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种不同的植物因其不同的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被比附、神化而被赋予不同的意蕴和文化内涵,成为古代礼仪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应用于我国古代各类礼仪活动中的植物进行系统地梳理,重点探析了古代祭祀礼仪植物、古代丧葬礼仪植物及古代生活礼仪植物的种类、...  相似文献   

2.
汤彦承和王锦秀(2009)最近在<云南植物研究>发表了<在植物考据中应用进化思想的探讨>一文.题目很吸引人,但细究该文内容,实际上就是通过举例提出在考订我国古代文献所载植物名称(plant name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的名实(identity)时,如果对学名不能完全肯定,则最好使用"集合种(species aggregate)"或"复合种(species complex)"这样的术语,而并没有阐述进化思想与学名考订究竟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记述了很多植物,这是我们的先民在利用植物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传统植物文化。《夏小正》成书在春秋时期,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相似文献   

4.
淮北地区新元古代后生植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淮北元古界金山寨组最近发现了一批毫米-厘米级宏体碳质压膜化石,这些带状化石具有明显的固着器和营养体的分化,部分标本保存了紧密排列的横纹构造。根据这些特点,可以确定这些碳质压膜是后生植物化石,它们是新元古代早期生命多细胞化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5.
在参阅大量古籍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植物的分类和命名进行了探讨。我国很早就用功能属性分类法和自然属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有些类群的划分与国际上科学分类法的观点非常相似;运用植物的取象名素创立的“类部“和”种部”的植物命名方法类似于国际上植物命名的双名法。对我国古代植物分类学与国外分类学的异同,以及我国古代植物分类学发展不足的原因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至少上溯至《神农本草经》,我国已具备了有据可查的较为系统的植物分类编目,惟古代的植物分类编目及发展主要依循本草学传统,偏重于药用、饮食、园林布景等现实用途,终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系统科学分类,以致在近代落后于西方.文中较全面地回顾了我国植物分类编目的历史,综合比较了现在省级行政区的地方植物志和国家植物志等情况,并结合现在已完成的植物志编研过程中的问题,对我国未来的植物分类编目提出了展望.同时在文中指出了现在国内许多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涉及的植物调查编目缺乏标本凭证的现象,强调了植物分类编目过程中凭证标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新元古代微体浮游植物化石及其生物地层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尹磊明 《古生物学报》1999,38(2):133-143
由于我国南,北方新元古代构造复杂,地层不整合,古生物的不同和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差别,两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的对比长期未能解决。近年来,对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如安徽淮南,东秦岭北坡等一些新元古代地层典型剖面的详细研究,新的和更加充实的古生物证据,同位素年龄,碳稳定同位素等资料表明,研究地区的中,晚元古代地层与扬子地台震旦系或燕山地区青白口系都不能对比。基于已发表的微体植物化石资料,概要总结我国新元古代生  相似文献   

8.
葫芦的民族植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系葫芦科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应用的历史,在古代人民的经济生活和医疗活动中均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民俗文化方面更有丰富的内容,和宗教、植物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瑞江 《广西植物》2022,42(Z1):62-70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其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历史变革的深刻影响。该文通过对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和发展史进行简要回顾,根据人们对植物分类学科的认识程度以及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等,将我国植物分类的发展史大体分为原始、古代、近代和现代4个阶段,并对各阶段进行了简要说明。植物标本是植物分类研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凭证材料,因此我国的植物标本采集史也见证了植物采集人员在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付出的血汗、泪水甚至生命。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正日益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新时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背景下,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分类研究人员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其中要涉及许多植物物种,由于这些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广,所以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这些种确实有一定难度。而中国古代的诗词由于韵律优美,朗朗上口而广为传颂,其中所涉及的植物种名因而也为人们所熟悉。为了提高植物分类学理论课的教学质  相似文献   

11.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物类型为中亚热带典型的常绿阔叶林,起源古老,保存不少古代残遗植物。经调查,保护区内共记录有植物1928种,隶属925属290科,珍稀濒危植物14种,其中观光木、野茶树、伯乐树、伞花木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闽楠、八角莲、野大豆等8种为国家Ⅲ级保护植物;三尖杉、秀丽栲为广东省重点保护植物。  相似文献   

