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红铃虫在浙江棉区一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越冬。为害棉花的蕾、花、铃和棉籽4个部分,每年棉产损失在2成以上。为了进一步探究红铃虫的发生规律,提高防治效果,在1951—1956年的研究基础上,1957年在肖山棉麻试验场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兹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一、田间产卵规律与习性 第一代成虫于5月下旬开始羽化,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7月中旬为终了期。6月17日田间始现第一代卵,6月27日—7月11日为产卵盛期。调查50株棉  相似文献   

2.
红铃虫在南方棉区为害棉花相当严重,除去脱落蕾铃外,僵黄花率为10—30%,我们针对这个严重问题,进行了红铃虫生活史的观察研究与防治方法试验,写出初步结果,提供防治参考。 1.红铃虫在华中武昌棉区一年有三代。第一代羽化在5至6月,7月中旬为第二代;8月下旬为第三代;第一代的蛹和幼虫所需时期均较第二、三代长。 2.成虫白天不活动,夜晚7时以后无风天气活跃最盛,产卵以在青铃上及花萼上为最多。孵化后三十多分钟即钻入棉桃内为害,4天即侵入棉籽内取食,10天棉瓤纤维呈僵黄状,半月后幼虫即可老熟(第三代的)。 3.田间防治红铃虫以10%滴滴涕硫磺粉喷三次效果显著,在后期棉虫严重地区可结合防治叶跳虫卷叶虫等同时进行。 4.籽花内的幼虫在群众家里及晒花时逃出84%,因此指导群众将籽花堆上加覆盖物,再结合帘架晒花是消减过冬红铃虫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4.防治仓库越冬红铃虫以50%可混性滴滴涕1:30倍水溶液杀虫效果最佳。30天内死亡率达91%.6.5%可混性666(1:20)死亡率为63%。但是1:100倍的水溶液杀卵效率高到99.4%。稀释万分之一的E605为97.7%。50%可混性滴滴涕1:100杀卵率为64.2%,砒酸铃最差为16.2%。 6.越冬幼虫被寄生的平均有39.1%,发现天敌有二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榖痒螨(Pediculoides ventricosus  相似文献   

3.
我县自1969年以来应用3瓦黑光灯防治红铃虫,对于防治效果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为了进一步明确实际效果和掌握使用技术,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经过试验”的伟大教导,于1974—1975年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4.
防治红铃虫的方法虽然已经研究出很多结果,但由于各地环境不同,在应用上仍存在一定限度的缺点。我所为了探求更有效的防治方法,从1954年起到1956年止,三年间在肖山棉麻试验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水槽围阻防治越冬红铃虫的研究工作,现在把这些研究结果整理出来,以供今后防治红铃虫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蚊类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蚊的防治是公共卫生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应用化学杀虫剂杀灭蚊虫易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同时也杀死了害虫的天敌,破坏生态平衡,以致害虫再度猖撅。事实证明,仅仅依赖杀虫剂不能完全解决蚊的防治问题,从而提出综合防治措施。利用生物防治可避免上述危害,具有安全、有效、能自行繁殖等特点,从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巨蚊防治蚊虫,国内、外均进行了研究,有关国内研究已另文综述(姚超群,1986),本文仅就国外研究情况作一概述。一、巨蚊的生物学用巨蚊作蚊的生物防治,首先要能大量培养及详细了解其生态习性。(一)培养:…  相似文献   

6.
1957年黄梅县在湖北农科所的帮助下,引进了少量黑青小蜂(Dibrachys cavas)蜂种,于3月份在孔垄公社少数仓库里进行试放,获得理想效果,寄生率都在90%以上,如孔东管理区辉煌生产队茅屋仓库放蜂后,5月下旬检查寄生率达100%,这对压缩第一代红铃虫虫口起了很大作用。7月份在其附近棉地调查,棉花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的害虫防治工作中,人们深入到害虫的生理、生态等内在因素,从中探索防治害虫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性引诱剂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从1972年开始进行棉红铃虫性引诱剂的人工合成和田间试验,1973年除对合成样品进行技术鉴定外,并进行了红铃虫雌蛾天然引诱物的粗提工作。所有的样品分别在上海川沙县和安徽巢县及庐江县做过一些田间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出来,提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8.
为了摸清红铃虫性诱剂的防治效果,并从理论上进行阐述,我们对红铃虫交配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作一报告,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是江汉平原棉区主要害虫,常年因幼虫钻蛀花铃,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研究棉红铃虫幼虫田间分布结构,有助于分析为害损失。对密度估值、合理田间试验设计、取样、以至做  相似文献   

10.
在棉株结铃前,红铃虫一代卵主要分布于棉株新展开叶上。在棉花单株结铃达2.5个左右时,红铃虫卵均集中分布于棉青铃上。红铃虫二、三代卵分别以由外到内第二、三和第三、四大铃圆锥体位上的青铃卵量分布最多,分别占全株卵量的58.56%和67.19%红铃虫在10天以上日龄的青铃上均可产卵,其中在20~34天日龄的青龄上产卵量最大,占青铃上总卵量的55.02%。一代和二、三代红铃虫卵常分别1~8粒和1~13粒聚产成堆,单个青铃上可同期产卵1~16粒。  相似文献   

