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水痘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点、感染与免疫,水痘减毒疫苗的研究,病毒亚单位疫苗及水痘疫苗用法的建议等。  相似文献   

2.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猴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应用SIVmac毒株感染中国恒河猴13只,感染剂量为病毒液的10-1~2×10-5;感染食蟹猴4只,感染剂量为10-2。感染后2周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如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血象白细胞总数下降,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和中性白细胞。感染后期T4下降,T4、T8比例倒置等。从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浆分离病毒阳性,血清抗体上升。淋巴结组织切片呈规律性改变,即淋巴滤泡增生-滤泡耗竭-淋巴组织耗竭或逐渐恢复。感染后2.5个月有急性死亡病例,以后呈散在死亡例,尸检还发现机遇性感染如肺寄生虫,肺、肝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相似文献   

3.
4.
王用楫   《微生物学通报》1995,22(4):232-235
猴免疫缺陷病毒和艾滋病王用楫(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100024)1前言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immunodeficie-ncyvirus,SIV)与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  相似文献   

5.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用7份水痘或带状疱疹病人的皮肤病变水泡液,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中培养传代,分离到7株病毒分离物,第一株是由带状疱疹病例分离到的,经细胞病变、核内包涵体和电镜形态学观察,认为此分离物属于疱疹病毒科成员;经血清学鉴定,证实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其宿主范围与疱疹病毒(HSV)不同,余6株分离物经ELISA、IFA及CF血清学试验鉴定均为VZV。  相似文献   

6.
将日本大阪大学微生物病研究会(BIKEN)提供的Oka水痘病毒第28代减毒株,通过MRC-5人二倍体细胞连续传递10代,建立主代及工作代毒种批,并对其后的32代,34代,36代及38代病毒按WHO规程进行全面检定,证实其生物学特性相似,免疫原性良好,确保制备水痘减毒活疫苗毒种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将人工复制发病的河蟹(中华绒螯蟹)组织匀浆。离心上清经聚乙二醇(PEG6000)沉淀,再经分子筛层析,分部收集分别测定256-300nm的吸光值,各收集峰用PEG20000,于4℃浓缩,制作负染标本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第一峰浓缩液中存在大量球状病毒颗粒,大小50-100nm。用纯化的病毒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接种石蟹(锯齿华溪蟹)发生“颤抖病”,并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检测,显示感染石蟹较对照石蟹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9.
TT病毒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肝炎相关病毒,隶属圆环病毒科,迄今已确认了至少28种基因型。目前,人们对TT病毒的致病性存在很大的争议,它对肝脏确切的致病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最近的研究提示,TT病毒与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相关性,其开放阅读框架产物可损害肾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SHIV病毒在猴体内的复制与传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为建立SHIV艾滋病动物模型提供毒力较强的病毒株,将新合成的SHIV XJ02170病毒适应猴体,并增强其毒力。方法实验前采集猴血清并进行血清学检查和PCR检测。选出13只无SIV,STLV1,SRV D和B病毒感染的猴。第一批实验,将SHIV前病毒DNA质粒经肌肉注射到猴体内,每只500μg;SHIV病毒液,经静脉注射到猴体内,每只2ml。病毒质粒和病毒液各接种2只猴。当第一批猴体检出病毒后,10ml感染猴的全血,抗凝后静脉注射到第二批猴体内,当第二批猴检出病毒后再将10ml感染猴的全血静脉注射到第三批猴体内,连续传代4次。每批实验均定期采集血液标本,分别用肝素和EDTA抗凝,进行病毒分离;病毒基因PCR检测;CD4,CD8测定;病毒抗体检测。结果SHIV XJ02170病毒和SHIV XJ02170前病毒DNA质粒在猴体内的传代中均能分离出病毒;从传代猴的血浆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检出了病毒DNA和RNA基因;CD4,CD8测定结果显示有暂时性倒置现象,后变为正常倒置与正常交替出现;在传代的猴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HIV病毒抗体。结论SHIV XJ02170病毒与SHIV XJ02170前病毒DNA质粒,均能在恒河猴体内复制。  相似文献   

