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饥饿对唐鱼仔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用初次摄食率测定法测定饥饿胁迫下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仔鱼耐饥饿能力,观察了饥饿对仔鱼摄食、生长和形态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24.0~28.5℃条件下仔鱼在孵化后第2.5~3d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33.3%,最高初次摄食率为100%并持续4d;混合营养期约2d;第5d卵黄耗尽,并达到最高摄食强度;第8.5d进入不可逆点(PNR),PNR有效积温为222.7d.℃,第10d死亡率超过50%,12d全部死亡。饥饿对仔鱼发育起延迟作用,混合营养期延迟投喂,仔鱼生长发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投喂仔鱼,饥饿仔鱼发育停滞且在PNR前后负增长并出现胸角。本文讨论了仔鱼耐饥饿能力与生境、生活史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人工繁育的俄罗斯鲟仔鱼为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初次摄食时间对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17.4 ℃下,仔鱼在9~10日龄初次摄食,初次摄食前投喂对俄罗斯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无显著性影响,延迟2 d以上初次摄食对生长影响明显,存活率在18日龄初次摄食时显著下降,24日龄时饥饿仔鱼全部死亡;23~24日龄时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营养即达到饥饿不可逆点(PNR)。人工养殖条件下,俄罗斯鲟仔鱼必须在初次摄食后14 d内建立起主动摄食能力才能保证其仔鱼的正常发育、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3.
饥饿对食蚊鱼仔鱼摄食、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饥饿胁迫下食蚊鱼仔鱼的摄食、生长和外部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水温(28.5±1.2)℃时,仔鱼产出2h后鳔完成充气即建立巡游模式并开始觅食,摄食比率迅速达到100%,其混合营养期仅有4h.实验期间,投喂组仔鱼的摄食比率一直保持在100%;饥饿组仔鱼在饥饿0-3d内初次摄食比率同样可达到或接近100%,但第4天开始下降,第6天初次摄食比率降至0,抵达饥饿不可逆点(PNR)时间为产出后第5.5天左右.投喂组初产仔鱼对1-2龄期库蚊幼虫的摄食强度为(2.9±1.4)ind/individual·h,摄食强度随日龄显著增长;饥饿组仔鱼在饥饿0-5d内其初次摄食强度也随日龄及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增长,但均显著低于相应日龄的投喂组仔鱼,其初次摄食比率与初次摄食强度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饥饿仔鱼在PNR前约1.5d时其累计死亡率已超半数,达(64.4±18.1)%,抵达PNR后数小时内残存个体全部死亡.实验结束(6d)时投喂组仔鱼5项生长指标呈不等速增长,其中体重增长最为显著,瞬时增长率达0.0275/d,此时腹鳍发育基本完备,进入幼鱼期.而同期饥饿组仔鱼形态发育停滞,多项生长指标出现负增长,其中体高负增长最为明显,其瞬时增长率为-0.0511/d;体重次之,体长负增长则不甚明显.饥饿仔鱼在接近或处在PNR期时腹部萎缩呈弧形,体长/体高>5,而同期投喂组仔鱼体长/体高<4.5,两者差异显著,可作为鉴别饥饿仔鱼和健康仔鱼较理想的形态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花斑副沙鳅仔鱼发育、摄食及不可逆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4~5月,研究了温度对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早期仔鱼的发育、初次摄食时间、群体摄食率及不可逆点(PNR)的影响。结果发现,花斑副沙鳅仔鱼出膜后2 d已开始摄食;初次群体摄食率最高值出现在卵黄囊耗尽后的1~2 d,花斑副沙鳅仔鱼的摄食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仔鱼抵达PNR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2℃时,仔鱼的PNR出现在出膜后的8.0~9.0 d;26℃时,PNR为7.0 d;28℃时,PNR为5.5 d;30℃时,PNR为5.0 d。最大初次摄食率至PNR之间为不可逆饥饿期,22℃时为3.5 d,30℃时仅为1.5 d,说明温度越高,仔鱼耐受饥饿的能力越差,越不利于仔鱼的存活。