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卵形鲳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封闭流水式实验方法对不同体重和放养密度的卵形鲳鲹(Trachinoms ovat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幼鱼的耗氧率随着鱼体重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排氨率总体上也呈降低的趋势,体重对卵形鲳鲹耗氧率、排氨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光照对卵形鲳鲹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非常显著(P0.01),幼鱼在遮光条件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分别比在自然光照条件下要低25.18%~40.76%和16.28%~40.28%;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卵形鲳鲹幼鱼的耗氧率逐渐降低,排氨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放养密度对卵形鲳鲹耗氧率、排氨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卵形鲳鲹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白天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高于夜间值,耗氧率的低谷值为高峰值的69.68%,排氨率的低谷值为高峰值的30.91%。卵形鲳鲹幼鱼的窒息点溶解氧含量为(0.991±0.058)mg/L。  相似文献   

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PEPCK, E.C.4.1.1.32)是水生生物糖异生代谢的关键限速酶. 实验以杂食性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温和肉食性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凶猛肉食性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三种不同食性海水养殖鱼类为研究对象, 以糊精为饲料糖源, 分别设置不同饲料糖添加水平(低糖组LD、中糖组MD、高糖组HD)等氮等能饲料, 每种鱼分别随机选取60尾体格均匀的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实验, 同时克隆卵形鲳鲹胞质型PEPCK基因cDNA全长序列, 以期探讨不同饲料糖水平对不同食性鱼类PEPCK活性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显示: 卵形鲳鲹PEPCK基因cDNA共2652 bp, 含1个编码624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 三种不同食性海水鱼类PEPCK的生物信息学比较分析显示相似度达90%以上, 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较高的保守和同源性. 养殖实验结果显示: 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增加, 三种鱼肝脏中PEPCK酶活性均降低, 其中卵形鲳鲹、军曹鱼HD组PEPCK活性比LD组分别显著降低28.05%和26.03% (P0.05). 而其肝脏中PEPCK mRNA表达水平同样均随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增加而受到抑制, 其中罗非鱼、卵形鲳鲹、军曹鱼中LD组PEPCK的mRNA分别是HD组的100倍、4.3倍和4.77倍. 结果表明鱼类的糖异生能力可能与其食性有关, 三种鱼PEPCK酶活性与基因表达量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增加而受到显著抑制, 且mRNA表达抑制程度随食性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 以杂食性罗非鱼受抑制程度最高, 凶猛肉食性军曹鱼受抑制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3.
杂交鲟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2012年7月,北京市怀柔区一家养殖场的杂交鲟爆发疾病,陆续死鱼。为确定病原,【方法】从具有典型症状的患病鱼的肝、肾和脾中分离获得3株分离菌,编号HRS12718L、HRS12718K和HRS12718S。采用形态特征、理化特性、16S rDNA和海豚链球菌特异性基因逐步鉴定病原菌的种类。取HRS12718K分离株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确认病原菌的致病性。开展药物敏感性实验筛选分离株的敏感药物。【结果】结果显示3株分离菌的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与从中国其它鱼类分离的海豚链球菌一致。采用16S rDNA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与海豚链球菌聚为一支,与海豚链球菌的同源性在99.1%以上。HRS12718K分离株对杂交鲟的半致死量LD50为4.42×105CFU/mL,试验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似临床症状。分离株对诺氟沙星、嗯诺沙星、硫酸新霉素、盐酸多西环素和盐酸四环素敏感,尤其对嗯诺沙星敏感。【结论】最终确认引起该养殖场杂交鲟发病的病原为海豚链球菌,建议使用嗯诺沙星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研究了饥饿态下平均体重分别为(2.54±1.09) g、(24.35±7.19) g、(233.79±26.00) g、(508.98±126.61) g的卵形鲳鲹幼鱼(Trachinotus ovatus)在静水、0.1 m·s -1、0.2 m·s -1三种流速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卵形鲳鲹体重对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显著(P < 0.05)。在同一流速下, 耗氧率和排氨率分别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 体重与两者间的回归关系符合异速方程Y=aWb。卵形鲳鲹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流速的升高均出现升高的趋势, 流速对均重为24.35 g和233.79 g卵形鲳鲹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显著(P < 0.05)。在静水条件下, 卵形鲳鲹代谢氧氮比的范围为31.36-46.32, 表明卵形鲳鲹主要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能源, 蛋白质其次。