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以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研究对象,设计与稗草伴生的根箱试验,通过研究水稻幼苗期株高、生物量、根系构型及植物激素的变化规律,分析水稻化感品种和非化感品种在幼苗期响应稗草胁迫的生理差异性。结果表明:化感水稻和非化感水稻在幼苗期响应稗草胁迫的生理反应有较大差异。单种处理时,幼苗期化感水稻在株高、生物量及根系构型等方面明显优于非化感水稻;稗草伴生导致幼苗期非化感水稻的株高显著增加。稗草伴生条件下,化感水稻在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的同时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和根尖数显著增加;非化感水稻的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和根尖数较单种处理时分别显著增加了14.12%、9.52%、8.49%。水稻体内的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对稗草的生物胁迫均不敏感,但稗草伴生导致化感水稻和非化感水稻体内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含量显著增加,而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含量显著下降,且非化感水稻中SA的增加幅度是化感水稻的2.1倍。该研究结果可为农田杂草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的...  相似文献   

2.
化感水稻不同组织水浸提液对稗草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研究利用HG1和HG2两个化感水稻品种和稗草为材料,研究了化感水稻品种的叶、叶鞘、根组织的水浸提液对稗草幼苗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HG1不论是对稗草幼苗的株高还是对稗草幼苗的根都有极强的化感作用,而HG2只对稗草的根有极强的化感作用。在不同组织之间,叶和叶鞘的水浸提液对稗草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根的水浸提液和对照。两个化感水稻对稗草幼苗根的抑制更强于对苗高的抑制。随着稗草密度的增加,稗草受抑程度减少,这可能与单株吸收化感物质的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化感作用水稻对无芒稗及相关田间杂草的抑制作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从500份水稻种质资源中用差时播种共培法的改进方法初步筛选出10份水稻化感抑稗材料进行了田间化感抑草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直播条件下,化感材料谷梅2号、吓一跳、鸡早籼、赣早籼和商糯1号等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水稻无化感作用材料秀水63和春江11.化感材料Milyang54对田间总量杂草的抑制作用最强.在移栽条件下,化感材料谷梅2号、青困2号、吓一跳和鸡早籼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与无化感作用材料秀水63和春江11差异及显著性水平.水稻材料间部分农艺性状差异及显著性水平,化感材料吓一跳和鸡早籼的株高较高,分蘖力较强,但顶三叶叶面积较小.  相似文献   

4.
不同水层下水稻对无芒稗的干扰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水稻化感作用品种吓一跳、谷梅2号和中156对无芒稗的株高抑制作用比无化感作用品种秀水63和春江11呈显著性差异.随盆栽水稻密度增加,水稻对无芒稗的干扰控制作用加大.在每盆4株栽植密度下,水稻化感作用品种鸡早籼、谷梅2号显著抑制无芒稗植株株高;在每盆32株密度时,水稻化感作用品种吓一跳、PI312777、TN1等对受控无芒稗的干扰控制与无化感作用品种春江11相比,呈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5.
水稻化感作用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8,自引:21,他引:77  
选用具有强化感作用的6个水稻品种为供体,大田稗草为受体,研究了水稻化感作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提高水稻叶片浸提液浓度,可以相应增强对稗草生长的抑制效果,这种抑制效果与杂草的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化感水稻叶片浸提液能显著抑制物质稗草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从而影响其生长;苯丙氨酸氨解酶(PAL)的活性大小与酚类物质的含量吴正相关;多种酚类物质的化感作用之间可能是增效的,也可能是拮抗的。  相似文献   

6.
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稻田杂草以节节菜、陌上菜、异型莎草和千金子为主,其中与水稻有较强竞争力的为异型莎草和千金子。两优培九与杂草的竞争力较E52强。相同密度下,随行距扩大,水稻对杂草的抑制能力下降。当稀植时,与杂草竞争能力较差的E52对杂草抑制在不同行距问没有差异。就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杂草防治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低钾胁迫对水稻(Oryza sativa L.)化感潜力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以国际公认的化感水稻P1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供体,稗草(Echinochloa cru-galli L.)为受体,采用稻/稗共培体系,研究低钾胁迫对水稻化感潜力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受体稗草的形态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促使化感水稻P1312777对共培稗草的根长、株高和干重的抑制率均升高,增幅远大于非化感水稻Lemont。受体稗草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化感与非化感水稻对受体稗草保护酶系(SOD、POD、CAT)及根系活力的抑制作用增强,但化感水稻P1312777比非化感水稻Lemont的抑制程度大,且达极显著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化感水稻P1312777根部与叶部中酚类代谢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羟化酶、O-甲基转移酶的基因均上调表达,而非化感水稻根部相应酶均下调表达,叶部除苯丙氨酸解氨酶上调,其余酶也下调表达。而萜类代谢途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角鲨烯合酶、单萜烯环化酶、倍半萜烯环化酶、二萜烯环化酶的基因,在两种水稻根部中呈现出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上调或下调),即HMG—CoA还原酶上调表达,角鲨烯合酶、单萜烯环化酶、倍半萜烯环化酶、二萜烯环化酶下调表达;而在水稻叶部,非化感水稻Lmont相应酶基因表达方式仍然不变,化感水稻P1312777除了角鲨烯合酶下调表达,其余4个酶均上调表达。水稻根系分泌物中酚类物质的HPLC分析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化感水稻P1312777根系分泌物中,所检出的酚酸类物质总量是正常营养条件下的2.30倍,而非化感水稻Lemont则是正常营养条件下的0.91倍。综合分析认为低钾胁迫下,化感水稻P1312777抑草能力增强主要是由于酚类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上调,导致酚类代谢途径旺盛,分泌出更多的酚类物质,进而破坏受体稗草保护酶系统,抑制了稗草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
水稻移栽密度和早期水管理对无芒稗生态控制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 5 0株·m-2 无芒稗的干扰下 ,杂交水稻Ⅱ优 2 0 70移栽密度 1 9 8cm× 2 6 4cm处理对无芒稗的生态控制效果显著高于较稀密度的 1 9 8cm× 4 6 2cm ,无芒稗颖果减少 71 %。移栽密度 1 9 8cm× 2 6 4cm保证了较高的水稻有效穗和千粒重 ,比移栽密度 1 9 8cm× 4 6 2cm的水稻增产 1 3 3%。早期深水灌溉能有效控制萌芽期的无芒稗 ,但不能防治 3叶龄的无芒稗  相似文献   