12.
裸蕨植物是一类没有根茎叶分化,茎轴二歧分枝,具有原生中柱的最为古老、原始的维管植物或高等植物。由于化石裸蕨植物所处地层的古老性及其形态结构上的原始性,曾普遍认为,无论是古代生活的还是现代繁茂的维管植物或高等植物都是起源于裸蕨植物。因此,  相似文献   

13.
专类园掠影     
《生命世界》2012,(2):12-23
北京植物园现有土地面积74公顷,其中展览区20.7公顷,试验地17.2公顷,展览温室1820平方米,试验温室3000平方米。已建成树木园、宿根花卉园、牡丹园、本草园、野生果树资源区、环保植物区、水生植物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温室等10余个展区和展室。栽培植物近5000种(含品种),其中乔灌木约2000种,是我国北方地区保存野生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园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社会,维护万物生长,为族群繁荣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即为善,反之即为恶。出于这样一种原因,我国古代文化体现出一种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特色。当然环境也因此得到较好的维护,对文明的绵延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生态保护是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15.
《植物杂志》2012,(2):24-33
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着3万多种高等植物,其中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达1万种,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在植物资源利用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资源植物的本底调查、引种驯化、繁育保存、  相似文献   

16.
《本草纲目》中有关植物果实与鸟类之间的生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本草学巨著,该书除了在中医药学、药用植物学、本草考证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外,在生态学方面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资料。考察了《本草纲目》中有关鸟类对梧桐(Firmiana simplex)、楝(Melia azedarach)和乌桕(Sapium sebiferum)等9种植物果实的取食作用,以及鸟类取食果实对植物的影响等内容记载,并结合现代研究资料。分析了有关植物果实与鸟类之间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害虫天敌的植物支持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保护天敌,使天敌长期有效地控制害虫是保护性生物防治的核心内容。其中,植物在维持和促进天敌控制害虫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概述了各种支持天敌发挥效能的植物类群,论述了蜜源植物、储蓄植物、栖境植物、诱集植物、指示植物、护卫植物等在支持天敌生存和繁殖方面的生物功能,评述了研究和应用这些植物时需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利用这些植物以维持和增强农业生态系统中天敌发挥控害作用的植物支持系统,并指出了由于对这些植物类别的界定和定义模糊所带来的不便,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沙群岛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端的一群热带岛屿,自然环境独特,植物区系特殊.本文通过对西沙群岛24个岛屿的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分析了西沙群岛的植物多样性、分布以及植物区系,并列出了该地区的植物名录.结果表明,西沙群岛共有维管植物396种,隶属于85科262属,其中野生植物220种,栽培植物176种.总体来说,西沙群岛植物种类较贫乏,各岛屿植物多样性差异较大.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为主,是我国热带珊瑚岛植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其区系成分与海南岛植物区系联系最为密切,与我国台湾、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的区系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人是由新石器时代开始,便已启蒙,逐步认识植物本性的,并系统地积累起来而建成一门自然科学,我国自西周到春秋战国对植物就已有不少的记述,到战国时并将动物、植物区分为二类。在相近的时期,国外情况也大体近似,古代人民对植物学的奠基工作主要是在农、药等实用方面,本科及种植的著作。我国在宋以后花卉种植有园艺较为发达,到明朝(公元14世纪后期)我国传统的植物研究进入高峰期。在欧洲植物学发展经过了黑暗时期以后,到18世纪中叶,欧洲近代植物学的基础已逐渐建立,并由林奈担承了历史时代的使命,而后经过19-20世纪的逐步发展才得以有现在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献与标本的研究, 本文重新梳理和考证了中国植物采集先行者钟观光先生的采集历史。钟观光是我国第一个进行大规模植物标本采集的学者, 已知其最早的标本采自1912年(采集于北京), 最晚的是1933年(采集于浙江)。目前能够确定的钟观光采集的馆藏标本计10,228份, 其中大部分保存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PEY, 4,584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 2,966份)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BNU, 2,032份), 共计9,582份, 约占钟观光馆藏标本总数的93.7%。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植物标本馆、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美国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等亦存有少量钟观光采集的标本(16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