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苜蓿蚜是豆科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湖北广济不仅为害苕草,而且为害红花草、蚕豆等作物。目前有关苜蓿蚜的报导较少,笔者于1963—1964年在湖北广济县对苜蓿蚜的为害、发生与环境条件等关系,进行了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整理报导于下。 一、苜蓿蚜为害程度及为害习性 受害的苕草叶片及嫩茎呈现灰黑色斑点,严重时,可使叶片卷缩,逐渐转黄以至枯死。 被害苕草不仅植株矮小,生育期也有所推迟。如未被害的株高140.3厘米,开花20—25%,而被害的株高102.1厘米,仅开花2—3%。据1963年4月17  相似文献   

2.
1963-1965年我们在江苏海安地区对苜蓿蚜(Aphis medicaginis Koch)进行了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一、苜蓿蚜的为害性 苜蓿蚜除为害蚕豆外,还为害苜蓿、苕子、豇豆、扁豆、花生和洋槐等。它集中在嫩头、花序上吸收汁液,常造成生长停滞、植株矮小、花易脱落、结荚少而籽粒轻。被害重的成为“龙头”),甚致整株枯死。据测定,单枝有虫70头的比38头的平均减少结荚21%。龙头枝比健全枝平均减少结荚59%,每荚减少0.23粒、百粒重减少17.6%,总的产量损失70.64%。 二、主要习性 1.耐寒性:据1965年1月11日大田观察,在  相似文献   

3.
河北棉区棉蚜对内吸磷抗药性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棉区历年来棉蚜为害严重,防治蚜害已成为各地棉花增产的主要措施,1956年开始在各重点棉区推广使用内吸磷等有机药剂治蚜,几年来在防蚜保产上起到了显著作用,深受群众的欢迎。但从1963年起在冀南、冀东老棉区的重点社、队的群众反映内吸磷农药治蚜效果逐渐减退。为澄清这一问题,我们在1963—1964年于省内各棉区进行了调查测定,同时结合各地田间治蚜的药效比较,初步得出各地棉蚜对内吸磷反应药效不同的原因,除部分地区在喷治技术上粗放外,主要是由于连续多年使用单一品种防治,使棉蚜对内吸磷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所致,现将调查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4.
自从1970年以来,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利用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防治棉苗期棉蚜,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数年的实践证明:五月中、下旬当麦田瓢虫大量发生时,是人工助迁到棉田的有利时机,如棉株上瓢虫与棉蚜的比例为1:200(百株蚜数500以下)到1:100(百株蚜数1,000以上)时,则不需  相似文献   

5.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近年来在湖北省对棉花生产威胁较大。1977年我们在汉川县分水公社新农大队开展棉虫综合防治的同时,用棉田套种高粱,利用高粱蚜Aphissacchari Zehntner繁殖天敌消灭棉铃虫,全年未用农药,基本上控制了棉铃虫的发生和为害。 1.以高粱繁殖高粱蚜 高粱于4月初播种育苗,6月初移栽棉田厢沟两旁,每亩30至50株,6月中旬发棵分蘖,6月下旬高粱蚜密度剧增。据6月20日至9月5日调查:平均有蚜  相似文献   

6.
Bt棉田边缘杂草带对棉田内叶螨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4年,在冀南棉区系统研究了棉田边缘杂草带对棉田内叶螨发生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转Bt基因棉化防田(使用杀螨剂控制棉叶螨且保留棉田边缘杂草)、转Bt基因棉对照田(保留棉田边缘杂草)和转Bt基因棉除草田(去除棉田边缘杂草)。结果表明,2003年6月28日~8月7日,处理间的叶螨发生量和有螨株率差异明显。2003年叶螨发生高峰期(7月28日),对照田的百株平均螨量达834头,分别是化防田、除草田的9.4倍和11.5倍;对照田的有螨株率的峰值为34.7%,分别高于化防田和除草田6.4%和12%;棉叶螨的总计值,对照田分别是化防田和除草田的5.8倍和5.5倍。2004年7月10日~8月29日,对照田的百株螨量和有螨株率明显高于除草田和化防田。2004年叶螨发生高峰期(8月10日),对照田的百株平均螨量达1 222头,分别是化防田、除草田的4.3倍和23.4倍;对照田的有螨株率的峰值达100%,分别比除草田和化防田多75%和87%;棉叶螨的总计值,对照田分别是化防田和除草田的4.9和9.7倍。两年中,除草田和化防田的百株螨量和有螨株率峰值出现日期有所不同。对照田内,棉田边缘杂草至所调查的棉株距离同螨害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负相关。本研究表明,去除棉田边缘杂草的棉田,叶螨发生始期较晚且发生量较少;棉田边缘杂草到取样点的距离与棉叶螨的为害程度呈直线负相关,距离越近,叶螨的发生为害越重。  相似文献   

