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5年来,我国在二尖瓣手术中,两种术式在逐渐增多,其一是保留腱索换瓣,其二是包括瓣叶、腱索及乳头肌为矫正对象的二尖瓣成形术。在保留腱索换瓣中,医院之间的效果相差甚远,作者施行的71例中,无1例因人造瓣梗阻而发生不良后果。在二尖瓣成形术中,对瓣叶的矫形争论颇多,而腱索或乳头肌的矫形尚在积累经验阶段,作者施行成形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先天性心脏病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active infective endocarditis,AIE)的手术指征。方法:于2003-2011年从71个机构数据库中调查并采集247例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儿童及成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者数据,其中74例(30%)进行了AIE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心内膜炎前对CHD的诊断、致病微生物和感染部位等数据。结果:与AIE手术治疗必要性显著相关的指标是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病发前对心脏异常的诊断缺乏、主动脉瓣IE、瓣周脓肿、心力衰竭以及抗生素发生变化。逐步逻辑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瓣周脓肿、心力衰竭以及抗生素改变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AIE手术治疗必要性的独立决定因素。结论:对IE合并CHD的患者而言,当心力衰竭、瓣周脓肿或抗生素变化发生时,手术可作为治疗AIE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421例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中的体外循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993-1996年12月施行421例重症心脏瓣膜术替换术的体外循环经验。病人年龄26-66岁,体重39-88kg。其中作二尖瓣替换术208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148例;主动脉瓣替换术59例;其余6例行双瓣伴作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90-35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170min,心脏停跳时间54-175min。术中灌注压8-12kPa,中心静脉压0-0.98kPa。自动复跳245例,占60%。全组421例中,手术死亡数16例,病死率为3.8%。为了提高重症心脏手术的体外 循环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作者强调:①选用优质模式肺,以保证长时间转流,②长时间转流必须采用高流量灌注,维持良好动脉压;③选用顺灌伴逆灌的心肌保护方法;④适当延长辅助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4.
1952年,Hufnogel把第一只人工机械心瓣膜植入人体,这只笼罩式球瓣被植入到主动脉瓣返流病人的降胸主动脉内。此后不久,采用了心肺旁路使得在原解剖位置切除并置换病变心瓣膜成为可能。1960年,Harken等报道了在下冠状位置用笼罩式球瓣置换主动脉瓣的7例病例中有2例存活。在1961年Starr和Edwards报道了8例二尖瓣置换手术后有6例存活。自从这些早期报道后,又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机械心瓣膜问世。目前在美国就有9种供临床使用的机械瓣膜。本文将着重论述目前在美国常用的机  相似文献   

5.
清除牛心包组织内细胞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置换生物心脏瓣膜的病人一般不需抗凝治疗。但由于生物心脏瓣膜的逐渐损坏,术后5年至10年需行再次换瓣手术。根据生物心脏瓣膜的病理检查发现,瓣叶的钙化变性是瓣膜原发性失功的主要形式,而瓣膜内的残存细胞和细胞碎片则起了重要的初始钙化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肥厚室间隔切除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手术效果,探讨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002年3月至2010年10月,外科手术治疗33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病人。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13~59岁,平均(42.7±13.6)岁;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P)70~120 mmHg(1 mmHg=0.133Kpa),平均(95.0±22.6)mmHg。其中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例,升主动脉增宽3例,冠心病2例。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按常规经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同期完成二尖瓣置换术(MVR)7例,二尖瓣成形术(MVP)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成形术(MVP+AVP)5例,二尖瓣、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成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VP+AVP+CABG)2例。分析比较病人术前超声心动图(UCG),术中经食管心脏超声(TEE),以及术后1周、3月、6月、1年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手术死亡1例(3.0%,1/33例),主要死因为严重低心排综合症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二次开胸止血1例(3.0%,1/33例)。术中经食管心脏超声示所有病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SAM征)消失。存活病人手术效果良好,解剖狭窄解除,峰值压差降低,SAM现象基本消失。远期随访生存病人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I~II级,无远期死亡、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结论:外科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了解病生理过程、术中仔细探察、手术切除彻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李杰  王强  周庆  潘俊  王东进 《生物磁学》2011,(7):1289-1292
