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卢学理  袁喜才  李善元  张海 《生物学通报》2007,42(7):10-11,F0004
海南坡鹿的个体总数已经超过1600头,分布地点已经扩展到10多个。海南坡鹿的恢复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种群恢复、栖息地管理和行为恢复等3个方面。就种群恢复而言,半野放是一种较稳妥的种群恢复管理方式,应加大投入;野生种群和野放种群的恢复现状缺乏了解,应加强监测与研究。栖息地管理是半野放种群恢复的基础和保障:而圈养、野放和野生种群的栖息地管理工作有待深入。海南坡鹿的恢复也面临行为恢复问题。这方面值得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
重引入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掌握释放早期动物的运动特征对于提高重引入动物的生存率和种群重建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释放到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5只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佩戴GPS项圈,研究分析迁地野生个体(3只)和圈养个体(2只)释放早期对新环境适应的运动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圈养坡鹿的运动强度和扩散距离到第四个时期都显著增加,它们的累积利用面积也是持续增加的,说明圈养坡鹿释放后持续进行扩散探索。野生坡鹿的运动强度释放后没有显著变化,扩散距离到第三个时期显著减少,它们的累积利用面积也是减少的,说明野生坡鹿经过最初扩散以后返回到原初释放地。圈养坡鹿释放后每天的活动节律由白昼活动高峰模式转变到晨昏活动高峰模式;野生坡鹿释放后的活动节律一直是晨昏活动高峰模式。研究结果显示,野生个体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相比圈养个体更强。  相似文献   

3.
奠基者效应对海南坡鹿迁地保护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迁地保护中,奠基者效应通常会导致新建种群与源种群的遗传分化,并使新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源种群。海南坡鹿(Cervuseldi hainanus)是世界濒危种,野生种群仅分布在中国海南岛。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狩猎,至20世纪70年代,这个物种仅剩26只,已经濒临绝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1976年开始对海南坡鹿实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该种群的数量从最初的26只增加到1600多只。本文采用10个微卫星位点对一个源种群(大田种群)和5个迁地种群(邦溪、甘什岭、枫木、金牛岭、文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He≈0·3);5个迁地种群分别有1、3或5个单态位点,大田种群无单态位点;邦溪种群与大田种群遗传分化显著,而甘什岭种群与大田种群的遗传分化不显著。结果表明,奠基者效应导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并且对于不同迁地种群,影响也不相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有建群者数量、引种方式和建群种群的结构。该研究为今后在海南岛建立新的海南坡鹿迁地种群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也为其他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运用静态生命表、生殖力表和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兰科植物迁地保护区中的濒危物种流苏石斛种群数量动态过程,评价了流苏石斛的迁地保护效果.结果表明:迁地保护种群的年龄锥体为壶型锥体,种群的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较低,种群正处于下降态势;Leslie矩阵模型分析表明,在未来50年内,该种群各龄级的个体数及种群总数均表现出持续下降趋势.模型分析发现:1)迁地保护区模拟生境尽管适宜流苏石斛的生长,但由于附着在树上,中龄级个体先端产生的无性繁殖芽不能及时附着在附主上掉落死亡.因此,需要改善迁地保护区的生境条件,如增加岩石生境(流苏石斛野生种群几乎都是岩生的)使幼龄级个体脱落后能够顺利进入种群;2)种群下降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中龄级个体繁殖力太低.因此,建议加强对中龄级个体的管理提高繁殖能力以及深入研究实现种子的就地共生萌发,从根本上实现流苏石斛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坡垒种群的保护与恢复一直是海南地方林业工作者关注的内容,采用的保护与恢复方式主要有原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历经50多年,该种群在原生境发育状况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一直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IUCN的极危种群,2012年又列入国家种极小种群(全国120种)。因此,该种群的有效保护方式一直在探索中。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研究了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野生坡垒种群与枫木林场迁地保护后形成的坡垒种群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迁地保护与原地保护的种群均属于增长型,幼龄个体占优势,中龄和老龄个体相对较少,迁地保护的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原地保护的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枫木迁地保护种群具备一定的恢复潜能,霸王岭种群正常更新难以维持,种群面临衰退。据生命表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种群第Ⅰ龄级幼苗死亡率高达99.5%,生境对第Ⅰ龄级个体的环境筛选作用强,幼苗阶段数量仅0.53%能过渡到幼树阶段,迁地保护形成的小种群第Ⅰ龄级幼苗死亡率为90.3%,但幼苗阶段数量的8.85%能过渡到幼树阶段,具有充足的幼树个体数量,能够维持坡垒种群的稳定性,枫木林场地区更适宜坡垒的生存。因此,在原地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内模拟迁地保护的环境特点,创造出适合的海南坡垒种群发育的环境条件,或许能缓解野生坡垒濒危状态。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野放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的群大小与组成及社群分离.2007~2008年在海南猴猕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海南野放坡鹿362群,包括混合群(165群)、雄性群(48群)、雌性群(43群)和母仔群(106群).群大小的变化范围较大(1~66只),其平均值为6.33±3.00只.混合群的出现频率和群大小均高于同性群.社群分离指数值的年变化范围为0.02~0.21,其平均值为0.09±0.06.因此,野放海南坡鹿的社群分离程度不高,雌雄个体倾向于在一起活动.