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的42例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作业治疗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布治疗。三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腕关节屈肌肌张力疗效及治疗前后精细运动能力(FMFM)评分。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患儿腕关节屈肌肌张力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61.9%,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FMF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1月期间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肌内效贴干预,研究组接受肌内效贴联合TENS干预。对比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肩关节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干预后VA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FMA、MBI、CMS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患侧肩关节的外旋、前屈、外展的主动/被动活动度(AROM/PROM)均大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TENS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可有效改善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功能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镇痛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00)与观察组(n=10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镇痛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徒手肌力测试(MMT)、Berg平衡量表(BBS)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GU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步速、步幅、患侧步长、健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步态不对称指数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BI)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镇痛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8周浮力负重增强式训练对腿部肌力、爆发力、动作稳定度、肌力保留效果的影响,本研究招募33名2型糖尿病患者受试者,在训练前1周进行前测(等速肌力60°/s和180°/s,摆臂垂直跳,动态稳定性),将33名受试者随机分成浮力负重增强训练组(buoyancy plyometric training group, B组)(n=11)、一般增强式训练组(plyometric training group, P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 C组)(n=11)。各组按照方案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干预,干预结束后进行后测,操作人员与内容与前测一致。本研究发现,等速肌力测试、爆发力测试、身体稳定性方面C组、B组和P组的前测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前测组间差异不会对干预结果造成影响。经过8周运动干预后,B组和P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C组(p0.05),且P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B组(p0.05)。在停训4周后,B组和P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C组(p0.05)。而肌酸激酶方面,第2周至第6周内,C组肌酸激酶值显著低于B组和P组(p0.05),且B组肌酸激酶值显著高于P组(p0.05)。到第4周,P组肌酸激酶值显著低于第2周(p0.05);且P组第6周肌酸激酶值显著低于第8周(p0.05)。到第8周,P组与C组肌酸激酶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显著高于C组(p0.05)。本研究认为浮力负重增强式训练能够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肌力、下肢爆发力,并且可以显著改善下肢稳定性,且其效果优于在地面进行的增强式训练。浮力负重增强式训练后下肢肌力、爆发力、稳定性衰退速度缓慢,但其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前交叉韧带断裂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程度、运动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20例行前交叉韧带断裂术患者,按照信封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本体感觉训练)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肌内效贴干预)。对比两组优良率、肢体肿胀程度、运动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肢体肿胀值减小,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Fugl-Meyer运动量表(FMA)、Berg 评分量表(BBS)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总体/精神健康、生理/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和情感/生理职能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前交叉韧带断裂术后患者,可有效减轻肢体肿胀程度,改善运动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最大自主等长收缩(MVICs)激活后增强效应对上肢力量表现的效益以及不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时间诱发激活后增强效应(PAP)后对卧推(BPT)表现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24名男性运动员参与此重复量数交叉设计实验,通过3组3 s卧推MVICs处理(3 MVICs)、3组5 s卧推MVICs处理(5 MVICs)与控制处理(CON),记录推掷高度与杠铃腾空时间,并分析推掷高度以及力量与功率的峰值。本研究发现,不论是3 MVICs、5 MVICs或是CON,后测各时间点卧推高度皆显著低于前测平均值(p0.05),功率峰值于第4分钟、第8分钟与后测平均值,皆显著低于前测平均值(p0.05);后测各时间点力量峰值与前测平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即使给予较长的组间恢复时间,3 MVICs与5 MVICs产生肌肉疲劳的程度高于诱发PAP的程度,因此无法提升训练良好运动员的上肢爆发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22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非切口疼痛持续时间、各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恶心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of nausea, NVAS)、胃复安使用率、围手术情况差异。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2 h疼痛比例1.64%、6 h疼痛比例8.20%、24 h疼痛比例3.28%、48 h疼痛比例0.