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尹小乐  吕艳梅 《蛇志》2011,23(4):406-407
静脉营养是早产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常用的重要治疗手段,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目前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中广泛应用,它解决了新生儿外周静脉置管固定困难,留置时间短的问题,为治疗与能量供应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由于新生儿PICC管径小,在非连续输液时或脂肪乳剂输注时常易引起堵塞,此外,PICC堵塞的原因还有药物沉淀、机械性堵塞。导管堵塞已成为PICC置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行PICC置管的鼻咽癌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5月行PICC置管的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患者86例为对照组,2013年6月~2014年5月行PICC置管患者8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按PICC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概念和实施步骤制定护理措施加以具体指导。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循证护理能提高护理实践的科学性,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明显提高PICC留置导管患者的护理质量,同时护理质量也得到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
韩忠秀  唐忠敏 《蛇志》2015,(1):43-44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热敷预防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12~2013年同期放化疗行PICC置管的鼻咽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浸泡导管后行PICC置管,置管后不给予热敷处理;观察组采用地塞米松浸泡导管后行PICC置管,并常规进行热敷。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4%,对照组发生率为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静脉炎的严重程度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热敷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疗效好,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妇科疾病患者外周静脉植进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感染者病原菌分布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63例妇科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女性50例为对照组,采用菌种分离鉴定法分析观察组患者病原菌分布,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象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共分离出102株细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19.61%)、肺炎克雷伯菌(14.71%)、铜绿假单胞菌(9.80%)为主的革兰阴性菌占比最高(50.98%);其次是革兰阳性菌,占34.31%;真菌数量最少,占14.71%。感染前后观察组患者CD3~+细胞、CD4~+细胞及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CD8~+细胞及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象(均P0.05)。感染后,观察组患者CD3~+细胞、CD4~+细胞及CD4~+/CD8~+水平显著低于感染前,CD8~+细胞及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感染前(均P0.05)。结论妇科疾病患者PICC置管后感染者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水平严重失调,患者免疫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5.
血管与导管选择对PICC置管引发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比较PICC置管的血管与导管选择,探讨其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7月共336例恶性肿瘤病人应用B/BRAUN单腔导管,"可分裂"穿刺针355型173例,257型163例分别选择头静脉、贵要静脉、颈外静脉进行观察。结果:头静脉病人>50%出现并发症,其中30%出现中途拔管;贵要静脉<10%出现并发症,90%完成治疗计划;颈外静脉2例因固定不妥导致导管脱出。结论:在非高速度滴注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管径的导管;对血管的选择应当首选责要静脉,优选右侧,穿刺点最好过肘关节,其次选择颈外静脉优选右侧;选择PICC置管操作应慎重,操作之前做好详细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皮炎平联合Y形纱布敷料治疗PICC置管局部皮肤过敏的效果。方法对我科行PICC置管导致局部皮肤过敏患者20例,采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后予氯乙啶消毒皮肤后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一遍待干,然后在皮疹部位均匀涂抹皮炎平软膏,并给予Y形纱布敷料固定。结果经皮炎平联合Y形纱布敷料治疗后,痊愈13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结论采用皮炎平联合Y形纱布敷料治疗PICC置管局部皮肤过敏的效果良好,且导管固定牢靠,无脱管、进管现象。  相似文献   

7.
杨玲娟  邹金梅  倪雪梅  曹梅  熊玮 《生物磁学》2013,(34):6676-6678
目的:比较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三种不同途径进行PICC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寻找最佳置管途径。方法:对2010年-2012年入住我科的153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三种途径PICC置管成功率比较: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途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的途径应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选头静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起中心静脉置管后菌血症暴发感染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防治措施,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肿瘤内科4例患者在2008年8月4日-8日期间因中心静脉置管后菌血症暴发流行进行调查分析。结果4例患者血培养、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和治疗室台面等均分离出产酸克雷伯菌,且药物菌谱完全一致。结论此次产酸克雷伯菌引起的菌血症为局部暴发流行。部分人员无菌观念淡薄、无菌操作执行不严可能是引起此次感染的主要原因。提示中心静脉置管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感染症状,应考虑中心静脉置管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8月在我科治疗的84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留置PICC的临床资料,观察PICC置管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84例PICC置管均成功,置管时间38~128天,置管长度38~50cm;出现机械性静脉炎10例,导管破损、漏液6例,穿刺侧肢体肿胀4例,导管脱出3例,导管堵塞3例,皮肤过敏2例,感染1例。结论 PICC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相对少、感染率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多疗程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病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外周插入中心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继发皮肤损害处的菌群组成。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并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2例。其中31例患者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纳入PICC组;31例患者PICC置管处未发生并发症,纳入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PICC置管处的皮肤微生物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和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两组对象皮肤微生物的丰度差异。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对最佳PICC组分类单元集进行变量重要性分析,并且分析皮肤微生物群对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的鉴别价值。结果 共鉴定出15 243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鉴定水平为99.3%。移除罕见OTU后,保留1 958个OTU。分析表明PICC组和对照组之间皮肤微生物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7个菌群变化最显著。Staphylococcus aureus在PICC组中的丰度显著增加,而代表严格厌氧菌的Burkholderia sp....  相似文献   

11.
