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玉雄  蓝晓莲  张炎安 《蛇志》2013,25(1):30-31
目的探讨血循毒和混合毒毒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与致伤蛇种及就诊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222例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致伤蛇种、就诊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我院蛇伤(血循毒和混合毒)患者以竹叶青蛇、烙铁头蛇、五步蛇、眼镜蛇为常见,少数为乡城烙铁头蛇、白头蝰蛇、眼镜王蛇,其它蛇伤罕见。(2)五步蛇伤早期(6h内)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3)除五步蛇、蝰蛇外,其它血循毒和混合毒毒蛇咬伤6h后就诊者凝血功能障碍机率高。结论我院蛇伤以竹叶青蛇、烙铁头蛇、五步蛇、眼镜蛇咬伤常见,五步蛇咬伤早期(6h内)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其它血循毒、混合毒毒蛇咬伤6h后凝血功能障碍率高;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对五步蛇咬伤有诊断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毒蛇咬伤具有发展迅速、病情危重、并发症多、处理棘手、预后难以预料等特点,如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法不当,往往造成不良后果,轻者致残,重者则危及生命。自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蛇伤防治过失责任赔偿事件显著增加,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投诉、控告、提出高额索赔等问题呈逐年增加[1]。近30年来,我们治疗毒蛇咬伤患者共3186例,现结合我国各地蛇伤治疗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临床医疗的现实状况,就毒蛇咬伤诊治中的医疗纠纷提出我们的意见,旨在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促进蛇伤防治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毒蛇咬伤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机理和诊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李其斌 《蛇志》1992,4(1):22-29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简称 DIC)是毒蛇咬伤常见的一种合并症,发生率高达24.3%,毒蛇咬伤引起的 DIC 主要是急性DIC.目前已知我国的五步蛇、蝰蛇、眼镜王蛇、眼镜蛇、蝮蛇、竹叶青、烙铁头等毒蛇咬伤可引起 DIC,其中以五步蛇、蝰蛇咬伤的DIC 发生率最高,分别为该种蛇伤的81.08%和63.65%.近年研究表明,蝰蛇咬伤的 DIC与传统的 DIC 不同,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DIC,五步蛇咬伤引起的 DIC 大多数属类DIC.1 发病机理蛇伤 DIC 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凝血机制的紊乱,毒蛇咬伤后血管内促凝物质的出现使血液凝血系统被激活,血管内弥漫性微血栓形成继发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以及纤溶系统被激活,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引起出血、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获得性出血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覃永安  庞卫国 《蛇志》1999,11(2):31-32
防城港市地处亚热带地区,蛇种繁多,我国十大毒蛇中有8种毒蛇在该市分布,是蛇伤的高发区。据我院现有资料统计,平均每年发生的蛇伤病例不下50例。1995~1996年间,我院共收治77例蛇伤患者,治愈63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97.40%。现将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5.
万顺和 《蛇志》1991,3(2):54-56
毒蛇咬伤是我国南方诸省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威胁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我从事中草医事业三十余年,运用中草药治疗各种毒蛇咬伤患者1311例,经治疗痊愈的有1259例,治疗好转或中断治疗的38例,死亡的7例,1311例患者中,五步蛇咬伤者126例(3例死亡),蝮蛇咬伤者513例,竹叶青蛇咬伤者293例,眼镜蛇咬伤者237例。烙铁头蛇咬伤者70例,银环蛇咬伤者33例(4例死亡),不明蛇种咬伤者3例.现将678例保持完好的病例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吴锦华  凌霄 《蛇志》1994,6(4):17-19
毒蛇咬伤的心电图改变吴锦华,凌霄,刘林,罗素梅,陈国琮,张碧蓬广西桂林市中医院541002为了探讨毒蛇咬伤病人的心电图改变,现将我院107例毒蛇咬伤患者的心电图分析如下:材料和方法患者系我院自1982年至91年期间收治住院的毒蛇咬伤722例中有完整心...  相似文献   