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手术结束时VAS评分(3.87±1.05)分、术后2 h (3.61±0.87)分、术后6 h (2.34±0.56)分、术后24 h (2.17±0.34)分、术后48 h (0.23±0.0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6.56%、术后NVAS评分(1.21±0.68)分和胃复安使用率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引流管拔除时间(2.51±0.96) d、术后排气时间(1.42±0.53) d、住院时间(8.51±2.49) d同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本研究初步表明,针对妇科腹腔镜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可缓解疼痛,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方法:将84例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组61例,给予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其中文化程度<高中的患者34例,文化程度≥高中的患者27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焦虑状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标尺评估患者疼痛情况,以及评估患者情绪情感、恐惧程度及对治疗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理护理组患者焦虑程度、恐惧程度、疼痛评分、显著下降(P<0.05);与文化程度<高中比较,文化程度≥高中的患者焦虑评分显著降低(P<0.05),情绪情感的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第1-2天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心理护理组的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恐惧症状,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心理,减轻疼痛程度,减少疼痛时间,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对比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和不放置引流管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7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初次膝关节双间室置换的患者107例(107膝),其中术后放置引流管组(实验组)54例,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组(对照组)53例。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天数。术前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视觉疼痛模拟评分、膝关节屈曲度数以及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发热、伤口问题、24 h内辅料渗透、输血情况的例数。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体重、身高、手术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之间以及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视觉疼痛模拟评分、膝关节屈曲度数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在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膝关节屈曲度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上,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天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第3天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输血患者的数量低于对照组,而发热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不放置引流管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并减少患者术后输血率,而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6例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乒乓球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患者。在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局部疼痛敏感点分别皮内注射A型肉毒素与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7、30、60天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睡眠质量评分量表(Quality of Sleep,QS)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7、30、60天的VAS及Q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1、7、30、60天的VAS及QS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A型肉毒素皮内注射疗法可以显著减轻PHN患者的疼痛及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肌筋膜放松术对慢性颈部疼痛的疗效,本研究选取了50位慢性颈部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肌筋膜放松术组(观察组)与持续静态牵引术组(对照组),每组各25人。通过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肌肉压痛阈值、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与恐惧回避信念,发现肌筋膜放松术组自觉疼痛症状严重程度、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恐惧回避信念在治疗后皆显著改善(p0.05),肌肉压痛阈值则无显著差异(p0.05);持续静态牵引组在自觉疼痛症状严重程度、颈部障碍状况上有显著改善(p0.05),其它则无显著差异(p0.05);肌筋膜放松术组自觉疼痛症状严重程度、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的改变量显著大于持续静态牵引术(p0.05),其它则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证实肌筋膜放松术可立即改善慢性颈痛患者的自觉疼痛程度、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与恐惧回避信念,且效果显著优于持续静态牵引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肌筋膜放松术对慢性颈部疼痛的疗效,本研究选取了50位慢性颈部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肌筋膜放松术组(观察组)与持续静态牵引术组(对照组),每组各25人。通过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肌肉压痛阈值、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与恐惧回避信念,发现肌筋膜放松术组自觉疼痛症状严重程度、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恐惧回避信念在治疗后皆显著改善(p0.05),肌肉压痛阈值则无显著差异(p0.05);持续静态牵引组在自觉疼痛症状严重程度、颈部障碍状况上有显著改善(p0.05),其它则无显著差异(p0.05);肌筋膜放松术组自觉疼痛症状严重程度、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的改变量显著大于持续静态牵引术(p0.05),其它则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证实肌筋膜放松术可立即改善慢性颈痛患者的自觉疼痛程度、颈部关节活动度、颈部障碍状况与恐惧回避信念,且效果显著优于持续静态牵引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硬膜外镇痛泵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9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中医骨科80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化原则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硬膜外镇痛泵止痛,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止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疼痛相关指标、手术前后血清β-内啡肽水平变化及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术后1 d、3 d、7 d静息状态及活动状态的近期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疼痛时间、爆发痛次数、术后24 h按压镇痛泵次数、睡眠时间及止痛剂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β-内啡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及48 h研究组患者的血清β-内啡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硬膜外镇痛泵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止痛剂用量,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及血清β-内啡肽水平,对促进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保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科就诊并采取保守疗法治疗的6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7例采用了电针、推拿、中频、牵引和功能锻练等综合疗法(综合疗法治疗组),32例仅采用了药物治疗(单纯药物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及VAS疼痛评分,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综合保守治疗组的JOA评分明显高于单纯药物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综合保守治疗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单纯药物对照组(P0.05)。