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耐亚胺培南(IMP)的铜绿假单胞菌(IRPa)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方法 2003年至2009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P.aeruginosa)共220株,采用三维试验筛选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应用普通PCR和多重PCR分别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质粒携带的C类头孢菌素酶(AmpC酶)耐药基因,应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oprD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共检出43株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其中产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和未知酶菌株的构成比分别58.14%(25/43)、18.60%(8/43)、4.65%(2/43)和16.28%(7/43)。74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有2株菌携带IMP-9基因,1株菌携带DHA质粒型AmpC酶基因,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为阴性。40株菌株oprD2基因表达蛋白量降低,34株oprD2基因表达蛋白量正常。结论 oprD2基因的突变或蛋白表达量降低是IR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AmpC酶可水解亚胺培南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有一定的关系,而KPC-1酶和MBLs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中不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金属β-内酰胺酶携带情况,提供大连地区院内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临床分离的40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金属酶检测采用E-test试验;PCR法扩增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基因,并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确认。结果 40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以呼吸道分泌物最多,占81.5%;分布以呼吸内科和ICU病房最高,占总数的19.8%和25.5%;药敏结果发现有8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且多数为多重耐药菌株;400株铜绿假单胞菌经E-test试验进行金属酶表型筛查,有17株金属酶阳性,检出率为19.1%;经PCR扩增金属酶基因阳性的有11株,其中8株为IMP-1,3株为VIM-2,其他几种基因均未检出。结论大连地区耐亚胺培南的89株铜绿假单胞菌多数是多重耐药菌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在大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酶的基因型主要为IMP-1和VIM-2。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54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分析的PAE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MIC法和K-B法检测PAE对22种药物的耐药性,采用PCR法检测PAE的消毒剂磺胺类qacE△12sul1基因和外膜蛋白oprD2基因,并对阳性菌株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54株PAE中oprD2膜缺失、qacE△12sul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lti-drug Resista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MRPA)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77.8%、14.8%、37.0%;20株MRPA菌株中,qacE△12sul1、oprD2膜缺失阳性率分别为40.0%、50.0%;54株PAE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完全耐药,对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为98.1%、对多粘菌素B敏感率为100%;MRPA与非MRPA对qacE△12sul1基因阳性菌株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prD2阴性和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oprD2基因的缺失可能是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54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分析的PAE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MIC法和K-B法检测PAE对22种药物的耐药性,采用PCR法检测PAE的消毒剂磺胺类qac E△12 sul 1基因和外膜蛋白oprD2基因,并对阳性菌株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 54株PAE中oprD2膜缺失、qac E△12 sul 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lti-drug Resista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MRPA)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77.8%、14.8%、37.0%;20株MRPA菌株中,qac E△12 sul 1、oprD2膜缺失阳性率分别为40.0%、50.0%;54株PAE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完全耐药,对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为98.1%、对多粘菌素B敏感率为100%;MRPA与非MRPA对 qac E△12 sul 1基因阳性菌株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prD2阴性和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oprD 2基因的缺失可能是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31株,根据药敏结果分为碳青霉烯类耐药组(21株)和碳青霉烯类敏感组(10株).另设1株标准株ATCC 27853,用亚胺培南-EDTA(乙二胺四乙酸)抑制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生金屑酶,采用PCR法检测各菌株的外膜孔道蛋白oprD2基因,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结果 21株耐药株有7株产生金属酶;21株耐药株经oprD2基因扩增,15株阴性,6株阳性,10株敏感株全部阳性.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碳青霉烯类耐药组与敏感组oprD2基因阳性率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oprD2基因缺失和金属酶是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的29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酶(Metallo-β-Lactamase,MBL)的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用亚胺培南-EDTA纸片法筛选2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产MBL的铜绿假单胞菌,用PCR扩增法检测29株菌中金属酶VIM和IMP基因。结果29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中,亚胺培南-EDTA纸片法筛选出MBL阳性菌株5株,阳性率为17%。PCR扩增出IMP基因型有4株,阳性率为14%,均为金属酶IMP-9型,未扩增出VIM基因。以PCR法结果为判定标准,亚胺培南-EDTA纸片法敏感性100%,特异性96%。结论IMP-9型为该院分离的这29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中主要MBL基因型。本实验中所用的亚胺培南一EDTA纸片法能简单有效的筛选出产MBL的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7.