11.
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SHIV)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构建,并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疫苗的攻毒实验和抗HIV中和抗体的活性评价.随着研究的深入,SHIV构建涉及的HIV-1病毒亚型也越来越多,如HIV-1 B、HIV-1 C、HIV-1 E等;同时,对SHIV致病性、细胞嗜性和应用的研究也有长足的进步,促进了HIV疫苗研究,并为HIV致病性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检测血清中猴泡沫病毒(SFV)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为检测实验用猴群中SFV的感染情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SFV-1病毒感染BHK-21细胞,待50%细胞出现病变时,用胰蛋白酶消化细胞后以2×107/mL浓度40μL的细胞滴到10孔镀膜的玻片上,丙酮固定。利用制备的抗原片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对34份猴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建立了检测SFV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SFV抗体阳性19例,15例血清检测为阴性。结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作为SFV检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分离株核衣壳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用超萍切片电镜技术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分离株J1的核衣壳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病毒感染后5小时即可观察到细胞核内大量的病毒核心相关颗粒和少量核衣壳。在细胞核内和细胞浆内均可见到病毒基质或毒浆结构。VZVJ1株具有三种类型的核衣壳,命名为A型、B型、C型核衣壳。A型具有电子致密核心,B型的核心呈颗粒状,C型具有电子透明核心。三种核衣壳大小一致,直径75-100nm,核心为35-55nm。将VZV的核衣壳与疱疹病毒科其它成员作了比较分析,并对各种核衣壳在病毒成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后的再活化可引起带状疱疹,其潜伏感染与再活化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文综述了该病毒潜伏感染和再活化的实验模型新进展,并概述了从这些实验模型中所获得的最新知识。  相似文献   

16.
尼帕病毒(Nipah virus)属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非节段性单负链RNA病毒,因1999年首次从马来西亚尼帕镇脑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而得名.以高致死性为其特征,为副粘病毒科其他病毒属所不具备。它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引起急性发热、头痛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探讨1例由疫苗株病毒引起成人水痘的病例,以提高对水痘疫苗二次传播的认识。从1名23岁女性水痘患者皮肤水疱中采集水疱液,接种至人胚胎成纤维细胞,3d后观察到细胞发生病变效应。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gE`糖蛋白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结果阳性。测序分析显示,分离到的毒株其疫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Oka疫苗株一致,为疫苗株病毒。回顾性调查显示,患者没有水痘史和疫苗接种史,病毒可能来自1名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接种疫苗后发生带状疱疹的儿童。  相似文献   

18.
张家淮  徐红 《病毒学报》2007,23(4):335-338
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它属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是具有包膜和分节段的单链负RNA病毒.甲、乙型流感病毒基因组均含8个节段,而丙型流感病毒仅含7个节段.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P)抗原特性及其基因特征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相似文献   

19.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属疱疹病毒α亚科,即人类疱疹病毒3型,为双链DNA病毒。原发感染可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全球流行性疾病——水痘;潜伏病毒的再激活感染可引发典型的疼痛性皮肤病——带状疱疹及不典型的内脏器官感染。日本和美国分别自1987年和1995年开始实行给全体儿童预防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vOka)后,两国儿童的水痘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但VZV疫苗的不良反应,包括二次传播和突破感染等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研发更为有效、安全的新型疫苗。本文就VZV相关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通过阿米巴共培养等方法发现了一批新的病毒,统称为巨大病毒(giant virus)。它们分布广泛,不仅有很大的病毒颗粒,基因组也非常庞大,还编码许多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基因,突破了人们对病毒的一般认识,引发了对病毒起源和本质的讨论。巨大病毒被认为有潜在致病性。本文综述了在人体中针对两类最早发现的巨大病毒--拟菌病毒(Mimivirus)和马赛病毒(Marseillevirus)开展的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宏基因组检测、病毒分离及其对哺乳动物感染和致病性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