研究认为,温度对花斑副沙鳅仔鱼发育、摄食及不可逆点的影响较大;在苗种培育过程中,应根据温度确定投饵时间,适时投饵对仔鱼的成活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感觉器官在摄食行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华鲟为我国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其幼鱼生活史研究尚有许多空白。本文通过分别封闭中华鲟幼鱼不同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嗅觉、触觉、侧线感觉、电感觉等),研究了这些感觉器官在中华鲟幼鱼摄食行为中的重要性,旨存为改进中华鲟幼鱼的保护措施和人工培育技术提供科学依据。63尾实验鱼于2006年5—6月采集于长江口水域,实验鱼在试验开始前暂养适应2周,实验设计7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期水温为24.5—27.0℃。实验结果显示:封闭视觉、侧线感觉和电感觉器官后幼鱼的摄食量与正常幼鱼(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封闭嗅觉幼鱼的摄食量只有正常幼鱼的34.76%。封闭触觉幼鱼的摄食量只有正常幼鱼的73.80%。同一时间封闭嗅觉和触觉后,幼鱼的摄食量仅为正常幼鱼的17.01%。因此,可以推断嗅觉和触觉在中华鲟幼鱼觅食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哲罗鱼仔鱼饥饿实验及不可逆生长点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温10-12℃条件下,研究了哲罗鱼Hucho taimen仔鱼饥饿对其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和最佳初次摄食时间.结果表明:饥饿状况下哲罗鱼仔鱼全长基本维持恒定,但肥满度不断降低,在第24日龄后体重出现负增长,其卵黄囊吸收与生长变化密切相关;饥饿后的仔鱼身体发黑、头大身瘦、后脑部下陷;集群性、初次摄食力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25日龄出现自残现象,30日龄自残率达到最大值14.5%.哲罗鱼仔鱼初次摄食时间在21日龄,当29日龄摄食率达到最高值100%,PNR期为39-40日龄;初次摄食仔鱼最佳投喂时间在25日龄,也就是仔鱼上浮后第4天.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鲥鱼仔鱼期开口摄食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成德 《生态学报》1987,7(4):368-375
受精卵孵化后的仔鱼开口摄食阶段是鱼类早期发育的关健时期,经常引起仔鱼的大量死亡,缺乏充足的适口外源性饵料可能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982—1983年,利用赣江产卵场人工授精的鲥鱼受精卵在室内孵化环道中孵出的仔鱼,投喂捞取的天然浮游生物饵料进行了仔鲥有关开口摄食方面的观察,其主要结果如下:仔鱼在孵化后2.5—6.5日为开口摄食期,个体全长为4.5—7.4毫米,仔鱼通常残留多少不等的卵黄物质,为混合性开食营养类型;开口摄食期间的饵料以轮虫,桡足类及其幼体(无节幼体与挠足幼体)为主要种类,适口饵料宽度为仔鱼口宽的39—81%左右,约占仔鱼全长比例的1.5—3.8%;肠内一次饵料量为平均体重的6.72%。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黑鱾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温度对饱食和饥饿状态下黑纪(Girella melanichthy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5~30℃范围内,黑纪幼鱼在饱食状态下的耗氧率、饥饿状态下的耗氧率、饱食状态下的排氨率和摄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P<0.01),30℃时达到最大,温度为32℃时,均下降;在温度为15~32℃范围内,黑鱾幼鱼在饥饿状态下的排氨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P<0.01),32℃时达到最大.多项指标表明黑纪幼鱼生长适温在30℃左右.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描述池塘养殖条件下鲥鱼幼鱼的生长与食性。1)1987-1989年8月至11月幼鱼生长迅速,快于同期珠江天然个体的生长速度;2)体长26.6-94.9mm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轮虫和浮游植物出现率随个体增大而减少。食物共有18个属种,摄食频度为100%;3)幼鱼的平均饱满指数为75.70‰。各类食物重量百分比的顺序为:桡足类>枝角类>无节幼体>虾类溞状幼体>轮虫>藻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描述池塘养殖条件下鲥鱼幼鱼的生长与食性。1)1987—1989年8月至11月幼鱼生长迅速,快于同期珠江天然个体的生长速度;2)体长26.6—94.9mm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轮虫和浮游植物出现率随个体增大而减少。食物共有18个属种,摄食频度为100%;3)幼鱼的平均饱满指数为75.70‰。各类食物重量百分比的顺序为:桡足类>枝角类>无节幼体>虾类溞状幼体>轮虫>藻类。  相似文献   