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1 125株,筛选亚胺培南耐药株,常规纸片法检测其耐药性,并用E-test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MBL),采用PCR法检测耐药基因型。结果显示,1 12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共计617株,占54.8%;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共计508株,占45.2%。617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00%为多重耐药,而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率仅为13.78%,明显较前者低(χ2=871.15,P<0.05);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MBL表型阳性共126株,阳性率为15.4%,94株(74.60%)表现为VIM-2阳性,10株(7.94%)表现为IMP-1阳性,1株检出OXA-10,〖WTBZ〗且该例菌株同时表达VIM-2。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多为多重耐药,其产MBL的主要基因型是VIM-2。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及对多粘菌素B耐药机制情况。方法 分析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收集分离的菌株收集200株铜绿假单胞菌,通过琼脂稀释法和E-test法对8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通过PCR对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扩增,在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体外诱导,获得多粘菌素B的耐药菌株,观察临床分离株和诱导株pmrAB和phoPQ基因扩增和测序情况。结果 20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高于30%,20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于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仅为10%,敏感率最高达到90%。20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多粘菌素B药敏试验中197株敏感,3株中介,无耐药发生。通过B100、B108、B925三株临床分离株和多粘菌素B诱导耐药株B100d、B108d、B925d的phoP、phoQ和pmrB基因进行扩增。其中B108d号菌株的pmrB基因有两个点突变,在第5365842位的碱基发生了从GGC到AGC的突变,即361个G氨酸变成了S氨酸;第5365864位的碱基发生率从TCG到CCG突变,第368个S氨酸转变为P氨酸。B108d号菌株的1278614位点的碱基从TAC到TTC的突变,第84个Y氨酸变为F氨酸。另外B108d号菌株的phoQ基因中1278416-1278527位的基因发生缺失,进而缺失了152个氨基酸。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高,但是没有出现多粘菌素B耐药菌株,诱导出的多粘菌素B耐药的多重铜绿假单胞菌PCR扩增后,出现了pmrB和phoQ基因的碱基突变,同时还有部分DNA片段缺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分离自ICU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中Ⅰ类整合子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自临床分离12株IRPa,采用PCR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I1和qacE△1-sul1基因)及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12株IRPa中,所检测的17种基因intI1、qacE△1-sul1、oprD、blaIMP、blaVIM、blaTEM、blaSHV、blaOXA-10群、blaCARB、blaPER、blaVEB、blaGES、blaDHA、blaOXA-1群、blaOXA-2群、blaBEL-1和blaCTX-M-1群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IRPa中不存在Ⅰ类整合子,oprD基因缺失突变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分离的耐碳氢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β-内酰胺酶、整合子I和ISCR1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基因多态性特征。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89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CR检测金属酶、整合子I、ISCR1耐药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细菌基因分型。结果 89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ISCR1基因阳性菌25株(25/89,28%),其中84%(21/25)为多重耐药,5类及以上药物耐药的菌株占64%(16/25),金属酶基因阳性为11株(11/89,12%),其中有8株携带IMP-1基因,3株携带VIM-2,整合子I基因阳性43株(43/89,48%)。但携带金属酶的菌株整合子I、ISCR1基因扩增均为阴性;PFGE分型结果显示:89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分为15基因型(A~O),其中A型46株、B型16株、C型4株、D型5株、E型4株、F型3株、G型2株、H型2株,I型~O型各有1株。基因型集中的A型~G型,各型中的菌株来源于不同医院,呈多态性,每群均存在克隆株。结论 基因捕获元件整合子I基因及ISCR1广泛分布在大连地区耐碳氢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中,并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泛耐药显著相关,特别是ISCR1基因;大连地区整合子I、ISCR1并未携带金属酶基因盒。PFGE结果提示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基因多态性,但仍存在高度同源性的流行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β-内酰胺酶、整合子I和ISCR1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基因多态性特征。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89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CR检测金属酶、整合子I、ISCR1耐药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细菌基因分型。结果 89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ISCR1基因阳性菌25株(25/89,28%),其中84%(21/25)为多重耐药,5类及以上药物耐药的菌株占64%(16/25),金属酶基因阳性为11株(11/89,12%),其中有8株携带IMP-1基因,3株携带VIM-2,整合子I基因阳性43株(43/89,48%)。但携带金属酶的菌株整合子I、ISCR1基因扩增均为阴性;PFGE分型结果显示:89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分为15个基因型(A~O),其中A型46株、B型16株、C型4株、D型5株、E型4株、F型3株、G型2株、H型2株,I型~O型各有1株。基因型集中的A型~G型,各型中的菌株来源于不同医院,呈多态性,每群均存在克隆株。结论基因捕获元件整合子I基因及ISCR1广泛分布在大连地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中,并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泛耐药显著相关,特别是ISCR1基因;大连地区整合子I、ISCR1并未携带金属酶基因盒。PFGE结果提示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基因多态性,但仍存在高度同源性的流行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2.
