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炎的护理。方法平衡液妥布霉素冲洗,置换出前房积脓,玻璃体腔注入万古霉素+地塞米松,严重感染者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眼内炎,防止视力丧失。结果经治疗和精心护理,眼内炎症均得到有效控制,无眼球摘除发生。结论眼内炎患者应做到预防为先,针对患者实际护理问题,争取适当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防止眼球摘除及另一眼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白内障病人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55眼)白内障病人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病人术前、术后视力变化。结果在术后3日、1周及1个月时病人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占70.91%(39/55)、81.82%(45/55)、89.09%(49/55)。6例病人视力低于0.5为视网膜病变者。术后未见巩膜隧道切口渗漏现象,外切口在1周内覆盖结膜上皮,无悬韧带断裂与后囊破裂,瞳孔均呈现出圆形或近圆形。结论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安全、疗效确切、视力恢复速度快,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白内障的微创手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分布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2936例,统计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情况。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病原菌耐药情况。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共发放2936份调查问卷,回收2931份,回收率为99.83%(2931/2936)。其中53例患者患有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1.81%(53/2931),根据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眼内炎分为感染组(n=53)和未感染组(n=2878)。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检出4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7株,占90.24%;共检出4株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比9.76%。37株革兰阳性菌中,头状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腐生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利奈唑胺以及万古霉素的敏感度达100.00%。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性别、住院时间、玻璃体溢出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麻醉药时间、年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高血压、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6岁、手术切口为透明角膜、手术时间≥15 min、合并糖尿病均是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OR=2.759、2.676、1.601、1.261,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较多,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利福平、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度较高,年龄≥66岁、手术切口为透明角膜、手术时间≥15 min、合并糖尿病均会增加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2308例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统计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影响因素,根据回归模型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2308例患者中发生感染性眼内炎32例(0.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0 min、手术切口≥3.2 mm、植入PMMA人工晶体、后囊膜破裂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晶状体后冲洗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后囊膜破裂、植入PMMA人工晶体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P<0.05),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晶状体后冲洗是保护因素(P<0.05)。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保留变量构建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05。ROC分析该模型预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25%、85.12%。结论: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后囊膜破裂、植入PMMA人工晶状体是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晶状体后冲洗可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病风险。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感染性眼内炎的预测能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PHACO)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11月至2013年12月来青田县人民医院就诊住院实施白内障PHACO术的患者共4 132例(6 734眼),其中9例(9眼)患者术后发生眼内炎。对其进行细菌、真菌及阿米巴等的培养与鉴定,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PHACO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13%(9/6 734),其中有8眼细菌培养阳性(房水培养2眼,玻璃体培养6眼),阳性率为88.9%:表皮葡萄球菌4眼,粪肠球菌2眼,金黄色葡萄球菌1眼,醋酸不动杆菌1眼。所有标本均未发现真菌感染。8眼细菌培养阳性的标本行药敏试验,表皮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等均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敏感,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情况则不同。进行术后6个月随访,9例患者术后1~6个月最佳矫正视(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术后的BCVA较术前有提高,6个月较1个月有提高。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炎症均得到有效控制,无复发眼内炎。结论白内障PHACO术后的感染性眼内炎以表皮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为主的条件致病菌为主要致病的菌株,其中万古霉素对这两种菌属以及其他菌属均有良好的药敏性,可以作为临床眼科预防和治疗的参考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眼内应用浓度为5mg/ml的吉西他滨(GEM)对于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方法:12只(24眼)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B二组,A组为治疗组,B组为对照组。所有的实验动物均进行晶状体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A组术中应用5mg/ml吉西他滨溶液作水分离;B组术中应用平衡盐溶液作水分离。术后定期观察角膜水肿,评价PCO及进行角膜内皮细胞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两组角膜水肿的例数均无差异。术后第二周,两组后囊膜发现不同程度混浊,第四周后囊膜混浊程度分级,对照组中央后囊明显混浊;角膜内皮细胞分析显示两组的角膜内皮数量明显低于术前,比较两组的角膜内皮数量减少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显示眼内应用5mg/ml吉西他滨后囊膜混浊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轻。尽管眼内应用有导致眼内组织毒性反应的可能性,但通过用药方法的改进和保护措施的加强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的,因此吉西他滨是一种有潜力的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侯选药物。  相似文献   

7.