7.
李铁文  汤湘君 《蛇志》1991,3(4):20-22
蛇伤是农村较为常见的一种急症,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常可致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本文介绍1985年以来,我院收治蛇伤2424例,蛇伤后的主要抢救方法,重点介绍蛇伤后的一般护理和特殊护理。一.临床资料本组2424例中,男性1523例,女性901例,3~15岁424例,16~40岁1124例,41~72岁876例。发病季节:4~11月,以6至9月发病最高.就诊时间:在1~12小时以内就诊者92例25~48小时者1043例,49~144小时者436例,其中最长21例为288小时。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8.
文琼 《蛇志》2020,(2):144-145+160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结合血浆置换对重型毒蛇咬伤中毒患者凝血指标及心肌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重型毒蛇咬伤中毒患者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结合血浆置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凝血指标、心肌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降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升高,天冬氨酸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结合血浆置换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毒蛇咬伤中毒患者的凝血指标及心肌指标。  相似文献   

9.
毒蛇咬伤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温彩仙  潘磊  韦英梅 《蛇志》2001,13(1):46-47
毒蛇在我国分布很广 ,尤其在南方农村 ,常见在夏季工作中或抓蛇时不慎被毒蛇咬伤的患者。最严重的是被银环蛇或眼镜王蛇咬伤 ,患者中毒症状重 ,会在 3 0 min至数小时内呼吸停止而死亡。毒蛇咬伤是急诊中的一种危重症。现将 1 995年至 1 999年我院对收治的 1 0 3例被毒蛇咬伤的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0 3例中 ,45例为住院患者 ,58例为急诊留察患者 ;其中男 78例 ,女 2 5例 ;年龄 1 0~ 83岁 ,平均 3 5.9岁。眼镜蛇咬伤 42例 ,青竹蛇咬伤 1 9例 ,银环蛇咬伤 1 7例 ,金环蛇咬伤2例 ,五步蛇咬伤 1例 ,眼镜…  相似文献   

10.
毒蛇咬伤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景新  林天辅 《蛇志》1998,10(3):6-7
目的探讨毒蛇咬伤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方法根据32年共收治各类型毒蛇咬伤患者60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时期毒蛇咬伤的动态变化。结果毒蛇的种类、毒蛇咬伤的多发季节、受伤人群的分布数量和死亡率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动向和规律。结论毒蛇咬伤的种类和患者不断增多,多发季节明显改变,死亡率明显下降,受伤人群形成了新的动向。  相似文献   

11.
竹叶青的毒素成分主要为血液毒素.被竹叶青蛇咬伤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凝血功能障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纤维蛋白原(Fib)严重消耗.根据2018年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在治疗竹叶青蛇咬伤时,主要治疗措施有抗蛇毒血清的应用以及消肿止痛、预防破伤风、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并根据患者纤维蛋白原情况使用血制品如"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木犀草素通过调节凝血活性物质及凝血因子含量维持机体血液循环功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试剂盒和试管法测定木犀草素作用后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浆复钙时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木犀草素对血液凝血活性物质血栓素(TXB2)、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凝血因子Ⅶ(FⅦ)、凝血因子Ⅸ(FⅨ)含量的影响;采用PCR法测定木犀草素对凝血因子Ⅶ、Ⅸ的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木犀草素能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浆复钙时间,与对照组相比,40 mg/kg的木犀草素使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浆复钙时间分别降低62.89%和64.05%(t=8.713 6、6.218 1,均P结论 木犀草素具有维持机体血液循环功能稳定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高凝血活性物质的含量,调节凝血因子的基因表达量,提高凝血因子的含量,以及抑制纤维酶原的激活和增加血液的黏度等多方面综合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A novel thrombin inhibitor, Bothrops jararaca inhibitor (BjI), has been identified and purified from B. jararaca snake blood by two anionic chromatographic steps. Purified BjI showed two polypeptide chains with molecular masses of 109 and 138 kDa, by SDS-PAGE in reducing conditions. On the other hand, in nonreducing conditions the molecular masses were 150 and 219 kDa, suggesting that the polypeptide chain 109 kDa can be a dimer form linked by disulfide bond. However, the native BjI shows a molecular mass higher than 1000 kDa by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indicating the need of a quaternary structure formation for the blood coagulation inhibition. BjI is a specific thrombin coagulant activity inhibitor that does not affect other thrombin functions, such as: amidolytic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activities. BjI is not an antithrombin-like inhibitor. Fibrinogen and heparin competition ELISA assays with BjI and thrombin showed that fibrinogen does not interfere in the BjI and thrombin binding, however, heparin interferes in BjI and thrombin interaction, suggesting that BjI binds to heparin site or other sites close to it.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jI is an exosite binding thrombin inhibitor, specific upon coagulant activity thrombin inhibitor, without any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activity.  相似文献   

