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少数民族新生儿及婴幼儿中人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内蒙古自治区三个不同地理位置的少数民族自治旗及一个城市汉族对照区秋冬季采集的新生儿胎便及婴幼儿急性腹泻便进行轮状病毒RNA基因组特点分析。共检测胎便标本146份,腹泻便标中116份。结果表明:几个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轮状病毒均以A组第Ⅱ业组为士,并在一个地区有多种差异电泳型存在。新生儿胎便中可检出轮状病毒并显示了特征性A组轮状病毒RNA基因型。胎便小轮状病毒检出率高的地区,腹泻便检出率也相应高,轮状病毒的检出率与民族、地理位置尤明显关系,而与当地的卫生条件及地形有关。阳性标本使用A组单克隆抗体酶标免疫试剂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用ELISA和RNA PAGE银染法检测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及隔壁婴儿病房8份急性腹泻粪便标本;3份粪标本呈轮状病毒特异抗原阳性,3份粪标本能提供RNA进行电泳分析。6份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均>1:1280,较正常配对组的抗体水平高4倍以上,说明新生儿病房及隔壁婴儿病房急性腹泻流行为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分析其RNA迁移图谱,均为电泳型2L,第3电泳亚型。经混合电泳显示3例RNA无差异,提示病人感染来自同一传染源;并探讨了轮状病毒传播的可能途径,为今后改进医疗质量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昆明婴幼儿腹泻中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004年10-12月住院的腹泻的患儿粪便标本60份,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和RT—PCR法进行轮状病毒分型。结果60份粪便标本中,29份检测到A组轮状病毒RNA基因,阳性检出率为48.3%,未发现B组及C组轮状病毒。其中RNA长型有29份(100%),未发现短型和混合型。对29份有明确编号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来源的患儿分析显示,平均发病年龄10.5个月。29份标本中,有20份可用RT—PCR分型,均为G3型,未发现其他型。结论A组轮状病毒是昆明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病的主要病原,3月龄-2岁婴幼儿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以冬季10月份至12月份为流行高峰,基因组以长型为主,血清型为G3型。  相似文献   

4.
轮状病毒(Rotavirus)是属于呼肠病毒科(Reoviridae)的双链RNA(dsRNA)病毒。至今已将轮状病毒分为七个组(A~G)。已经发现的B组轮状病毒分别来自人、大鼠、牛、猪、羊。近十年来,通过轮状病毒的研究,轮状病毒B组已被公认为引起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988—1989年哈尔滨地区婴幼儿腹泻进行了轮状病毒核酸电泳型调查,并于1984—1985年资料比较,以探明这一地区轮状病毒流行优势株的变化。 标本: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采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儿科及哈尔滨红十字儿童医院。病毒RNA提取:参考Herring方法。聚丙烯酰胺电泳(PAGE):参考Uaemmli方法。 结果:123份急性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PAGE检测,47例呈现轮状病毒RNA图型,阳性率为38.2%。电泳图型的基本模式为4:2:3:2,表明均为A组轮状病毒。根据各片段的迁移位置差异,共可见9种不同的电泳型,其中短型3例,占6.4%,含2个电泳型;长型44例,  相似文献   

6.
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组成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定点逐月检测0~6岁腹泻患儿大便标本中轮状病毒、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与沙门菌,并分析病历。结果 全年共检测693份标本,检出病原326份,检出率为47.0%;轮状病毒、EPEC、痢疾杆菌及沙门菌的检出率依次为30.2%,8.4%、7.2%与1.3%;轮状病毒与细菌性病原构成比为64.1:35.9;轮状病毒以秋冬季(10、11月与次年1、2月)、水样便标本、2岁以内年龄组以及人工和混合喂养婴儿检出率较高;细菌性病原以夏秋季(6~10月)与脓血便检出率较高;痢疾菌群中以福氏菌占优势(70%),次为宋内杆菌(28.0%);EPEC菌型复杂,共检出11个“O”群;检出的沙门菌有4种,即阿哥纳、德尔串、鼠伤寒与肠炎血清型。结论 开展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研究能即时发现病原,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成人和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了解轮状病毒流行株的型别,对主要中和抗原VP7的编码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可为当地轮状病毒疫苗的应用和开发提供指导。我们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地区908例腹泻门诊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采用RT-PCR方法对随机抽取的50份阳性标本进行G分型,并对其中19份G9型轮状病毒的VP7基因序列测序分析。结果发现轮状病毒阳性率11.34%(103/908),其中以G9型为主,占78.0%(39/50),其次是G2、G1和G3型。对G9型轮状病毒VP7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显示主要分为G9-VI亚型和G9-III亚型,以G9-VI亚型为主,且属于中国和日本G9型轮状病毒亚簇,部分毒株在A、B、C、F四个中和抗原表位中有变异,这可能有助于G9型轮状病毒的流行,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应用安全而有效的疫苗是控制重症腹泻的首要措施.对当地A组轮状病毒流行株的主要中和抗原VP7的编码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可以为疫苗的应用和开发提供有益的指导.