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叶玉君 《蛇志》2005,17(2):114-115
近年来随着超声乳化术的开展,白内障病人术后恢复快,视力稳定,且术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但超声乳化手术费用高,基层医院难以开展。本文报道32例(39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晶体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式巩膜隧道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68例(298眼)白内障患者采用直式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挽核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同时植入后方型人工晶体。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大于0.5者占55.2%,大于1.0者占7.8%,术后第3天裸眼视力大于0.5者占63.5%,大于1.0者占18.4%。结论:直式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安全、简便、经济、视力恢复好,值得在复明医疗队和基层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缝线巩膜隧道瓣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IOL)植入术联合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8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44例每组。观察组行无缝线巩膜隧道瓣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IOL植入术,对照组行经典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IOL植入术,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86.36%,视力0.5率为81.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68.18%(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和散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功能滤泡形成率为84.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45%(P0.05);观察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6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760%(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73%(P0.05)。结论:无缝线巩膜隧道瓣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较经典三联术式具有更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视力、降低眼压、保护角膜内皮、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治疗效果,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措施。方法:对1210例1325眼老年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术后疗效并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原因。结果:1325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发生术中晶状体碎核入玻璃体腔1眼,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一过性高眼压、角膜水肿、晶状体后囊破裂及视网膜脱落,发生率分别为1.36%、7.47%、0.03%和0.02%。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老年白内障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对于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应分析原因并积极的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09例(147只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人工晶状体CANON STAARAQ-110NV型53眼、AMO S140NB型43眼、Pharmacia Ceeon 911型32眼、Alcon Acrysof型20眼。对术后视力、术前术后角膜散光、术后前房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0.5眼数分别为94.3%、93.0%、90.6%、90.0%;术后6个月,AQ-110NV型和S140NB型、CeeOn 911型和Alcon Actysof型间角膜平均散光度数无显著差异,AQ-110NV型和S140NB型与Ceeon 911型和Alcon Acrysof型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前房反应轻微;角膜水肿、后囊破裂、后囊混浊、人工晶状体破损,发生率分别为6.1%、4.1%、10.9%、3.9%;未发现人工晶体状体明显移位者。结论:各种材料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在临床上的应用都是有效的,推注式人工晶状体(AQ-110NV、S140NB型)植入术无须扩大切口,容易掌握,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及相对稳定的时间。方法:收集2016年6月-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伍连德纪念医院进行的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200例216眼,其中男88例、女128例,平均年龄71.2岁,进行相应的术前检查,并检查术前、术后第一天、一周、一个月、和三个月时的角膜曲率、视力、眼压并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视力0.5的恢复情况:第一天为147眼(68.05%)、一周为175眼(81.02%)、一个月为193眼(89.35%)、三个月为197眼(91.20%);术前角膜曲率为43.94±1.35、术后第一天、术后一周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98±1.06、44.45±1.18,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一个月、三个月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13±1.27、44.02±1.24,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源性散光于术后一天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术后一个月、三个月与术后一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三个月与一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源性散光术后逐渐下降,并于一个月时趋于稳定。结论: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在术后一个月的角膜曲率基本稳定,恢复至术前状态,屈光状态趋于稳定,术源性角膜散光较小,术后视力恢复至较好状态。  相似文献   

7.
