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州河东风港滨岸带生态景观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苏州河东风港滨岸带进行了生态景观综合评价,旨在构建一套完整合理且可操作性较强的城市河流滨岸带景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苏州河东风港河岸带在景观质量、功能以及管理指标层次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生态景观综合等级达到Ⅱ级。特别是在群落配置、物种丰富度以及病虫害及农药管理这3方面的得分达到Ⅰ级,在景观布局协调性、连续性以及管理成本三项指标的得分为Ⅲ级,说明这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文章还讨论了城市河流滨岸带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延伸与拓展。  相似文献   

2.
滨水景观是一种独特的线状景观,是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极具景观美学价值。滨水植物景观是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充分重视和建设好滨水地区及道路系统景观,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改变与提升,强化地区和城市的识别性。文章主要针对珠海市横琴新区滨水地区及道路系统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广州市16个公园滨水植物景观实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记录广州公园滨水植物材料的种类、景观特征、生态特征、种植方式、滨水植物景观空间特点,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广州市主要公园滨水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评判者打分导致评分偏高或偏低的主观影响较小,专家、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三类人群对滨水植物景观的评分结果较为一致,有着相同趋势的审美取向。在景观类型上,与建筑小品结合式水景和可亲水式水景获好评比例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以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主要视觉景观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选取相对坡度、相对距离和出现几率3个客观因子进行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运用美景度评价法得到50名专业人士的主观偏好,综合景观视觉敏感度和主观偏好评分,构建敏感度-主观偏好矩阵,将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视觉景观划分为四个区域并提出相应的景观保护、规划建议。结果表明:老虎嘴、麻栗寨茶厂位于敏感度、偏好评价双高的"视觉景观关键区",多依树属于偏好评价高、敏感度低的"自然发展区",黄草岭是敏感度高、偏好评价低的"优先改进区",坝达、箐口、全福庄是敏感度、偏好评价双低的"次优先改进区"。通过构建矩阵结合主客观两方面的评价结果,GIS有效量化抽象的数据,偏好评价真实反映观景者内心感知,为当下的景观视觉评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娜  张玉钧 《生态学报》2023,43(22):9177-9192
景观美学的理论维度已从风景美学延伸至生态美学,为促进生态美学理论在客观法和空间水平上向"数字化+可视化"发展,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地理要素构建分类的数字景观模型并借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视觉景观特征评估的研究框架。在筛选地貌(自然和垂直要素)和土地利用(文化和水平要素)景观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景观分类指标体系;通过GIS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识别了研究区域中的440种景观斑块和类型,以此作为视觉景观特征评估的基本单元;基于生态美学理论,构建了视觉景观多样性、自然性和独特性3个视觉景观特征评估指标,借用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度量并通过FRAGSTATs与GIS可视化;通过SPCA分析得到权重后绘制了视觉景观特征综合评估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诸多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聚集"在一起产生了不同水平的视觉景观特征,与低水平视觉景观特征有关的景观类型在要素组成上较为复杂,而与高水平视觉景观特征有关的景观类型主要与坡度适中的东南向山谷地貌与荒草地、未成林封育地和乔木林等土地利用的共同作用有关。研究认为,可视化的视觉景观特征评估结果有助于识别需得到保护修复、规划利用及管理协调的景观斑块或类型,有利于增加保护地整体的生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类型和要素的城市多等级景观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雨果  周伟奇  李伟峰  韩立建 《生态学报》2015,35(15):5207-5214
