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姓氏群体遗传I.姓氏频率分布与人群遗传分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了明朝中国人姓氏分布特征和1000年中影响姓氏分布的因数。通过对1000年来3个不同历史时期的α和v值的分析,较为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人姓氏分布的规律,中国普遍存在同姓人群,尤其在中原地区相对隔离的同源Y染色体的群体(同姓人群)种类不同于其他寻区,特别是比南方地区相对要多,姓氏种类也多。假设每一种同姓人群携带某一种特定类型的Y-DNA单倍型,那么,姓氏分布的特征可能提示在中国姓氏起源的中心--中原  相似文献   

2.
宋朝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群体结构分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姓氏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文化遗传因子,它的传递方式类似于Y染色体的表现。1000年前宋朝(公元960 ̄1179年)中国人姓氏频率的分布,是一组十分吻合Karlin-McGregor的中性等位基因分布理论的随机数据。16个省区的姓氏种类丰度的相对参数α和迁移率的相对参数v的分析,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群的迁移和人群间混合的程度。姓氏遗传距离和现状聚类图的分析,表明在1000年前的宋朝中国人群已经形成了南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明朝中国人姓氏分布特征和1000年中影响姓氏分布的因数。通过对1000年来3个不同历史时期的α和ν值的分析,较为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人姓氏分布的规律,中国普遍存在同姓人群,尤其在中原地区相对隔离的同源Y染色体的群体(同姓人群)种类不同于其他地区,特别是比南方地区相对要多,姓氏种类也多。假设每一种同姓人群携带某一种特定类型的Y-DNA单倍型,那么,姓氏分布的特征可能提示在中国姓氏起源的中心—中原地区的省份中应存在着较为丰富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型。利用首次获得的预测中国人姓氏种类的公式,估计当今正在使用的汉族姓氏为3100余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以医院为单位整群抽样获取的脐带血DNA库与一般人群的相似性,对北京某医院收集的脐带血DNA库提供者父母籍贯和姓氏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以该医院产科连续出生的566名汉族新生儿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及其丈夫的姓名、籍贯等资料,分析新生儿父母籍贯和姓氏的分布与构成,并与全国和北方汉族人群姓氏构成频率和构成顺位进行比较。DNA库中父母籍贯北京的占45.1%~49.8%,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的比例较高(3.7%~10.6%),父母籍贯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贵州),但多数地区所占的频率较低。父亲姓氏146个、母亲姓氏145个,其中构成比大于1.5%的姓氏有9个。父亲姓氏前8位为:王(9.0%)、李(8.0%)、张(7.8%)、刘(7.1%)、杨(4.1%)、陈(3.5%)、赵(3.4%)、高(1.6%),母亲姓氏前8位为:王(11.8%)、李(8.3%)、张(7.8%)、刘(6.4%)、赵(3.7%)、陈(3.4%)、孙(2.8%)、杨(2.7%)。父母姓氏合并后的前7位姓氏为:王(10.42%)、李(8.13%)、张(7.77%)、刘(6.7l%)、赵(3.53%)、杨(3.36%)、陈(3.45%),其分布频率与北方地区人群(王9.87%、李9.28%、张9.13%、刘6.68%、赵3.56%、杨3.04%、陈2.51%)相似(X^2=8.54,df=6,P=0.20),其顺位除杨、陈与北方地区人群颠倒外.其余的顺位一致。提示在北京某医院整群抽样的汉族新生儿脐带血DNA库父母的籍贯和姓氏构成接近北方汉族人群的特征.进一步改进抽样方法有可能获得符合基因群体研究要求的脐带血DNA库。  相似文献   

5.
上海郊区姓氏和通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立群  李辉  奚慧峰  金力 《遗传学报》2002,29(8):666-673
上海郊区本地人的来源多种多样,通过对13个分布于各区县的乡镇随机抽样统计姓氏,并作各地之间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嘉定,浦 东,南汇,奉贤东部组成东北部一类,金山,松江,青浦,崇明组成相对一类,南翔姓氏来源复杂,马桥,金汇也是独特的一类。家谱中记载的姓氏与现代的姓氏有明显对应关系,并且东北部的姓氏主要来源于长江以北,而西南部姓氏来源于长江以南,这说明两地人群来源可能不同,东北部晚近成陆地区的居民来源于北方地区,而西南部居民来源于南方其他地区,马桥;金汇等冈身地带居民与远古马桥文化有传承关系,其姓氏成因多样,对金汇镇20世纪不同时期通婚范围的研究发现,70代以平,因媒约习俗而使通婚半径固定于5公里左右的两个乡镇之内,70,80年代自由恋爱使通婚半径缩为3公里左右的同一个乡内,9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发展迅速而通婚半径扩展到近年的国内各省,金汇镇的通婚范围和血缘自然扩散状况可以代表上海及南方多数地区,相领乡镇之间在媒妁习俗时需2000多年同化时间,在自由恋爱时需7000多年同化时间,可见自然扩散对基因交流的作用是很弱的,移民混居才是主要因素,上海各来源群体的邻居历史远远短于同化时间,所以其间几乎是没有混血的,南方其他地区的情况也会较相似。  相似文献   