在试验流速范围内, 均重为24.35 g卵形鲳鲹幼鱼的氧氮比随着流速的升高而升高, 其他两组的氧氮比则随着流速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对大亚湾8种养殖鱼类的车轮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采用Lom倡导的“统一特定方法”及Van As & Basson提出的“齿体定位描述法”对采获的车轮虫标本进行了形态鉴定与描述。结果在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星点笛鲷(Lutjanus stell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和虎龙杂交斑[E. fuscoguttatus (♀) × E. lanceolatus (♂)]等5种鱼上共检获5种车轮虫: 亚卓车轮虫(Trichodina jadranica)、莱普斯车轮虫(T. lepsii)、长须鳠车轮虫(T. guliae)、劳牧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lomi)和斜拟车轮虫(Paratrichodina oblique); 其中卵形鲳鲹5种虫均有寄生, 虎龙杂交斑感染了4种虫, 星点笛鲷、眼斑拟石首鱼和鞍带石斑鱼分别感染了3种、2种和1种虫。周年感染数据表明: 5种虫的感染率均以卵形鲳鲹最高, 眼斑拟石首鱼上2种虫的感染率最低; 莱普斯车轮虫平均感染强度最高的宿主是虎龙杂交斑, 其他4种虫的均是卵形鲳鲹。寄生车轮虫的季节动态表明: 冬季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强度较低; 不同虫种感染高峰出现的季节不一, 其中斜拟车轮虫的感染高峰出现在秋季, 其春夏秋季的平均感染强度均大于其他4种虫。研究填补了大亚湾海区鱼类寄生车轮虫研究的空缺, 为该海区车轮虫病的诊断与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血液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对2290份老年住院患者血培养标本中186例培养阳性检出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分离的172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分别占54.7%、34.9%和10.5%;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占绝对优势(20.9%),假单胞菌其次(10.5%),革兰阳性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占绝对优势(20.9%),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2.9%。药敏试验表明老年菌血症的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严重,尤其是CNS及假单胞菌属细菌表现为较高的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性。结论老年菌血症病原菌以机会致病菌感染比例较高,致病菌耐药问题严重,及时监测老年致病菌的变迁和耐药发展趋势以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子对卵形鲳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封闭流水式实验方法研究温度、盐度、pH和流速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当温度为27℃时,耗氧率和排氨率达最大值,温度对卵形鲳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显著(P<0.0l);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盐度的升高均出...  相似文献   

8.
患病大鲵中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导致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细菌性感染死亡的病原。【方法】从大鲵肝脏中分离细菌,通过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纯培养的细菌进行鉴定,再用大鲵和鲫鱼分别进行人工感染试验,以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同时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患病大鲵肝脏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JZ01,经人工感染健康大鲵,可复制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且从人工感染病鲵体内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该致病菌对健康鲫鱼也有致病性。经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的鉴定,以及进一步的16S rD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都表明,此致病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株对氨曲南、头孢三嗪、先锋噻肟等9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是大鲵的一种致病菌。本文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该菌对大鲵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肝脏、脾脏、头肾和体肾4种组织器官内各种血细胞的发生和外周血液的血细胞分类组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卵形鲳鲹的红细胞主要在脾脏、体肾和头肾中发生;淋巴细胞主要在体肾、头肾和脾脏中发生;粒细胞主要在头肾和体肾中发生;单核细胞在肝脏、头肾和脾脏中均有发生;而血栓细胞的发生在这4种组织中均未观察到。卵形鲳鲹在外周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这几种白细胞中,单核细胞数量最少,很难观察到,数量少于1%;嗜中性粒细胞稍多,有(9.25±5.64)%;血栓细胞占(38.23±21.86)%;淋巴细胞最多,达(52.52±21.65)%。  相似文献   

10.
人工饲养或易地保护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 其水体中常含有病原菌且易引起江豚发病, 探讨长江江豚的细菌性疾病诊疗方法十分必要。文章利用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结合血液检测结果, 对安庆西江围网内一头患病江豚进行了病原确诊, 结果发现患病江豚的致病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魔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依据致病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综合患病江豚的整体状况制定了治疗方案并对其进行系统治疗, 结果预后良好。研究的成功开展为江豚、海豚等鲸类动物细菌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11.