目的:总结肥厚室间隔切除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手术效果,探讨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002年3月至2010年10月,外科手术治疗33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病人。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13~59岁,平均(42.7±13.6)岁;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P)70~120 mmHg(1 mmHg=0.133Kpa),平均(95.0±22.6)mmHg。其中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例,升主动脉增宽3例,冠心病2例。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按常规经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同期完成二尖瓣置换术(MVR)7例,二尖瓣成形术(MVP)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成形术(MVP+AVP)5例,二尖瓣、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成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VP+AVP+CABG)2例。分析比较病人术前超声心动图(UCG),术中经食管心脏超声(TEE),以及术后1周、3月、6月、1年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手术死亡1例(3.0%,1/33例),主要死因为严重低心排综合症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二次开胸止血1例(3.0%,1/33例)。术中经食管心脏超声示所有病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SAM征)消失。存活病人手术效果良好,解剖狭窄解除,峰值压差降低,SAM现象基本消失。远期随访生存病人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I~II级,无远期死亡、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结论:外科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了解病生理过程、术中仔细探察、手术切除彻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用动脉内轴流泵进行左心辅助的新设想棗动力性主动脉瓣. "动力性主动脉瓣"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将一推进叶轮植入到主动脉瓣的位置, 由体外提供的电磁场驱动, 根据输入功率的不同分别发挥机械性瓣膜或辅助性血泵两种不同的功能. 该装置采用了轴流泵和机械性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由固定于磁性转子上的推进叶轮和起支承作用的刚性支架笼组成. 磁性转子和叶轮构成"转子-叶轮体", 此"转子-叶轮体"由动脉壁外的交变磁场提供动力, 磁场源可设置于体外. 制作了动力瓣的样机, 并在模拟回路中进行了测试. 在12 600 r/min的条件下, 后负荷为100 mmHg (1 mmHg = 1.333 22×102 Pa)时, 流量达5 L/min. 动力瓣可维持的最高压差为147 mmHg. 此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动力瓣设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对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临床效果、心功能及术后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变化,术后时间变化。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平均跨瓣压差(MVPG)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室间隔厚度(IVST)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合并瓣膜置换(VR)手术的特点及经验。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01年11月至2010年3月对60例年龄大于80的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搭桥+瓣膜置换手术,男33例,女27例。年龄80-87岁,平均年龄(83.77±2.45)岁。均为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患者。其中3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二尖瓣置换手术,1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主动脉瓣置换手术,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双瓣置换手术,同时8例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手术,3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手术,1例升主动开成形术。置换生物瓣膜者51例,置换机械瓣膜者9例。CABG平均搭桥(2.13±0.75)根,搭桥材料为左乳内动脉与大隐静脉。结果:全组早期死亡9例(15%),1例死于术后出血,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死于术后心衰。早期生存51例(85%),出现术后并发症10例,其中2例发生胸腔积液,1例心包填塞,3例肺部感染,1例心房扑动后发生室颤,3例二次开胸止血。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门诊随访49例,随访时间1~60个月,心功能I级2例、Ⅱ级29例、Ⅲ级18例、Ⅳ级0例(NYHA分级)。结论:对老年患者行冠脉搭桥+瓣膜置换手术,只要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作好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远  袁忠祥 《生物磁学》2011,(3):512-514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合并瓣膜置换(VR)手术的特点及经验。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01年11月至2010年3月对60例年龄大于80的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搭桥+瓣膜置换手术,男33例,女27例。年龄80-87岁,平均年龄(83.77±2.45)岁。均为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患者。其中3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二尖瓣置换手术,1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主动脉瓣置换手术,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双瓣置换手术,同时8例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手术,3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手术,1例升主动开成形术。置换生物瓣膜者51例,置换机械瓣膜者9例。CABG平均搭桥(2.13±0.75)根,搭桥材料为左乳内动脉与大隐静脉。结果:全组早期死亡9例(15%),1例死于术后出血,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死于术后心衰。早期生存51例(85%),出现术后并发症10例,其中2例发生胸腔积液,1例心包填塞,3例肺部感染,1例心房扑动后发生室颤,3例二次开胸止血。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门诊随访49例,随访时间1~60个月,心功能I级2例、Ⅱ级29例、Ⅲ级18例、Ⅳ级0例(NYHA分级)。结论:对老年患者行冠脉搭桥+瓣膜置换手术,只要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作好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由航天工业部二院第四总体设计部和上海医疗器械四厂共同研制成功的SC-500型呼吸机,我院自1985年10月21日起,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进行了应用,并经实验测试30例,证明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均能满足临床要求,兹报道如下: 临床应用〔病例资料〕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0例,男16女14,平均年龄18±4.6岁(范围7~39岁),平均体重35±3.8 kg(范围18~60 kg)。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8例(房间隔缺损6、室间隔缺损7和法乐氏四联症5)和风湿性心脏病12例(施行二尖瓣置换术10、主动脉瓣置换术1、二尖瓣和主动脉双瓣置换术1)。  相似文献   

13.
