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稻白背飞虱、褐飞虱取食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次伟  冯炳灿 《昆虫学报》1993,36(2):251-255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āth)和褐飞虱Nilaparvate lugens(St1)在水稻上混合发生,以口针刺入维管束组织吸食汁液,并排出蜜露。对褐飞虱的吸食和排蜜露,Suenaga(1959)、Sogawa(1970)、Sogawa和Cheng(1979)、Heinrichs等(1981)、顾秀慧等(1987)、都健等(1991)均有研究报道,但白背飞虱的取食报道很少,两种飞虱种群的系统取食动态未见报道。本文于1987年采用茚三酮法,同时逐日测定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所排的蜜露量,以蜜露的多少来表示相对取食量,分析取食动态,为制订防治对策,调整防治适期,合理评价和利用抗性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麟  张古忍  古德祥 《昆虫知识》2002,39(4):265-268
在半自然状态下 ,用生命表方法初步比较了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 era在 4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ASD7,IR3 6,JX89和Mudgo上的种群参数。初步的结果表明 ,白背飞虱在 4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上具有较高的繁殖率 ,较短的发育时间和较大的种群增长。对褐飞虱各种群参数影响最大的是JX89,对白背飞虱影响最大的是Mudgo。与感性品种TN1比较 ,这些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对 2种稻飞虱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这些结果说明 ,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同样具有一定的抗性 ,但白背飞虱对这种抗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如果在一个地区长期推广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 ,势必会导致白背飞虱的大发生  相似文献   

3.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一种单食性水稻害虫,根据其对水稻品种的危害,可分为生物型1、2、3、4等类型。它对亚洲各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实践证明,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和分布、生物类型,着重介绍抗稻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和利用现状,并对今后开展抗稻褐飞虱基因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水稻品种抗性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TN1、N22、AsD7和Ptb33等4个抗虫性差异明显的水稻品种测定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它们上面的栖息率、落卵量、卵存活率、若虫存活和发育状况,以及后代种群数量表现。结果表明,Ptb33通过减少2种飞虱的栖息率、落卵量,降低卵和若虫存活率,延长若虫的发育时间,抑制后代的种群数量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抗性。N22对白背飞虱、AsD7对褐飞虱的后代种群建立与发展均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2种飞虱在TN1上  相似文献   

5.
福建莆田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规律与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闽中莆田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虫。本通过系统监测.揭示这两种飞虱在当地的发生规律,并从品种、气候、天敌等因素分析其发生原因。同时就采用抗虫品种、高效低毒新农药、讲究科学用药、保护利用天敌资源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种的水稻乙醇提取物对褐飞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不同品种的水稻乙醇提取物对褐飞虱的影响张古忍1廉斌3古练权2周强1张文庆1(1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2中山大学化学系广州510275;3暨南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2)*国家博士后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博士后基金、中山大学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  相似文献   

7.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群体检测水稻抗褐飞虱数量性状基因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由98个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s)作图群体(BC1F9),进行水稻抗褐飞虱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ative Trait Locus,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采用苗期集团鉴定方法,并以死苗率作为抗褐飞虱表型值,分析亲本和98个BILs抗褐飞虱表现。共检测到3个苗期抗褐飞虱QTL,分别位于2、10和12染色体上,各QTL的LOD值为2.01~2.33,贡献率为10.4%~16.6%,可解释群体总表型变异的39.0%。这3个数量性状基因座对褐飞虱的抗性均来自抗虫亲本Kasalath。与这些数量性状基因座连锁的分子标记可望应用于聚合多个抗性基因,培育对褐飞虱具有水平抗性水稻新品种的育种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究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的影响.将生长一致的3龄褐飞虱若虫分别置于高抗水稻品种RHT、高感水稻品种TN1以及中等抗性水稻品种ZH11,取食1d和3d后,分别对褐飞虱肠道进行取样,提取总DNA并通过HiSeq 2500平台对肠道细菌16S rRNA-V4区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和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协同作用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我们先前的试验结果和文献资料,组建了水稻品种-褐飞虱-稻虱缨小蜂3者相互关系的模拟模型.模拟分析表明水稻品种能直接和间接地通过物理或化学特性影响稻虱缨小蜂的寄生作用,其中以影响褐飞虱卵垂直分布型、稻虱缨小蜂的迁入时间、未成熟期历期和怀印量等的水稻品种特性起主要作用.同时,模拟分析还表明中等抗性的水稻品种,配以增强稻虱缨小蜂寄生作用的品种特性,就能有效地控制褐飞虱的危害.文中还就协调水稻品种抗性与天敌协同控制褐飞虱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取食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对塑料钵栽培的水稻进行罩宠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不同若虫密度下取食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飞虱的成虫干重、水稻叶面积和其地上部干重因若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叶片干重占地上部干重的比例和稻株分配给叶片干物质量随为害程度的加重而增大;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总干重(X)与稻株地上部损失量(Y)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两种飞虱干重每增加1mg,水稻地上部干重则分别损失26.01mg和21.90mg.讨论了稻飞虱取食为害对水稻致害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可用于昆虫迁飞研究且可自动运行的垂直波束雷达(vertical-looking radar,VLR)的发展使得对迁飞性害虫的周年长期自动监测成为可能。本文提供了我们对能否将这种雷达应用于中国的褐飞虱和其他水稻害虫的监测与预测体系以改善其综合治理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以往的研究已经表明,这些害虫一般在300—2000m高度迁飞;而我们根据褐飞虱的雷达和射有效截面的计算结果表明,目前使用的3.2cm波长的VLR对褐飞虱个体目标的最大可检测高度仅约240m;虽然建造一部8.8mm波长的VLR即可覆盖褐飞虱迁飞高度的绝大部分,但其造价和维护费用均过于昂贵。为此,一个更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以3.2cm波长的VLR作为包括大多数水稻害虫在内的个体较大的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工具。  相似文献   