11.
冯成玉 《昆虫知识》1994,31(6):336-339
在棉株结铃前,红铃虫一代卵主要分布于棉株新展开叶上。在棉花单株结铃害2.5个左右时,红铃虫卵均集中分布于棉青铃上,红铃虫二、三代卵分别以由外到内第二、三和第三、四大铃圆锥体位上的青铃卵量分布最多,分别占全株卵量的58.56%和67.19%。红铃虫在10天以上日的青铃上均可产卵,其中在20-34天日龄的青龄上产卵量最大,占青铃上总卵量的55.02%。一代和二、三代铃虫卵常分别1-8粒和1-3粒聚产成  相似文献   

12.
集合群落(metacommunity)研究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淑荣  王刚 《生态科学》2002,21(2):175-178
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自然生境在日益丧失和破碎化。因此,集合种群结构作为空间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斑块化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即集合群落也成为生态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文中综述了集合群落动态,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分布,生境的丧失和破坏对集合群落的影响等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齿肥瘦姬蜂Pristomerus vulnerator(Panzer)(以下简称姬蜂)是棉红铃虫的天敌。雌虫产卵于红铃虫幼虫体内,孵化后随着红铃虫幼虫的生长而营寄生生活,幼虫老熟时已食空红铃虫内脏,奇主仅剩一层薄皮,破皮而出后吐丝结茧、化蛹、羽化。每只红铃虫幼虫只能容一只姬蜂幼虫寄生。 我们除室内试验研究外,还在田间放蜂观察防治效果,认为利用姬蜂在田间杀灭红铃虫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棉花红铃虫又叫棉花虫、棉花蛆、花虫和红虫等。它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十八条规定,分别在七年或者十二年内基本消灭的十大病虫之一。它不仅是我们国内的大害虫,同时也是世界性的大害虫。在全世界七十四个产棉国家,就有七十一个国家发生。在我国根据最近  相似文献   

15.
民间药材金线莲研究动态(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讨论金线莲的原植物、解剖特征、各地民间用法的差异,认为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台湾金线莲(A. formosanus)和高雄金线莲(A. koshunensis)三种应为民间金线莲常用种类;并就金线莲的工厂化生产及今后对该药用植物研究重点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正> 寄生物学: Ljungstrom等(1974)和Ruitenbrg等(1974)使用酶免疫分份法(ELISA)对寄生虫学中的旋毛虫感染作了血清学诊断,随后Ruitenberg等(1974、1976、1975)非常详细地对猪旋毛虫病的检测作了评价,表明本法优于荧光法。Engvall和Liun-  相似文献   

17.
<正> 以下标本酶免疫的结果,可以不同方式表示之。 (a).在严格的对照条件下,这是最容易而有效的方法,结果可用吸收值来表达。抗体的分析是以未感染的正常人群吸收值的范围为准来判定的。血清的吸收值若超过上述对照值则为阳性,低于此水平的为阴性。阳性值和阴性值之间有轻微交叉。例如关于巴西人锥虫病吸收值的分布(垂直柱)图4(略)。实际上病人值都在0.4以上。 (b).图5(略)的标准曲线,系用第ⅤⅢ因子(凝血因子)作为已知参考制品的双抗体试验酶免疫分析检出的抗原。远离座标的曲线为未知标本的曲线。 (c).所有滴定的血清均采用了连续稀释法,然后依血清稀释度产生的吸收值确定效价。 酶免疫分析的实例: 3种微量酶免疫分析法的细节见表1。现补充意见如下。我们发现这些方法对所有系统皆有效,括于表2。 使用化学药物和所有浴液见附件。  相似文献   

18.
四、脂肪组织中脂质的代谢由于脂酸氧化循环中的反应都是可逆的,因此过去曾认为脂酸的合成仅简单地是氧化过程的逆行。但是愈采愈多的实验证明脂酸合成通过与其分解不同的途径而实现的。近来有人指出脂酸合成时须通过生成丙二酰 CoA,但是这条途径量上的重要性还有待于阐明。标志的丙二酸-2-C~(14)能掺入脂肪组织的脂酸中,表示该组织中有这条途径。有学者提出可能还有另一条合成脂酸的途  相似文献   

19.
<正>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是长江流域棉区重要害虫之一,常年棉花受害损失约10%左右。由于此虫繁殖力强,成虫产卵和幼虫为害隐蔽,以及目前又无有效天敌予以利用等原因,故迄今仍不得不依靠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自七十年代初期以来,随着综合防治技术的发展,棉田生态环境有了大的改善,特别是在棉花生长前期,针对不同情况控制使用农药或改变施药方法,对自然天敌群落的建立,发挥对中、后期棉蚜和棉铃虫等害虫的控制作用十分有利。但在红铃虫防治问题上,不少地  相似文献   

20.
魏鸿钧 《昆虫学报》1959,(4):325-335
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Walker)是粮食作物的毁灭性害虫,也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所规定要消灭的八大害虫之一。粘虫在大发生时为害面积很广,虫体发育迅速,食量很大,过去多采用人工器械捕打办法,但不能澈底解决问题,尤其在作物密植的情况下,捕打也发生了困难,常因捕打时将作物践踏而引起损失,因此要求在发生时应用化学防治方法,以达到迅速消灭为害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