自然海域和养殖水体环境频现低氧,本研究针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不耐低氧的特性,将(31.59±3.01)g(n=30)的卵形鲳鲹在(23±0.7)℃下进行3、6、12和24 h的急性和14 d的慢性低氧[溶解氧为(1.55±0.20)mg/L]胁迫。运用光学和电子显微技术,比较急、慢性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肝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通过测定肝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的活性,分析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肝是否造成氧化损伤。急性低氧胁迫下,卵形鲳鲹肝组织间出现空泡、小叶结构破坏,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出现过氧化物酶体,肝细胞间血窦剧烈扩张。这些病理损伤随胁迫时间延长更趋严重,24 h时甚至出现局部肝细胞融合、坏死,慢性低氧胁迫14 d时,肝细胞局部坏死,细胞膜溶解,细胞核破裂分解,胞质内细胞器不明显,只可分辨粗面内质网,细胞内空泡体积大,细胞结构松散,血窦扩张。急性低氧胁迫下丙二醛(MDA)含量随时间先上升后下降,慢性低氧胁迫14 d时丙二醛(MDA)则显著增加。急性低氧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上升后恢复,过氧化氢酶(CAT)则持续上调,慢性低氧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显著上调,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幼鱼肝组织在低氧胁迫下病理变化明显,氧化损伤严重,且慢性低氧胁迫比急性更甚。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 CatB)基因的表达特征和功能, 应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卵形鲳鲹CatB(TroCatB)基因的全长cDNA。TroCatB cDNA全长为2181 bp。其中5′UTR和3′UTR分别为391和797 bp, ORF为993 bp, 推定编码330个氨基酸残基, 推定分子质量和理论等电点分别为36.37 kD和5.73。蛋白结构预测TroCatB蛋白具有信号肽(1Met-18Ala)、前体肽(25Leu-64Gly)和一个典型木瓜蛋白酶家族半胱氨酸结构域, 含107Cys、277His、297Asn 3个蛋白酶催化活性位点。同源性分析显示TroCatB蛋白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同源性为67.0%—90.9%, 成熟肽区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同源性为73.7%—92.4%。NJ系统发育树显示卵形鲳鲹和其他鱼类聚为一支, 与髙体鰤距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roCatB基因mRNA在健康卵形鲳鲹各组织中均有表达, 在脾脏中表达最高; 在溶藻弧菌感染后, TroCatB基因在脾脏、头肾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 脾脏在感染6h后, 其表达量达到峰值, 头肾则是在12h达到峰值。以上结果表明, TroCatB蛋白的结构域和催化活性位点在遗传进化过程中保守, TroCatB基因参与了机体对细菌免疫的相关生理活动, 在卵形鲳鲹先天性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阐明TroCatB在免疫过程中的功能以及其对病原的抗病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本地区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状况.方法:对131例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1例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6.3%,从113例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培养出14种117株细菌,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45.2%),其构成比显著高于其他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前列腺液分离菌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生素耐药,而对万古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呋喃唑酮、多粘菌素B等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是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原菌,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盐度对卵形鲳鲹幼鱼渗透压调节和饥饿失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又君  范春燕  李加儿  于娜 《生态学报》2014,34(24):7436-7443
为探讨盐度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渗透压调节的影响,研究了深水网箱养殖的卵形鲳鲹幼鱼鳃Na+-K+-ATP酶(NKA)活性,血浆、鳃和肾渗透压以及饥饿失重在盐度渐变条件下的反应。实验设5个盐度梯度组,分别为5、15、25、30和35。结果显示,鳃NKA活性除盐度15外都呈先下降后升高随之回落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在2 d后的各时间节点随盐度变化呈"U"型分布;血浆渗透压在相同盐度下随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随后回落并趋于稳定,2 d后在各时间节点与盐度呈正相关关系,盐度30和35组的血浆渗透压显著高于其它盐度组(P0.05);肾脏对盐度变化的渗透调节比鳃敏感,在低盐度时(30以下),鰓和肾共同完成对渗透压的调节,在较高盐度(30以上),肾对渗透压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盐度变化对卵形鲳鲹的饥饿失重率有极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卵形鲳鲹幼鱼对盐度的渗透调节能力较强,在盐度5—35范围内的盐度变化均能适应,一般在1—2 d内可达到稳定,且更适于在低盐度水环境中生活。  相似文献   

15.