11.
食蚊鱼昼夜摄食节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分时段采样法研究入侵物种食蚊鱼的夏季昼夜摄食节律。食蚊鱼夏季种群内有雌鱼、雄鱼和幼鱼三个不同的摄食类群,这三个类群的摄食节律差异明显。雌鱼摄食节律成双峰型,第一高峰在10:00,而最高峰在22:00,此时肠道食物团平均重量11.70±11.60mg,饱满指数为190.22±155.61。幼鱼也成双峰型,分别在6:00和18:00有两个摄食高峰,以清晨6:00为最高,肠道食物团平均重1.08±1.09mg,饱满指数为128.44±105.49。雄鱼则成单峰型,摄食高峰出现午后14:00左右,肠道食物团平均重0.71±0.96mg,饱满指数为71.80±107.65。食蚊鱼不同摄食类群间的摄食高峰交错出现,是其协调种内关系,降低种内竞争的一种有效行为机制。  相似文献   

12.
对人工培育的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与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1~70日龄间,似刺鳊鮈全长平均日增长率为3.55%,体重平均日增长率为11.26%,头长/全长值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变小。全长(L,mm)与体重(M,mg)的关系式为M=O.0012L^2-0.0564L+0.6504;体重(M,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M=O.0043e^0.0936D;全长(L,mm)和日龄(D,d)的关系式为L=0.0154D^2-0.0128D+8.1965。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20日龄晚期仔鱼全天均有很高的摄食发生率,小高峰出现在8:00时;40日龄稚鱼则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日摄食率2.3376%。20日龄仔鱼和4013龄稚鱼饱食后分别经6h、5h整个消化道排空。在水温25℃及饥饿空胃状态下,10日龄仔鱼只经3d即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5d全部死亡;20日龄仔鱼经6d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9d全部死亡;40日龄稚鱼经7d才开始出现死亡个体,10d后全部个体均死亡。  相似文献   

13.
曹梦洁  祝思  蔡若茹  毛飞  林隆慧 《生态学报》2012,32(21):6836-6841
以双斑锦蛇(Elaphe bimaculata)为对象,在24 、27和30 ℃下孵化双斑锦蛇卵,研究孵化温度对孵出幼蛇吐信频次、选择体温、二氧化碳代谢量、生长过程中的呼吸代谢、初次摄食个体数和初次摄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孵化温度对双斑锦蛇孵出幼蛇的各项行为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自幼蛇孵出至体内剩余卵黄消耗完这一时间段内,呼吸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量逐步减少到最低值。24 、27和30 ℃孵化温度下孵出幼体呼吸每分钟所产生的CO2量分别为10.58、12.06和10.88 μL;初次摄食量分别为4.92、4.34和3.60 g,各温度下摄食个体的数目分别约占该温度下孵出幼体总数的46.2%、56.3%和40%。鉴于3个温度处理下孵出幼体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24-30 ℃是双斑锦蛇适宜生存的温度区间。  相似文献   

14.
对人工培育的似刺鳊(鱼句)(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与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1~70日龄间,似刺鳊(鱼句)全长平均日增长率为3.55%,体重平均日增长率为11.26%,头长/全长值随着13龄的增长而变小.全长(L,mm)与体重(M,mg)的关系式为M=0.001 2 L2-0.056 4L+0.650 4;体重(M,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M=0.004 3 e0.0936D;全长(L,mm)和日龄(D,d)的关系式为L=0.015 4 D2-0.012 8 D+8.196 5.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20日龄晚期仔鱼全天均有很高的摄食发生率,小高峰出现在8:00时;40日龄稚鱼则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日摄食率2.337 6%.20 13龄仔鱼和40日龄稚鱼饱食后分别经6 h、5 h整个消化道排空.在水温25℃及饥饿空胃状态下,10日龄仔鱼只经3 d即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5 d全部死亡;20日龄仔鱼经6 d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9 d全部死亡;40 13龄稚鱼经7 d才开始出现死亡个体,10 d后全部个体均死亡.  相似文献   

15.
沙氏下鱵鱼仔鱼的摄食能力和营养代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0年 6月 18日 14 :2 0时在 35°0 0′N、 12 1°0 0′E海域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大量的沙氏下鱼天然受精卵 ,将受精卵置于新鲜的海水中进行人工孵化 ,7月 1日 8时仔鱼开始孵出 ,0 5h后收集大约 5 0 0尾初孵仔鱼条进行饥饿试验。在培养水温为 2 4 2~ 2 4 8℃条件下 ,沙氏下鱼仔鱼孵化后 1h就建立起巡游模式 ,4h就具有非常高的初次摄食率和摄食强度 ,仔鱼的混合营养期为 2d ,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为 3d ,饥饿不可逆转点发生在孵化后大约 3 5d ,不可逆点 (PNR)期仔鱼没有出现胸角这一形态学特征。沙氏下鱼仔鱼这么短的时间建立巡游模式 ,对仔鱼在混合营养期这一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地建立起外源性摄食关系 ,在时间上取得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对种群的繁衍策略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 ,说明在仔鱼的初次摄食阶段 ,自然海区中适合于仔鱼摄食的饵料生物的种类、分布与数量对其早期的成活是至关重要的。PNR期仔鱼是否具有胸角以及胸角是否为仔鱼的饥饿体征因种而异 ,在渔业资源生态调查的仔鱼样品的鉴别工作中 ,应用仔鱼的胸角鉴别健康仔鱼和饥饿仔鱼时应因种而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不同温度条件下运动和摄食对细鳞鲑幼鱼代谢模式的影响,在饱和溶氧(>8.0 mg·L-1)条件下,分别测定了空腹组和摄食组在5个处理温度(4、8、12、16和20 ℃)下的运动前代谢率(MO2p)、活跃代谢率(MO2a)、代谢范围(MS)、临界游泳速度(UC)以及10个流速水平下的实时游泳代谢率(MR).结果表明: 在各个温度条件下,摄食组的MO2p和MO2a均显著高于空腹组(P<0.05),且分别提高了15%和12%(4 ℃)、47%和23%(8 ℃)、30%和21%(12 ℃)、43%和36%(16 ℃)及8%和7%(20 ℃);摄食组与空腹组的UC和M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着温度升高,两组的MS均呈现下降趋势;随流速的增加,各组的游泳代谢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且摄食组显著大于空腹组(P<0.05),各组的最大代谢率峰值均出现在低于UC的流速条件下;在细鳞鲑幼鱼的游泳速度接近70%UC的运动过程中,其代谢率不断增大至峰值,随后在游泳速度达到UC的过程中,代谢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条件下,细鳞鲑幼鱼的最大代谢率是由运动与摄食共同诱导产生的,在达到最大代谢率峰值的过程中代谢表现为添加模式;之后随游泳代谢率的下降,摄食诱导的代谢率被削减,该过程表现为运动优先代谢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利用采自赤水河下游的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鱼卵对其早期发育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仔鱼的耐饥饿能力进行了研究。银卵属中等大小的漂流性卵,具双层卵膜,外膜径(3.35±0.41)mm。胚胎发育分32个发育期,在水温24.6~25.5℃时历时40h。初孵仔鱼全长(3.84±0.36)mm,眼下有一个黑点,胸鳍原基已形成,经85d左右发育成幼鱼。仔鱼孵出后2~3d开口摄食,5日龄时初次摄食率即达100%。持续饥饿对银鮈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均有很大影响,饥饿仔鱼11~12d达不可逆点(PNR),饥饿至13日龄时,绝大部分仔鱼死亡。  相似文献   