为了在基因组水平筛选获得铜绿假单胞菌PAO1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本研究通过构建PAO1转座突变体文库、筛选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比亚培南耐药及敏感突变株;通过随机PCR、核苷酸测序及序列比对的手段,确定了突变体中转座子的插入位点及其破坏的基因,获得了48个PAO1中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和敏感相关的基因,其中27个基因突变后表现为耐药性增强,21个基因突变后表现为药物敏感性增强.本实验筛选获得的48个基因中有5个与Alvarez-Ortega和Dotsch等人筛选的基因重复.通过对PA0011,PA0667及PA3901进行基因敲除及遗传互补,进一步确证这3个基因均与PAO1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相关.本次筛选发现了38个新的与碳青霉烯类耐药相关的基因,其中包括13个class4类基因.对这些新基因的进一步研究,不仅有利于全面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其调控网络,而且有利于药物作用靶点的发现,为有效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医院烧伤科病房亚胺培南耐药铜绿似单胞菌的耐药谱特点及产生金属酶情况。方法采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酶菌株,对金属酶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序列分析。结果48株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IP、TOB、AMK、GEN和FEP。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阳性6株,6株菌金属酶引物VIM-2扩增阳性,经测序证实为VIM-2型金属酶。结论该组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为多重耐药菌,产VIM-2型金属酶。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成都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拓扑异构酶ⅣparC基因突变与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关系。测定临床分离的5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从中筛选出1株敏感菌和8株耐药菌,以标准敏感菌株ATCC27853作为质控菌株。用PCR反应扩增parC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扩增产物片段长度为396bp,同时对上述10株菌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临床分离敏感菌和标准菌株ATCC27853的parC基因序列与国外报道的序列相同,而R25,R42,R43,R44等4株耐药菌株在87位(TCGCG→TTG)均有突变,该单位点突变引起氨基酸由Ser→Leu的改变,此外,新发现在所有耐药菌株115位有一静止突变(GCT→GCG),该突变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拓扑异构酶ⅣparC基因突变是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之一,以87位的突变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骨伤患者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狀況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分离到的25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其菌种鉴定及药敏采用美国BD Phoenix100結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果:四年间我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不断提高,平均占28.5%。主要来源于分泌物标本,占64.0%。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3.6%、35.2%、48.4%,可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结论我院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情況较严重,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亚胺培南,控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內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12种)存在状况。方法自临床分离40株对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TEM、SHV、OXA-10群、CTX-M-1群、PER、VEB、GES、CARB、IMP、VIM、DHA和oprD2)。结果40株中CARB阳性18株(45.0%)、35株oprD2基因缺失(87.5%).其余基因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CARB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监测湖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药性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对1999~2 0 0 2年15所大型综合医院感染标本中分离的3772株铜绿假单胞菌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养-西司他丁的耐药率分别为14 .4 9%、9.5 1%、10 .38%和13.15 % ,不同年度耐药率统计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同时2 0 0 0~2 0 0 2年的耐药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耐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铜绿假单胞菌在各病区的分布以外科病房、内科病房和ICU病房为主。ICU病房的耐药率呈逐年升高,耐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从1999年的10 .2 %升至2 0 0 2年的2 9.7% ,各年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0 5 )。标本分布以痰液分离率最高,伤口分泌物次之,尿液占第3位。结论 该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有逐年增长趋势;要重视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呼吸监护室下呼吸道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自呼吸监护室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中分离37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TEM、SHV、OXA-1群、OXA-10群、PER、VEB、GES、CARB、IMP、VIM、SPM、GIM、DHA和oprD2)。结果37株铜绿假单胞菌中CARB阳性15株(40.5%),oprD2基因缺失33株(89.2%),其余基因均阴性。结论呼吸监护室下呼吸道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CARB基因携带率高,oprD2基因缺失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3种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及其变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标本按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用生物梅里埃API分析系统鉴定细菌种类,根据CLSI规定的标准,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测定,WHONE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年至2009年共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310株、鲍曼不动杆菌280株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86株。其中亚胺培南不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为32.5%,亚胺培南不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也明显高于亚胺培南敏感菌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都高于6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3年总的敏感率为51.6%和48.2%;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米诺环素的敏感率为93.8%。比较3年耐药率的变迁,2009年部分抗菌药物耐药性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结论非发酵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都有较高的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对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熊火梅  张望  王小中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12):1120-1121,1124
目的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ICU患者中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感染情况,对111株鲍曼不动杆菌和73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WHONET 5.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最高(76.1%),其次是CVP导管尖端(8.7%),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85%的有8种,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达70.3%,耐药率最低的仅有头孢哌酮/舒巴坦(17.1%);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亚胺培南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45.2%、41.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25%。结论下呼吸道是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主要部位;ICU患者感染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较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及多重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