张艳华  莫玉珍 《蛇志》2016,(1):101-102
目的总结慢性泪囊炎鼻腔吻合术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对31例慢性泪囊炎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患者于术前给予心理护理、患者准备,术后严密病情观察、加强健康教育、泪道冲洗、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 31例(31眼)患者均痊愈出院,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F-kB 和TGF-beta1 在超声乳化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结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眼科收治 的白内障患者24 例,共24 眼,且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5天、30 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结膜上皮细胞中NF-kB 和TGF-beta1 的表达,并进行泪液分泌试验、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 和泪河高度测量四项检查。结果:NF-资B 和TGF-茁1 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与术前相比,术后15 天患者NF-kB 和TGF-beta1 染 色程度显著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5 天比较,术后30 天NF-kB 和TGF-beta1 染色程度减弱,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5 天泪膜破裂时间较术前明显缩短,荧光素染色明显增强;与术前相比,术后30 天四项检查 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可提高白内障患者结膜上皮细胞中NF-kB 和TGF-beta1的表达,与术后眼膜的炎症反应 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式巩膜隧道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68例(298眼)白内障患者采用直式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挽核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同时植入后方型人工晶体。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大于0.5者占55.2%,大于1.0者占7.8%,术后第3天裸眼视力大于0.5者占63.5%,大于1.0者占18.4%。结论:直式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安全、简便、经济、视力恢复好,值得在复明医疗队和基层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结膜囊菌群分布及其耐药特点,为术后感染的防范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长兴县中医院15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11份样本共检出112株细菌,检出率为53.08%,其中革兰阳性菌检出93株,占83.04%;革兰阴性菌检出19株,占16.96%。全部菌株中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为55.36%,其次为棒状杆菌9.82%。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67.74%)、妥布霉素(46.77%)耐药较为严重,对万古霉素(100.0%)、左氧氟沙星(91.94%)、头孢他啶(90.32%)敏感。棒状杆菌对红霉素(45.45%)耐药较为严重,对万古霉素(100.00%)、妥布霉素(90.91%)、头孢他啶(100.00%)敏感。不动杆菌对红霉素(50.00%)耐药较为严重,对万古霉素(100.00%)、左氧氟沙星(100.00%)敏感。年龄60岁、居住地农村、病程8年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为术前结膜囊无菌化合理用药的关键,对术后眼内炎症的预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叶玉君 《蛇志》2005,17(2):114-115
近年来随着超声乳化术的开展,白内障病人术后恢复快,视力稳定,且术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但超声乳化手术费用高,基层医院难以开展。本文报道32例(39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晶体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F-κB和TGF-β1在超声乳化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结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患者24例,共24眼,且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5天、30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结膜上皮细胞中NF-κB和TGF-β1的表达,并进行泪液分泌试验、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河高度测量四项检查。结果:NF-κB和TGF-β1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与术前相比,术后15天患者NF-κB和TGF-β1染色程度显著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5天比较,术后30天NF-κB和TGF-β1染色程度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5天泪膜破裂时间较术前明显缩短,荧光素染色明显增强;与术前相比,术后30天四项检查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可提高白内障患者结膜上皮细胞中NF-κB和TGF-β1的表达,与术后眼膜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韦礼友 《蛇志》2012,24(2):180-182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一种特殊类型。超声乳化技术集光、机、电高科技于一体,是近年来发展较快、较好的体现现代高科技含量的临床手术技术之一,它具有切口小、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1,2]。  相似文献   

14.
