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 ex. Juss.)全属11种,八角属(Illicium Linn.)2种,共108个样品的叶表皮特征。在南五味子属中,叶表皮细胞的形状、叶表皮表面的纹饰、气孔器的形状、气孔极区的形状、表皮毛的有无等性状能用于研究南五味子属种间关系,以及与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aux)和八角属之间的关系。在八角目(Illiciales)中发现的一个新分类学性状(叶表皮表面具角质网纹),支持将南五味子属分为离蕊南五味子亚属(Subg. Cosbaea)和南五味子亚属(Subg. Kadsura)。根据叶表皮形态特征,支持将南五味子亚属分为南五味子组(Sect. Kadsura)和肉蕊组(Sect. Sarcocarpon),支持R. M. K. Saunders和林祁对某些种的归并处理。根据与五味子属和八角属叶表皮形态特征的比较,认为这3个属的叶表皮形态特征相似,但南五味子属叶表皮形态比五味子属和八角属的叶表皮形态复杂,不支持将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从八角目(Illiciales)中分出而成立五味子目(Schisandrales)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一些种类的分类学订正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林祁 《植物研究》2002,22(4):399-411
根据对12个国家54个标本馆所收藏的5000余份南五味子属植物标本的研究,结合野外调查和采集,对南五味子属的一些种类作了分类学订正:将仁昌南五味子归并入狭叶南五味子,将菲律宾南五味子和盘柱南五味子归并入异型南五味子,将长梗南五味子、城口南五味子、少齿南五味子、麦克氏南五味子和峨嵋南五味子归并入南五味子,将苏拉威西南五味子归并入南洋南五味子,将史氏南五味子归并入柄果南五味子。在南五味子属中,11个种被确认。  相似文献   

3.
五味子科植物花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23种、6变种和1变型的91份花粉的形态。其中5种、4变种和1变型的花粉形态为首次报道。该科花粉为单花粉,异极,辐射对称,扁球形至超扁球形,其萌发沟的排列格局在被子植物中是独一无二的。若按萌发沟的数目划分,该科花粉可分为3沟型和6沟型两个类型。外壁为网状纹饰,网眼的大小和网脊的宽度与花的形态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不支持lowski对该科花粉用网眼大小来划分类型的作法,认为对他关于3长沟汇聚的一极即花粉的远极的结论应作进一步探讨;不支持一些学者认为南五味子属Kadsura比五味子属Schisandra原始的观点。根据研究结果可认为,南五味于属的总体演化水平高于五味子属,它们可能是源于共同祖先、沿两条不同的路线平行演化的两个近缘类群。  相似文献   

4.
五味子科两个种的核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泽民  黄成林   《广西植物》1995,15(1):47-51
本文报道二色五味子和盘柱五味子两种的染色体核型,均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两种的核型公式相同,2n=28=28m,但根据Stebbins的核型不对称性的分类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二色五味子为1A型;盘柱五味子为1B型。1B型是首次在被子植物中发现.也许它显示了原始类群中的一种进化特点。另外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表明二色五味子2n=28=12M2+14M1+2S;盘柱五味子2n=28=2L+12M2+12M1+2S.由此南五味子属的核型较二色五味子进化。  相似文献   