12.
发表了Ji木属一新变种,即彩花Ji木Loropetalum chinense(R.Br.)Oliver var.coloratum C.Q.Huang.  相似文献   

13.
EMS和^60Co对海甘蓝种子萌发及其M1代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EMS及^60Co处理海甘蓝种子,对其萌发种子细胞内呼吸代谢有明显的影响。低浓度的EMS或低剂量的^60Co刺激呼吸,可提高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较高剂量的EMS和^60Co抑制呼吸,与之有关的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幼苗生长高度和根系活力等随之下降,用不同剂量的EMS和^60Co处理海甘蓝种子,对M1代的产量和抗病性等有一定  相似文献   

14.
紊蒿属一新种和对该属分类及演化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宗元  梁存柱  王炜  刘钟龄 《植物研究》2003,23(2):147-153,T004
对新种多头紊蒿(Elachanthemum polycephalum Z.Y.Zhu et C.Z.Liang)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从形态和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及其区系起源等方面探讨了紊蒿属(Elachanthemum Y.Ling et Y.R.Ling)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紊蒿属与百花蒿属(Stilpnolepis Krasch.)在形态上虽有相近之处,但花、果实和花粉等形态差异明显,因而不能并入百花蒿属,而应独立成属。该属起源于第三纪亚洲北部的古蒿类群(Pro-Artemisia L.),是蒿类中较为原始的属,为古地中海东部残遗的旱生成分,也是现代亚洲中部荒漠(戈壁荒漠)的持有属;多头紊蒿新种的发现,使紊蒿属从单种属变成寡种(双种)属,表明荒漠植物区系的物种分化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15.
用波长0.3371、0.6328μm和1.06μm的激光器,用不同剂量(5、15、50min和3、7、9个脉冲),照射水稻干胚,使其萌动生长72hr后,再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胚芽中可溶性蛋白质,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证明,波长0.3371~1.06μm的激光辐照水稻种胚,都能使同一生物大分子的活性和分子结构产生变异。由此认为,不能用辐照离体制备液所得结果去预言在活体上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季稻区稻田主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捕食天敌蜘蛛的田间系统调查资料为基础,以害虫—天敌—农药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害虫管理系统工程的原理,处理害虫、捕食天敌与农药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稻纵叶螟—蜘蛛—甲胺磷和稻飞虱—蜘蛛—甲胺磷两系统优化管理模型,绘制了它们的优化反馈控制策略图,利用微机对系统进行最优监控。使用时输入当前田间害虫与天敌数量,就可对系统作出即时的预测和最优决策。该策略确立的控制害虫的最优性能指标,是使害虫对农作物的为害所造成的损失与防治费用之和最小,并且使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处于系统平衡状态。文中比较分析了该策略与基于经济阈值的常规害虫管理策略,指出了新策略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对天敌数量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作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vestigations on the pest-natural enemy-insecticide system, including rice leaf roller-spider-tamaron and planthopper-spider-tamaron system,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paddy fields in middle season rice cropping regi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sect pest, natural enemy and insecticide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pest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The optimal management models of the two systems were developed. Their diagrams of optimal feedback control strategy were contoured for computer monitoring of the pest-natural enemy-insecticide system. The population densities of pest and natural enemy in the future could be forecasted and the optimal strategy could be made when the current field densities of pest and natural enemy were input into the computer. The optimal performance index, 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total cost of using the chemical and the total cost of pest damage to crops, for pest control is minimized. The objective of the system management is to drive the state of the system towards a beneficial equilibrium of the system generally. A comparison of the new IPM strategy with the ordinary strategy based on a single economic threshold is conducted in this paper. The optimal control strategies suggest that both pest and natural enemy populations should be controlled in the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黑蛋巢菌属Cyathus的三个新种、一个新变种和一个新记录种,它们分别是:四川黑蛋巢菌C.sichuanensis Liu et Y.M.Li,关帝山黑蛋巢菌C.guandishanensisLiu et Y.M.Li,云南黑蛋巢菌C.yunnanensis Liu et Y.M.Li,五台山黑蛋巢菌垣曲变种C.wutaishanensis Liu,Shangguan et Yuan var.yuanquensis Liu et Y.M.Li和栗褐黑蛋巢菌C.badius Kobayasi。模式标本除C.yunanensis Liu et Y.M.Li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外,其余均保存在山西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对两个不合格发表的毛霉种名:Mucor luteus Linnemann和MucorvariosporusSchipper进行了合格化。对变孢毛霉(Micorvariosporus)的一个新变种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0.
稻胚凝集素(RGL)存在胚中,胚乳中没有测得凝集素活性。水稻开花后7~21天胚中RGL括性与含量迅速增加、积累,基本达到成熟胚的最高水平。在开花后7与13天胚中除了有RGL存在外还发现有与RGL免疫学性质无关的凝集素存在。在萌发早期RGL活性与含量迅速下降,在浸种萌发后1~4天之间则又保持相对恒定。水稻胚胎发育与萌发过程中没有观察到与RGL免疫学性质相关但分子性质不同的凝集素存在。RGL是稻胚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专一蛋白质,它的表达与积累有严格的时空专一性,它的活性与含量变化与细胞分裂、分化等胚胎发育过程是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