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细小病毒B19基因变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新 《微生物与感染》2000,23(2):11-14,21
人细小病毒B19简称B19病毒,是细小病毒中惟一能感染人类的病毒,也是动物病毒中对人类具有致病性的最小单链线状DNA病毒,其与儿童及成人的多种疾病密切相关。B19病毒的基因变异对其致病、传播等具有重要影响,且与B19病毒诊断试剂,疫苗的制备等关系密切。本文就B19病毒基因组的变异状况,基因变异研究方法及研究B19病毒基因变异的意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NS3蛋白在黄病毒科病毒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病毒科病毒包括三个属,即黄病毒属(Flavivirus),瘟病毒属(Pestivirus)和丙型肝炎病毒属(Hepacivirus).这些病毒均能引起人和动物患严重疾病.黄病毒属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能引起发烧、出血,患者死亡率极高,瘟病毒属牛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petivirus, BVDV)、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等能引起其各自宿主家畜患严重疾病.近年来,又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与人类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密切相关.然而,目前仍没有对各种黄病毒科病毒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近年来干扰素对丙型肝炎治疗的疗效低,反复率高,使得研究更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成为各种病毒疾病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BVDV的研究中发现,当非结构蛋白NS3蛋白与NS2蛋白一起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时,病毒对其寄主是非致病性的;而当NS3蛋白独立地存在时,病毒颗粒是致病性的[1].这提示NS3蛋白很可能与病毒的致病性密切相关.而且,序列分析表明非结构蛋白NS3(nonstructure protein 3)是黄病毒科病毒中最为保守的非结构蛋白.后来许多研究证明NS3蛋白参与蛋白质水解加工,以及病毒的复制,对病毒的生命循环是必需的.因此,NS3蛋白成为了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3.
丝状病毒与出血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7~1976年间,非洲出现Marburg和Ebola两种属于丝状病毒科的成员。人体受其感染后罹患高死亡率的出血热疾病。这两种病毒在自然界的贮藏所及其自然条件下传播至人体的方式,迄未探索清楚,两种病毒所致的出血热是侵犯人类令人瞩目,30年来尚无防治有效方法的严重疾病之一。1989年从菲律宾进口美国熊猴群疾病流行中病死的动物,分离得到也属于丝状病毒科成员的Reston病毒。此病毒感染可使部分猴子患严重出血热致死,但对人类却无致病性,尽管可使受染者对该病毒抗原的特异性血清抗体阳转。本文内容涉及以上三种病毒及其所引起的疾病,在病毒学、流行病学及临床学三方面的当前认识。  相似文献   

4.
囊泡病毒(ascoviruses)和类囊泡病毒(ascovirus-like viruses)通过寄生蜂parasitoid wasp的产卵行为而散布于鳞翅目Lepidoptera幼虫体内,它与寄生蜂的关系多种多样.大部分的囊泡病毒和类囊泡病毒都是致病性的,由雌蜂携带传播.一些囊泡病毒和类囊泡病毒则是互利共生生物,其基因稳定地存在于寄生蜂的细胞核中,世代间垂直传播,通过抑制鳞翅目幼虫的防御机制来促进幼蜂的成功发育.囊泡病毒DpAV4则根据所处的寄生体系可以是致病性病毒、互利型或共生非致病性病毒.各种生物学特性显示囊泡病毒与寄生蜂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寄生蜂控制病毒复制的调节因子,囊泡病毒与寄生蜂的关系类型依赖于它们之间关系得以进化的种类系统.  相似文献   

5.
考虑到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低致病性而在人类中的高致病性,建立了一类总人口均变化的SE-SIR人一禽H7N9禽流感模型,其中禽间的疾病传播服从饱和接触率函数,病毒从禽到人的传播服从线性接触率函数.根据Poincare-Bendixson定理、LaSalle不变原理以及极限系统理论证明了系统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理论结果很好地解释了现实的应对措施.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进一步评估了防控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H5N1病毒亚型已对人类健康、养殖业发展、野生鸟类及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研究发现,禽流感病毒通过发生重组或者突变,可产生感染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新病毒亚型,或产生更高的致病性,而人类亦具有丰富的与H5N1结合的受体。对候鸟迁徙停歇地禽流感调查表明,湿地、湖泊可能是HPAI病毒存活、散播的疫源地,病毒可随着鸟类的迁徙到处传播。因此,野生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主要湿地环境处于感染HPAI的风险之中。  相似文献   

7.
钟江 《微生物与感染》2005,28(5):1-3,44
博尔纳病病毒是一种宿主范围很广的动物病毒,因其可能与人类的某些神经精神性疾病有关而备受重视.但其在人体的感染,致病还存在很多争议.需要通过建立高效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同时对其可能致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会有助于澄清有关争议.如果能够确认某些人类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与博尔纳病病毒有关,将会极大地帮助人们控制这类危害越来越大的疾病.  相似文献   