14.
要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骨架蛋白Gelsolin和造血系细胞特异性蛋白(HS-1)及其和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脓毒 血症患者30 例和对照组健康人群30 例,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中血小板骨架蛋白,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HS-1 蛋白含 量,采用免疫荧光观察血小板Gelsolin 蛋白的表达,分析Gelsolin、HS-1、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PT、APTT)之间的关系。结果:对 照组Gelsolin 主要位于血小板胞浆内,观察组包浆内外及间质内均可见。观察组血小板骨架蛋白Gelsolin、HS-1 水平明显高于对 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T、APTT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Galsolin 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 -0.76 (P <0.05),HS-1和血小板计数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 - 0.69 (P<0.05)。结论: 早期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骨架蛋白Gelsolin 和HS-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大量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羟考酮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6例,依据抽签法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有53例,对照组予以芬太尼镇痛,实验组予以羟考酮镇痛,比较两组痛觉指标[5-羟色胺(5-HT)、P物质]、疼痛数字评分(NRS)、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应激指标、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干预后,实验组5-HT、P物质水平、NRS评分、PT、Fg、APTT、PLT以及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应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羟考酮的镇痛作用与芬太尼相当,但能够更有效减轻术后血液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7.
Fibrinogen is an essential protein involved in several steps of hemostasis, being associated with the final steps of the blood coagulation mechanism. Herein, we describe the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reptile fibrinogen, obtained from Bothrops jararaca plasma. Native B. jararaca fibrinogen showed a molecular mass of 372 kDa, and the reduced and alkylated fibrinogen molecule showed three chains of 71, 60 and 55 kDa, which are similar to the molecular masses of human and bovine Aα, Bβ and γ fibrinogen chains. Remarkably, B. jararaca fibrinogen was clotted by bovine thrombin, but B. jararaca, Crotalus durissus terrificus and Lachesis muta rhombeata venoms could not induce its clotting or hydrolysis. Thus, despit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B. jararaca and mammalian fibrinogens, the former shows distinctive features, which protect B. jararaca snakes from accidental envenomation.  相似文献   

18.
平原入进驻高原后凝血和纤溶功能的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环境下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对从平原(海拔1400m)进驻3700m和5380m高原第7d及半年的40名健康青年血浆抗凝血酶Ⅲ(AT-M)、纤溶酶原含量(PLG)、D-二聚体含量(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纤溶蛋白原(Fg)、α2-抗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2-PI)进行检测,并与20名平原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高原低氧环境AT-Ⅲ、t-PA明显低于平原(P<0.05或P<0.01),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P<0.01),随居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5或P<0.01)。PLG、DD、PAI、α2-PI及Fg在海拔3700m第7d和海拔5380m第7d及半年均较平原增高显著((P<0.05或P<0.01),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高,居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或P<0.01);3700m居住半年时较平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原低氧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凝血与纤溶被激活的同时伴有纤溶受抑,凝血及纤溶的平衡被破坏而使血液呈高凝和低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钠联合肝素钠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效果及对T细胞亚群、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接诊的13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肝素钠治疗,观察组予以孟鲁司特钠联合肝素钠治疗。比较两组各项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疗效,计算两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关节疼痛、便血缓解、腹痛缓解和紫癜消退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高,CD8+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FIB水平较对照组低,PT、APTT均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9 %,高于对照组的79.41 %(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肝素钠能协同提高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效果,调节T细胞亚群,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凝血功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6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实验组及健康者70例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进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胱抑素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检测。结果:除急性肝炎组外,其他各组乙型肝炎患者的APTT、PT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组FIB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血清胱抑素C水平,除急性肝炎组外,其他各组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肝炎肝硬化组依次高于重型肝炎组和慢性肝炎组。各实验组ALT和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于GGT水平,重型肝炎组和肝炎肝硬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APTT、PT、FIB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临床判断乙型肝炎患者病变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