城市区域的景观格局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因而单一等级的景观分类方法难以揭示其复杂的多等级景观特征。基于等级斑块动态范式,探讨了针对城市区域基于景观类型和要素的多等级景观分类方法。以北京市为研究区,首先根据其景观类型和景观要素的特征,将城市区域划分为"城市"、"农田"和"森林"3种景观类型,同时确定"植被"、"裸地"、"水体"和"不透水表面"4类景观要素。然后,应用自上而下的分类思路和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景观类型和要素的分类,其总体精度分别为93.36%和87.89%。相比单一等级的景观分类结果,多等级的分类结果不仅体现了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等级的景观组成,还能揭示多级景观间的隶属关系,因而能更完整的描述城市景观格局,进而为认识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景观可视化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景观可视化的概念,回顾了景观可视化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景观要素,包括地形、植被、水、人工构件(建筑物、基础设施等)、动物(包括人)、大气和光的可视化表达方法,阐述了景观可视化在景观规划、景观变化、气候变化、城市景观、景观视觉影响评价和森林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提出了景观可视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肇庆市区道路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锦海 《生态科学》2007,26(6):513-518
采用描述因子法,选择若干对道路植物景观效果贡献较大的指标,建立了整体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模型,通过对指标的量化,对肇庆市道路植物景观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肇庆市道路植物景观整体建设水平较好,55%的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结果在Ⅱ级以上,仅有5%的道路在Ⅳ级以下。在所评价的8个因子中得分最高的是观赏时序,其次是观赏特性,这与所选的树种有很大关系;得分最低的是物种多样性,这与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高度人工化有关。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植物景观要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上体现它的价值、因地制宜地增加植物多样性及建立科学的绿地系统管理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滨水工业遗产既是遗产,也是城市景观。从滨水工业遗产的空间形态出发,探讨城市景观的共享性,提出滨水工业遗产改造的3个特征和共享的5个特性。对上海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更新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其共享性有待提升。并指出以共享为导向的滨水工业遗产改造,将对城市景观的发展做出新的引领和呈现  相似文献   

10.
刘珍环  张国杰  付凤杰 《生态学报》2020,40(10):3295-3302
城市化对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极大干扰,城市景观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受到城市生态建设的关注,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技术体系尚待深化,以促进风险防范决策。研究选取植被碳固定、土壤保持、水源涵养与提供和栖息地提供等景观服务改进景观脆弱度的评价方法,以广州市为案例研究区,评价了1990—2015年广州市城市景观生态风险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景观格局与服务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能够有效地评估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但评价需要关注结果验证和辅助情景分析,方可为景观生态风险的预警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2)1990—2015年广州市的景观干扰度先增加后降低,2000年是景观干扰度变化的转折点;25年间,景观脆弱度不断增加,中脆弱度和高脆弱度比例之和维持在60%以上;2000年是景观生态风险的转折点,1990—2000年景观生态风险趋于增大,2000—2015年景观生态风险趋向降低;景观干扰度、脆弱度和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呈现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的分布特征。(3)近25年,广州市景观生态风险与景观变化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维持低风险的比例为40.74%,基本都分布在北部山区,而维持高风险的比例为6.67%,由低风险向高风险的转变比例为32.28%,由高风险转变为低风险的比例为20.31%。  相似文献   

11.
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进行评价,分析影响生态景观林带景观水平的主要因子,探讨生态景观林带景观构成要素与景观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专业、性别、学历、年龄的人群在森林审美态度上具有一致性,其评判结果能够反映森林美景度的实际情况;对53张照片评价SBE值,最大为1.4454,最小为-1.6917;对美景度影响较大的4个因子,即色彩丰富度(X6)、色泽明度(X7)、生活型(X8)、生长状况(X9),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 Y=1.902-0.346X6-0.461X7+ 0.206X8-0.584X9。  相似文献   

12.
