、6月降雨量和日平均气温资料,以及1989~2008年稻纵卷叶螟早期迁入量,结果表明:5月、6月降雨量、日平均气温和种植制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影响不显著,第3代(主害代)高峰日蛾量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9,P=0.0035),因此,早期迁入量大是该地区稻纵卷叶螟2003以来连年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2010年6月10-12日, 我国华南、 江南南部稻区出现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的大范围同期突增。为了明确此次同期突增的虫源性质, 进一步揭示稻纵卷叶螟大规模降落的大气动力学机制, 我们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和气象图形软件GrADS, 对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过程及大气背景场进行了个例研究。结果表明: (1)粤北大范围的稻纵卷叶螟突增以外地迁入种群为主, 部分为本地繁殖种群; (2)西南低空急流为稻纵卷叶螟的远距离迁飞提供了运载气流, 稻纵卷叶螟迁飞种群的集中降落是降雨造成的, 主降区位于雨区边缘的曲江、 紫金、 佛冈等地区, 降雨区的空间分布直接导致了曲江、 南雄地区降虫量的巨大差别; (3)稻纵卷叶螟迁入峰的主要虫源地分布在广东西南部稻区, 6月上旬以阳春为代表的虫源地的双季早稻进入扬花灌浆期 乳熟期, 叶片营养恶化, 稻纵卷叶螟处于成虫盛发期, 存在为粤北大规模迁入提供虫源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的虫源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曲江地区12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的历史虫情资料,挑选了31个代表性的发蛾高峰日,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对其迁飞峰次进行轨迹分析,结果表明: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早期迁入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海南及两广南部稻区,其中5月大多分布在海南及雷州半岛,6月主要分布在两广南部稻区;夏季迁出虫源的降落地分布在长三角稻区及安徽稻区;秋季回迁虫源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安徽南部及长三角稻区,少部分来自浙南及闽北;秋季迁出虫源的降落地主要集中在海南南部和越南北部稻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早期迁入虫源地的时空分布由南向北依次偏移,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夏秋季迁出虫源降落地和秋季回迁虫源地的时空分布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本研究初步明确了粤北地区稻纵卷叶螟南北往返迁飞的虫源衔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6.
稻纵卷叶螟生命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鉴球 《昆虫知识》1991,28(5):305-307
<正> 60年代中期以后,稻纵卷叶螟成为我国主要稻区普遍性,常发性大害虫。为了研究其发生虫源和影响种群变动原因,从1976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开展了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本文就其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果,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7.
《昆虫知识》2004,41(4):294-294
《中国植保资讯网》由于今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虫量大,6月份的多雨气候条件又有利于迁入虫源繁殖而不利于药剂防治,造成6月下旬稻田稻飞虱及稻纵卷螟残虫量大,渝东南部及南部地区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白背飞虱百丛虫量:渝东南部的秀山县1 62 3 0头,为2 0 0 3年同期的3 1倍。稻纵卷叶螟亩残虫量:秀山县3 5 93 5头,为特大发生年1 986年的3 49倍。根据6月下旬田间残虫量并结合7月份天气预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计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7月上、中旬主害代在东南部地区特大发生,低龄幼(若)虫发生期7月中旬。其余地区为中等至大发生。重…  相似文献   

8.