利用ELISA方法对长春地区1999~2005年的腹泻患儿标本检测A组轮状病毒,RT-PCR方法对阳性标本进行G血清分型,发现长春地区2001年以后流行的轮状病毒以G3型血清为主.选取1999~2005年的G3型轮状病毒标本31份,对其VP7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经过计算机分析比对,31株G3型轮状病毒VP7基因核苷酸序列没有显著差异.同一流行季节的毒株具有较相似的遗传变异特征.在2003年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内,有6株G3型分离株的VP7基因在碱基1 038位置上出现一个碱基缺失.毒株发生在A、B、C三个高变区的碱基突变,位点相同或者位置临近.2002年以后毒株的基因突变增加,非高变区的碱基变异增加,这可能有助于维持G3型轮状病毒成为流行株.有规律的变异多发生在高变区,但是非高变区的非连续性变异的增加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制备了轮状病毒第9基因部分片段的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DNA-RNA斑点杂交表明该探针具有轮状病毒A组的特异性,可检出10pgHRV-RNA。实验中选择了粪便标本提取核酸后点膜和粪便上清直接点膜进行斑点杂交,两种方法的结果一致;、同时将斑点杂交法与PAGE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用PCR技术直接制备地高辛素标记的cDNA探针具有方便、快速、标记率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用SDS-PAGE法对1980—1982年湖北沙市地区婴幼儿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核酸的分析结果,共检测粪便标本131份,轮状病毒核酸阳性者49份,阳性率为37.4%,其中长型45份,短型4份。长型中按7、8、9三条RNA带迁移模式的差别,1980—1982年三个秋季中均以Ⅱ亚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寻求金昌地区小儿腹泻病原学和耐药性特征,以及肠道菌群变化,为有效预防、科学治疗金昌地区小儿腹泻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全年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258份小儿腹泻粪便标本同时行粪常规检验、A群轮状病毒抗原测定,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行显微镜菌群分析、细菌培养、病原菌药敏试验,结合患儿临床信息,综合分析金昌地区小儿腹泻病原学和耐药性特征、肠道菌群变化特点.结果 (1)现阶段金昌地区小儿腹泻病原体以轮状病毒为主;(2)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耐药情况复杂;(3)各种腹泻均可使小儿肠道菌群失调.结论 (1)要有效预防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2)经验治疗小儿细菌性腹泻可以使用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3)要重视小儿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2.
PCR制备地高辛素标记的探针检测轮状病毒核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制备了轮状病毒第9基因部分片段的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DNA-RNA斑点杂交表明该探针具有轮状病毒A组的特异性,可检出10pgHRV-RNA。实验中选择了粪便标本提取核酸后点膜和粪便上清直接点膜进行斑点杂交,两种方法的结果一致;同时将斑点杂交法与PAGE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用PCR技术直接制备地高辛索标记的cDNA探针具有方便、快速、标记率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腹泻病原学及其快速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标本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寻求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门诊及住院的1160例2个月-5岁腹泻患儿的腹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及pH检测。结果(1)1160例患儿腹泻标本病原学阳性605例(52.16%),检出病原20种621株,外源性肠道病原菌、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以及轮状病毒3种病原构成比依次为35.75%、32.69%、31.56%。主要病原:(1)轮状病毒196株(31.56%),志贺菌118株(19.00%),克雷伯菌86株(13.8%),枸橼酸杆菌67株(10.79%),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0株(9.66%)。(2)1160例患儿腹泻标本6个月-2岁患儿占881例(69.91%)。轮状病毒腹泻多发于秋冬季、大便为水样、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志贺菌以夏秋季与脓血便检出率较高。(3)病原菌分离阳性腹泻标本pH>7占明显优势,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病原检查阴性标本、健康体检对照标本pH<6占明显优势,前者pH与后三者pH统计学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轮状病毒居首位,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在腹泻标本中的构成比已接近外源性肠道致病菌而成为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大便pH可作为急性腹泻病早期简单、快速、准确、价廉的初步诊断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苏浙闽地区婴幼儿急性腹泻患者常见病毒及患儿临床特征,为婴幼儿急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至2014年苏浙闽地区多家医院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1 452例,采用ELISA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HRV),多重PCR法检测诺如病毒(NoV)、肠道腺病毒(EAdV)和星状病毒(HAstV),并用RT-PCR法对A组轮状病毒阳性的样本进行G和P分型。