18.
哲罗鱼消化系统器官发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形态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哲罗鱼(Hucho taimen)胚胎期(水温7~8℃)和胚后期(水温3~14℃)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哲罗鱼受精11d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受精18d肝原基出现,U型胃雏型形成。受精30d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破膜8d后,齿形成,肛门与外界相通,消化道初步形成口咽腔、食道、U型胃、肠和肛门。破膜16d,胰及瓣囊出现,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破膜24d后,鱼体开始上浮,主动摄食,由内源性营养转向混合性营养。破膜30d后,卵黄囊完全被吸收,各消化器官功能和结构逐步发育完善,鱼体由混合性营养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器官逐步发育成熟,舌齿和下颌齿分别为双排,胃腺发达,形成网状结构,幽门盲囊较多,肠为直行,肝和胰为相互分开的独立器官。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2004年5-9月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的月份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以底栖小型鱼类、多毛类和端足类为主要食物,兼食虾类、蟹类及瓣鳃类等小型底栖动物.幼鱼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较高,且摄食强度存在着月份变化.主要饵料生物组成有明显的月变化,且食物个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5月主食多毛类和蟹类,6月主食鱼类和端足类,7月为鱼类和多毛类,8月样本较少且为空胃,9月为鱼类和虾类.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曾是幼鱼重要饵料的鲬类所占比例极小,其质量百分比仅占1.81%;而以前未曾记录的虾虎鱼类在食物中所占比例较高, 其质量百分比达50.54%;等足类以前也未曾记录,其出现频率达10.07%.  相似文献   

20.
沙氏下(鱼*)鱼仔鱼的摄食能力和营养代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0年6月18日14:20时在35°00′N、121°00′E海域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大量的沙氏下(鱼*)鱼天然受精卵,将受精卵置于新鲜的海水中进行人工孵化,7月1日8时仔鱼开始孵出,0.5 h后收集大约500尾初孵仔鱼条进行饥饿试验.在培养水温为24.2~24.8℃条件下,沙氏下(鱼*)鱼仔鱼孵化后1 h就建立起巡游模式,4 h就具有非常高的初次摄食率和摄食强度,仔鱼的混合营养期为2 d,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为3 d,饥饿不可逆转点发生在孵化后大约3.5 d,不可逆点(PNR)期仔鱼没有出现胸角这一形态学特征.沙氏下(鱼*)鱼仔鱼这么短的时间建立巡游模式,对仔鱼在混合营养期这一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地建立起外源性摄食关系,在时间上取得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对种群的繁衍策略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说明在仔鱼的初次摄食阶段,自然海区中适合于仔鱼摄食的饵料生物的种类、分布与数量对其早期的成活是至关重要的.PNR期仔鱼是否具有胸角以及胸角是否为仔鱼的饥饿体征因种而异,在渔业资源生态调查的仔鱼样品的鉴别工作中,应用仔鱼的胸角鉴别健康仔鱼和饥饿仔鱼时应因种而论[动物学报 49(4):466~472,2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