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方蝾螈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报道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的繁殖生态,内容有精巢分叶、精子形态、怀卵量、性征、性比、求偶、交配、纳精、产卵及孵化等,并对产卵场中性比的周年变化、精包形态、精子存活力及与蓝尾蝾螈的种间差异进行了观察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蓝尾蝾螈的食性和食量及耐饥时间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观察了蓝尾蝾螈在水下的摄食行为和食性;在室内饲喂畜寓肌肉年总食量雄性为6.37克,雌性为13.29克,其食量随季节而变化,最低与最高月食量之比雄性1∶7.4,雌性1∶13.1;雄雌年平均食量为1∶2.09。蝾螈的耐饥时间雄性为102—282(197)天,死亡时体重为原体重46.6%;雌性为282—621(395)天,死亡时体重为原体重36.0%;雌螈在饥饿情况下,产卵期为35—102天,可产卵9—61粒。  相似文献   

3.
贵州四种蝾螈科动物的核型和C-带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晓明  田应洲 《动物学报》2000,46(1):108-112
我国蝾螈科已知共约5属18种(亚种)(叶昌嫒等,1993),国内已有一些有关其核型的报道(朱季美等,1981;杨玉华等,1992;谷晓明等,1997),涉及到大约1/3的种类,其中作了C-带研究的仅我国东南和贵州的3个种及产于日本的2个种(朱季美等,1981;Seto et al,1982;谷哓明等,1997)。本文报道蓝尾蝾螈、无斑肥螈、细痣疣螈和贵州疣螈的核型和C-带。  相似文献   

4.
2017年2月14日,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8°11′51.72″N,119°49′2.28″E,1 100 m)采集到瘰螈标本5号,通过形态特征测量和描述初步鉴定为橙脊蝾螈(Paramesotriton aurantius),并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所采标本鉴定为蝾螈科(Salamandridae)瘰螈属橙脊蝾螈。该物种为浙江省两栖纲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5.
围场皇家螈(Regalerpeton weichangensis)于2009年基于一件产自河北围场下白垩统不完整的骨骼印痕标本命名。然而由于标本变形导致皇家螈的部分解剖学特征被曲解,系统发育位置也存在争论。本文基于8件新标本对该蝾螈的鉴定特征和系统发育位置进行了修订。研究显示,皇家螈是一种腕骨和跗骨骨化的幼态持续型蝾螈,具有独特的特征组合,包括犁骨齿列横向排列、副蝶骨前端呈齿状、基鳃骨II呈三射型,尾长超过吻臀距以及肩胛乌喙骨的乌喙端呈矩形。新的系统发育分析根据三个近裔共性将围场皇家螈、热河螈和胖螈归入蝾螈亚目。此外,它们还与隐鳃鲵亚目共有"肋骨单关节头"这一特征,显示这三种蝾螈可能代表了隐鳃鲵亚目与蝾螈亚目分离时期这一重要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6.
用采自安徽滁州琅琊山的蝘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长42.8~54.4mm,n=12)和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头体长43,9~57.3mm,n=10)幼体,研究温度(24~32℃)对蝘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食物通过时间、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同化效率(AE)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4~30℃范围内,蝘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食物通过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超过30℃则基本不变。蝘蜓幼体:30和32℃摄食量和生长小于24~28℃;24~30℃.ADC、AE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但32℃时又升高。蓝尾石龙子幼体:24~26℃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6℃后随温度升高显著下降;24~28℃ADC、AE大于30和32℃,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26℃生长最快。结果表明,蝘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摄食和同化能力均低于相应的成体。  相似文献   

7.
用采自安徽滁州琅琊山的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长42.8-54.4 mm,n=12)和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头体长43.9-57.3 mm,n=10)幼体,研究温度(24-32℃)对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食物通过时间、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同化效率(AE)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4-30℃范围内,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食物通过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超过30℃则基本不变。蜓幼体:30和32℃摄食量和生长小于24-28℃;24-30℃ ADC、AE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但32℃时又升高。蓝尾石龙子幼体:24-26℃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6℃后随温度升高显著下降;24-28℃ ADC、AE大于30和32℃,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26℃生长最快。结果表明,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摄食和同化能力均低于相应的成体。  相似文献   

