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浙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是属于蝮科蝮属的有毒蛇。蝮蛇毒成份比较复杂,但其中所含的蝮蛇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ATX),是主要的神经毒性成分,它具有磷脂酶[2](PLA[2])活性,是一种阻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突触前神经毒素,可导致递质释放机制失活,从而引起动物中毒。本室发现江浙产蝮蛇的血清能中和自身蛇毒的神经毒性,说明蝮蛇血清中有神经解毒因子存在。本室曾从华南眼镜蛇(Naja naja atra)血清中分离 得到解毒因子CSAP(cobra serum antitoxic protein),但江浙产蝮蛇血清解毒因子的研究见报道,本文建立了该因子的分离纯化方法,并对一些性质及解毒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眼镜蛇神经毒的免疫化学研究(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忠  关健群 《蛇志》1992,4(1):36-37
台湾产的眼镜蛇(Naja naja)的蛇毒经分离所得结晶体,属强碱性的突触后神经毒素,分子量为7000,是双硫键结合的多肽物,(如图1)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区舟山种和孟加拉种眼镜蛇的神经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前的工作发现 ,眼镜蛇孟加拉种的神经毒分布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 ,但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该工作首先采集夏季的眼镜蛇种 ,进行分类学的鉴定 ,以排除因为种属分类、季节和年龄而导致的不确定因素对蛇毒成分产生影响。再从鉴定好的成年浙江舟山种和云南孟加拉种眼镜蛇蛇毒中分离获得短链神经毒素 ;同时采用RT PCR方法得到相应的基因。结果从浙江舟山种眼镜蛇蛇毒中分离到两个神经毒素 ;从云南孟加拉种蛇毒中得到三个神经毒素。这些神经毒素都是短链神经毒素。说明该两个蛇种与已经报道的台湾及浙江的舟山种眼镜蛇很相似 ,蛇毒中都以短链神经毒素为主。另外泰国孟加拉种眼镜蛇蛇毒中则以长链神经毒素为主。这种现象很难用种群发生的前后或者地理距离的长短来解释 ,而可能与地区间的气候、地理环境或者眼镜蛇的食物差别相关。实验统计表明在云南、浙江和台湾这些条件基本相似 ,而泰国就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卢瑞红 《蛇志》2010,22(1):4-4,61
眼镜蛇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毒蛇之一,其毒液含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及磷脂酶A2等混合毒性成分。广西以华南亚种眼镜蛇(Nnja raja atra)占绝大多数,人被咬伤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变性坏死,而神经麻痹和血液循环障碍方面的表现不明显。本文就我科近3年来收治眼镜蛇咬伤病例资料的桩床救治特点和护理策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周升铭  董伟华  孔天翰 《蛇志》2011,23(2):96-101
目的 比较3种流速的CM-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层析柱分离舟山眼镜蛇(Naja naja atra)蛇毒(snake venom,SV)的柱效,为SV的分离纯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采用3种流速CM-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层析柱分离舟山眼镜蛇蛇毒;(2)反向高效液相法分析各组分的纯度及内标法...  相似文献   

6.
蝮蛇咬伤中毒的机制与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符秋红  邓立普 《蛇志》2007,19(1):51-54
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又名土蛇、大公蛇、地皮蛇,因其色泽似土而得名[1]。在我国除西藏、青海、云南省外均有发现,为我国剧毒蛇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蝮蛇咬伤多见于夏秋季节。蝮蛇毒素为混合毒素,被咬伤后可引起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抢救,预后差。故正确、及时、有效的救治蝮蛇咬伤是急救医学的重要课题。1发病机制蝮蛇属管牙类毒蛇,其毒是以血循毒为主的混合毒,即血循毒和神经毒。蝮蛇咬伤1次的注毒量为45~150mg(干重),而致死量为25mg(干重)[2]。1·1神经毒素蝮蛇毒的神经毒素含量较低,约占毒素干重的1%~2%。其…  相似文献   

7.
蛇毒是由蛇产生的用于致猎物于死地的巨毒物质,是大自然神秘莫测地在它们身上调制而成的"礼物",分为神经性毒液和溶血型毒液,其中神经性毒液主要由一种非洲树眼镜蛇分泌,溶血型毒素主要由蝰蛇(蝮蛇)和  相似文献   