单纯药物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87%,而综合保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89%,较单纯药物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采用综合保守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更好,可更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并缓解其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火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疗养三区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1例,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6),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30%(42/4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56%(34/45)(P0.05)。两组治疗前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M-JOA)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M-JOA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白介素-6 (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6/4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57%(9/4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还可以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 年3 月至 2019 年 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取肾俞、大肠俞、腰夹脊穴、阿是穴(均为双侧),观察组采用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治疗,取滑肉门、天枢、太乙、气冲、髀关、足三里、公孙、冲阳(均为双侧)。两组针刺手法均平补平泻,每次留针15分钟,每周扎2次,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考察临床疗效,治疗前以及全部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分别在治疗前、每次疗程结束后测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为83.33%,对照组愈显率为60.00%,观察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JOA评分、OD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1疗程结束后的VAS评分略高于对照组,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疗程结束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尤其在改善腰椎功能、减少疼痛等方面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普拉提运动对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和腰椎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64例慢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运动疗法分为对照组(悬吊训练法)和观察组(悬吊训练法结合普拉提运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情况,采用运动情境动机量表(SSIMS)评价患者的运动参与动机。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3)。观察组治疗后的ODI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6),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生活自理、提物、行走和站立5个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SIMS量表的4个维度中,鉴别原则得分最高,其次为内部动机,然后是外部调节,最后为缺乏动机。本研究结果提示,普拉提运动可显著降低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改善腰椎功能。此外,普拉提运动具有较好的患者认可度和喜爱度,值得在临床和运动康复训练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肌内效贴联合平衡功能训练治疗后,其步行功能、生活质量及平衡功能的变化。方法:于2018年6月~2020年8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3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0例,常规康复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和研究组(150例,常规康复训练、平衡功能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生活质量、睁眼站立、脚前后站立、闭眼站立的重心摆动速度及动态稳定时间。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步行功能指标:步频、步长、步速、步幅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睁眼站立、脚前后站立、闭眼站立的重心摆动速度和动态稳定时间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肌内效贴联合平衡功能训练治疗后,平衡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步行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咬合板接触点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咀嚼肌肌电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2016年3月~2019年3月间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40例,按照佩戴咬合板接触点不同分为两组,A组(18例)咬合板与下前牙呈点状均匀接触;B组(22例)咬合板与对颌牙功能尖呈点状接触,对比佩戴前、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双侧颞肌前束(Temporal anterior, TA)和咬肌(Masseter muscle, MM)肌电电位变化。结果:静息状态戴咬合板前两组TA、MM两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板1个月后两组TA、MM指标均明显下降,组间对比B组患者TA显著高于A组,MM显著低于A组(P0.05);咬紧状态下戴板一个月后两组患者TA、MM值均明显升高(P0.05),组间对比A组TA、MM值略高于B组,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板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均明显下降,A组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下前牙和舌侧平板呈点状均匀接触的咬合板治疗TMD可更好改善咬肌功能,缓解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20.
为了测定并对比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AI)患者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腓骨长肌(PL)与胫前肌(TA)激活时间,本研究按照纳入标准纳入45例患者,分为正常、MAI、FAI 3组,每组15名患者,每位均进行踝关节模拟内翻试验及肌电数据采集,计算并对比各组数据。研究表明:相较正常组,MAI组与FAI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PL、TA激活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著(p0.05);然而MAI与FAI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将患侧与健侧肌肉激活时间进行对比(组内比较),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MAI与FAI组患侧踝关节PL、TA肌肉激活时间均较对侧显著延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腓骨长肌与胫前肌激活时间均延长,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MAI患者也存在神经肌肉功能缺陷。本试验为MAI患者的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