8.
用采自安徽滁州琅琊山的(虫匽)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长42.8~54.4mm,n=12)和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头体长43.9~57.3mm,n=10)幼体,研究温度(24~32℃)对(虫匽)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食物通过时间、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同化效率(AE)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4~30℃范围内,(虫匽)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食物通过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超过30℃则基本不变.(虫匽)蜓幼体30和32℃摄食量和生长小于24~28℃;24~30℃ADC、AE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但32℃时又升高.蓝尾石龙子幼体24~26℃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6℃后随温度升高显著下降;24~28℃ADC、AE大于30和32℃,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26℃生长最快.结果表明,(虫匽)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摄食和同化能力均低于相应的成体.  相似文献   

9.
用采自安徽滁州琅琊山的(虫匽)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长42.8~54.4mm,n=12)和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头体长43.9~57.3mm,n=10)幼体,研究温度(24~32℃)对(虫匽)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食物通过时间、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同化效率(AE)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4~30℃范围内,(虫匽)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食物通过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超过30℃则基本不变.(虫匽)蜓幼体:30和32℃摄食量和生长小于24~28℃;24~30℃ADC、AE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但32℃时又升高.蓝尾石龙子幼体:24~26℃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6℃后随温度升高显著下降;24~28℃ADC、AE大于30和32℃,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26℃生长最快.结果表明,(虫匽)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摄食和同化能力均低于相应的成体.  相似文献   

10.
江西地区已有两栖动物计2目8科38种(Zhu,1994),其中有尾类已有记录为3种:大鲵(Andriasdavidianus)、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和肥螈(Paehytriton brevipes)。最近笔者在江西永新县深远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调查中,发现了蝾螈科(Salamandridae)瘰螈属(Paramesotrlton)一种有尾类动物,为江西省分布的新记录。现报道如下,作为该物种地理分布的资料参考。1采集时间和地点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Gary,1895)]标本由宋玉赞采集于2006年5月17日江西省永新县深远山自然保护区船坪附近小溪,海拔352—576m,地理坐标为26°45.1…  相似文献   

11.
龚宇舟  谢锋 《动物学杂志》2016,51(6):985-992
潮汕蝾螈(Cynops orphicus)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有尾两栖类,繁殖季节始于5月中旬。对其求偶行为观察发现,该螈求偶模式表现出与东方蝾螈(C.orientalis)相似的特点,但雄性扇尾和潜行时间(25~37 s)较东方蝾螈(10~20 s)更长;雄性在一次求偶中多次排精,雌性亦可多次纳精,精子囊形态与东方蝾螈类同;雌性纳精后,雄性反转咬住其腹部,被咬雌性呈现植物态。纳精过后,雌性出现暂时的冷漠或恐惧,不再接受雄性求偶。该螈成功纳精在累次求偶行为中占比不高(2.7%),但较东方蝾螈(1.1%)成功率高。雄性之间存在求偶过程中的竞争和干扰行为。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我们在室内饲养和繁殖东方蝾螈,但是关于东方蝾螈的排精和纳精的具体情况并未看到,过去只作了一些猜测。1963年3月份我们作了较详细的观察,兹将观察方法及获得的一些结果分述如下: 用作观察的蝾螈有两种来源:1.室内雌雄分开饲养的,这些蝾螈于1962年春季采自野外,雌雄分开饲养直到本次试验(1963年3月)前为止,其中部分雌体已开始产卵但不能正常发育;2.当年野外采来的,部分雌体采回室内后已开始产卵并能正常发育。 将上述蝾螈按1雌1雄的比例配对,并按材料来源的不同分成五组:  相似文献   

13.
蓝尾蝾螈早期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关于有尾两栖类胚胎发育的研究,国外曾有过斑点钝口螈(Ambystoma maculatum)、红腹蝾螈(Triturus pyrrhogastre)和其他一些种类的胚胎发育资料。1960年以来,蔡堡、耿家举、曲韻芳等先后对国产种东方蝾螈(C. orientalis)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作了报道。其中,蔡堡教授的专著是研究得比较系统而详细的。但是,迄今这方面的资料仍然很少。  相似文献   