8.
蝮蛇Agkistrodon halys(Pallas)和眼镜蛇 Naja naja atra Cantor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劳动人民最普遍的二种毒蛇。蝮蛇在我国分布于福建(北部)、浙江、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四川、云南、河北、河南、甘肃、山西、陕西、东北诸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国外分布于苏联西伯利亚、日本、朝鲜及泰国北部。眼镜蛇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眼镜蛇(Naja naja atra,Chinese cobra)俗称吹风蛇或饭铲头,从属眼镜蛇科,是我国的十大毒蛇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1]。中华眼镜蛇咬伤病情急,变化快,是急诊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由于其毒性成分复杂,故临床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皮肤软组织局部肿胀、坏死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2],预后不良者需要植皮或截肢,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如何有效的防治中华眼镜蛇咬  相似文献   

10.
蓝洲  李其斌 《蛇志》2013,25(1):64-65
眼镜蛇(Naja naja atra)是我国常见毒蛇,在广西其蛇伤发生率占所有蛇伤病人的26.3%[1],而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目前,眼镜蛇已经在国内人工繁养成功,且在南方已进行规模家庭养殖,是南方地区农民致富产业之一。特别是广西,作为中国养蛇大省,从业人员时有被眼镜蛇咬伤的事故  相似文献   

11.
江苏和浙江省一带所产的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毒,按前文所描述方法,分离出二个主要神经毒组分。经生理学鉴定其中一个具有选择性地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传递过程的作用。用等电聚焦板电泳从该组分制备出经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鉴定为一均一条纹的突触前毒素,定名为蝮蛇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蝮蛇神经毒素对小白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每公斤体重55微克,在90℃下保温20分钟毒性不变,用中性连续或碱性不连续SDS 圆盘电泳测定的分子量为13,400,不含亚基,用等电聚焦圆盘电泳测得等电点为6.9,在12℃对34%饱和硫酸铵(pH7.0)透析可得长方形晶体。关于蝮蛇神经毒素的其他生理特性,以及蝮蛇毒中其他神经毒素的纯化和鉴定将在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2.
曹宜生  刘志平 《蛇志》1993,5(3):6-8
应用羧甲基纤维素盐浓度阶段洗脱柱层析法分离湖南眼镜蛇毒获得15个蛋白峰,其中四个神经毒素峰,产率12%.两神经毒主峰合并对小白鼠皮下注射半数致死量为0.13mg/kg,全毒为1.27mg/kg,广西产克痛宁(眼镜蛇神经毒)为0.35mg/kg。本室制备的蛇神经毒活性较全毒提高近9倍。较广西产克痛宁高1.5倍。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四个神经毒峰蛋白迁移率分别为0.64,0.70,0.76,0.82。克痛宁为三条神经毒蛋白带,全毒为10条以上蛋白带.  相似文献   

13.
蝮蛇突触前毒素的结晶及其物化性质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和浙江省一带所产的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毒,按前文所描述方法,分离出二个主要神经毒组分。经生理学鉴定其中一个具有选择性地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传递过程的作用。用等电聚焦板电泳从该组分制备出经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鉴定为一均一条纹的突触前毒素,定名为蝮蛇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蝮蛇神经毒素对小白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每公斤体重55微克,在90℃下保温20分钟毒性不变,用中性连续或碱性不连续SDS圆盘电泳测定的分子量为13,400,不含亚基,用等电聚焦圆盘电泳测得等电点为6.9,在12℃对34%饱和硫酸铵(pH7.0)透析可得长方形晶体。关于蝮蛇神经毒素的其他生理特性,以及蝮蛇毒中其他神经毒素的纯化和鉴定将在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国华南亚种眼镜蛇(Naja naja atra)咬伤所致局部损伤的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102例眼镜蛇咬伤病人的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受伤局部损伤情况和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与疗效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牙痕周围组织不同程度的坏死和周边较大范围的炎症反应和局域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伴有或发热、困倦以及血WBC增高等表现,少数病例出现心、肝、肾功能轻度损害和溶血表现,未见典型神经麻痹病例和凝血功能障碍病例;84例实施了清创术,28病例实施了植皮手术,9例实施了筋膜室切开减压,2例实施了截肢术,所有病例在(17±6.2)天内痊愈,致残5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华南亚种眼镜蛇咬伤的特点是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神经毒和血液循环毒方面的表现轻而少见,早期使用抗眼镜蛇毒血清是预防和减少局部组织损伤的的关键措施,在此基础上,及时清除坏死组织、积极抗炎消肿减压、尽早植皮覆盖创面对抑制局部损伤发展和促进组织修复以及加快痊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银环蛇血清中神经解毒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环蛇血清中神经解毒因子的研究*沈燕琴邵靖宇**(浙江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杭州310031)关键词β-BuTx;神经解毒因子;银环蛇;磷脂酶A2银环蛇与眼镜蛇同属眼镜蛇科眼镜蛇亚科而不同属的一种剧毒蛇,其毒液中含有两类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不同的神经...  相似文献   

