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究卡巴拉汀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所选取的大鼠随机分组,第一组,模型组(MO组):该组大鼠制作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第二组,假手术组(SS组):该组大鼠在颅脑处做切口后不做任何处理;第三组,治疗组(TR组):该组大鼠制作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后给予卡巴拉汀进行治疗,每组5只。通过避暗实验、qRT-PCR法、流式细胞仪、水迷宫行为测试、Western blot法等方法分析三组小鼠被动学习记忆能力、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脑细胞凋亡情况、肠道菌群分布情况、TNF-α、IL-6的蛋白含量的差异性来探究卡巴拉汀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由表可知,SS组、TR组、MO组小鼠潜伏期分别为158.39±84.26、127.54±71.84、65.82±21.03 s,错误次数分别为0.75±0.14、1.21±0.35、1.79±0.67,SS组小鼠潜伏期最长,错误次数最少,MO组则与之相反,TR组与MO组相比较,TR组被动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比MO组优良(P<0.05)。实验结果显示,SS组小鼠潜伏期时间最长,错误次数最少,MO组小鼠潜伏期时间最短,错误次数最多,TR组与MO组相比较,TR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比MO组优良(P<0.05)。检测结果显示,SS组、TR组、MO组小鼠脑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59 %、43.68 %、89.38 %。SS组小鼠脑细胞凋亡数量最少,MO组小鼠脑细胞大量凋亡,MO组与TR组、SS组相比较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TR组与MO组相比较,TR组小鼠脑细胞凋亡数量显著比MO组少(均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SS组、TR组、MO组小鼠肠道菌群分布有显著差异,SS组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最多,大肠杆菌数量最少,MO组小鼠肠道细菌与之相反,MO组与TR组相比较,TR组小鼠肠道菌群分布优于MO组(均P<0.05)。通过Western blot法,对SS组、TR组、MO组小鼠脑细胞内的TNF-α、IL-6蛋白进行免疫印迹,灰度显示,SS组的TNF-α、IL-6蛋白含量最低,MO组蛋白含量最高,MO组和SS组、TR组相比较,脑细胞中TNF-α、IL-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TR组与SS组相比较,TR组显著比SS组高(均P<0.05)。结论:卡巴拉汀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有显著治疗作用,能够对小鼠的认知功能、肠道菌群有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38例在丽水市中医院就诊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就诊的正常孕妇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检测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含量,比较菌群失调发生率,同时检测并比较炎症因子IL-2、IL-6水平,探讨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的数量均少于对照组(t_双=2.41,t_乳=2.27,t_拟=2.14,P均0.05);观察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6.29,P0.05);观察组IL-2水平较对照组低,IL-6水平较对照组高(t_(IL-2)=3.74,t_(IL-6)=3.21,P均0.01)。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应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深海鱼油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从60只SD大鼠中随机选择50只建模并随机分为5组,其余为假手术组。石杉碱甲组灌胃石杉碱甲注射液20 μg/kg,深海鱼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0.21 g/kg、0.42 g/kg、0.84 g/kg深海鱼油,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大鼠给药体积按照1 mL/kg。 结果 第2、3、4、5 d大鼠逃避潜伏期,Aβ40、Aβ42含量,拟杆菌门、瘤胃菌科、拟杆菌科、普雷沃氏菌科、拟杆菌属、螺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链球菌属水平,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结论 深海鱼油可改善AD模型大鼠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减轻大鼠海马组织病变,改善大鼠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对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ic Factor,BDNF)的影响。方法在雄性SD大鼠的饮用水中添加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新霉素、杆菌肽和游霉素),饮用1周、3周之后检测大鼠体重,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的方法检测大鼠粪便中菌群的组成,并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大鼠大脑海马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饮用抗生素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而肠道菌群有显著变化;抗生素饮用组海马BDNF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肠道菌群变化可以影响大脑海马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龈下菌群和龈沟液中自噬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2020年3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8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研究组(n=42),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维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对比两组牙周临床指标、血清炎症因子、龈下菌群、龈沟液中自噬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牙龈指数(GI)、牙周附着丧失(AL)、牙周袋深度(PD)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6、IL-8、IL-17、IL-18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菌嗜血菌、中间普雷沃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相对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可有效调节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龈下菌群,降低龈沟液中自噬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母婴分离大鼠成年后肠道敏感性及结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新生期SD大鼠随机分为NS组(正常组)、MS组(模型组)、MS+Bif组(双歧杆菌干预),每组20只大鼠,应用避水应激模型(chronic water avoidance stress,WAS)避水实验构建大鼠应激波形,通过兴盛时期母婴分离建立大鼠的肠道高敏感模型,新生鼠在断奶之后对溶剂组与双歧杆菌组分别进行灌胃干预,取大鼠的新鲜粪便进行选择性培养基平皿技术方法检测大鼠粪便的菌群代表性菌种数量。到大鼠8 w成年之后应用阶梯体积直肠求精扩张对三组大鼠肠道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大肠杆菌和类杆菌数量明显增多,且通过双歧杆菌干预之后大肠杆菌和类杆菌数量下降,三组大鼠大肠杆菌和类杆菌数量差异显著(P<0.05),三组大鼠的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大鼠成年时利用阶梯体积为0 mL、0.4 mL、0.8 mL和1.2 mL直肠球囊扩张评价三组大鼠的肠道敏感性发现,NS组与MS组在0 mL和0.4 mL体积球囊出现扩张的时候血管运动反应性(vascular motor reactivity,VMR)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从0.4 mL到1.2 mL两组大鼠显著提高,且对比出现显著差异(P<0.05),MS组与MS+Bif组,在0 mL到0.4 mL体积球囊出现扩张的时候VMR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0.4 mL到1.2 mL之后VMR差异显著(P<0.05);对比大鼠血清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CRF)发现,三组ACTH和CRF表达差异显著(P<0.05);对比大鼠结肠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发现,三组大鼠的BDNF表达与SP(P物质)表达对比出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母婴分离大鼠成年之后会出现肠道高敏感性现象,应用双歧杆菌干预之后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稳定结肠脑源性神经因子表达,改善肠道敏感性现象。  相似文献   