9.
在低磷(0.5 mg·L-1) 营养胁迫下,运用生理生化方法分析了化感水稻PI312777(PI)与非化感水稻Lemont (Le) 对稗草抑制作用潜力的变化特性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在低磷营养胁迫下,化感水稻品种PI对受体稗草根干重的抑制能力明显提高,在处理后的5 、10和15 d,其对稗草地下部干重的抑制率分别增加了5.64%、3.89%和12.13%,增加幅度比非化感水稻品种Le显著.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营养条件相比,用低磷营养下生长的化感水稻PI的根系分泌物处理稗草5、10和15 d,受体稗草叶片中POD活性的促进率分别提高了20.19%、15.47%和6.68%,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促进率分别提高了18.08%、17.71%和12.50%,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增加了13.89%、18.60%和2.10%. 在低磷营养胁迫下,化感水稻通过抑制受体植物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其对氮营养的吸收,同时显著提高了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减缓了受体稗草的生长速度,提高了其抑草作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外源水杨酸(SA)调控水稻化感抑草效应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SA对强化感水稻PI312777抑草效应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特性,并运用实时定量RT-PCR(FQ-PCR)技术检测SA介导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ZB8)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外源SA能够诱导水稻化感抑草效应增强,而且这种诱导效应与SA的浓度和处理时间相关.叶面喷施SA后,PI312777对稗草的抑制率显著提高,其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而伴生杂草稗草的相应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则相反.PI312777植株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增强,总酚含量升高.0.2 mmol·L-1的SA诱导水稻化感抑草效应最显著,该浓度下目的基因ZB8的相对表达丰度随处理时间先上调后下调,在24 h达到表达高峰.  相似文献   