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活动预算假说来进行解释,同时应考虑草地资源、雌鹿产仔和哺乳、雄鹿长茸、取样尺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梅秤锤树(Sinojackia huangmeiensis J.W.GeX.H.Yao)是我国120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一。本研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贝叶斯方差分析比较黄梅秤锤树仅存的1个迁地保护种群和1个野生种群的环境条件、果实形态性状和果实元素含量。结果显示,迁地保护种群和野生种群同处于亚热带地区,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基本一致。迁地保护种群的果实长度、宽度和长宽比均显著大于野生种群;2个种群在果实重量上呈现相同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迁地保护种群在果实形态性状方面,种内变异程度不低于野生种群;土壤和果实中绝大多数元素(Ni元素除外)的含量在2个种群间的变化规律不一致。研究结果表明该物种的迁地保护基本成功,但存在迁地保护种群较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利用Vanderploeg和Scavia的选择系数(Wi)与选择指数(E* i)选择10类生态因子,分析了海南猴猕岭自然保护区野放海南坡鹿的牛境选择特征.野放海南坡鹿经常活动于草地和次生热带雨林,选择郁闭度和灌木盖度较低、草本盖度高、半阴半阳坡、下坡位、坡度平缓、海拔≤300 m、水源距离≤200 m以及人为干扰>5000 m的生境.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保护与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种群的适应性进化机制,以南京中山植物园内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栽培种群和扩散的衍生种群为材料,以引种初始地江西野生种群为对照,对南方红豆杉群落的结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野生种群和迁地保护种群均维持着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其中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稍高于迁地保护小种群,但迁地保护种群中南方红豆杉个体密度大于野生种群。同时,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所占比例大于种群间的。整体来看,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种群还处于演替早期,存在不明显的奠基者效应,有进一步演替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形式,在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基本能够实现种群自我维持的情况下,迁地保护有必要进一步进入到放归这一阶段,以复壮野生小种群或扩大大熊猫的分布范围。为野化培训成功的大熊猫选择适宜的栖息地,无疑是提高放归成功率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华蓥山大熊猫预选放归栖息地的考察结果表明:当地有可食竹资源达53万吨,年净增生物量约9.9万吨,当地政府和民众极力支持大熊猫回归华蓥山,以及其地形条件便于放归后的监测等有利条件;也有人为干扰较严重、个别地区水源距离较远、植被单一,以及犬细小病毒感染率较高等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人工干预措施可以逐步缓解的问题;还有夏季气温较高、生境质量与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差异较大等对大熊猫影响程度未知的因素。所以在华蓥山开展大熊猫种群重引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献溥   《广西植物》1988,(4):365-370
植物是人类和动物生活所必需,由于缺乏长远规划的目标,无计划的滥用已导致许多植物灭绝或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为此,IUCN—WWF联合建立了“植物保护研究计划”,并把其列入他们各自工作的重点。主要工作内容有下列各项:1)传播信息宣传群众;2)建立必要的植物保护的工作条件:3)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4)野生经济植物的保护:5)加强植物园开展植物保护的工作条件:6)促进植物丰富的国家开展植物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A global strategy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level of coordination, synergy and therefore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 broad goal of conserving mammals worldwide. Key el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a strategy include: an institutional subject that owns the strategy; broad conservation goals, quantitative targets derived from them and appropriate indicators; data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their threats,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conservation actions; and a set of method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Previous global mammal research investigated phylogeny, extinction risk, and the species and areas that should be regarded as global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This theme issue presents new key elements: an updated Red List Index, a new list of evolutionarily distinct and globally endangered species, new high-resolution mammal distribution models, a global connectivity analysis and scenarios of future mammal distribution based on climate and land-cover change. Area prioritization schemes account for mammalian phylogeny, governance and cost-benefit of measures to abate habitat loss. Three discussion papers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unifying mammal conservation strategy, which should not be further deterred by the knowledge gaps still existing.  相似文献   

13.