从21尾患病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经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S r DNA序列分析及人工感染实验,确定该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采用26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分析,结果发现,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钠、卡那霉素等10种抗生素敏感;对羧苄西林、头孢噻肟、环丙沙星、新霉素等9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大观霉素、诺氟沙星、四环素等7种药物耐受,为细鳞鲑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离鉴定引起牛蛙(Rana 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筛选抗菌药物。【方法】采用无菌解剖组织划线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菌体和菌落形态观察、API20E系统鉴定、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及分类地位,并对该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患病濒死牛蛙体内分离细菌NWG20141026,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API 20E系统鉴定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认为NWG20141026菌株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人工感染试验显示,NWG20141026菌株不仅可以通过皮肤伤口感染引起蛙体表溃疡溃烂病症,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蛙肠炎病。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恩诺沙星、红霉素等7种药物对普通变形菌具有较好的抑杀菌作用。【结论】引起牛蛙(R.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NWG20141026为普通变形菌(P.vulgaris),所患疾病命名为牛蛙变形菌病。普通变形菌对健康牛蛙具有较强致病性,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等5种药可作为防治牛蛙变形菌病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广东与海南养殖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中国广东、海南罗非鱼主养区发生爆发性疾病的多个养殖场的罗非鱼病鱼体上,分离到多株致病菌株。人工感染试验显示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有多株经腹部注射分离细菌浓度为1×106CFU/mL时可使100%的受感染鱼死亡,选择其中7株强毒株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与鉴定。不同菌株对药物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与菌株来源无相关性,29种抗生素中对13种敏感、7种不敏感、9种存在菌株的差异。各分离菌株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呈β溶血。采用链球菌快速鉴定系统ID32STREP、Lancefield分析及多项补充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初步判断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PCR扩增16S rRNA基因和GBS-specific gene cfb(CAMP factor)基因的全长序列,BLAST分析显示所有菌株的16S rRNA基因与GenBank上登录的无乳链球菌的相应序列高度同源(99.8%),各分离菌株间的16S rRNA基因序列也高度同源(≥99.9%?100%)。各菌株cfb基因序列高度同源(100%),BLAST显示与已知无乳链球菌的相应序列也具有高度同源性(≥99.0%)。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判定广东与海南罗非鱼主养区2009年夏季发生的罗非鱼爆发性疾病的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  相似文献   

18.
牙周炎患者菌斑细菌的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细菌对于口腔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分离培养牙周可疑致病菌,测定6种口腔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最低抑菌浓度,分析以上致病菌对这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从5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中分离培养72株革兰阴性厌氧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全部实验菌株都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对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未见耐药株产生.结论:对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分离的厌氧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的抑菌作用强.  相似文献   

19.
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血液指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成鱼的部分血液性状和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显示,雌、雄成鱼红细胞数量(RBC)、白细胞数量(WBC)、血细胞比容(Ht)、红细胞沉降率(ESR)等血液性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血清指标中雌、雄成鱼血糖(GLU)的含量分别为(10.24±1.25)mmol/L、(17.36±1.34)mmol/L,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鱼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钾离子(K+)、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浓度大于雄鱼(P<0.05);雄鱼血清中肌酐(CREA)、钠离子(Na+)浓度大于雌鱼(P<0.05);尿酸(UA)、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LB/GLB)、钙离子(Ca2+)、氯离子(Cl-)、无机磷(PO43-)等指标,雌雄差异不显著.卵形鲳鲹部分生化指标存在雌雄差异,可能与个体的生理状况有关.结果可为卵形鲳鲹血液生理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广西永福地区种植的龙牙百合两种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培养、纯化、回接和重新分离,最后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菌株进行了鉴定;同时观察了三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两种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两种病害(A和B)症状表明是叶枯病和青霉病,分别从感病叶片中分离得到4株和3株病原菌,病原菌室外回接发现只有菌株A-4和B-2分别致病,致病率均达到100%。形态学鉴定,A-4为葡萄孢属病原菌,菌落白色绒絮状,圆型;菌丝匍匐向外、向上生长、气生,无色,有隔膜,有分枝,具有分生孢子和顶生孢子。B-2为青霉属病原菌,菌落圆形或不规则形,外围形成一圈白色绒毛状,中间蓝绿色;菌丝细,匍匐生长,具横隔,分生孢子梗扫帚状,孢子呈球形。两类菌株分别获得全长522 bp和551 bp的序列,把ITS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陆的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并结合田间致病症状,认为龙牙百合叶枯病致病菌可能是椭圆葡萄孢,而青霉病致病菌是扩展青霉。三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两种致病菌的抑制效果表明,0.1~1.0 mmol·L~(-1)的SA不能完全抑制两种病原菌的生长,而0.5~1.0 mmol·L~(-1)BRs和Me-JA均能完全抑制病原菌A-4和B-2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