11.
2000~2003年连续4年研究了稻鸭共作条件下田间杂草群落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长期稻鸭共作条件下,田间杂草密度逐年降低,下降趋势符合阻滞模型y=k+a·ebx,模型参数b反映了杂草种群的下降速率。在稻田6种主要杂草中,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e)、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a)种群数量降低较快,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次之,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最慢。稻鸭共作使稻田杂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持续降低,群落均匀度提高,群落相似性与稻鸭共作前相比逐年降低。说明稻鸭共作改变了田间杂草的群落结构,有利于限制杂草的发生危害。随着稻鸭共作的连年进行,对田间杂草的控制效果逐渐上升,4年后达99%以上。稻鸭共作是稻田替代化学除草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物、生态控草措施,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稗草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防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了稗草(Echinochlon spp.)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除效果。试验证明稗草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稗草种子在充足的水分条件下,当有效积温达33.8—49.5℃(生物零度为10℃)时,出现田间稗草的发生高峰期。提出消除稗草要从秧田入手,并应掌握在稗草3叶期以前、化学防除应以药效期相吻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试验对9种除草剂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践证明化学防除配套技术和农业措施协调应相结合,能有效地控制稻田稗草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李淑顺  强胜  焦骏森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0):2437-2445
为明确轻型栽培技术对稻田潜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了旱直播、水直播、抛秧、机插秧、麦套稻5种轻型栽培稻作模式及传统手插秧模式下稻田杂草种子库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旱直播稻田种子库密度显著高于其他模式,达228416粒·m-2,麦套稻模式其次.另外,旱直播稻田莎草类杂草与麦套稻稻田阔叶类杂草种子密度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各类杂草种子.传统手插秧稻田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达1.86; 麦套稻与水直播模式中,Shannon-Wiener指数、Gini指数、Pielou群落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旱直播和机插秧等模式.与传统手插秧相比,各轻型栽培稻作模式具有不同的潜杂草群落优势种.为防治稻田杂草的持续危害,应轮流实施不同轻型栽培稻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种化感潜力的双重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初筛获得的7份水稻品种为材料,用特征次生物质标记法在HPLC上测定化感指数AI值并结合田间小区试验进行双重评价与筛选,得到3份既具高化感指数又具较高田间抗草活性的水稻化感品种(系),它们是:我国台湾品种I-Kung-Pao、Parahainakoru和大陆品种HB-1。它们对无芒稗根长抑制率分别达57%、64%、55%,均超过50%;其化感指数分别是0.61、0.56、0.59,均与美国化感潜力品种PI312777的化感指数0.59相近;结果表明,水稻品种I-Kung-Pao、Parahainakoru和HB-1是我国宝贵的化感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不同复种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复种轮作可显著降低稻田杂草密度,抑制杂草生长.不同复种轮作方式下,紫云英-早稻-晚玉米→紫云英-早玉米间作早大豆-晚稻(CCSR)处理物种优势度最低,能降低优势种杂草地位,减轻危害.不同复种轮作方式下基本杂草群落组成均为鸭舌草+稗草+矮慈姑,杂草群落的相似性均较高,其中紫云英-早稻-晚玉米间作晚大豆→紫云英-早玉米-晚稻(CRCS)处理与CCSR处理的相似度最高.稻田复种轮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杂草的抑制效果,但需要注意某些次要杂草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种植制度对江苏省棉田杂草群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连续5年对江苏省主棉区水旱轮作及旱连作两种种植制度下的棉田杂草种群密度及草害优势度级数进行定田调查,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比较统计分析,研究了棉田杂草群落演替趋势及草害发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制度与江苏省棉田杂草群落的组成和草害发生程度紧密相关。在水旱轮作棉田中,随着棉花(Gossypium hirsutum)种植年数的增加,喜湿性杂草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等优势度值逐渐减少,喜旱性杂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等优势度值逐渐提高,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旱连作棉田以喜旱性杂草为主,发生量较大,草害较重,年际间杂草群落变化较小。另外,水旱轮作和旱连作棉田之间的杂草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差异显著。而地理区域差异的影响明显小于轮作制度差异导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铅污染土壤中杂草对铅的吸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杂草对铅的吸收积累及铅污染土壤中杂草养分吸收和根系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的特点.结果表明,铅污染对杂草生长没有明显影响.铅主要富集在根系中,对某些杂草吸收养分有影响.苗期除了升马唐钾含量铅处理与对照之间有显著差异外,其它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苗期铅处理对鸡眼草、苦荬菜、升马唐和无芒稗吸收养分基本没有影响;成熟期铅处理中苦荬菜和升马唐的全磷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而无芒稗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根系AMF的侵染特点是,无论是苗期还是成熟期。鸡眼草和升马唐根系的AMF侵染率变化不大;苦荬菜铅处理低于对照,苗期铅处理和对照的根系侵染率分别是45.52%和69.44%,成熟期分别是74.64%和82.21%;无芒稗铅处理根系的AMF侵染率显著高于对照,苗期铅处理和对照的根系侵染率分别是82.45%和59.19%,成熟期分别是91.36%和78.28%.  相似文献   

18.
Two Curvularia tuberculata isolates (93-020 and 93-022) and one C. oryzae isolate (93-061) were obtained from diseased Cyperus difformis , C. iria , and Fimbristylis miliacea , respectively, in the Philippines in 1993. When inoculated onto their hosts at 1 ×10 8 conidia m -2 , and provided with 24-h dew at 28°C, a severe and rapid blighting of the leaves caused the weed seedlings to die within two weeks. The three Curvularia isolates were cross-pathogenic to C. difformis , C. iria , F. miliacea , and C. rotundus but exhibited varying degrees of virulence depending on the weed species being attacked. C. tuberculata isolates 93-020 and 93-022 effectively controlled C. difformis and C. iria but were less effective on F. miliacea.

C. oryzae was equally virulent on C. difformis , C. iria , and F. miliacea . C. rotundus was not killed by any of the three isolates and exhibited only minor flecking and leaf tip die-back. Sporulation of the three Curvularia isolates on necrotic leaf tissues occurred on the susceptible ( C. difformis , C. iria , and F.miliacea ) but not on the resistant ( C. rotundus ) weed hosts.  相似文献   

19.
稗属杂草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自常  李永丰  张彬  杨霞 《生态学杂志》2014,25(11):3177-3184
以新两优6号(籼稻)和南粳46(粳稻)为材料,自水稻移栽至成熟分别与无芒稗(T1)、稗(T2)、西来稗(T3)和光头稗(T4)共生,稗草密度为6株·m-2,以无稗草水稻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稗草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稗草对水稻的干扰表现不同,T1、T2、T3处理使籼稻产量分别下降19.2%、10.8%、21.9%,使粳稻产量分别下降39.7%、25.3%、47.3%,但T4处理对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无显著影响.水稻和稗草共生过程中,T1、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灌浆期的剑叶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和籽粒ATP酶活性,降低幅度为T3>T1>T2,T4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对水稻最终分蘖数和株高均无显著影响.表明4种稗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由强到弱表现为:T3>T1>T2>T4,稻 稗共生时水稻剑叶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和籽粒ATP酶活性降低是导致水稻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