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中国北方马铃薯黑痣病立枯丝核菌的融合群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甘肃、青海、内蒙古、河北和黑龙江6省采集马铃薯黑痣病标本300余份,分离获得251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多核的丝核菌AG‐3、AG1‐IB、AG4‐HG‐Ⅰ、AG4‐HG‐Ⅱ、AG4‐HG‐Ⅲ、AG‐5和AG‐11融合群。其中AG‐3是优势致病群,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1.31%;其次是AG4‐HG‐Ⅰ,占15.14%;AG‐11融合群菌株是国内首次从罹病马铃薯植株上分离得到。从各融合群中选取代表性的菌株进行5.8S rDNA‐ITS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隶属不同融合群或亚群菌株的5.8S rDNA‐ITS区序列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相同融合群(亚群)不同菌株的序列具有较高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菜豆内切几丁质酶对立枯丝核菌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Benha  .N  邱立友 《微生物学杂志》1994,14(1):66-70,65
菜豆内切几丁质酶对立枯丝核菌的抗菌作用N.Benhamouetal.]L-J“质是由N一乙撤葡萄糖胺以卜1,4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多糖,是大部分菌物细胞壁的结构物质。对于立枯丝核菌(尸/h-。octonda。cia,,i加hn),几了质和卜l,s葡聚精是...  相似文献   

5.
立枯丝核菌营养菌丝多型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2种不同的方法对立枯丝核菌营养菌丝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观察到2种不同的营养菌丝的形态,即菌核类和假分生孢子类。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立枯丝核菌营养菌丝的多型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从1962年Hollings在栽培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中发现第一例真菌病毒以来,迄今已在100多种真菌中发现了病毒,多数含双链RNA基因组。1972年Bozarth报道在R.solani中发现病毒,但未报道该病毒的理化性质。1975年Finlker在R.solani的一个强致病力菌株中分离到双链RNA病毒,它含3个组分dsRNA。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盐碱土壤中抗立枯丝核菌的放线菌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肃省河西走廊盐碱土中分离所得50株放线菌中,筛选出对立枯丝核菌有生防潜能的放线菌,旨在为生物防治作物病害提供新的菌种资源。通过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及活体组织法筛选拮抗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及分子鉴定。经过平板初筛,有4株菌株对立枯丝核菌有拮抗作用,编号Ⅰ18-5-2、Ⅲ22-3-12、Ⅳ16-3-2、DC009-1-23,其中Ⅳ16-3-2和DC009-1-23有较高的拮抗性,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5 mm和15.5 mm;进而对这2菌株进行发酵液复筛,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9.02%和80.49%;活体组织试验表明,Ⅳ16-3-2和DC009-1-23对立枯丝核菌的防治效果分别达54.29%和45.71%;通过形态培养特征和16S rDNA序列鉴定,将菌株Ⅳ16-3-2初步鉴定为变异链霉菌,DC009-1-23为丁香链霉菌。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玉米纹枯病病原丝核菌的种类和致病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湖北省9个主要玉米产区采集玉米纹枯病标样,分离得到55个丝核菌菌株,融合群和致病性测定表明,这些分离菌分别属于AG1-IA、AG4、AG5、AGA、AGB(0)、AGE和WAG-Z等7个丝核菌融合群,其中AG1-IA是优势融合群,占分离菌株总数的61.82%,分布范围也最广。在致病性方面,除AGA不致病外,其它6群均致病,其中AG4致病力最强,AG1-IA次之,AG5最弱。研究同时表明,同一融合群内不同菌株致病性有差异,并且同一菌株对不同玉米自交系的致病力的强弱表现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以立枯丝核菌AG1-IA接种‘龙杂19号’高粱幼苗,通过盆栽试验在不同侵染时间观测分析高粱幼苗生长及生理代谢相关指标,揭示立枯丝核菌侵染对高粱生长、渗透调节物质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高粱幼苗株高、根长、地上(茎和叶片)鲜质量和干质量、地下(根)鲜质量和干质量均随接种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且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依次分别显著下降了41.0%、29.2%、50.0%、50.0%、53.3%和50.0%。(2)幼苗叶片叶绿素a含量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显著下降45.3%,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随接菌时间增加而逐渐下降。(3)幼苗叶片内MDA、O^(-·)_(2)和H_(2)O_(2)含量随接菌时间增加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分别显著上升244.6%、140.4%和137.0%;叶片SOD、POD、APX和CAT的活性在接菌后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但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分别显著上升了16.5%、60.3%、50.0%和36.5%。(4)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接菌时间增加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接菌24~72 h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研究发现,接种立枯丝核菌可致高粱幼苗植株产生病斑,体内活性氧过量积累,膜质发生显著氧化损伤;侵染前期高粱植株主要以积累更多的渗透调节物质来抵御立枯丝核菌带来的伤害,侵染后期随植株受到伤害加重,同时诱导植株抗氧化酶类活性显著增强,以维持高粱体内活性氧代谢稳态平衡,减少植物膜进一步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0.