16.
抗蛇毒血清滴眼治疗眼镜蛇毒致眼外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单价抗眼镜蛇毒血清溶液滴眼治疗中华眼镜蛇毒(Naja naja atra,Chinese cobra)不慎进人眼睛引起外伤中毒性急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1992~2002年我院急诊救治眼镜蛇喷毒或加工蛇毒时不慎蛇毒进人眼睛引起外伤性急性角膜炎8例男性病人,从受伤到就诊时间最快15min,最慢50min。就诊后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受伤眼睛,紧接着给予单价抗眼镜蛇毒血清溶液滴人患眼0.5h后,用氯霉素眼药水、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眼药水交替滴眼,直至痊愈。结果使用抗蛇毒血清滴眼后局部疼痛、异物感等症状在20min内得到缓解,3天内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等角膜炎症状消失。8例病人均治愈,未留有后遗症。结论:单价抗眼镜蛇毒血清滴眼治疗中华眼镜蛇毒致眼外伤是非常方便有效的方法,可能与其能迅速中和眼睛内残留的蛇毒有关。  相似文献   

17.
眼镜蛇奇闻     
会喷毒液的眼镜蛇会喷毒液的眼镜蛇有两个属:眼镜蛇属和唾蛇属。早在1827年爬行动物学家鲍伊撰写的有关马来射毒眼镜蛇的论著中就已提及。直到1943年布杰才弄清楚了这种特殊的自卫行为的机制。他指出,这种能喷射出3米远毒液的蛇,都有一套自卫模式:皮兜撑开,身体竖起,然后张大嘴。  相似文献   

18.
中华眼镜蛇咬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眼镜蛇(Naja naja atra,Chinese cobra)俗称吹风蛇、饭铲头,系前沟牙毒蛇,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致伤蛇种之一.蛇体长一般在0.6~1.5 m之间,其一次咬物排毒量约为79.1 mg,是5倍人体致死量[1];其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多肽类等多种毒性组分,约占干毒的85%,其中细胞毒素(或称心脏毒素)含量较多,约占干毒的50%,可引起咬伤部位疼痛、红肿、渗出、组织疏松水肿及水泡形成,甚至坏死.  相似文献   

19.
王顺年  彭松峰 《蛇志》1990,2(2):30-32
应用眼镜蛇蛇毒注射液,治疗风湿痛、慢性头痛、坐骨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已应用20余年,临床疗效明显。我院从1962年开始,对制剂工艺,质量控制标准,药理、毒理试验以及药品安全试验等系统研究。经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为81.8%,未发现明显的毒付反应,现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1、眼镜蛇Naja naja(L),我院研制的蛇毒注射液的原料眼镜蛇毒主要为湘、桂两省蛇场供应。  相似文献   

20.
《生命世界》2009,(12):79-79
作为唯一有毒的蜥蜴,大蔼蜥是美国特有蜥种,广泛分布亍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与其他一些爬行类动物不同,大毒蜥不会直接将毒液射在猎物身上,而是在开始咬住猎物时由位于下颌能唾液腺缓慢分泌一种含神经毒素的毒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