8.
汉坦病毒是引起多种人类疾病的病原体,为布尼亚病毒科的一个属.已发现至少有20个血清/基因型,每型均有其特定啮齿类动物宿主,病毒种系发生与宿主种系发生密切相关.不同病毒型别对人类致病性不同,其损伤器官和病情轻重各异.已发现2种主要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汉坦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病毒型别不断增加,病毒致病谱不断扩大.有证据表明,在英国,汉坦病毒也可引起人类疾病,但无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9.
禽流感病毒是人类致病性病毒,其变异性强、传播速度快、病亡率高,严重威胁了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目前全球对禽流感疫情防控的前提和关键是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控制。因此研发敏感、快速、特异、能进行高通量样品检测的禽流感病毒检测技术,使人类能在更短时间内监测、检测禽流感病毒的病原感染情况,对禽流感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冠状病毒可引起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多种疾病,从牛和猪的肠炎、鸡的上呼吸道疾病到可能致命的人类呼吸道感染。本文就冠状病毒的分类、结构、致病性、冠状病毒纤突蛋白、致病机理和跨物种传播等问题作一简要介绍。此外,还讨论了冠状病毒引起各种动物疾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刘波  陈玲  张泓 《病毒学报》2013,(4):442-451
甲型流感病毒编码的11个病毒蛋白在病毒识别宿主受体、跨种传播、病毒复制、致病性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等方面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了解甲型流感病毒编码蛋白的突变及其致病机制可为开发针对高致病性流感的通用疫苗和有效药物提供新的靶点。本文将主要根据近期发表的文献,综合分析有关甲型流感病毒编码蛋白关键功能位点氨基酸的变异及其与致病性和传播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杨琛晖  葛行义 《激光生物学报》2023,(6):481-491+516+478
近20年来,偶发的感染人类的猴痘疾病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和经济。啮齿类动物是猴痘病毒(MPXV)在自然界的主要宿主。MPXV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至人并引起自限性感染,出现皮疹和淋巴结症状。本世纪初,美国报道了第一例在非洲以外地区人感染MPXV的病例,此后,猴痘逐步在全世界流行,并成为严重的公共威胁。随着病毒检测和测序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痘病毒被发现,从而丰富了痘病毒科的多样性。本综述对MPXV以及痘病毒科中的其他病毒的最新分类、宿主范围、基因组结构特点、致病性以及遗传进化关系进行了全面概述。这些信息将促进我们对痘病毒的遗传进化关系和传播的了解,并且对未来病毒的研究和疾病的控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具有广泛流行性和严重传染性的一类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我国目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迄今鉴定出的具有明确致病性的肝炎病毒主要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按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丙、丁型肝炎;另一类是经肠道(即消化道)传播的肝炎病毒,包括甲肝和戊肝,其发病有季节性,可呈暴发流行。本文旨在对经消化道传播的病毒型肝炎(甲肝、戊肝)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和预防作一综述,以期对其流行和科学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美仙 《蛇志》2010,22(3):324-324
人类在同各种疾病的斗争中发现,很多病因不明的疾病并不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而是与微量元素的异常有关,心脑血管疾病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与环境、病原体、遗传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环境致癌物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多环芳烃、亚硝胺和霉菌毒素等均为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典型致癌物,它们在体内经过代谢活化后导致DNA损伤最终诱发癌症。病毒感染也是人类癌症发病的重要原因,如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能够诱发肝癌;EB病毒(EBV)在鼻咽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和食管癌有关。然而,由于癌症发病机制复杂,仅考虑单一因素往往难以进行合理的解释。因此,明确不同致癌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对于揭示致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环境致癌物与病毒协同致癌作用的研究,以期为深入阐明肿瘤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机制找到新的突破口,进而为相关癌症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由于昆虫致病性病毒与人类生活、农林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卫生保健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近20年来,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并取得较快的发展。本文仅就昆虫致病性病毒的种数和类型,报道其最新动态。一、昆虫致病性病毒种数的统计  相似文献   

17.
人类肠道中定居着许多对宿主有益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核生物等,它们在肠道内能与其他微生物及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被称为"被遗忘的器官",它们的基因组也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与人体的能量代谢及物质代谢有关。本文总结了人体肠道中病毒、真核生物、细菌和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导致的疾病如肥胖和克罗恩病等,以及微生物环境在人体内的成熟过程,期望有助于诊断和治疗与肠道微生物失衡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18.
EB病毒(Epstein-Barr vius,EBV)是一种最广泛的对人类感染的γ疱疹病毒,与人类多种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有关。其致病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能够在人体B细胞中长期潜伏,并且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被激活并增殖,这表明EB病毒存在逃逸宿主细胞免疫的机制。从潜伏期EB病毒基因表达的下调、干扰抗原加工和提呈、调节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免疫应答、干扰细胞因子的作用、干扰CTL的活动及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抑制辅助性T细胞1(Helper T cell 1,Th1)免疫应答等方面,对EB病毒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病毒感染和染色体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广泛分布于人类环境之中,人类病毒性疾病种类繁多,流行又广。自Hampar等(1961)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中国地鼠细胞中,首次发现染色体畸变以来,大量的工作相继证明,在许多病毒性疾病患者以及离体培养的人类细胞中,病毒感染有着强烈的细胞遗传学效应即诱发人类染色体畸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病毒称为拟辐射因子,而且可能是人类环境中最普遍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博尔纳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研究表明博尔纳病毒能引起从马、羊等家畜,啮啮类动物到灵长目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自然和实验性感染,并可能参与了人类某些精神神经性疾病的发生.本文就目前博尔纳病毒对人及动物致病性及免疫性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