2007年广西早稻田褐飞虱发生动态及虫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全国连续大暴发,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广西是境外虫源迁入我国的第一站,分析其早稻田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褐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07年南宁地区早稻田的褐飞虱发生动态和世代种群特征,分析全区灯诱数据确定迁入高峰期,并运用美国NOAA网站的HYSPLIT平台对2007年广西褐飞虱早期的6段迁入高峰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1)2007年广西南宁地区褐飞虱在晚熟品种田的发生虫量明显高于早熟品种田,发生、危害期明显延长,为我国北方其他稻区的褐飞虱的迁入积累了充足的虫源基数。(2)确定了南宁地区的早稻田褐飞虱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第2代属于大部迁入型;第3代前期属于本地繁殖,部分迁入型,后期属部分迁出型;第4代属于大部分迁出型。(3)4月下旬-5月上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中部的地区(18°-20°N);5月中下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较北的地区(20°-22°N),部分来自我国海南省和雷州半岛;而6月上旬桂北地区大规模迁入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北部、广西西南部;低空急流为广西褐飞虱大规模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褐飞虱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神经网络预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神经网络的原理,结合500p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江苏省通州市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数据,建立了该地的神经网络中期预警模型,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同时也说明了对分级量这样的离散数据可以直接进行建模预测。文中还讨论了其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高智龙 《昆虫知识》1992,29(2):69-72
稻纵卷叶螟属迁飞性害虫。该虫在陕南稻区可完成3个世代。第一、二、三代2~3龄幼虫盛发期分别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底至9月上旬。常年以第二代危害较重,此时为防治关键时期;但在5~6月份雨量≥400mm以上的年份,第一代也要及时防治。防治药剂为25%杀虫双水剂,每亩0.2~0.25kg防治两次,防治效果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广西兴安转Bt水稻大田两迁害虫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i H  Li ZY  Xu YB  Han C  Han LZ  Chen F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3021-3025
以转Bt水稻华恢1号(Cry1Ac/ CryAb融合基因型,简称HH1)及其对照亲本明恢63(简称MH63)稻田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种植下两迁害虫的发生规律及其致害力差异.结果表明:转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上稻纵卷叶螟的落卵量和幼虫发生量无显著差异,但转Bt水稻的卷叶株率和卷叶率都显著低于对照亲本.表明转Bt水稻对靶标害虫稻纵卷叶螟具有较高抗性.转Bt水稻及对照亲本上白背飞虱若虫、成虫及整个种群的发生动态差异不显著,且转Bt水稻对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的种群发生影响也不显著.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转Bt水稻上若虫及短翅型成虫发生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亲本;相反,转Bt水稻上长翅型成虫发生量明显低于对照亲本,且水稻生育后期长翅型成虫雌性比明显低于对照亲本.转Bt水稻大面积商业化种植下其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的发生危害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2.
一种采集稻纵卷叶螟卵的高效简便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的"烧杯+湿纱布"卵收集方法,并与"塑料袋收集法"和"塑料杯收集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烧杯+湿纱布"卵收集法能显著地延长了稻纵卷叶螟成蛾的寿命、提高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采用此法收集稻纵卷叶螟的卵更高效和简便。  相似文献   

13.
东台市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在江苏省东台市连年重发,对水稻的正常生长威胁极大,已成为制约该地区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水稻品种、迁入时间、气候条件、人为措施等多种因素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危害影响较大,加强虫情监测、选用有效的药剂、适期开展防治,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4.
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在其种群监测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性信息素在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鳞翅目: 螟蛾科)预测预报上的应用技术, 2009年8月15日-9月20日在浙江省海宁市, 对不同性信息素化合物配制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 以及性信息素群集诱捕、灯光诱捕和赶蛾3种不同方法监测成虫消长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浙江地区以顺11-十八碳烯醛、顺13-十八碳烯醛、顺11-十八碳烯醇和顺13-十八碳烯醇以60 μg∶500 μg∶60 μg∶120 μg配制的PVC毛细管诱芯对稻纵卷叶螟的诱集效果最佳。通过性信息素诱捕、灯光诱捕和赶蛾3种方法的比较试验, 初步结果显示性诱测报可取代传统的系统赶蛾法用于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生理状态对性信息素和花香气味的嗅觉行为反应的影响,以及在田间性信息素和花香气味诱蛾量的动态.[方法]于2020年在广西、湖南、浙江、四川5个试验点,通过田间网捕、花香气味和性信息素诱捕稻纵卷叶螟成虫,结合解剖卵巢和精巢,比较性信息素和花香诱捕的基本迁...  相似文献   

16.