7.
过去10年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及菌群平衡在维护宿主健康中发挥的作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免疫和生理功能环节与宿主进行交流,从而影响宿主的稳态和健康。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易感性和发展过程受年龄、遗传和表观遗传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紊乱(组成改变和易位)与神经系统疾病(AD)有关,胃肠道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沟通,包括对神经的直接作用、内分泌途径和免疫调控方式。动物模型、粪便菌群移植及益生菌干预为肠道菌群与AD的相关性提供了证据。外漏的细菌代谢产物可能直接损害神经元功能,也可能诱发神经炎症,促进AD的发病。本文主要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与AD的关联和作用机制,以期为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预防AD的可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硒营养状态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炎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硒营养状态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炎症的影响。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低硒组、适硒组和补硒组,分别给予低硒饲料、适硒饲料和补硒饲料喂养,持续42 d。收集0、21和42 d时各组大鼠粪样与血样,对比各组不同时间血清硒水平;分析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指纹图谱,比较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H')、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数及图谱间相似系数(Cs);42 d后处死大鼠取十二指肠组织,对比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21 d、42 d时血清硒水平、肠道菌群H'及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数组间比较,补硒组最高、适硒组其次、低硒组最低,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5)。组内比较,补硒组上述指标随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P<0.05),低硒组显著降低(P<0.05),适硒组变化不显著(P>0.05);组间Cs累积分布曲线分析,小于0.6的Cs值在低硒组占80.00%,补硒组占65.42%;组内分析,21 d时小于0.6的Cs值在补硒组、适硒组、低硒组分别占总Cs个数的78.57%、54.27%和38.79%,42 d时小于0.6的Cs值在3组分别占总Cs个数的72.58%、53.47%和36.81%;低硒组IL-6、IL-1β和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适硒组和补硒组(P<0.05),适硒组与补硒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硒日粮可降低血清硒水平,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失调、降低其多样性,进而引起肠道炎症,适量补充硒可提高血清硒水平,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丰富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脂、肠道菌群、细胞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十堰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5例GDM患者(GDM组)和45例同期就诊的正常孕妇(NGT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孕妇空腹血糖(FBG)、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8、CD4/CD8)、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以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GDM组患者FBG、TC、TG、LDL-C均明显高于NGT组,HDL-C明显低于NGT组(P<0.01);GDM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NGT组,CD8水平明显高于NGT组(P<0.01);GDM组的hs-CRP、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NGT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NGT组(P<0.01);GDM组肠道肠杆菌、酵母菌数量均明显高于NGT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数量均明显低于NGT组(P<0.01)。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代谢异常,其肠道内肠杆菌、酵母菌增多,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减少,炎症因子hs-CRP、TNF-α、IL-6水平升高,IL-10降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应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呈进行性发展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AD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而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AD的发生发展,调整肠道菌群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AD的有效措施之一,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减轻AD的病理改变、改善脑内炎症、影响血脑屏障及神经递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治疗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炎症应激程度的影响及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自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82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炎症反应指标、应激反应指标、APACHEⅡ评分、GCS评分,使用因素分析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2(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及APACHEⅡ评分表达水平低,对氧磷酶-1(PON-1)、谷胱甘肽过氧化(GSH-Px)、GCS评分高(P<0.05);经因素分析,内毒素、高血压和糖尿病均是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肠内营养治疗能有效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炎症应激程度,进而增加患者的临床获益,而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与高血压、糖尿病和高水平内毒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发性和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红细胞(RBC)膜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经青海省人民医院确诊为AD的患者40例,根据年龄将AD患者分为迟发性AD患者(年龄≥65岁)23例和早发性AD患者(年龄65岁)17例。