6.
奇云 《化石》2003,(4):19-23
姓氏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但一直以来许多人只是把姓氏当作沿袭后代的一种标志、一个符号。很少有人知道姓氏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从形成、演变到今天的近 1 3亿大家庭的五千年社会进化史和人类遗传的奥秘。 2 0 0 2年 8月 1 6日 ,新华社发布消息 :我国姓氏遗传学专家关于“姓氏基因”的最新研究成果引人注目 ,研究者称。查一查Y染色体上的“姓氏基因” ,就可以帮助中国人寻根问祖。奇 !基因与姓氏有关在一般人看来 ,“姓氏”与“基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然而 ,在一些科学家的眼里 ,两者在遗传学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相似文献   

7.
姓氏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到母系氏族公社时,不同的婚姻集团需要区别,于是部落首领就开始有了姓。后来普通黎民也有了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同姓者也越来越多,社会的上层人物就在姓之后立氏,以别尊贵。姓氏,是一个民族文化特点的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预测了CO2浓度倍增条件下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地带及优势种和常见种分布的可能变化,计算了优势种及常见种在气候变暖后分布区的变迁幅度。在CO2倍增,气温分别升高2℃和4℃,降水增加20%的条件下,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常见种的分布范围发生变化。气温升高2℃,纬向上扩大了3个纬度,经向上也扩大了3个经度左右;气温升高4℃,纬向上扩大了近6个纬度,经向上有的种扩大,有的种缩小。分布范围窄的优势种和常见种,在气候变暖后其分布区变得更窄,而那些分布范围较宽的种,则分布区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预测了CO2浓度倍增条件下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地带及优势种和常见种分布的可能变化,计算了优势种及常见种在气候变暖后分布区的变迁幅度。在CO2倍增,气温分别升高2℃和4℃,降水增加20%的条件下,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常见种的分布范围发生变化。气温升高2℃,纬向上扩大了3个纬度,经向上也扩大了3个经度左右;气温升高4℃,纬向上扩大了近6个纬度,经向上有的种扩大,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中国大百科全书(二版)正在按A、B、C……顺序排版,涉及微生物术语名称有关姓氏问题。提到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中的“氏”是否可以省除?长期以来,在微生物学中发现的某菌均有以发现者姓氏命名的还不少,在术语名称中这个“氏”不可去掉。对某种新发现的微生物,以姓氏命名者如已提到的沙门氏杆菌,加上“氏”(相当中国人的姓)以表示对发现者的尊重与纪念。这个属细菌是美国细菌学家DE Salmon发现的而得以命名的,译成中文名称即沙门氏菌属,曾译为沙门氏杆菌属,其中“杆”字倒可省去,而“氏”应保留。还有如巴斯德氏菌属(Pasteurella)、志贺氏菌属(Shigella)等等。这里着重强调的是,菌的发现者并以其命名加个“氏”的内涵不仅仅表示对发现者的尊重与纪念,而且避免与地名汉译术语相混淆;再者,带“氏”的菌名术语名称在教科书中久已通用成为习惯,突然将“氏”省去,似感到不适应;第三,菌的发现者所做出的贡献可以被后人铭记并激励后人,在未来的生命科学,特别是微生物学的发展进程中,地球、宇宙间客观存在的那些未知微生物或超微生命体,能培养或不能培养的等等,都有待生命科学工作者积极探究并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若干树种分布与Penman指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气象资料和植物分布资料,计算了组成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4个主要科112个优势种及常见种的Penman可能蒸散(PE)值和干燥度(A)值,按气候指标的分布范围将优势种和常见种划分为5个水热分布类群,分别为:G1低温湿润型,G2低温半湿润型,G3中温湿润型,G4中温半湿润型,G5高温湿润型,并分析其生态气候特征,所得结果较好表现了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沿水热梯度的分布格局。虽然Penman指标的计算比较复杂,但因其坚实的物理学基础而应用较广,对常绿阔叶林树种与气候关系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贡嘎山东坡亚高山针叶林的林窗动态研究   总被引:48,自引:7,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宁 《植物生态学报》1999,23(3):228-237
本文选择贡嗄山东坡亚高山针叶林的代表类型——麦吊杉群落和冷杉群落,从林窗的大小分布、林窗制造者(GM)的类型与特点、林窗更新的趋势与作用,以及林窗中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变化几方面,对亚高山针叶林的林窗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麦吊杉和冷杉林中,林窗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31.7%和39.2%;但从林窗的平均大小来看,分别为158.5m2和125.44m2,麦吊杉林的林窗要大于冷杉林。通过对41个林窗的统计,共有GM94个,平均每个林窗有2.3个。而林窗的形成主要是由于GM的根拔、枯朽或折倒作用。林窗的形成促进了优势种群的更新。各立木级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林窗中麦吊杉和冷杉在发育过程中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是由集群分布过渡到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本世纪初和现今两个历史时期华南地区猕猴分布、人口和耕地变化发现,猕猴在本世纪初为随机分布,现今已为聚集分布.在现今生产力水平下,180人·km-2是猕猴分布限量.本世纪初区内有猴分布的县(市)为61%,现今仅为23.47%.21世纪30年代前后预计尚余15.2%县(市)仍有猴分布,主要分布在湘西北、桂西及湘、桂、粤交界的南岭一带,琼西南尚余少数.  相似文献   