正白内障是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晶状体浑浊、视力下降的一种临床常见眼病[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具有切口小、术后恢复快、散光小等并发症少的优点,已成为目前白内障治疗的主要方式[2-3]。相关报道显示,白内障已成为当前我国老龄群体中较为多见的一种致盲性眼病。目前,临床上对白内障患者的主要术式较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主要术式[4-5]。相较于传统白内障手术,该术式因对患者损伤小而术后视力恢复效果更理想而深受临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2308例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统计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影响因素,根据回归模型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2308例患者中发生感染性眼内炎32例(0.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0 min、手术切口≥3.2 mm、植入PMMA人工晶体、后囊膜破裂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晶状体后冲洗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后囊膜破裂、植入PMMA人工晶体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P<0.05),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晶状体后冲洗是保护因素(P<0.05)。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保留变量构建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05。ROC分析该模型预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25%、85.12%。结论: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后囊膜破裂、植入PMMA人工晶状体是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晶状体后冲洗可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病风险。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感染性眼内炎的预测能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玻璃酸钠滴眼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04例104眼,所有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同时根据术后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51例51眼)和对照组(53例53眼),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0.3%玻璃酸钠滴眼液,分别观察术后1周和1个月两组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以及IL-6和TNF-α的浓度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周和1个月干眼症状评分、FL评分,以及IL-6和TNF-α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术后1周和1个月的BUT和SIt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结果表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可有效改善患者干眼症状,增强泪膜稳定性,有助于眼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时间。方法:选择2000年6月至2001年5月在本院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糖尿病患者65人83例眼,对术前与术后视力,晶体核硬度与超声时间及能量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晶体Ⅱ-Ⅳ级核超声能量和时间较V级核低和短,术后反应小,视力恢复快,术前视力≥0.1者比<0.1者术后恢复好,尤其是视力>0.2者,结论: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扩瞳检查眼底,当视力降至0.3左右,晶体核Ⅲ-Ⅳ级,血糖控制良好便可考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不同手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9例(123眼),按照房角粘连状况和眼压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房角粘连≤180°、眼压≤30 mm Hg的58例(65眼)患者为A组,采用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房角粘连180°、眼压30 mm Hg的51例(58眼)患者为B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术后7 d、1、3、6个月的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按照患者房角粘连状况和眼压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63眼)PACG并发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后房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视力、房角粘连度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3天、7天和术后1、3、6月时眼压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术后观察组眼压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月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显著上升(P<0.01),且观察组视力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而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月房角粘连度均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0%,观察组为18.8%,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并发白内障比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以及小梁切除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散光、眼压,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散光和眼压均较术前明显好转,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裸眼视力、散光和眼压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疗效确切,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眼压变化、视力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及24 h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具有围术期眼压升高慢、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蛇志》2015,(4)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20例(120只眼)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种不同术式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医疗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小切口无缝摘除白内障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术后1、7、30天在视力恢复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式在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好,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医疗费用高于小切口无缝线摘除白内障手术方式。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OL)联合小梁切除术(TBL)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伴厚晶状体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9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厚晶状体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组(41例52眼)和B组(41例46眼),A组行Phaco+IOL+TBL治疗,B组单纯行TBL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ACD)、小梁虹膜角(TIA)、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及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的变化、视力提高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A组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提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术后视力提高率为86.54%,显著高于B组的32.61%(P0.05);两组术后ACD、TIA、AOD500及TCPD均显著提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77%,显著低于B组的17.39%(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伴厚晶状体白内障的疗效较单用小梁切除术更好,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杨碧珍 《蛇志》2007,19(3):230-231
我科于2005年开始施行隧道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韵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22眼。该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轻,手术效果好,适用于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治疗。现将我科开展此术的围术期护理及配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2例(3只眼),女19例(19只眼),年龄56~73岁,平均64·5岁。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裂隙灯、眼压、B超、1 m光定位、红绿色觉等各项检测,血、尿、大便三大常规,血糖,肝、肾功能,ECG,X线胸透检查,除2例血糖异常外,其余19例患者各项检查指标无明显异常。1·2方法采用2%利多卡因与0·75%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18.
邱耀英 《蛇志》1998,10(2):53-54
我院1996年4月开始,对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但术中发现超声乳化头进出前房会导致晶体虹膜隔较大的上下起伏,并易损伤角膜内皮细胞、虹膜,甚至引起后囊膜破裂。为解决这些问题,于同年10月起,在角膜缘外下方加前房灌...  相似文献   

19.
韦礼友 《蛇志》2012,24(2):180-182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一种特殊类型。超声乳化技术集光、机、电高科技于一体,是近年来发展较快、较好的体现现代高科技含量的临床手术技术之一,它具有切口小、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1,2]。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75,单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和B组(n=75,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眼压、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眼压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增加,但B组小于A组(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单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采用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在改善患者眼压、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生活质量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