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老年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食管黏膜菌群结构。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北京地区219例老年RE患者,根据Savary-Miller分级和内镜诊断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63)、中度组(n=109)、重度组(n=47)。纳入同期5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老年RE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其中典型症状包括反酸、胃灼热、胸痛等;非典型症状包括吞咽困难、呕吐、呕血黑便、贫血、嗳气、食欲减退等。比较不同程度老年RE患者24 h最长胃食管反流时间、>5 min反流次数及食管pH监测中pH<4总时间、pH<4反流次数。采集各组对象食管下段黏膜样本并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进行基因扩增,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进行菌群分析。结果 不同程度老年RE患者年龄、胃灼热、反酸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重度RE患者胃灼热例数(40例,85.1%)高于轻度RE患者(39例,61.9%),重度RE患者反酸例数(42例,89.4%)高于轻度RE患者(43例,68.3%)(均P<0.05)。不同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口腔菌群变化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南京同仁医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40例RE患者为研究对象,将A、B级RE患者纳入AB组,C、D级纳入CD组;同时将患者分为合并H. pylori感染组和未合并H. pylori感染组。以一次性无菌收集管收集患者唾液标本,使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合格文库进行双端测序。

结果

AB组患者H. pylori阳性率(16.67%)低于CD组(45.45%)。AB组患者口腔菌群Chao 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CD组,Simpson指数低于CD组(均P<0.05)。未合并H. pylori感染组患者口腔菌群Chao 1指数和Simpson指数高于合并H. pylori感染组,Shannon指数低于合并H. pylori感染组(均P<0.05)。未合并H. pylori感染组患者口腔放线菌门、放线菌属相对丰度高于合并H. pylori感染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低于合并H. pylori感染组(均P<0.05)。