7.
<正> 棉褐带卷蛾Adoxophyesorana Fischer vonRoslerstamm是赣北棉区间发性的棉花害虫,近10年来曾有4年大面积严重发生,损失很大,有渐趋严重之势。在棉花生育期内均能为害,但以第二代(6月份)为害最重。作者对棉褐带卷蛾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是棉花中后期主要害虫之一,尤其在近年的发生与为害比较普调而严重。据我们在杭州郊区乔司农场8000多亩棉田的调查,1957年平均棉株被害率达59.9%,蕾铃被害率为66.74%,1958年棉株被  相似文献   

9.
<正> 本省棉区第一代红铃虫发生少,为害经;二代明显上升,为害加重;三代虫量显著激增,严重为害中、上部青铃。如不及时防治,青铃被害率可在90%以上,棉产量损失为20%左右。因此查清红铃虫第三代虫源,搞好测报,及时指导田间药剂防治很有必要。现将1977—1982年在肖山棉区进行系统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试验方法和过程 选有代表性的棉田定300—500株棉花,调  相似文献   

10.
棉田第二代小地老虎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地老虎是我县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历年来皆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棉苗,常因年份不同,为害程度轻重有异,重者可造成缺株断垄。1973年,除第一代幼虫严重为害棉苗外,全县2万余亩水改旱棉田,又遭到第二代幼虫的严重为害。 一、发生与为害情况 1973年5-6月气候较常年特殊,5月下旬连续降雨,6月上旬又时晴时雨,致使棉田管理工作受阻,尤其锄草工作无法进行。6月13日后,连日曝晴,全县于6月15-18日止,2万余亩水改旱棉田锄灭了杂草。棉花长势很好,均处在现蕾阶段。大沙公社火星大队在锄灭了杂草的棉田,6月16日突然发生了第二  相似文献   

11.
棉田蚜茧蜂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蚜茧蜂是蚜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国内有些地区已开始应用于防治烟蚜和菜蚜等。为探索蚜茧蜂对棉蚜的控制作用,1977—1979年我们先后在江苏省扬州、高邮、大丰、东台、南通等地对棉田蚜茧蜂种类,发生消长和寄生情况作了初步观察。 一、种类 江苏棉田蚜虫以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为主,但粮、棉夹种地区,棉苗(5月至6月初)上的蚜虫尚有桃蚜Myzus persiae(Sulzer)、苜  相似文献   

12.
棉红蜘蛛也称也棉叶螨,是局部棉田严重发生的苗期害虫,在华北棉区常年发生面积约占总棉田面积的8%,被害棉田平均约减产30%,与棉蚜的为害同为保苗措施中的除治对象。  相似文献   