选取同期同医院19名年龄≥65岁的健康体检者为迟发性AD对照组,16名年龄65岁的健康体检者为早发性AD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样本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cose transporter1, Glut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 ABCA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超家族G成员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member 2,ABCG2)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超家族B成员6 (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B member 6, ABCB6)等转运蛋白以及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 INSR)、质膜钙泵(plasma membrane Ca2+ATPase, PMCA)等这些RBC膜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对比,早发性AD患者RBC膜Glut1和INSR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均0.05),而ABCA1、ABCG2、PMCA和ABCB6表达无显著差异。与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对比,迟发性AD患者RBC膜Glut1、INSR、ABCA1和ABCG2的表达显著增加(P均0.05),而PMCA和ABCB6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RBC膜Glut1、INSR、ABCA1和ABCG2蛋白表达的检测可能可作为AD病程诊断的新的参考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内脂素(Visfatin)、过氧化物还原蛋白1(PRDX1)水平与克罗恩病(CD)患者活动度指标和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12月期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收治的146例CD患者,根据简化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将所有CD患者分为中重度活动组(n=36)、轻度活动组(n=49)、缓解期组(n=61)。对比三组血清Visfatin、PRDX1、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沉(ESR)、肠道菌群数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Visfatin、PRDX1与 CDAI、 CRP、ESR和肠道菌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的血清Visfatin、PRDX1水平高于缓解期组,且中重度活动组血清Visfatin、PRDX1水平高于轻度活动组(P<0.05)。中重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的CRP、ESR高于缓解期组,且中重度活动组CRP、ESR高于轻度活动组(P<0.05)。中重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的肠球菌、大肠杆菌高于缓解期组,且中重度活动组的肠球菌、大肠杆菌高于轻度活动组(P<0.05),中重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的双歧杆菌、类杆菌低于缓解期组,且中重度活动组的双歧杆菌、类杆菌低于轻度活动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Visfatin、PRDX1、 CRP水平与 肠球菌、大肠杆菌菌群数量、CDAI、ESR呈正相关,而与双歧杆菌、类杆菌菌群数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CD患者的血清Visfatin、PRDX1升高,可导致疾病进展,肠道菌群紊乱加重。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女贞子提取物对帕金森病大鼠神经炎性反应及内质网应激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转录活化因子4(ATF4)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侧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毁损法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36只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左旋多巴组与女贞子组,每组各12只。左旋多巴组与女贞子组分别灌胃0.5 mL的左旋多巴、女贞子提取物,模型组给予无菌蒸馏水0.5 mL,2次/d,连续给药4周,检测大鼠神经炎性反应、内质网应激PERK/ATF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左旋多巴组与女贞子组治疗第2周、第4周的探究性反应次数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女贞子组与左旋多巴组对比也有显著提高(P<0.05)。左旋多巴组与女贞子组治疗第2周、第4周的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女贞子组与左旋多巴组对比也有显著降低(P<0.05)。左旋多巴组与女贞子组治疗第2周、第4周的血清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女贞子组与左旋多巴组对比也有显著降低(P<0.05)。左旋多巴组与女贞子组治疗第2周、第4周的黑质-纹状体组织PERK蛋白、ATF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女贞子组与左旋多巴组对比也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女贞子提取物在帕金森病大鼠的应用能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还可抑制PERK/ATF4通路的激活,降低血清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含量,从而持续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白介素(IL)-10、IL-17、IL-33与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老年科以及黄浦分院神经内科于2020年4月~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AD患者 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将AD患者分为轻度组(n=36)、中度组(n=39)、重度组(n=23)。对比三组患者的IL-10、IL-17、IL-33、肠道菌群相对丰度、认知功能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D患者血清IL-10、IL-17、IL-33与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组、中度组的IL-17水平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重度组、中度组IL-10、IL-33水平低于轻度组,且重度组低于中度组(P<0.05)。重度组、中度组的梭菌纲、厚壁菌门、梭菌科、梭菌目低于轻度组,且重度组低于中度组(P<0.05)。重度组、中度组的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产碱杆菌科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重度组、中度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低于轻度组,且重度组低于中度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10、IL-33与MMSE评分、厚壁菌门、梭菌纲、梭菌目、梭菌科呈正相关,与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产碱杆菌科呈负相关(P<0.05)。IL-17与MMSE评分、厚壁菌门、梭菌纲、梭菌目、梭菌科呈负相关,与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产碱杆菌科呈正相关(P<0.05)。结论:A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血清IL-10、IL-17、IL-33水平异常变化,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异常,且IL-10、IL-17、IL-33水平与肠道菌群相对丰度、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合并抑郁对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以及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表达的影响。