吴健生  袁甜  王彤 《生态学报》2017,37(13):4519-4528
城市景观由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构成,以建筑为主体,辅以外部空间环境。对城市景观美学价值的研究有利于探讨如何提升城市形象及居民生活环境,为城市规划设计纳入了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合理途径。景观美学特征以不同方式影响整体景观质量,合理运用景观指数对城市景观美学特征进行量化表达,是评估景观质量的重要前提。在整理借鉴景观美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以城市空间内部审美者的角度将城市景观五大美学特征,包括自然性、开阔性、多样性、奇特性和协调性,转化为可定量表达的二维及三维景观指数。量化指标易使用数据进行快速评估,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利用景观指数分析方法与航片解译获取的台湾宜兰利泽简湿地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景观指数仅能从几何特性解释景观在斑块与景观尺度上的空间特征,而无法解释从航片所观察到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特性;通过对景观指数和研究区航片进行综合分析,可更加详细地揭示研究区的整体景观结构及其对应的景观功能,使针对景观格局的分析更加完整.基于整体性观点的评估景观结构的新方法,必将在未来的景观生态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天然阔叶林景观质量评价及其垂直结构优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江西省婺源县天然阔叶林近景景观为对象,收集了30个有代表性的近景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采用大众评判法获得美景度值,运用多元数量化模型Ⅰ建立美景度与景观要素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树干形态、林木密度、林下层总盖度、林下层高度、自然整枝和色彩丰富度是影响天然阔叶林近景景观质量的主要要素,其偏相关系数在0.4482~0.7724之间,t检验结果为极显著或显著;复相关系数达0.9508,F检验结果为极显著(F=36.11^**).分析表明,树干通直、自然整枝良好、色彩富于变化有利于提高景观的美景度,而林木密度、林下层总盖度和林下层高度过高或过低(矮)均会给景观美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些景观要素特征提出了天然阔叶林景观垂直结构优化的相应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猷  王仰麟  彭建  常青  宋治清  刘小茜 《生态学报》2010,30(8):2141-2150
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其核心是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丹东市不同的发展目标,提出3个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案,包括经济发展优先方案、生态保护优先方案以及协调发展方案,并按照3个方案对丹东市进行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通过选择适当指标,构建了由景观稳定度和景观干扰度组成的景观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并对3个适宜性方案进行对比与优选。结果表明,丹东市按照经济发展优先的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方案进行开发,则景观干扰程度最高,景观稳定程度最低,景观生态质量最低;按照生态保护优先方案进行开发,则景观干扰程度居中,景观稳定程度最高,而景观生态质量居中;按照协调发展方案进行开发,则景观干扰程度最低,景观稳定程度居中,并且具有最高的景观生态质量。通过综合比较,应选择协调发展方案作为丹东市城市建设空间布局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6.
“共享平台”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融合同济“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为“突出主线”,通过四项课程改革子项,即“建筑与建成环境设计”课程改革子项、“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子项、“景观详细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子项、“景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子项,进行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组织重组等的深化改革研究。从而建构“主线突出,两翼并重,三级分层,相互协同”复合网络化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框架,实现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从进口至出口的知识、人格、素质和能力( KAQP)的全面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性研究大多在区域或城市尺度上开展,风景园林生态实践的指导性较为有限,研究聚焦场地尺度,旨在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看待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与规划设计实践。在已有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方面文献爬梳的基础上,提出影响需求的三大因素及其需求类型的划分方法,甄别影响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核心指标,选取上海苏州河市区段进行实证研究,采取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并基于GIS进行需求目标与供给能力的空间制图。通过拟合分析比对创新性地提出指导城市滨水空间生态实践的三大空间智慧:1)基于需求目标研判制定发展策略的空间智慧;2)分段分类型供给满足存量更新需求的空间智慧;3)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转向匹配的空间智慧,为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实践提出理论依据、评价标准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生态认知视角下的校园雨水花园设计旨在探讨生态语境下校园景观的教育作用。环境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方式是通过环境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影响受育者,无意识教育方式为受育者提供的开放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的教育途径更能深刻影响受育者的认知。基于生态认知的校园雨水花园设计以无意识环境教育思想为指导,运用生态显露设计,以可视化雨水路径刻画雨水生态特征,以满足花园功能、技术和艺术要求且实现可视化雨水路径的空间设计与艺术品质,创造雨水花园的张力场效应和感染力,如空间秩序、材质对比、色彩运用以及空间的愉悦体验等,以促进生态的无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9.
粒度变化对上海市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1989年上海市1∶50 000彩红外航空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系统分析了粒度变化对中心城区、郊区和城郊结合部3类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景观格局指数对粒度具有尺度依赖性,随粒度的变粗,格局指数的变化可归为单调下降、阶梯上升或单峰变化以及不规则变化3类;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变化的曲线存在多个拐点,并对应于合适的景观格局分析尺度,上海城市景观格局分析的合适尺度为10~20 m;不同城市景观类型对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具有较大影响,景观格局指数在城郊结合部表现出与城区和郊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