5.
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的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南五味子属Kadsura 11种植物36个样品的种子宏观形态及种皮微 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种子形状为肾形、椭球形、心形或肾状扁球形。在扫描电镜下种子表 面特征有种间差异,其纹饰可分为3种类型,即近平滑型、负网纹型和网纹型。短梗南五味子K. borneensis和披针叶南五味子K.lanceolata为近平滑型,其种子表面近平滑;黑老虎K.coccinea和柄果 南五味子K.verrucosa 为负网纹型,其种子表面具负网纹,网眼凸起,网脊凹陷;异形南五味子K.hetero- clita、毛南五味子K.induta、南五味子K.japonica、冷饭藤K.oblongifloia、狭叶南五味子K. angustifolia、 南洋南五味子K.scandens 和大叶南五味子K.marmorata为网纹型,其种子表面具网纹,网眼凹陷,网脊 凸起,此类型在南五味子属中最为普遍。种皮微形态特征在种内相当稳定,在一些种的划分上具有较重 要的意义。南五味子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多子南五味子K.polysperma和凤庆南五味子 K. interior 归并入异形南五味子以及将长梗南五味子K.longipedunculata归并入南五味子的分类学处理。本文还对南五味子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的各种类型的演化趋势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八角属(八角科)三种植物之小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李超  林祁  赵建成 《植物研究》2005,25(3):265-267
根据对腊叶标本的研究,将少药八角Illicium oligandrum Merrill & Chun、I. parvifolium Merrill subsp. oligandrum(Merrill & Chun)Q. Lin作为小叶八角I. parvifolium Merrill的新异名,将苏门答腊八角I. sumatranum A. C. Smith作为里德利八角I. ridleyanum A. C. Smith的新异名,发现厚皮香八角I. ternstroemioides A. C. Smith在越南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7.
南五味子属花的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段林东  林祁  袁琼 《植物研究》2004,24(1):87-92
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南五味子属(Kadsura)中黑老虎(K.coccinea)、南五味子(K.japonica)和狭叶南五味子(K.angustifolia)雄花和雌花的形态发生过程, 三种植物花发育早期相似而发育后期出现分异。根据花形态发生早期的相似性, 支持南五味子属为单系起源;根据花形态发生后期的分异状态, 支持将南五味子属分为离蕊南五味子亚属(Subgenus Cosbaea)和南五味子亚属(Subgenus Kadsura)。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短梗南五味子(K.borneensis)和披针叶南五味子(K.lanceolata)花的形态, 将南五味子和狭叶南五味子的花与短梗南五味子和披针叶南五味子的花比较, 赞成在南五味子亚属下设南五味子组(Section Kadsura)和南洋南五味子组(Section Sarcocarpon)。根据在狭叶南五味子中观察到的两性花痕迹和在五味子属(Schisandra)东亚五味子(S.elongata)花中观察到的两性花, 本文认为现存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 )植物的单性花可能由具两性花结构的祖先演化而来。根据五味子科植物柱头与八角科(Illiciaceae)植物柱头的相似性, 不支持将五味子科从八角目(Illiciales)中分出而成立五味子目(Schisandrales)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史刚荣 《广西植物》2007,27(5):706-711
基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五味子科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关系、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之间的关系及其分类系统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五味子科和八角科不仅亲缘关系较近,而且是现存被子植物中最早分化出来的类群,把它们同置于八角目是合理的。五味子科的两个属——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可能源于同一祖先并沿两条不同演化路线平行演化。目前,关于南五味子属的分类系统的意见比较一致,但对五味子属分类系统的分歧却很大。  相似文献   

9.
在开展南蛇藤属分类修订的过程中,于 2011 年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发现南蛇藤属中国分布新记录——拟独子藤 ( Celastrus monospermoides) 。该种形态与独子藤 ( C. monospermus) 较为相似,主要区别为前者叶片窄椭圆形,先端渐尖,果实成熟后不具雌蕊柄,种子长12 mm 以内; 后者叶片椭圆形、阔椭圆形至倒卵椭圆形,果实具有明显的雌蕊柄,种子长15 mm 以上。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拟独子藤与独子藤处于不同分支中,与青江藤 ( C. hindsii) 系统关系最近。由于原记录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热带地区,因此在原产地和我国云南省之间的地区应有更多居群分布,这为探讨南蛇藤属的起源和扩散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
在开展南蛇藤属分类修订的过程中,于2011年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发现南蛇藤属中国分布新记录——拟独子藤(Celastrusmonospermoides)。该种形态与独子藤(C.monospermus)较为相似,主要区别为前者叶片窄椭圆形,先端渐尖,果实成熟后不具雌蕊柄,种子长12mm以内;后者叶片椭圆形、阔椭圆形至倒卵椭圆形,果实具有明显的雌蕊柄,种子长15Inn以上。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拟独子藤与独子藤处于不同分支中,与青江藤(C.hindsii)系统关系最近。由于原记录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热带地区,因此在原产地和我国云南省之间的地区应有更多居群分布,这为探讨南蛇藤属的起源和扩散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1.
蓝花野茼蒿Crassocephdum rubens(Juss.ex Jacq.)S.Moore是一种原产非洲的常见菊科杂草,近年在我国云南发现有逸生,为我国新记录的归化种.  相似文献   