黄小兴 《蛇志》2009,21(4):319-320
恶性肿瘤病人化疗是综合治疗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多为化学及生物碱制剂。反复穿刺易造成周围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的发生.给患者带来痛苦.中断化疗,延误治疗。为减少药物性静脉炎,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2008年1月~12月我科对80例恶性肿瘤病人采用股静脉置管进行化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PICC置管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是将静脉导管通过周围静脉插入上腔静脉,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维护方便、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是肿瘤化疗、长期输液的患者,既保证了营养支持治疗和化疗周期的顺利进行,又减少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但置管后相关感染时有发生,尤其是免疫功能下降的肿瘤病人,由于治疗需要置管时间较长,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汤柳艳  覃红云  梁晓蕾 《蛇志》2010,22(1):72-73
甲状腺癌晚期患者由于肿瘤压迫呼吸道,致呼吸道梗阻,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重者窒息。气管切开置管是临床上对此类病人改善通气、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方式。这类病人的病情变化快、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临床护理难度大。我科于2008年8月19日收治1例甲状腺癌晚期气管切开置管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方法,保证患者带管出院期间安全。方法应用信息随访平台,对238例宫颈癌患者留置PICC导管带管出院期间实施延续护理。结果通过信息随访平台对带管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后,患者在离院期间未发生脱管、断管、化学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等现象,无患者因为维护不便而非计划拔管。结论通过信息随访平台为PICC带管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护理,简化了护士工作,给患者安心体验,利于PICC导管管理,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探讨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比较实施前后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率的差异。结果患者年龄、留置时间、插管部位、置管次数、换药频率、伴随症和使用激素均是导致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后,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率由对照组的9.7%降低至试验组的4.4%,各项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置管患者存在诸多感染危险因素,通过对护理人员及患者进行积极的感染预防知识教育和护理技能培训,并对不同层次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改善了患者的静脉置管感染率,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为广泛性髂 -股静脉闭塞 ,因髂 -股静脉为下肢静脉回流唯一的主干通路 ,所以此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严重类型。临床虽不多见 ,但后果十分严重 ,临床护理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至关重要。我科从 1 99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共收治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47例 ,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7例中 ,男 1 3例 ,女 34例。其中双侧 1 0例 ,左侧 2 9例 ,右侧 8例。发病年龄为 2 3~ 76岁。并发下肢静脉性溃疡 1 0例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 8例。1 .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评价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老年患者PICC置管情况,记录超声引导及传统PICC置管两种方法的成功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共512例次,传统PICC组共384例次,超声引导组均选择肘上静脉置管,传统PICC置管组均选择肘下静脉;超声引导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分别为96.7%,99.6%,传统PICC组分别为78.6%,86.2(P<0.01);超声引导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9%,对照组为12.0%(P<0.01)。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置管术显著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PICC组比较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继发性PICC导管异位的并发症情况。方法对15例继发性导管异位鼻咽癌患者使用PICC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生有症状血栓2例,穿刺口渗液1例,导管堵塞1例。结论发生继发性PICC导管异位患者,要做好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根据病人情况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护理该类导管部份可以保留使用,可达到减轻病人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和保护外周血管的目的。但血液流变学异常、D-二聚体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血小板增高等血栓高危人群慎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病原菌所致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方法及体会,研究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经嘉兴武警医院治疗的42例PICC相关血流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采用常规护理,随着护理流程改进,患者开始采用优化的护理模式。根据是否实施改进护理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1例。对照组为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未改进期间进行治疗的患者,观察组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实施改进护理的患者。比较2组患者红肿消退时间、疼痛评分、伤口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红肿消退时间为(2.11±1.03)d,病原菌血培养转为阴性时间为(4.15±1.09)d,疼痛评分为(2.56±1.75)分,伤口愈合时间为(3.87±1.44)d,并发症发生率为9.52%,均优于对照组红肿消退时间(3.08±1.17)d,病原菌血培养转阴时间(5.84±1.77)d、疼痛评分(4.01±1.92)分、伤口愈合时间(5.78±1.82)d、并发症发生率(38.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优化的护理干预应用于不同病原菌所致PICC相关血流感染患者具有较好的针对性,能显著促进红肿消退及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