14.
15.
云南省香格里拉大峡谷藏族神山在自然保护中的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香格里拉大峡谷拥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藏族作为当地最重要的原住民族,他们的文化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神山崇拜对香格里拉大峡谷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本文应用民族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资料的分析,对香格里拉大峡谷的藏族神山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对处于不同保护状态下(神山与非神山)的两个典型植物群落即高山松(Pinus densata)群落和云南黄果冷杉(Abies ernestii var. salouenensis)群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样地面积内(20 m×20 m),神山植物群落在物种数量(20,14)和群落盖度(100%,85%)方面都明显高于非神山植物群落(11,2;70%,60%)。结合入户调查资料,发现广泛分布于香格里拉大峡谷的藏族神山构成了一个“自下而上”的乡土保护体系,它不仅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提供多种非林产品,实现多种生态功能。文章探讨了发挥乡土保护体系的保护功效及应用传统文化知识以促进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建议应当尊重和保护原住民的传统文化,发掘其中优秀的自然保护知识和经验,引导其发挥更加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使民族传统保护体系成为现代自然保护体系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6.
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方法及关键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路  欧阳志云  徐卫华 《生态学报》2015,35(4):1284-1295
为了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将有限的保护资源用于关键区域,Margules等提出了系统保护规划(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概念和方法,目前该方法已成为国际主流保护规划方法。与传统基于专家决策的保护体系规划方法不同,系统保护规划拥有量化的保护目标、保护成本,并综合考虑保护体系连通性、人为干扰因素,使用优化算法计算,从而获得空间明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在阐述规划理念、规划流程与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生物多样性替代指标的选择、保护规划成本的计算、保护目标的设置、规划结果的可靠性评估等关键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了该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推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的保护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An official organization responsible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was formed in 1949. This paper traces its development and vicissitudes, first as an independent Nature Conservancy, then as a part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ouncil, and finally as the Nature Conservancy Council. Much has been achieved: ecology is now a household word; there is a strong voluntary tide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in the country; and there have been notable achievements in practical conservation. But the dangers to nature in Britain have proved to be much greater than anticipated.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世界上水獭数量的急剧下降已引起广泛关注.从水獭的分布、生境选择、食性以及种群动态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世界有关水獭的生态学与保护研究进展,探讨了水獭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水獭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In most regions there are many possible ways of combining numbers of sites into reserve systems that represent a range of natural feasures. The irreplaceability of a site is operationally defined as the percentage of these alternative systems in which it occurs. This is a fundamental measure of the conservation value of the site in terms of its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the achievement of a reservation goal or, alternatively, the options for reservation that are lost if the site is lost. The measure allows decisions to be made on the future of individual sites in the context of their value,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ites, to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full range of natural features in a region. It also provides a 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whole systems of reserves, with decisions proceeding from the most to the least irreplaceable. Irreplaceability can be measured directly for small data sets but must be predicted for regional data set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prediction is discussed that requires validation with more extensive trials. The irreplaceability of a site depends on a specific reservation target and changes as some of the site's features become progressively represented in reserves elsewhere. The concept of irreplaceability undermines notions of conservation value that are static or based on a single static system of sites to achieve a reservation goal.  相似文献   

20.
黄淮海地区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构建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以黄淮海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区域现有湿地保护状况,再基于湿地类型、保护状况和目标保护物种分布,综合考虑GDP、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运用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Marxan作为空间优化模型,进行多目标的湿地系统保护预案设计,构建区域湿地不同保护水平的保护空缺和不可替代性格局,确定合理的湿地系统保护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的湿地保护体系仅覆盖了区域17%左右的湿地,尚有许多重要生境游离于现有保护区系统外。为完善黄淮海地区湿地保护体系,需要对黄海海区域内28个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调整或者保护等级提升,并在山东(5个县)和河北(4个县),河南、江苏和安徽(各3个县),北京和天津(各1个县)等20个县市内建立新的保护区,与现有湿地保护系统有机整合,最终形成一个黄淮海地区湿地生物保护网络合理格局。结果表明:同其他相关研究方法对比,系统保护规划方法在区域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更具有意义;同时也表明该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