12.
Somatic embryos were initiated with mature seeds of neem (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 when cultured on Murashige and Skoog'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thidiazuron (TDZ). Regeneration occurred via somatic embryogenesis: direct embryo formation and through an intermediary callus phase. TDZ was very effective and induced somatic embryogenesis across a wide range of concentrations (1–50 μm). However, somatic embryogenesis was accompanied by callus formation at concentrations of 20 μm and above.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 were established with the TDZ-induced callus and groups of large cell clumps were formed within 2–3 weeks. Plants were regenerated from both directly formed somatic embryos and somatic embryos derived from cell suspensions plated on semisolid medium devoid of growth regulators. Regenerated plantlets continued to grow after transfer to a greenhouse environment and were similar phenotypically to zygotic seedlings. This simple regeneration system may be beneficial for mass propagation of selected elite clones of neem. Received: 13 May 1997 / Revision received: 13 November 1997 / Accepted: 2 December 1997  相似文献   

13.
首次报道了中国肋毛蕨属一新记录种-曼氏肋毛蕨(Ctenitis mannii),该种与直鳞肋毛蕨(C.eatoni)及C.vilis相似,但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30~60 cm,基部宽14~22 cm;羽片近平展;叶脉羽状,5~7对,单一;每小羽片有孢子囊群5~6对;孢子囊群生于小脉中部可与后两者区别.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  相似文献   

14.
刘海桑 《植物研究》2011,31(6):644-648
通过调查,对Livistona chinensis的后选模式、L.fengkaiensisL.jenkinsiana的主模式、L.saribus的等新模式、L.speciosa的等模式与《Flora of China》中的上述种类作比较,证实《Flora of China》中的L.jenkinsianaL.speciosa Kurz,后者被中国分类学文献(如《海南植物志》、《中国植物志》、《福建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误定为L.saribusL.speciosa的果倒卵形、椭圆形或卵形,而L.jenkinsiana的果肾形或近球形。源于《中国植物志》的L.saribus并非原产于中国。在中国,L.speciosa原产于云南、广东、海南和福建,L.chinensis原产于广东和台湾,而L.jenkinsianaL.saribus仅被引种至中国的植物园。  相似文献   

15.
16.
讨论了Clematis eriopoda Maxim.和sect.Atragenopsis Boiss.的地位,认为这二分类群均应成立;描述了2新种,1新变种;过去长期被归并的卷萼铁线莲C.tubulosa得到恢复;Clematisheracleifoliavar.ichangensis被转移改作卷萼铁线莲的变种;首次给出光叶铁线莲Clematisglabrifolia的果实的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17.
楼梯草属研究随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0,30(6):713-727
在该文中首次给出革叶楼梯草的雄头状花序描述;还给出樱叶楼梯草雄头状花序的修正描述和兜苞墨脱楼梯草的修正特征集要;写出托叶楼梯草和南川楼梯草二种的分类学修订,其中包括2新变种和2新等级;描述了小叶楼梯草组的1新种和骤尖楼梯草组的3新种;数年前被归并为异名的兜苞墨脱楼梯草和五肋楼梯草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苏铁属(苏铁科)一新种,即三亚苏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