14.
长青国家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长青国家自然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46科、730属、1792种。对保护区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1)保护区内种子植物种类丰富,有裸子植物7科、16属、24种;被子植物139科、714属、1768种。(2)区系成分复杂,属的地理分布类型有15个及变型19个。其中温带分布占65.2%,热带分布占30.3%,温带分布占一定的优势,但同时表现出与热带-亚热带成分过渡的特点。(3)原始、残遗植物成分较  相似文献   

15.
秦皇岛市非中国特有种植物的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皇岛市计有野生种子植物1093种,隶属于122科,513属。其中非中国特有种847种,占总种数的77.4%。中国特有种246种,占总种数的22.6%。本对非中国特有成分作了区系分析,其中世界分布36种,热带分布55种,占5.2%;湿带分布510种, 亚分布424种,占22.9%;中亚东部至华北分布(吉比中海成分)2种,占0.2%。因此,秦皇岛植物区系属于东亚和温带亚洲区系,与喧和古地中海区系有  相似文献   

16.
广东裸子植物区系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云龙  廖文波   《广西植物》1995,15(4):319-322+223+324
广东省裸子植物共有8科18属34种,分别占中国同类的80.0%,52.9%和17.6%。其中泛热带分布2属,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1属,热带亚洲1属,北温带5属,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1属,东亚分布3属,中国特有分布5属,即热带成分共仅4属占22.2%,而亚热带至温带成分14属占77.8%为绝对优势。分析表明:广东裸子植物区系体现了东亚裸子植物区系的特点,其原始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都在中国亚热带。同时论文还将广东裸子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划分为20个亚型。  相似文献   

17.
倪健  宋永昌 《生态学报》1998,18(3):248-262
根据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资料和植物分布资料,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和寒冷指主徐文铎从中变化出的湿润指数计算了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12上优势种及常见种的水热指标值,分析了树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并将优势种及常见种划分为5个Kira水热指标分布类群,它们是;G1低温半湿润型,G2代温湿润型,G3低中温湿润型,G4高中温湿润型,G5高温湿润型。  相似文献   

18.
曾宗永  杨跃敏 《兽类学报》1995,15(4):289-297
本文用X^2方和柯尔莫哥洛夫检验分析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啮齿动物群落6个生态学变量的频次分布,并用移动平均和指数平滑方法拟合了这些变理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物种均匀性和生物量均匀性服从正态分布;2)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的频次为向右偏斜的分布,无法用常见的理论分布来近似表示;3)单移动平均和双移动平均分别较好地描述了和的种多样性和物种均匀性;4)其余4个变量可用单指  相似文献   

19.
郭慧然  廖学焜   《广西植物》1994,14(3):289-291
米面翁(BuckleyalanceolataMiq.)果实含油33.4%。经气相色谱分析.油中常见脂肪酸为棕榈酸2.6%,硬脂酸1.3%,棕榈油酸0.5%,油酸38.7%,亚油酸1.6%,亚麻酸7.9%;尚有3个不常见脂肪酸,通过分离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色谱-质谱方法鉴定,以及臭氧化法证实油中含十八碳烯-反11-二块-7,9-酸.含量为39.4%,在植物中首次发现。另外两个未鉴定酸,含量分别为3.8%和4.2%。  相似文献   

20.
任南  宋运淳  毕学知  丁毅 《遗传学报》1998,25(3):271-277
首次报道了玉米两个低拷贝基因cdc2和prh1生物素标记的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供试探针为这两个基因的cDNA克隆cdc2ZmA和ZmPP1,其长度分别为1.3kb和1.7kb。结果表明,cdc2ZmA的信号分布在第4、8和9染色体长臂,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57.87±2.68、28.42±1.45和88.16±3.28,检出率为10.07%.3.13%和8.33%。prh1ZmPP1的信号分布在第4、6和8染色体长臂,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53.62±1.17.60.77±2.90和17.10±1.61,检出率为12.07%.5.17%和6.47%。对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以及基因cdc2和prh1的物理位置与功能间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