外生菌根真菌同立枯丝核菌重寄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18株外生菌根菌对Rhizoctonia solant Kuehn的重寄生作用。在光学显徽镜下观察到8株茵根真菌同R.Solani具有重寄生关系,通常表现为吸附生长,缠绕,侵入,消解等4种作用形式。首次将扫描电镜和能谱仪(EDAX)应用到真菌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上,对3株菌根菌Gomphidius roseus、Lacearia bicolor、Lactarius deliciosus 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X-射线微区分析。发现了在吸附生长,缠绕和侵入等3种作用形式中,R. solani和菌根菌菌丝之间有物质流的存在,物质流主要岔有P、S、K、Ca等元素物质,流向是由R. solani菌丝到菌根菌菌丝。而在消解作用中则没有发现这种物质流。  相似文献   

11.
【背景】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在根际的定殖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础,直观有效的跟踪技术和定量方法是研究PGPR在根际原位分布规律的重要工具。【目的】建立一种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拮抗菌QHZ11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体系,并检测拮抗菌QHZ11在马铃薯根际的动态变化。【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类芽孢杆菌及近源菌株gyrB基因序列差异筛选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通过盆栽试验对马铃薯根际拮抗菌进行快速检测。盆栽试验设3个处理,T1:对照(无菌水,CK);T2:QHZ11菌悬液灌土(QHZ11);T3:将功能菌在有机肥中进行二次固体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BOF11)。【结果】筛选出拮抗菌QHZ11的专用引物为gyrB-F/gyrB-R;建立的拮抗菌QHZ1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且重复性较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8,检测组内变异系数均在1%以内,扩增效率为0.9,可检测出1×103-1×1010copies/g-soil的拮抗菌,具有检出限低和扩增效率高的特点。盆栽试验...  相似文献   

12.
用来自日本和美国的立枯丝核菌8个融合群11个类群代表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其结果表明,各融合群及亚群之间电泳图谱有显著差异,而同一类群菌株的电泳图谱则相似。分析来源于华东等地已鉴定的融合类群117个菌株的电泳图谱显示,同一融合群内菌株,虽然采集地区、寄主植物或致病力不同,其蛋白质图谱仍十分相似;而不同融合类群的菌株,即使在同一田块中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引起相似病害,其图谱也显示出明显差异。本文就上述可溶性蛋白质图谱显示的结果与其它研究者在血清学、DNA同源性.酯酶等生化水平上对融合群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立枯丝核菌是一种传播广、危害大的土传病原菌,对其展开的研究已涉及各个方面并逐渐深入,近几年借助于核酸技术对其所展开的研究更成为热点。对核酸技术在立枯丝核菌的分类学研究(主要包括G Cmol%含量测定、核酸杂交、各种DNA指纹技术、特异PCR扩增、测序DNA的序列分析)、监测群体动态变化的生态学研究(实时荧光PCR技术)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预测、分析立枯丝核菌AG-3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分泌蛋白,并明确其基本特征,筛选其效应蛋白。[方法]依据已经公布的立枯丝核菌AG-3全基因组数据库中的12 726个蛋白序列,利用信号肽预测软件SignalP-4.1,细胞器定位分析软件ProtComp 9.0,跨膜螺旋结构预测软件TMHMM 2.0, GPI-锚定位点预测软件big-PI Fungal Predictor和亚细胞器中蛋白定位分布预测软件TargetP-1.1进行典型分泌蛋白的预测分析,并用LipoP-1.0进行信号肽切割位点的预测分析,最后对预测得到的分泌蛋白通过EffectorP进行效应蛋白的预测。[结果]在立枯丝核菌AG-3中有401个蛋白被预测为分泌蛋白,其编码蛋白长度集中于100~600 aa。信号肽长度介于11~35 aa之间,-3至-1位置上的氨基酸相对保守,切割位点为A-X-A类型,可被SpⅠ型信号肽酶识别并切割。在预测得到的分泌蛋白中通过EffectorP筛选得到140个效应蛋白。[结论]通过全基因组预测得到401个具有典型分泌蛋白特征的蛋白,从预测的分泌蛋白中筛选得到140个效应蛋白。