The complete genome of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ranulovirus(CnmeGV) from a serious migratory rice pest,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Lepidoptera: Pyralidae), was sequenced using the Roche 454 Genome Sequencer FLX system(GS FLX) with shotgun strategy and assembled by Roche GS De Novo assembler software. Its circular double-stranded genome is 111,246 bp in size with a high A+T content of 64.8% and codes for 118 putative open reading frames(ORFs). It contains 37 conserved baculovirus core ORFs, 13 unique ORFs, 26 ORFs that were found in all Lepidoptera baculoviruses and 42 common ORFs. The analysis of nucleotide sequence repeats revealed that the CnmeGV genome differs from the rest of sequenced GVs by a 23 kb and a 17 kb gene block inversions, and does not contain any typical homologous region(hr) except for a region of non-hr-like sequence. Chitinase and cathepsin genes, which are reported to have major roles in the liquefaction of the hosts, were not found in the CnmeGV genome, which explains why CnmeGV infected insects do not show the phenotype of typical liquefaction. Phylogenetic analysis,based on the 37 core baculovirus genes, indicates that CnmeGV is closely related to Adoxophyes orana granulovirus. The genome analysis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functional research of CnmeGV,and would benefit to the utilization of CnmeGV as pest control reagent for ric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抗性的物理及生化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亓翔  许路  吴进才 《昆虫学报》2008,51(12):1265-1270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连年大发生,为在其治理中培育和推广抗虫品种,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和生化测定研究了5个常用水稻栽培品种扬辐粳8号、扬稻6号、扬粳9538、淮稻9号和宁梗1号叶片中的硅含量、硅颗粒大小、蜡质含量等物理指标和一些生化指标与抗虫性的关系,并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幼虫危害不同水稻品种后其体内生化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抗虫品种宁梗1号、淮稻9号叶片表面的硅含量显著高于感虫品种,硅颗粒大小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宁粳1号叶片蜡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由此表明叶片表面硅和蜡质含量与抗性有关。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后,抗虫品种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感虫品种,但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感虫品种。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不同品种后,其体内一些酶的活性明显不同,取食抗虫品种的幼虫体内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品种的幼虫,SOD活性显著低于取食感虫品种的幼虫, 表明抗虫品种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有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鉴定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羧酸酯酶基因,并检测这些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方法】从稻纵卷叶螟转录组中搜索羧酸酯酶基因,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所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这些基因在各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获得了15个羧酸酯酶基因,分别命名为Cm Car E1~Cm Car E15。其中Cm Car E12缺少3′区域,其余14个序列均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除Cm Car E11外,其余14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具有羧酸酯酶的典型特征,如保守的五肽结构域,催化三联体和氧阴离子穴等。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5个Cm Car Es被聚在不同的进化支内,Cm Car E13、Cm Car E14和Cm Car E15聚在"胞内催化类"进化支,其余12个Cm Car Es聚在"分泌催化类"进化支。Cm Car E1、Cm Car E2、Cm Car E3、Cm Car E7、Cm Car E8、Cm Car E10和Cm Car E13特异表达于成虫腹部,而Cm Car E9特异表达于雌雄成虫触角。其他基因的表达没有组织特异性。【结论】Cm Car E1、Cm Car E2、Cm Car E3、Cm Car E7、Cm Car E8、Cm Car E10和Cm Car E13编码的酯酶可能参与了内外源化合物的代谢,而Cm Car E9编码的酯酶可能参与了气味分子的降解。  相似文献   

19.
几种药剂及施药方式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 e高龄幼虫防治药剂31%氟虫腈.三唑磷ME和当地几种常用药剂及不同施药方法对防治效果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毒死蜱(48%乐斯本EC)有较好速效性,药后1 d可达理想防效,三唑磷与氟出腈、氟铃脲复配的药剂(31%氟虫腈.三唑磷ME、21%氟虫腈.三唑磷EC、15%氟铃脲.三唑磷EC)药后3d才能达到理想防效;(2)药后3d,各处理均达到理想防效,防效依次为31%氟虫腈.三唑磷ME1.5L/hm2>31%氟虫腈.三唑磷ME1.05L/hm2>21%氟虫腈.三唑磷EC1.5L/hm2>48%毒死蜱EC1.5L/hm2>15%氟虫腈.三唑磷EC1.5L/hm2>15%阿维菌素.毒死蜱EC1.5L/hm2;(3)分虫龄防效统计,药后3d供试药剂对1龄以下(施药时虫龄,后同)幼虫防效均在91%以上,对2~3龄幼虫,31%氟虫腈.三唑磷ME保持90%以上的防效,其它处理防效明显下降,对4龄以上高龄幼虫,31%氟虫腈.三唑磷1.5L/hm2细喷雾处理防效仍达95.6%,其它处理防效很低。(4)细喷雾可提高31%氟虫腈.三唑磷ME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对高龄幼虫,与工农16型1.8mm孔径喷片的常规喷雾相比,1.2mm孔径喷片细喷雾处理药后3 d防效提高5.5%,东方红18型弥雾处理防效提高7.8%,其中,弥雾处理对1~2龄幼虫防效提高4.7%,对4~5龄幼虫防效提高了2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