结论

RE病情较重者和合并H. pylori感染者表现为口腔菌群α多样性降低和门、属水平菌群相对丰度改变,合并H. pylori感染对RE患者病情和口腔菌群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庆  张东  徐杰  周丽  李明阳 《生物磁学》2014,(1):123-125
目的:观察并分析奥关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确诊并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45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联合用药组(15例):每日早餐前口服20mg奥关拉唑,睡前口服20mg法莫替丁;奥关拉唑组(15例):每日口服两次奥美拉唑,每次20mg;法莫替丁组(15例):每日口服两次法莫替丁,每次20mg。每组的治疗时间均为8周。在内镜指导下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的胸痛、反酸和烧心等主要病征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用药组较其他两组获得的疗效更明显,患者的症状得到较好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能够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中平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经内镜检查及中医辨证确诊为肝胃郁热型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每组各30例,均以8周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96.6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镜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3%,对照组为73.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胃郁热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和中平逆方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食管黏膜炎症改善均有明显疗效;2.和中平逆方对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的改善优于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对新生大鼠肠道菌群和肠道免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口服抗生素对新生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及肠道免疫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30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抗生素组(A)、益生菌干预组(B)及对照组(C),每组10只,A组给予头孢克洛灌胃,B组先给头孢克洛灌胃,2h后再灌长双歧杆菌,C组每天灌以等量的生理盐水,持续2周后处死大鼠,留取盲肠内容物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免疫组化方法进行肠组织CD4、CD8的测定。结果A组与B、C组相比,革兰阳性杆菌占肠道总细菌数比例明显下降,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占总细菌数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组肠组织中CD4、CD8表达程度受到抑制,与B、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B、C两组所有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抗生素的应用会抑制肠道菌群的正常定植,引起菌群紊乱,进而影响肠道免疫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6.
胡爱萍  李娜 《蛇志》2016,(1):47-48
目的对艾普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与药物经济学进行分析。方法将2014年8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治疗,观察组给予艾普拉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照组存在不良反应成本;组间比较观察组最低成本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普拉唑与埃索美拉唑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基本一致,但艾普拉唑无不良反应成本,更占药物经济学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常见SPF级小鼠和大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方法分别采集广东地区三家实验动物生产单位的C57BL/6、ICR、BALB/c小鼠和Wistar、SD大鼠的盲肠内容物样品,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扩增V4-V5区域,采用Illumina Miseq 2×300 bp测序平台进行测序,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微生物群落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与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对序列去杂优化后OTU聚类分析,稀释性曲线说明本次测序的数据量合理;实验小鼠和大鼠肠道菌群共分成八个门,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据主要地位,属水平上主要是拟杆菌属(Bacteroides)、Hungatella、副杆状菌属(Parabacteroide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样品间差异性分析显示相同设施来源动物的菌群组成相似性较高;Alpha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同种设施的动物物种丰富度相近;Beta分析显示相同设施动物的肠道菌群差异较小,但品系对肠道菌群差异性有所影响。结论不同来源设施的饲养环境是动物肠道菌群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品系对肠道菌群多样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对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2003年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诊断标准的160例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和对照组(奥关拉唑),观察治疗前后内镜下疗效及症状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内镜下病变较对照组显著缓解,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对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对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2003年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诊断标准的160例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和对照组(奥美拉唑),观察治疗前后内镜下疗效及症状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内镜下病变较对照组显著缓解,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治疗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对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益肾壮骨汤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小鼠肾组织成骨细胞特异基因(Osterix) mRNA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SPF级昆明小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益肾壮骨汤对照组(YSZG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组(Glu组)以及益肾壮骨汤低剂量组(1 g/kg,Glu+ YSZG-L组)和高剂量组(4 g/k...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性脑病实验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对血氨浓度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 0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制备肝性脑病模型,剩余1组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以灌胃给药,以需氧、厌氧法及血浆除蛋白滤液法检测肠道菌群及血浆中血氨含量。结果 肝性脑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症,同时伴有血氨浓度显著升高( P<0 .0 5 )。结论 实验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大鼠血浆内血氨浓度明显升高,进而引发肝性脑病及亚临床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探索甘草泻心汤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肠道主要菌群及sIgA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甘草泻心汤组和思连康组,每组10只,给予除正常对照组以外的其他组小鼠盐酸林可霉素7 d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甘草泻心汤组小鼠给予10.16 g/kg体重的甘草泻心汤浓缩液灌胃,思连康组小鼠给0.68 g/kg思连康灌胃。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小鼠给予10 mL/kg的生理盐水代替,14 d后收集小鼠新鲜粪便采用平皿计数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sIgA的表达情况。结果 甘草泻心汤以及思连康均能降低肠道菌群失调小鼠肠道内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数量,增加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促进肠道内sIgA的表达,甘草泻心汤疗效优于思连康(P<0.001)。结论 甘草泻心汤及思连康均能够纠正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状态,甘草泻心汤疗效优于思连康,其调节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肠道内sIgA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群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时肠道菌群变化,旨在阐明肠道菌群在NEC发病中的作用,为探讨新生儿NEC的发病机制及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新生大鼠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SD大鼠NEC模型。4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NEC模型组(A组)和正常对照组(B组)。每组动物各20只。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后24 h空腹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实验前后留取两组新生鼠粪便,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实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模型组新生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生长减慢,对照组新生大鼠进食及排便均正常,无腹胀及胃潴留,活动度良好,皮下脂肪丰满。模型组新生大鼠NEC的发生率为100%(20/20),对照组无1例发生NEC。实验组和对照组肠损伤病理评分(x±s)分别为:3.25±0.85、0.45±0.51,t=12.622,P<0.01。模型组和对照组新生鼠实验前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总数,G 杆菌、G 球菌,G-杆菌、G-球菌数差异均无显著性,肠道菌群中杆菌和球菌的比例都在正常范围中。实验结束时,正常对照组新生大鼠肠道菌群总数明显增多,其中以G 杆菌增加为主;G-杆菌属及G 球菌属菌数占肠道菌群的比率在实验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新生大鼠肠道群总数亦明显增多,而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实验结束时肠道菌群数量,其中主要是G 球菌显著增加,而G 杆菌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与实验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模型组实验结束时肠道菌群中杆菌和球菌比值减少、倒置。结论NEC发病前正常肠道菌群已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肠道菌群紊乱在NEC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及时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会降低新生大鼠发生NEC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内毒素血症新生鼠肠道菌群的变化, 探究肠道菌群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方法

复制新生大鼠内毒素损伤模型, 注射LPS后第24小时、第3天、第7天分别处死新生大鼠, 留取粪便并将对照组(C1组6只、C3组5只、C7组7只)和LPS组(L1组5只、L3组5只、L7组5只)按处死天数各分为3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各组间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差异。

结果

(1) Alpha多样性分析提示对照组和LPS组菌群多样性及丰度有显著差异, C3组较L3组Shannon指数均值小(t=-3.386 8, P=0.009 5), Simpson指数均值大(t=3.102 4, P=0.014 6);C7组较L7组Shannon指数均值大(t=2.459 4, P=0.033 7), Simpson指数均值小(t=-2.475 6, P=0.032 8)。(2)物种组成分析表明LPS组的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在门水平LPS组较对照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 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低; 在属水平上LPS组较对照组埃希菌-志贺菌属相对丰度高, 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低; 且随着天数的递增LPS组埃希菌-志贺菌属呈递增趋势, 红球菌属呈递减趋势。

