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蛇志》2015,(4)
目的观察产程中通过改变产妇体位对矫正胎方位的效果。方法选择在第一产程中阴道检查发现胎方位异常,辅以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产妇24例及枕横位产妇52例为观察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在下降过程中逐渐从枕后位或枕横位转至枕前位而自然分娩,并与以往未做体位护理的62例进行对照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66例胎儿经阴道娩出,占87%;剖宫产10例,占19%。对照组62例中,仅13例经阴道分娩,占21%;剖宫产49例,占79%。结论临产后尽早发现胎方位异常,并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矫正胎方位异常,是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同侧俯卧位对枕后位产程活跃期停滞胎方位纠正率和自然分娩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枕后位产程活跃期停滞产妇160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同侧组自由组,同侧组采取同侧俯卧位治疗,自由组采取自由卧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对产妇的胎方位纠正率及自然分娩率的影响。结果:同侧组胎方位纠正率90.00%,自由组胎方位纠正率31.25%,同侧组胎方位纠正率高于自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组自然分娩率91.25%,自由组自然分娩率77.50%,同侧组自然分娩率高于自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侧俯卧位可提高枕后位产程活跃期停滞胎方位纠正率和自然分娩率,并且无创简便,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3.
谢少莲 《蛇志》2011,23(2):146-147
目的 观察改变产妇体位加用地西泮和山莨菪碱在枕后位及枕横位分娩的效果.方法 对532例临产后分娩早期发现枕后位、枕横位,无头盆不称足月妊娠健康产妇,随机分为改变产妇体位加用地西泮和山莨菪碱组(A组)、常规体位组(B组),观察两组的产程、分娩方式、出生时胎儿体重、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 A组的产程短,手术产率低,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无增加;对照组的产程长,手术产率高.结论 临产后尽早发现枕后位、枕横位,及时改变产妇体位,加用安定和山莨菪碱可预防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发生,减少难产,提高阴道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复合笑气吸入用于分娩镇痛中的镇痛效果以及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60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0例.Ⅰ组:腰-硬联合麻醉,罗哌卡因芬太尼混合液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Ⅱ组:笑气吸入分娩镇痛;Ⅲ组:腰-硬联合麻醉,罗哌卡因芬太尼混合液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复合笑气吸入分娩镇痛.分别观察三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妇血氧饱和度、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窒息情况.结果:三组产妇的年龄、体重和孕周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10);产程时间比较: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Ⅲ组时间与Ⅱ组无明显差异,但均较Ⅰ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果比较:Ⅲ组与Ⅰ组无明显差异,但均较Ⅱ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Ⅲ组与Ⅱ组1分钟的Apgar评分均大于Ⅰ组(P<0.05),5分钟Apgar评分三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的血氧饱和度及剖宫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及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复合笑气吸入分娩镇痛方式明显优于单纯的腰-硬联合麻醉及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方式或笑气吸入分娩镇痛方式,其镇痛效果良好,对产程及新生儿Apgar评分影响小,是分娩镇痛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硬膜外阻滞麻醉技术应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进行观察。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之间在我院待产并要求进行无痛分娩的产妇150人,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3组分别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无痛分娩、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无痛分娩和常规自然分娩,对3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产程时间、新生儿Apear评分和分娩镇痛效果进行比较。利用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数据发现,硬膜外阻滞麻醉、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均不影响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p0.05);硬膜外阻滞麻醉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与产程时间与空白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镇痛和缩短产程的效果优于腰硬联合麻醉(p0.05)。结果表明,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无痛分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硬膜外与腰硬联合麻醉两种模式在分娩镇痛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单胎足月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分娩镇痛组(E组)50例,腰硬联合镇痛组(S组)50例。观察两组产妇运动神经阻滞、皮肤瘙痒、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S组产妇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E组(P0.05),但均为轻度,S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E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使用舒芬太尼联合硬膜外腔镇痛模式可以快速、有效进行镇痛,但是瘙痒和恶心呕吐的副作用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县乡两级医院产妇行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评价县乡两级医院产妇行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并经阴道试产的初产妇200例,均无硬膜外镇痛禁忌证,根据分娩镇痛要求,将其纳入镇痛组(P组,100例)及对照组(C组,100例)。记录两组第一、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催产素使用率,新生儿娩出后1、5min Apgar评分,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P组较C组的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显著延长,催产素使用率P组明显高于C组;两组第一产程中转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羊水胎粪污染率,新生儿娩出后1、5min Apgar评分,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使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延长、催产素使用率增加,但不增加急诊剖宫产率和经阴道器械助产率,明显降低了社会因素手术率,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用于县乡两级医院产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8,(4)
目的观察比较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产科收治的无痛分娩产妇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在分娩过程中未给予镇痛药物,观察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镇痛效果、缩宫素使用量、分娩方式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无痛分娩过程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足月单胎、产前检查无阴道分娩禁忌、无椎管内硬膜穿刺禁忌的初产妇.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作为观察组,自然分娩组作为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镇痛有效率为95.33%,活跃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1),第二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剖宫产率(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确切,相对安全,是目前分娩镇痛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平行侧入法硬膜外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术后腰背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95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产妇接受平行直入法硬膜外穿刺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50例产妇接受平行侧入法硬膜外穿刺麻醉。比较两组产妇术后宫缩、伤口、腰背疼痛VAS评分、术中穿刺情况、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术后3 d、7 d、14 d和2个月后腰背疼痛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宫缩、伤口以及腰背疼痛评分、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7 d、14 d以及2个月腰背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行侧入穿刺法行腰硬联合麻醉可有效提高剖宫产产妇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缓解产妇的术后疼痛,并降低术后腰背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12.
Corrected head position (CHP) has been simulated by using the Frankfurt horizontal (FH) for over 100 years but FH varies between individuals. Because CHP is biologically relevant for orthodont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ning, orthognathic surgical planning, and art, this study examin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head position and selected cephalometric planes.  相似文献   

13.
14.
Keen MS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05,116(5):1556; author reply 1556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The flagella-like but immobile pseudocilia of the green alga Chaetopeltis are described. Examination of the pseudocilia reveals a similarity to those previously described for other members of the Tetrasporales. The taxonomic position of Chaetopeltis, in relation to other members of the Tetrasporales, is shown to be in the family Chaetopeltidace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