方法:2017年9月到2019年8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98例阿兹尔海默症合并抑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帕罗西汀组50例与多奈哌齐组48例。多奈哌齐组给予多奈哌齐治疗,帕罗西汀组在多奈哌齐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帕罗西汀治疗,两组治疗观察3个月,记录血清NE、5-HT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帕罗西汀组的总有效率是96.0 % (48/50),显著高于多奈哌齐组的79.2 % (38/48) (P<0.05)。两组治疗前的MMSE评分对差异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帕罗西汀组也显著高于多奈哌齐组(P<0.05)。帕罗西汀组治疗期间的便秘、嗜睡、头晕、心动过速、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 % (20/50),多奈哌齐组为31.3 % (15/48),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NE、5-HT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NE、5-HT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帕罗西汀组也显著高于多奈哌齐组(P<0.05)。结论:帕罗西汀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合并抑郁能促进血清NE、5-HT的释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治疗效果确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肠道菌群构成及分布与其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接诊的8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35例)和非冠状动脉病变组(51例)。检测所有患儿的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道菌群丰度(Ace指数)、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肠道菌群构成比例[门水平(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属水平(乳杆菌属、拟杆菌属、韦荣球菌属)],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肠道菌群构成及分布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Ace指数大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的Shannon指数比较无差异(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肠道厚壁菌门占比低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拟杆菌门占比高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的肠道变形菌门占比比较无差异(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肠道乳杆菌属占比、韦荣球菌属占比均低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的肠道拟杆菌属占比比较无差异(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肠道Ace指数、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乳杆菌属、韦荣球菌属均是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肠道菌群构成及分布与其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为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增加患儿的临床获益提供依据,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肛门功能、肠道菌群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68例,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常规经腹腔镜辅助下Soave术,32例)和改良组(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36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肛门功能、肠道菌群、生活质量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改良组的优良率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术后3个月健康生活量表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术后3个月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高于常规组(P<0.05),大肠杆菌低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的中期并发症发生率、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与常规经腹腔镜辅助下Soave术相比,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采用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治疗,在改善肛门功能、肠道菌群、生活质量、临床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症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并分析肠道菌群失调对抑郁症合并冠心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到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单纯抑郁症的49例患者分为抑郁症组,将合并冠心病的31例患者分为l联合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者分为对照组,对比三组患者肠道菌群情况,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症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随后,对31例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21)和预后不良组(n=10),对比两组患者临床一般情况与肠道菌群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肠道菌群对抑郁症合并冠心病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三组患者拟杆菌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属与肠杆菌科细菌数量比(B/E)值对比差异显著,l联合组肠杆菌、肠球菌明显高于抑郁症组和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B/E值明显低于抑郁症组和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失调中拟杆菌水平与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无明显相关性(P>0.05),肠道菌群失调中肠杆菌、肠球菌水平与抑郁症合并冠心病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属与肠杆菌科细菌数量的对数值比(B/E)值呈负相关(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年龄、BMI、合并基础疾病、hs-cTnT、NT-proBNP、NT-proBNP、PHQ-9评分、拟杆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hs-CRP、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B/E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只有hs-CRP和B/E值菌群失调对于抑郁症合并冠心病的预后具有独立预测价值(P<0.05)。结论: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较单一抑郁症和健康者来说肠道菌群比例出现失调,且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症合并冠心病呈明显相关性,应用B/E 值可对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预后情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