结论

内毒素血症可以改变新生鼠肠道菌群的组成, 并与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类肠道菌群能够产生多种代谢产物或与人体相互作用产生肠道菌群-宿主共代谢物,显著影响人体各大系统的生理功能。当人体健康状态以及肠道菌群发生变化时,肠道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也会相应受到影响,因此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具有作为疾病诊断指针的巨大潜力。本文总结了常见的几类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包括糖类、胆碱代谢物、脂质、氨基酸与肽类、维生素、胆汁酸、短链脂肪酸、酚、苯甲酰基和苯基衍生物等,及其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作用机理,以期更好地理解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和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模拟海拔5 500 m低压低氧环境对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两者间关联。方法: 采用低压低氧舱模拟海拔5 500 m高度,构建成年雄性SD大鼠低氧模型,设置1、3、7、14、21和28 d低氧组和常氧组,并设置1 d和3 d低氧后常氧恢复组(每组大鼠8只,低氧时间为每天24 h)。记录大鼠每日体重和平均摄食量,采用16 s 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ELISA检测血清HPT轴激素水平,进行肠道菌群与HPT轴激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大鼠体重和摄食量显著降低(P<0.01)。1 d、3 d低氧组大鼠血清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较常氧组显著降低(P<0.05),血清总甲状腺素(T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较常氧组显著增加(P<0.05)。1和3 d低氧组大鼠肠道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丁酸球菌属(Butyricimonas)、拟杆菌属(Bacteroides)、臭味杆菌属(Odoribacter)和RC4-4菌属丰度较常氧组显著增加(P<0.05),普氏菌属(Prevotella)丰度较常氧组显著降低(P<0.05)。14、21和28 d低氧组大鼠副拟杆菌属、球毛菌属(Sphaerochaeta)、阿克曼氏菌属(Akkermansia)、迷踪菌属(Elusimicrobium)丰度较常氧组显著增加(P<0.05),乳酸杆菌属、萨特氏菌属(Sutterella)丰度较常氧组显著降低(P<0.05)。肠道菌群与HPT轴激素相关性分析表明,丁酸球菌属、迷踪菌属、萨特氏菌属与TRH、TSH显著负相关(P<0.05),普氏菌属、拟杆菌属、臭味杆菌属、副拟杆菌属分别与TSH、TT4、TT3、FT4显著相关(P<0.05),乳酸杆菌属与TRH、 TSH、FT4显著相关(P<0.05),阿克曼氏菌属与TRH、FT4显著相关(P< 0.05),RC4-4菌属与TSH、TT3显著相关(P<0.05)。结论: 模拟海拔5 500 m低氧应激显著改变SD大鼠肠道菌群的构成,这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与低氧环境相适应的变化,变化程度与低氧应激时间有关;低氧环境下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与HPT轴激素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新生大鼠口服抗生素对肠道免疫发育的影响及双歧杆菌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用50只7日龄新生SD大鼠,每组1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抗生素组(B)、益生菌组(C)、益生菌干预组(D)和生理盐水组(E).A组为空白对照,B组给予头孢克洛灌胃,C组给予双歧杆菌灌胃,D组先给头孢克洛灌胃,2h后再灌长双歧杆菌,E组每天灌以等量的生理盐水,持续2周后处死大鼠,取少许新鲜盲肠内容物粪便涂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末端回肠肠组织中CD4、CD8的表达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粪便涂片结果显示:B组与其余四组相比G+b占肠道总细菌数比率明显下降,G-b及G+c占总细菌数比率明显升高(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C组与E组肠黏膜绒毛和腺体发育良好,上皮结构完整,排列整齐,而A组腺体发育少,绒毛高度小;B组肠黏膜绒毛和腺体萎缩,黏膜水肿,部分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D组肠黏膜绒毛和腺体排列整齐绒毛显示清楚,少部分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组肠组织中CD4、CD8的表达:B组CD4、CD8表达程度受到抑制,灰度值增大(P<0.05);C组与E组相比CD4、CD8表达增加,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菌群的正常定植,刺激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新生大鼠口服抗生素后肠黏膜结构被破坏以及干扰肠道菌群的定植,影响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长双歧杆菌的能预防抗生素引起的菌群紊乱,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保护肠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