13.
苜蓿蚜虫是为害苕草的一种重要害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对苕草的生长和鲜草产量的影响很大,成为提高绿肥——苕草产量的一种主要障碍。以往每年都有发生,但为害不重,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和防治。近两年来,苜蓿蚜发生较为普遍,为害有所加重,发生面积逐渐扩大。例如在湖北广济县,受害面积一般要占苕草面积的70—90%,受害严重的则占发虫面积的50—80%。受害轻的,苕草生长矮小,受害重的,苕草成片枯死;一般减少鲜草产量30%左右,严重则达70%。因此,苜蓿蚜的发生为害,有时成为苕草生产上的威胁。苕草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各县冬种绿肥中的一种最主要的肥料,常年种植面积要占绿肥面积的70%以上,是早、中稻肥料的主耍来源。因此,研究苜蓿蚜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和消灭苜蓿蚜为害,成为增产绿肥解决肥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现就我们1962—1963年调查研究的结果,加以整理,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64年12月下旬,陕西省昆虫学会召开了全省棉虫防治技术讨论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省棉虫发生特点及生产条件等,认其讨论了1965年的防治技术措施和策略,具体写出了棉虫防治技术措施纲要,提供有关农业生产部门参考采用。 陕西省棉田以关中棉区为主,基本上具有中纬度黄河流域棉虫区系的特点。以棉蚜、盲蝽、红铃虫、红蜘蛛、地老虎、棉铃虫、小造桥虫等七种害虫经常为害棉花,尤以前四种最为重要。关中中部、东部灌溉区棉田集中,为全省主要棉区,温度湿度较高,水肥条件好,棉株生育快、生长期长,红铃虫与盲蝽为历史性的虫害,棉蚜、红蜘蛛、地老虎也易于成灾。北部早塬区一般属次要棉区,棉田分散,生长季节较短,水肥条件差,植株生育较慢,干旱年份棉蚜、红蜘蛛为害重,影响最大;多雨年份棉蚜为害期长,叶病(茎枯病)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5.
我区棉田盲错主要是绿盲蝽LyguslucorumMayer-Dur和中黑盲格AdelphocorissuturalisJakovlev。以往在露地棉田中,两虫3、4月孵化,在营信、营子等越冬寄主上繁殖1~2代后,于5月中上旬至6月上中旬才迁入棉田为害。两虫均以成、若虫刺吸棉汁,为害棉株的嫩头、嫩叶、花蕾和幼钩等部位,造成董、铃大量脱落,破头破叶和枝叶丛生,是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自1982年起,我区采用地膜植棉新技术,并逐年扩大面积。随着寄主生境的改变,棉田育格的发生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地膜棉田苗期的主要害虫。据观察,地膜棉破膜出苗后生长点即…  相似文献   

16.
多样化的棉田生态系统控害保益功能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应用数量分析与能量测定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地分析和比较了华北棉区多样化的套间作棉田生态系统与单作棉田生态系统中主要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及其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多样化的套间作系统中苗蚜与 2代棉铃虫发生轻 ,而伏蚜与 3代棉铃虫发生重 ;套间作系统有利于天敌群落能量的生产 ,尤其是利于捕食性蜘蛛类群的能量生产 ;从棉田生态系统棉株 害虫 天敌相互作用关系来看 ,尽管间套作系统内天敌群落生产力增加 ,保护益虫 (天敌 )作用好 ,同时也增加了害虫群落生产力 ,其控害功能较差 .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陕西关中棉区棉花“伏蚜”连续猖獗发生。在7—8月间当“伏蚜”严重为害时,正值棉株高大,枝叶茂密,不仅喷药速度慢,而且不易细致周到,防治效果较差,这是棉花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找到防治“伏蚜”的有效办法,我们根据敌敌畏具有挥发性强的特点和有用于仓库、家庭卫生害虫熏蒸的先例,在总结高陵县通远公社杜家大队群众经  相似文献   

18.
边缘效应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比较了棉田中间棉株与边缘棉株上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了边缘效应对棉株-害虫-天敌能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边缘棉株上第2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比其中间棉株高出1.94倍;第3代棉铃虫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低62.12%;第4代棉铃虫比中间棉株高12.5%。棉田边缘棉株上苗蚜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高出1.09倍,伏蚜和秋蚜的数量比棉田中间分别低97.73%和37.70%。棉田边缘棉株上捕食性瓢虫、蝽类、蜘蛛和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低于棉田中间的数量,分别为棉田中间的73.81%、35.79%、52.90%和39.11%;棉田边缘棉株上害虫群落多样性高于棉田中间,而天敌群落的多样性低于棉田中间;棉田边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产力比棉田中间的值要高。  相似文献   

19.
<正> 塑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棉田的应用,使棉蚜(侨居蚜)赖以生存的小生境发生改变,因而其田间消长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明确棉蚜在新的条件下的消长特点,对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据刘绍友、仵光俊等观察,地膜棉田苗蚜比露地显著下降,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塑膜对有翅蚜迁飞有一定驱避作用,迁人有翅蚜量比露地减少65.65—77.1%,因而使田间蚜量比露地下降62.64—93.53%甚至100%;又认为地膜棉地温高生长快,抗蚜力强,因而卷叶株率下降90.48%。而李曼瑞等观察,覆盖棉蚜发生量比露地高0.5—3.2倍。作者1981—1984年观察和试验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不少棉田伏蚜、秋蚜,为害严重,这时,由于棉株高大封行,喷雾耗药费工效果差。施用毒沙效果好,防治后虫口减退率可达95%以上,药效可维持6天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