结果 1 452例患儿中由常见病毒引起的急性腹泻患儿有707例,占总调查患者的48.69%。急性腹泻患儿常见病毒感染中单一病毒感染占90.10%(637/707),其感染病毒的构成以轮状病毒最多(47.52%,336/707),其次为诺如病毒(36.07%,255/707)以及星状病毒(2.40%,17/707)和肠道腺病毒(4.10%,29/707)。病毒感染腹泻患儿中多重感染者共70例,占9.90%(70/707),以A组轮状病毒合并诺如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占多重感染者的68.57%(48/70)。226份A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中,G分型以G1为优势分型,占33.19%;P分型中则以P [11]比例最高,占38.50%;G、P型组合以P [11]G11为主(38.50%)。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引发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毒,诺如病毒次之,且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患者可合并多种病毒感染。不同地区腹泻患儿病毒感染阳性率有差异,轮状病毒基因型表现则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B组轮状病毒RT—PCR来源的cDNA探针核酸诊断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新兵  王正党 《病毒学报》1998,14(2):183-187
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在人以及牛、羊、猪、大鼠的腹泻粪样中检出B组轮状病毒〔1-3〕。洪涛等于1983年首次报道成人腹泻轮状病毒(ADRV)属于B组轮状病毒〔4〕。目前,轮状病毒B组已被公认为引起人及不同动物腹泻的流行病学的重要因素。由于B组轮...  相似文献   

16.
除A组轮状病毒外,引起人类腹泻的还有B组和C组轮状病毒。本文就B组轮状病毒的基因结构、功能、所编码的蛋白及其与A组轮状病毒蛋白的对应关系以及A、B、C组间和组内不同株轮状病毒主要基因片段之间的遗传同源性关系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基因组的cDNA克隆序列测定和与A组轮状病毒的比较分析,C组轮状病毒部分蛋白的编码基因已确定。现有资料表明在引起人类腹泻的A、B、C三组轮状病毒中,A组与C组的遗传学关系更为密切,不同来源的C组轮状病毒株之间存在高度的序列同源性。  相似文献   

18.
成人腹泻轮状病毒ELISA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特异性试验、阻断试验、交叉试验、敏感度试验和重复性试验,建立了成人腹泻轮状病毒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ADRV—ELISA)。应用此法检测了全国20多个省区202份病人腹泻标本,检出率为91%。采用本ELISA、核酸电泳、电镜三种方法对48份病人腹泻标本进行了双盲法检测比较,结果三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85.4%、56.25%(P<0.05)。实验结果表明,本ELISA应用于检测成人腹泻轮状病毒(ADRV),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5岁的患急性稀水样便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感染及星状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留取2006年6月~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住院及医院内感染腹泻患儿的部分粪便标本,应用免疫层析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排除轮状病毒感染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星状病毒。本实验主要研究对象为年龄≤5岁,病程≤2周,大便培养无条件致病菌生长患儿。结果 共收集724例急性腹泻粪便标本,年龄≤5岁人群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42.5%,约85%患儿年龄≤2岁;病例全年均有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2006年12月~2007年1月。共240例急性腹泻轮状病毒阴性粪便标本中,年龄≤5岁人群星状病毒阳性检出率11.6%,53.6%患儿年龄≤2岁;观测期间病例散发,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2006年10月~2007年1月。结论 轮状病毒是上海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部分患儿伴肠道外损伤。星状病毒是上海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又一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腹泻A群轮状病毒G和P的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浙江萧山医院婴幼儿童腹泻标本中人轮状病毒(Human Rotavims)毒株的感染情况及G和P基因型流行特点。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腹泻儿童15233份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轮状病毒病原检测,将128份阳性标本进行VP7和VP4基本分型。结果15233份婴幼儿腹泻标本中有2706份标本为轮状病毒阳性,阳性率17.8%;男孩和女孩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6-12月龄段检出率最高;对128份阳性标本进行G血清分型和P基因分型,G1型53份(41.4%)、G3型38份(29.7%)、G1G3型17份(13.3%)、G未分型20份(15.6%);P[8]型72份(56.3%)、P[4]型16份(12.5%)、P[8]P[4]型3份(2.3%)、P未分型37份(28.9%),G血清型和P基因型的组合以G1P[8]为主,占29.7%(38/128)。结论浙江萧山医院A群轮状病毒G血清以G1型为主,其次为G3型,P基因型以P[8]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