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北疆棉田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营养亲和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北疆棉区采集了典型的棉花立枯病病苗及棉田土标样686份,按常规分离方法分离得到3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272个纯化的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Kühn)菌株,经玻片吉姆萨氏染剂(Gimsa′sstain)染色程序观察细胞核数目,全部测试菌株均属于多核。用标准菌株,通过载玻片菌丝融合实验测定,将纯化的272个菌株划归为3个菌丝融合群:AG-2、AG-4和AG-5,分别占总菌株的6.24%、84.2%和1.1%。另有23个菌株不与任何标准菌株融合,占8.46%,说明新疆北疆棉田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系是多核丝核菌的AG-4融合群。通过从10种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中筛选的效果好的麦芽蛋白胨(MPDA)配方培养基(Ⅱ)进行对峙培养,以建立标准菌株,将纯化获得的272个丝核菌菌株,划分为6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研究说明新疆北疆地区棉田立枯丝核菌各菌丝融合群内确有不同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6.
井岩  李晓妮  于金凤 《菌物学报》2012,31(4):540-547
从山东、河北、河南三省采集棉花立枯病样品和土壤200余份,经分离获得198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分离物。菌丝融合测定及5.8S rDNA-ITS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分别属于多核丝核菌的AG4-HG-I和AG4-HG-III融合群以及双核丝核菌的AG-A、AG-F、AG-Fb融合群。其中AG4-HG-I是优势融合类群,占分离物总数的88.38%,其次是AG4-HG-III,占10.10%,AG-A、AG-F、AG-Fb各仅有1株。其中双核丝核菌AG-A、AG-F和AG-Fb融  相似文献   

17.
用来自日本和美国的立枯丝核菌8个融合群11个类群代表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其结果表明,各融合群及亚群之间电泳图谱有显著差异,而同一类群菌株的电泳图谱则相似。分析来源于华东等地已鉴定的融合类群117个菌株的电泳图谱显示,同一融合群内菌株,虽然采集地区、寄主植物或致病力不同,其蛋白质图谱仍十分相似;而不同融合类群的菌株,即使在同一田块中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引起相似病害,其图谱也显示出明显差异。本文就上述可溶性蛋白质图谱显示的结果与其它研究者在血清学、DNA同源性.酯酶等生化水平上对融合群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棉立枯丝核菌的dsRNA与致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北方棉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18个分离物进行了dsRNA的检测和致病力比较,可见:(1)dsRNA以高频度(16/18)存在于各分离中;(2)各分离物的dsRNA有明显不同的电泳图谱,有1—8个片段,分子量自0.94—4.8×106道尔顿;(3)同地区土壤中分离物常有相同的dsRNA片段;(4)以弱致病力分离物BALr-2的[r-32P]ATP末端标记dsRNA为探针与16个分离物dsRNA进行分子杂交,只有3个分离物有强的同源性,Northern转移杂交表明同源核苷酸在1.15×106的片段;(5)变性电泳示丝核菌的dsRNA泳动率有减慢现象,从而提出环状dsRNA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一个集合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关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一直是R. solani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用于R. solani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分别解释并阐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其中菌丝融合法是研究R. solani遗传多样性的传统方法,该法需借助显微镜且耗时耗力;同工酶法简便、高效、低廉,但常需要与其它方法联用;脂肪酸法操作难度小,价格相对较低,但该法受菌株生长状况和脂肪酸脂化方法的限制;分子标记法方法众多,各有利弊,通过比较发现rDNA-ITS是研究R. solani遗传多样性比较合适的方法.本文还介绍了不同方法在R. solani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