潘珍连 《蛇志》2006,18(2):106-106
会阴切开缝合术是产科助产中最常用的手术之一。以往会阴侧切、直切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即采用圆针、络制肠线缝合切口肌层和阴道粘膜,换三角针、丝线缝合皮肤,4~5天后拆线[1]。自2004年11月以来,我院产科采用外科可吸收缝合线采用连续的方法缝合会阴侧切、直切切口共82例,取得  相似文献   

14.
作者观察迷宫手术同期换瓣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的房颤20例,发现手术后心电图变化的大致情况是,心脏复跳扣不久19例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1例为结性心律,术后72小时内心律变化较多,上述19例以窦性心律为主,但几乎都有短暂的心律失常;术后两周内47%病例偶有房性或室性民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和预后,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进行比较分析那种方法好。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超早期手术治疗的3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与2003年5月以前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54例,比较二者在死亡率、预后、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结果:超早期手术组死亡率为14.2%,大骨瓣开颅组死亡率为15.4%(P>0.05)。经过6个月至3年随访,超早期手术组病人恢复良好率为64.3%,大骨瓣开颅组为48.2%(P<0.05)。两组之间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超早期组16.2天,大骨瓣开颅组:19.5天(P<0.05)。平均住院费用二者分别为:超早期组9546.12元,大骨瓣开颅组:12123.28元(P<0.05)。结论: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预后优于传统的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叶舒  黄贤  罗文玲  黄经河 《蛇志》2009,21(1):23-24
目的探讨应用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巩膜瓣支架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9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作巩膜瓣下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6~24个月,检查眼压、视力、滤过泡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后6个月均见功能性滤过泡,眼压控制良好。结论应用PMMA巩膜瓣支架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中安全、有效,降眼压效果显著而持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和分析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125例患者分为3组:M组(冠脉病变及二尖瓣病变)75例,A组(冠脉病变及主动脉瓣病变)34例,D组(冠脉病变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16例。心肌保护采用4:1冷含血停搏液,应用单纯顺灌、顺灌逆灌结合、顺灌桥灌结合、顺逆灌和桥灌结合技术。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手术死亡。结论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手术,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方法和合理的体外循环灌注是保证手术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51年开展人工心脏瓣膜置换,迄今已有30余年。换瓣适应症的选择,要求系列的观察瓣膜的质地、性能和左室的功能。超声心动图对瓣膜病的诊断经历了M型、二维、脉冲,连续多普勒超声及彩色多普勒的发展过程。近年来,经食道超声、负荷多普勒超声及术中超声越来越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各种估价人工瓣的超声心动图方法及一些功能指标的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病理解剖特点及手术技术。方法:本组6例均为SLL型,手术包括:室间隔缺损修补4例、肺动脉瓣切开1例、静脉室肺动脉外通道1例、房室瓣替换1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主要手术并发症为低心排4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及残余左房室瓣关闭不全1例。结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病理解剖有一定的特殊性,应按不同的合并畸型选择不同术式,正确处理室间隔缺损、肺动脉流出道狭窄及左房室瓣关闭不全是外科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上海手术器械厂自80—81年相继对成人、小儿心血管手术器械进行鉴定投产后,最近又完成了国家医药管理局下达的冠状动脉、换瓣外科手术器械的研制任务。经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试用后,于今年二月一日至三日在上海召开设计定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广州、苏州、武汉、沈阳、西安和上海等七个省、市二十多位教授、专家。设计定型会议由吴英恺教授、苏鸿熙教授担任审定小组组长。经过专家们认真细致的讨论,最后确定这套器械命名为 SSX—3冠状动脉、换瓣外科手术器械,由15个品种、31个规格共56件组成。专家们对这套器械给予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