李轶红  邵旖旎 《蛇志》2002,14(3):61-61
白内障是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方法。手术的目的重在复明 ,能否成功 ,医生的技术非常重要 ,但手术后的精心护理对提高手术质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 准备工作  良好的住院环境是术后病人恢复健康的第一个因素 ,使病房整洁、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保持病房区域安静 ,周围无干扰噪声。2 做好常规护理  手术结束后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 ,了解患者现状 ,搀扶病人回到病床上 ,动作要轻 ,去枕平卧 ,嘱患者休息 ,同时做好安慰 ,消除紧张心理。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做…  相似文献   

15.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又称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患者手术时的年龄,囊袋的大小,囊口的连续性,血房水屏障破坏释放的炎症介质,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及晶状体皮质的多少,以及所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的材质等。研究者对手术方式的改进及人工晶体材料设计进行研究,以降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但它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没有解决的难题。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是目前治疗PCO最常用的有效方法,但仍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并且治疗费用较高。研究者进一步改进手术技术,人工晶体材料设计和在使用药物治疗方面,选择即安全有效和较少的费用消除PCO。  相似文献   

16.
《蛇志》2015,(4)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20例(120只眼)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种不同术式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医疗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小切口无缝摘除白内障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术后1、7、30天在视力恢复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式在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好,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医疗费用高于小切口无缝线摘除白内障手术方式。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杨碧珍 《蛇志》2007,19(3):230-231
我科于2005年开始施行隧道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韵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22眼。该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轻,手术效果好,适用于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治疗。现将我科开展此术的围术期护理及配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2例(3只眼),女19例(19只眼),年龄56~73岁,平均64·5岁。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裂隙灯、眼压、B超、1 m光定位、红绿色觉等各项检测,血、尿、大便三大常规,血糖,肝、肾功能,ECG,X线胸透检查,除2例血糖异常外,其余19例患者各项检查指标无明显异常。1·2方法采用2%利多卡因与0·75%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目的:对1%rimexolone滴眼液控制白内障手术相关性眼内炎症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对两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进行Eeta分析。根据前瞻治疗分析模型对资料进行提取。通过计算机治疗3效应和比值来评估1%rimexolone滴眼液的治疗的治疗效果。并按照固定效应模型对两项研究的结果进行合并。结果:总计对357例患者进行有效性分析。在治疗结束时,炎症消失,治疗失败的合并比值比分别为3.28[95%CI2.10,5.11]0.13[95%CI0.05,0.33],前房炎症的合并治疗效应为-1.30[95%(CI-1.67,-0.93]。Rimexolone治疗相关副作用发生率为7.5%,而安慰剂高达33.3%,两组的眼内压改变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rimexolone滴眼液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控制手术相关性眼内炎症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眼部真菌感染菌种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眼部真菌感染的致病情况和菌种分布特征。方法统计山东省眼科研究所2000~2005年间所有真菌感染病例的培养结果,按照感染部位分类并分析不同菌种的致病情况。结果6年间共有970份真菌培养资料,阳性结果691份,阳性率为71.2%(691/970)。其中角膜溃疡阳性率为86.2%(669/776),镰刀菌占73.2%(490/669);眼内炎阳性率为10.4%(19/182),曲霉菌占68.4%(13/19);泪囊炎阳性率为25.0%(3/12),念珠菌占100.0%(3/3)。结论不同的感染部位常见的真菌菌种不同,镰刀菌是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主要致病菌,曲霉菌是真菌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而念珠菌则是泪囊炎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白内障手术摘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大熊猫的眼科疾患——老年白内障问题,提高患病熊猫的生存能力和展出效果,作者根据大熊猫的生理特性,抓好驯化、手术、护理三大要素,对大熊猫“巴斯”进行了一次摘除白内障的手术,获得成功,为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类似疾病的治疗积累了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