14.
测定处于不同纬度的浙江杭州和福建宁德的蓝尾石龙子(Eumeceselegans)种群的个体大小和繁殖特征。宁德种群的产卵时间为5月27日—6月22日,早于高纬度杭州种群(6月4日—7月12日)。宁德种群最小繁殖雌体及性成熟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杭州种群。宁德和杭州两种群的相对窝卵重无显著差异;当统计去除母体体长的影响之后,两地种群的窝卵数和窝卵重也无显著差异,但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蓝尾石龙子窝卵数和卵重量呈负相关,窝卵数和卵大小的权衡存在种群间差异。特定窝卵数条件下,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由此可见,蓝尾石龙子种群间的繁殖生活史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与母体大小的差异密切相关。推测不同纬度地区的蓝尾石龙子种群的繁殖策略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山溪鲵属的分类探讨及一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溪鲵属Batrachuperus隶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小鲵科Hynobiidae。我国的山溪鲵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及相邻省(区)的边缘地区。多年来,由于已发表的某些种的鉴别特征难于掌握,有的又无模式标本查对,在分类上发生一些混乱。近年来,我们在收集了各个地区(包括模式产地和近模式产地)的大量标本和资料的情况下,较深入地进行了研  相似文献   

16.
陆洪良  耿军  徐卫  平骏  张永普 《生态学报》2017,37(5):1603-1610
特定物种的热驯化能力决定着其是否能成功耐受环境温度的改变,在应对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中扮演重要角色。为评估有尾类两栖动物的热驯化反应,在3个恒定水温(15、20℃和25℃)中驯化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幼体4周,测定驯化后幼体在不同测试温度下的运动(游泳)表现、临界低温(CT_(Min))与临界高温(CT_(Max))。结果显示:驯化与测试温度均显著影响蝾螈的游泳速度;驯化温度亦影响蝾螈的CT_(Min)和CT_(Max),但不影响可耐受温度范围(TRR)。驯化与测试温度的交互作用对蝾螈泳速的影响显著,表明驯化温度可改变其游泳表现的热敏感性。经某一温度驯化后蝾螈泳速似乎在相同测试温度下表现最好,该结果可能支持驯化有益假说。CT_(Min)和CT_(Max)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表明:低温驯化可提高动物抗低温能力,而高温驯化提高其抗高温能力。两栖类动物热耐受性与运动表现热驯化反应的种间变异可能与栖息地热环境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7.
何晓瑞  刘国才 《四川动物》2000,19(3):127-130
建水燕子洞地区有两栖爬行类38种,隶属5目16科28属。特点是:物种多样性较丰富;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两栖类中西南区占优势,爬行类中华南区占优势;设有华中区种类华中华南广布种也较少;云南特有或主产于云南的种较多,有7种(亚种),除八莫过树蛇之外,其他红瘰蠓螈、蓝尾蝾螈等6种为中国特有种(亚种);经济两栖爬行动物多;栖息于洞口及洞内种类多。优势种仅泽蛙、半叶趾虎及红脖颈槽游蛇3种,稀有种18种。国  相似文献   

18.
龙里瘰螈Paramesotriton longliensis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蝾螈科Salamandridae瘰螈属Paramesotriton.李松等(2008)根据贵州省龙里县采集到的瘰螈标本,描述并发表了瘰螈属新种——龙里瘰螈,为中国特有种.目前该物种记录分布于贵州、重庆和湖北的喀斯...  相似文献   

19.
杭州四种蜥蜴的生态研究——Ⅱ.繁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本文是杭州四种蜥蜴的生态研究(王培潮,1964)之第二部分。讨论草蜥Takydromusseptentrionalis Gunther,铜石龙子Sphenomorphus indicus(Gray),石龙子 Eumeces chinensis(Grag)及蓝尾石龙子 Eumeces elegans Boulenger的繁殖状况。取材于杭州郊区诸山,以九溪、龙井、棋盘山及灵隐一带为主。取材时间是1960年3月底,1961年8月初,1963年  相似文献   

20.
有尾两栖类(蝾螈和美西螈)是脊椎功物中仅有的具备再生出失去肢体能力的动物。维生素A 酸(Retinoic Acid,简称RA)存在于鸡的发育中的肢芽,局部使用可模拟极化区的作用,因而被认为可能是形态发生素。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